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晚期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TKA治疗30例晚期膝骨性关节炎老年患者(33膝).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最大被动屈曲度、HSS评分、疼痛VAS评分,采用HSS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未出现术后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9例101个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TKA术并进行随访3~36个月。结果根据随访,患者术后HSS评分优92膝,良9膝。优良率达100%。结论采用TKA治疗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昝强  楚向东  屈强  朱超  王鹏 《中国骨伤》2005,18(12):762-762
自2001年9月-2005年6月手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82例,行全膝表面置换术治疗的14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6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人口老龄化,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逐渐增多,人工全膝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治疗重度膝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手段之一,随着假体的改进及手术技术的不断成熟,其疗效已被大家公认。2001年11月-2006年11月,我们采用TKA治疗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6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保留后交叉韧带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症老年性骨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9年 6月~ 2 0 0 4年 1月间本院对 16例患有严重老年性骨性膝关节炎采用保留后交叉韧带的非限制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结果 ,并采用HSS评分标准对其临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6~ 42个月 ,疗效优 10例 ,良 6例。结论 :保留后交叉韧带全膝关节置换术为重症老年性骨性膝关节炎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单髁置换术(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单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方法笔者自2010-01—2014-04诊治56例单间室重度KOA,将30例接受TKA治疗的患者纳入TKA组,26例接受UKA治疗的患者纳入UKA组,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9,P=0.982);UKA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TKA组,术后膝关节主动屈曲至90°时间短于TK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2组膝关节屈曲角度及HS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高,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UKA组膝关节屈曲角度明显大于T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KA与TKA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但UKA术中创伤小,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严重骨性关节炎常常同时累及双侧膝关节,导致关节运动功能障碍、疼痛、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mee arthtoplasty,TKA)来解决膝关节疼痛和改善膝关节的功能.同期双侧全膝置换术可减少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麻醉风险,避免2次手术,并可获得满意的疗效,成为临床上治疗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方法之一[1-2].本科2001年5月~2009年10月行双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1例62膝,对术中、术后并发症及疗效进行总结,以期评价手术风险及疗效.  相似文献   

8.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人工全膝表面置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29膝的膝骨性关节炎病例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单膝关节置换13例,双膝关节置换8例,全部采用后方稳定性假体。结果随访6~47个月,平均22.6个月,采用HSS评分系统进行分析,优15例,良5例,可1例。患者术后在疼痛、功能方面都有明显改善。结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对治疗严重膝骨性关节炎效果满意。术中精确的截骨操作、正确的软组织松解及术后指导康复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和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MIS-T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早期的临床效果。方法 51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TKA,传统组28例,微创组23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膝关节的功能。结果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比较,传统组明显短于微创组;微创组术后手术侧膝关节能够直腿抬高和屈曲90°的时间明显早于传统组;术后半年内微创组的膝关节活动度均明显优于传统组。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微创TKA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快于传统TKA术。  相似文献   

10.
11.
In most cases of arthritic varus knees, stepwise osteophytes removal and medial soft tissue release could achieve satisfactory soft tissue balance dur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However, in some severe cases, conventional balancing techniques are not enough, necessitating other procedures like epicondylar osteotomy.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no published article has reported the application of lateral epicondylar osteotomy in a severe varus knee. Here we reported a case of successful correction of a severe varus knee following lateral epicondylar osteotomy, and described its underlying rationale.  相似文献   

12.
人工单髁置换治疗膝单间室严重骨关节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人工单髁置换(UKA)治疗膝关节单间室严重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对52例(60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行UKA.术前关节镜检查,采用微创小切口技术和Sled、M-G假体.结果 8例(8膝)因关节镜下髌骨关节面软骨损伤严重,改行关节镜清理或全膝置换术.44例(52膝)获随访1~6年.Bristol评分较术前均有升高,术前为21.93分,术后1个月达36.98分,6个月达48.12分.40例(46膝)患者术后1年胫骨假体周围出现约2 mm透光带,此后未再进一步发展,患膝无症状.结论 人工单髁置换治疗膝单间室严重骨关节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较全膝置换费用降低,创伤小,恢复快,功能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类膝关节风湿性关节炎(RA)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差异。方法自2010-01—2012-04采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68例(84膝)膝关节疾患,按照疾病类型分为OA组和RA组,对比分析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评分、切口愈合时间、HSS单项评分及总分等。结果术后68例(84膝)获得平均47个月随访,随访期间无人工膝关节假体脱位。OA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VAS评分显著低于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A组术后1个月疼痛和HSS总分显著高于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A组术后1年和3年疼痛、功能、活动范围单项评分和HSS总分均显著高于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A及RA人工全膝置换术后功能均有一定改善,与OA相比,RA患者术后近中期疗效相对较差,但远期疗效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背景:伴有关节外畸形的膝骨关节炎临床上并不常见,手术治疗难度较大,目前术式选择关节内代偿性截骨还是关节外截骨矫形后再行膝关节置换术尚存争议。目的:探讨伴有关节外畸形的膝骨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方法、适应证和疗效。方法:2001年4月至2007年2月行关节外截骨的TKA或关节内截骨的TKA治疗膝骨关节炎合并关节外畸形患者8例,男1例,女7例;年龄39~72岁,平均63.9岁。7例股骨畸形由骨折畸形愈合造成,1例胫骨畸形伴弓形股骨为代谢性骨病所致。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13年,平均11年。HSS评分从术前11~48分,平均34.5分,提高至术后76~94分,平均87.0分。下肢机械轴线由术前平均内翻偏移14.6°改善至术后平均内翻偏移2.1°。未见感染,骨延迟愈合、不愈合,血栓栓塞等并发症,中远期疗效良好。结论:伴有股骨关节外畸形的膝骨关节炎治疗难度较大,采用关节外截骨结合一期或二期TKA可有效恢复下肢机械轴线,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如果关节内截骨的TKA使用传统手术器械,术后下肢机械轴线可能恢复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促进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康复。方法 将66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3例;对照组术后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盐熨法,连续干预8周后评价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肿胀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中文版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3 d及1周C-反应蛋白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干预期间观察组未发生水疱、皮肤破损等烫伤情况。结论 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在常规护理模式下增加盐熨法,有利于患肢减痛消肿,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骨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对41例43膝骨关节炎终末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术前、术后半年的膝关节功能进行HSS评分,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重线性回归对术后膝关节HSS评分与患者年龄、体重指数、疼痛评分、术前膝关节活动度(ROM)、内翻畸形程度、手术前后股骨前髁偏距(ACO)变化情况,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PSA)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手术前后股骨前髁偏距(ACO)变化情况,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PSA)与术后膝关节ROM之间的关系.[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术前疼痛评分、术前膝关节ROM、术后胫骨平台PSA、手术前后股骨ACO变化与术后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呈正相关;体重指数、膝内翻畸形程度与术后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呈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经筛选后纳入方程的变量只有术后胫骨平台PSA (P<0.01)、术前疼痛功能评分(P<0.01)、体重指数(P<0.05),根据标准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大小排序,对应变量的作用排序为术后胫骨平台PSA (0.555)>术前疼痛评分(0.357)>体重指数(0.187).ACO术前大于术后组的患者术后膝关节ROM明显好于ACO术前小于术后组(P<0.05).术后胫骨平台PSA 7°~9°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最好.[结论](1)术前疼痛评分、术前膝关节ROM、术后胫骨平台PSA、术前术后股骨ACO变化与术后膝关节HSS评分呈正相关,体重指数、膝关节内翻畸形与术后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呈负相关;(2)术后胫骨平台PSA、术前疼痛评分、体重指数对术后半年膝关节HSS评分影响显著;(3)股骨ACO变化对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有影响,术后胫骨平台PSA7°~9°膝关节活动度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患者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躯体重心位置(GCP)在水平方向上转移情况,并判断其转移程度与患肢功能恢复情况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用重心测量仪对176例接受单侧TKA的膝关节OA患者进行GCP测定,根据HSS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前1周、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患肢功能情况进行评估;同时记录患者GCP,量化GCP转移程度,并与术侧膝关节HSS评分变化程度进行Pearson分析。结果 176例患者在TKA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时HSS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且随着术侧关节功能进一步恢复,患者GCP由起初的位置逐渐向术侧方向移动。结论术后GCP转移程度与同一时期患者HSS评分变化程度呈线性相关,患者GCP转移程度与同一时期HSS评分变化相关系数R2分别为0.584和0.498。  相似文献   

18.
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01—2012-12对50例(59膝)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TKA。采用HSS评分标准对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并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术后于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上测量机械轴内侧角和股骨假体角(FFC angle)及胫骨假体角(FTC angle),在侧位X线片上测量股骨假体角(LFC angle)和胫骨假体角(LTC angle)。结果 50例(59膝)均得到平均9(6~12)个月随访。患膝疼痛得到明显缓解或者消失,畸形获得矫正,活动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HSS评分平均(83.66±7.78)分,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X线片均显示假体的位置良好。术后在站立位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上测量机械轴内侧角176°~185°,平均(178±3)°。FFC angle 85°~94°,平均(87±3)°;FTC angle 87°~96°,平均为(90±3)°。LFC angle 78°~89°,平均(85±4)°;LTC angle 77°~95°,平均(87±2)°。结论 TKA可以有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精确测量下肢的力线、恢复膝关节正常的外翻角、注意周围的韧带和软组织的松解平衡是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根据不同解剖标志利用CT扫描定量测量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和胫骨假体的旋转对线。方法 2004年对21位合并膝内翻畸形(35个膝)老年性骨关节炎患者(平均年龄73.3岁,范围:60~81岁)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术中采用后稳定型固定平台膝关节假体,以股骨后髁轴外旋截骨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定位,综合参考胫骨平台最大覆盖率和胫骨后髁轴确定胫骨假体旋转定位。术后7年进行随访,内容包括病史采集、物理检查,KSS评分和功能评分,负重位膝关节正侧位X光片、髌骨轴位片以及膝关节CT扫描。在CT扫描图像上,根据股骨内外上髁轴(SEA)测量股骨假体旋转角度,分别根据股骨内外上髁轴和胫骨结节内侧1/3测量胫骨假体旋转角度,并以此测算假体的联合旋转角度和旋转不匹配程度。结果对35个膝关节随访7年结果显示,未出现感染、假体透亮带、髌骨脱位或半脱位、髌骨骨折、假体松动等,KSS临床评分平均91分,功能评分平均83分。股骨假体、胫骨假体旋转角度、联合假体旋转角度均呈正态分布;股骨假体平均旋转角度为(3.02±3.88)°;胫骨假体相对于胫骨结节内侧1/3明显处于内旋位(平均17°),相对于SEA旋转角度平均0°,参考两个标志测量的胫骨假体旋转角度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0);相对于SEA确定的假体联合旋转角度平均(2.99±7.90)°,相对于胫骨结节内侧1/3确定的假体联合旋转角度平均(-2.64±8.39)°,参考两个参考标志测定假体联合旋转角度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5),股骨和胫骨假体旋转不匹配最大程度在10°度左右。结论与胫骨结节内侧1/3做比较,股骨内外上髁轴(SEA)更适合作为CT定量测量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和胫骨假体旋转对线的标志;胫骨平台最大覆盖率和胫骨后髁轴可以作为胫骨假体旋转定位的参考轴线,但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