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外科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方式的临床手术策略和适应证选择。方法 2000年1月至2006年10月,对52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微创外科手术治疗。男29例,女23例;年龄21-67岁,平均41.5岁。病史2个月~3.8年,平均9.5个月。椎间孔内型(Ⅰ型)32例,椎间孔外型(Ⅱ型)11例与混合型(Ⅲ型)9例。L2-3 1例,L3-4 5例,L4-5 37例,L5S1 9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腰椎正、侧位X线检查和CT扫描,对部分患者还辅以脊髓和腰椎间盘造影、CTM和MR检查。分别采用YESS经侧后路椎间孔入路椎间盘摘除、椎间孔扩大成形术25例,METRx后路经横突间入路腰椎间盘摘除术13例,X—Tube后路经小关节突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4例。结果 52例患者经平均13.5个月随访,疗效按照疼痛视觉类比评分法(VAS)和Nakai分级评定。结果表明3种微创术式均能显著改善患肢放射性疼痛(P〈0.05):术后优良率分别为:YESS手术84.0%,METRx手术84.6%和X—Tube手术92.9%:3组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比较:YESS术的麻醉方式最简单、手术时间最短和创伤最小,特别适于单纯Ⅰ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METRx术特别适于单纯Ⅱ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而X—Tube术适于伴有腰椎退行性失稳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结论 临床上应依据腰椎间盘突出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微创外科术式。  相似文献   

2.
应用METRx椎间盘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Li CH  Liu SL  Huang DS  Ding Y  He JM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4):235-237
目的总结应用METRx椎间盘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2月至2002年12月,采用METRx椎间盘镜行髓核摘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4例,均为单间隙突出,其中男性10例、女性4例,年龄41-55岁,平均49岁。突出间隙:L4,5 6例、L5-S1 8例。突出类型:椎间孔突出型6例,椎间孔外侧突出型8例。结果14例随访12—46个月,平均26.5个月。疗效:优10例、良3例、可1例。术后4例遗留感觉障碍,无神经根损伤、椎问盘炎、硬膜囊撕裂、椎间盘突出复发等并发症。结论应用METRx椎间盘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创伤小、神经根减压彻底和术后恢复快,适用于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和术中仔细的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皮内窥镜激光椎间盘切除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报告经皮内窥镜激光椎间盘切除手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aser—assisted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和并发症。方法 患者包括腰椎间盘原发性突出、再突出、椎管内突出和椎管外突出者。回顾性研究PELD后至少1年的6522例患者,手术效果按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改良的Macnab标准评定。按Yeung等标准:中央型1329例(20.4%),旁正中型4186例(64.2%),椎间孔型433例(6.6%),椎间孔外侧型574例(8.8%)。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0.9岁,平均随访时间283个月,平均手术时间55min,平均出血量12ml。按照Macnab标准评定,优2805例(43.0%),良2902例(44.5%),可371例(5.7%),差444例(6.8%),其中成功率(优良率)为87.5%。患者问卷满意率为89.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6%,翻修率为6.8%。术后ODI、VAS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结论 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效果与传统开放经椎管显微椎间盘切除术一致,椎管内和椎管外椎间盘突出及伴发侧隐窝狭窄的患者均可获得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横突间入路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MED)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经横突间入路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治疗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7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1例,女32例;年龄19-80岁,平均56.5岁;病程1-25个月,平均4.5个月。突出间隙:L3,49例,L4,549例,L5S115例。记录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疼痛强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疼痛缓解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躯体功能、行走能力等总体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0-115 min,平均50 min;出血量50-150 ml,平均110 ml;切口感染1例,神经根不完全损伤1例。73例均获随访,时间3-8年,平均4.5年。术后VAS及ODI分值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经横突间入路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高祥文  邵增务 《中国骨伤》2007,20(Z1):70-7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治疗方法很多。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在1986年首次被Choy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在90年代引进我国,因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痛苦轻、不破坏脊柱稳定性、并发症少等优点,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临  相似文献   

6.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介绍本院1995 年6 月~1998 年12 月间手术治疗的3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过程,手术方式为患侧关节突切除术式,以日本整形外科学会1984 年制定的腰痛患者疗效评定标准进行术前术后比较。结果:3 例病人术后症状体征全部解除,平均随访15 年,效果优良,无腰椎失稳之表现。结论:患侧关节突切除术式暴露清楚,易于减压,近期观察,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吕国华  王冰  刘伟东  李磊  邝磊 《中华骨科杂志》2011,31(10):1104-1109
 目的 评价应用完全内镜技术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学习曲线。方法 回顾性总结 2008年 8月至 2009年 2月应用完全内镜技术治疗的 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 根据开展手术时间分为三组(早期组、中期组和后期组), 每组各 10例患者, 学习曲线评价内容包括手术时间、住: 时间、腿痛与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1.61±0.22)年(1.2~2年)。三组完全内镜患者术中出血量均可忽略不计, 且无术后感染和复发病例出现。与早期组比较, 中期组手术时间明显减少(P0.05)。早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12.5%, 中期组为 10%, 后期组无。早期组有 2例转为开放手术, 而中期和后期组无转为开放手术病例。结论应用完全内镜技术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与微创结果, 但陡峭的学习曲线需引起关注。术者的微创手术经验与合理的病例选择有助于缩短学习曲线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原因及再手术方式.方法:对本院1986~2001年间13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治疗及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再手术原因:误漏诊4例,术中定位错误2例,同一间隙椎间盘再突出2例,手术方法不当及不彻底5例.13例再次手术治疗.平均随访25个月.疗效优10例,良2例,可1例.结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应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做出术前诊断及准确定位,根据其不同类型采用与其相应的术式,可避免再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侧路脊柱内窥镜下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皮脊柱内窥镜侧路手术治疗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2例,分别于术后1 d、1周、3个月、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价疼痛及功能障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中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单节手术时间为20 min(10~35 min),住院时间为5 d(3~7 d)。随访1 d、1周、3个月、6个月时的VAS评分分别为(2.53±0.61)分、(1.50±0.43)分、(1.48±0.35)分、(1.47±0.31)分,与术前的(8.81±0.42)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 d、1周、3个月、6个月时的ODI分别为(18.01±6.42)%、(17.54±5.53)%、(16.33±6.42)%、(16.04±6.51)%,与术前的(76.51±13.25)%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acnab疗效评定结果,优19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为93.75%。结论经皮侧路脊柱内窥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采用经皮侧后方入路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的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1例,女25例;年龄23~65岁,平均42岁;L_(2,3)2例,L_(3,4)3例,L_(4,5)28例,L_5S_113例;中央型5例,旁侧型34例,极外侧型7例。病程5~87个月,平均13.4个月。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JOA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缓解程度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未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46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25~210 min,平均153.6 min。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个月。无神经血管损伤及感染病例。VAS评分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1±0.7和2.2±0.6,较术前的7.3±1.2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及ODI分别为(23.5±2.4)分和(22.10±9.26)%,均较术前的(13.2±2.8)分和(69.12±13.15)%,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按照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结果 ,优30例,良14例,可2例。至末次随访没有发生间盘复发及翻修病例。结论:椎间孔TESSYS技术安全有效,近期疗效满意,适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11.
椎间孔与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的分型及治疗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椎间孔与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非手术治疗的效果亦不相同。作者发现这种差异可能与腰椎间盘突出相对于椎弓根的位置有关,故依此将其分两型。Ⅰ型:突出椎间盘向头侧移位至椎弓根下缘;Ⅱ型:椎间盘向外侧突出为主伴有轻微的头侧移位。又根据是否合并后外侧突出,将每型分为a、b两个亚型。a:单纯椎间孔或椎间孔外突出;b:合并有后外侧突出。按此分型,本组23例中,Ⅰa型8例、Ⅰb型2例,Ⅱa型7例、Ⅱb型6例。Ⅰ型组病情重,保守治疗效果差,均需手术治疗;Ⅱ型组病情较轻,甚至无症状,50%的患者经保守治疗可愈。故建议对Ⅰ型病例积极手术治疗,Ⅱ型病例宜先予非手术治疗,如无效再予手术。本组采用经峡部外缘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12例,结果表明本法优于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适用于绝大部分病例。但对Ⅱb型以椎间盘后外侧突出为主的病例,仍可采用椎板与部分关节突切除的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显微减压术治疗椎间孔内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 :2005年9月至2013年5月,对16例椎间孔内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显微减压术治疗,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32~56岁,平均38.6岁;L3,41例,L4,510例,L_5S_15例。结果:16例均获随访,时间20~48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恢复率按Macnab腰腿痛手术治疗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12例,良好4例,未发生与该项技术操作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显微减压术适宜治疗椎间孔内腰椎间盘突出,老年人更容易耐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疗纤维环成形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08年7月手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7例,于术后1周及1年随访,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 scale,VAS)评分及改良的Macnab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及术后1年VAS评分较术前分别有明显好转,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改良的Macnab疗效评价标准,术后1周优良率达93.0%,术后1年优良率达94.7%。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疗纤维环成形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术后1年内疗效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经皮侧后路腰椎间孔成形手术器械的研制, 分析经皮腰椎间孔成形、经椎间孔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方法应用自制经皮侧后路腰椎间孔成形器械, 以腰椎间孔扩大成形、经椎间孔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 56例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3-4节段 7例, L4-5节段 30例, 5S1节段 19例。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 36个月内腰痛及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的变化及术后 36个月时的 Macnab功能评分。结果 5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 手术时间 40~120 min(平均 60 min), 术中出血量 20~50 ml(平均 30 ml)。 56例患者术后至少随访 36个月。腰痛 VAS: 术前(6.5±2.3)分, 术后 1天(2.2±1.3)分, 术后 3个月(1.8±1.5)分, 术后 12个月(1.4±1.3)分, 术后 36个月(1.5±1.2)分;下肢放射痛 VAS: 术前(8.7±2.3)分,术后 1天(1.2±0.8)分, 术后 3个月(0.7±0.6)分, 术后 12个月(0.5±0.3)分, 术后 36个月(0.8±0.5)分;术后各时间点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 0.01)。 按照 Macnab评分标准, 36个月随访时, 44例优, 10例良, 2例可, 优良率为 96.4%。仅 5例于术后 1周出现下肢”日光烧灼综合征”, 均为 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经过脉冲电刺激治疗 1周后缓解。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腰椎间孔成形、经椎间孔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是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安全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后方极外侧入路治疗胸椎及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05年4月至2010年6月,采用经后方极外侧人路治疗胸椎及胸腰段(T10~L2)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25~69岁,平均53.6岁.椎间盘突出的节段:T4-5、T5-6、T6-7 1例,T9-101例,T10-11 2例,T10-11、T11-12、T12-L1 1例,T11-12 3例,T11-12、T12L1 3例,T12L1 4例,T12L1、L1-23例,L1-2 6例,即单间隙突出16例、双间隙突出6例、三间隙突出2例.其中16例患者合并椎体后缘离断、骨赘、椎间盘钙化或后纵韧带骨化.术前椎间盘突出节段局部脊柱的后凸Cobb角平均为10.5°;患者的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为:C级5例、D级16例、E级3例.结果 手术时间2.0~4.5 h,平均3.5 h;术中出血量300~4000 ml,平均800 ml.术后突出节段局部脊柱的后凸Cobb角平均为4.6°,平均矫正率为56.2%.24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2个月,平均18个月.按照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29分法疗效评定标准,术后改善率优12例(50.0%),良9例(37.5%),可3例(12.5%),优良率为87.5%,有效率100%.术后Frankel分级情况为:C级1例,D级2例,E级21例.术中、术后无一例发生并发症,术后随访期内全部患者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改善,无复发病例.结论 借助"安全三角区"的解剖特点进行操作和通过手术节段后方加压改善脊柱局部后凸畸形的方法治疗胸椎及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术野直视、清晰,操作简便、安全,切除减压彻底、有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再次腰椎间盘摘除术与初次髓核摘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1月~2007年1月,因腰椎间盘术后复发再次行髓核摘除术的患者共31例,其中21例首次手术在本院施行者作为对照组。统计再手术患者症状缓解期,椎间盘突出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症状改善优良率,采用t检验及,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随访6~48个月,首次术后症状缓解期平均为85个月,同侧复发22例,对侧复发9例。首次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等指标均小于再次手术组(P〈0.05);平均住院日及症状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单纯椎间盘突出不合并椎管狭窄以及椎节不稳者,单纯行髓核摘除术临床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自2002年1月至2006年3月,采用有限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97例,对手术摘除的髓核标本进行病理检查,探讨突出髓核组织与临床发病及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18.
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与显微椎间盘摘除术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与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S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10月-2007年6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1例,其中MED组46例,MSLD组45例。前瞻性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及功能评价等指标。结果MSLD组较MED组出血少、手术时间短、费用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D组3例硬膜撕裂,MSLD组0例;MED组5例术中转开放手术,MSLD组0例。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功能评定结果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LD组较MED组手术创伤小、费用低、视野清晰、立体感强,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更为安全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