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目的评价采用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采用前路或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1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9~12个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48个月。9例术前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均获得明显改善:改善至C级1例,D级1例,恢复至E级7例,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者。除1例植骨融合延期外,其余患者植骨均愈合良好。Cobb角术前22.6°~48.5°,术后10°~21°。结论胸腰椎结核采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可重建脊柱稳定性,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万克 《实用骨科杂志》2010,16(3):209-210
目的分析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特点,探讨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5年10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19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及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其中胸椎6例,胸腰段4例,腰椎9例,4例伴有神经功能损害。结果所有病人切口均一期愈合,神经功能均达到FrankelE级。随访12~24个月,无钉棒断裂、松动。有4例结核复发。根据脊柱结核治愈标准,治愈率84.2%。结论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及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三年以上随访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治疗不同病变节段及病变程度胸腰椎脊柱结核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对23例患者中,10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13例行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其中2例分二期手术,21例一期手术。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23个月。23例均一期愈合、无复发。X线片显示骨性愈合,植骨平均融合时间为8个月,后凸畸形平均纠正29°,随访期间丢失2°。瘫痪均恢复,Frankel神经功能达E级。结论:前路内固定适宜于病变节段1~2个椎体且破坏严重,后凸畸形明显,结核处于静止期,无混合感染,寒性脓肿较大及脊髓压迫伴截瘫患者;后路内固定适宜于多椎体长节段病变,尤其跳跃性脊柱结核,病灶主要位于后方,局限于单侧椎体破坏形成寒性脓肿或伴有混合感染,年龄大、体质较弱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自1998年-2006年对91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进行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病变节段:T4-T1032例,T11-L128例,L2-L426例,L55例。其中病变累及1个椎体40例,累及2个椎体36例,跳跃型和累及3个椎体15例,应用Kaneda钢板内固定32例,Z-PlateⅡ钛板内固定26例,CDHM8系统内固定28例,AllFix系统内固定5例。术后抗结核治疗不少于1年。结果随访86例,随访时间6个月~8年,平均3.6年,手术切口均1期愈合,术后全身症状及局部疼痛消失,神经症状有不同程度恢复,所有病灶愈合,植骨融合,内固定牢固,矢状面Cobb角平均矫正15°。结论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结合规范药物抗痨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显著、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总结2001年1月-2004年2月行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加前路Z-Plate钢板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13例,包括切口愈合率、植骨融合率、截瘫恢复情况和后凸畸形矫正状况。随访时间8个月至3年,平均26个月。结果无1例出现切口感染和窦道形成,切口均一期愈合。11例合并截瘫的患者,神经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术后8个月至1年所有植骨均显示骨性融合,未见植骨块脱落、吸收及死骨形成。术前后凸Cobb角<30°者,均基本矫正至正常,30°~60°者,矫正至10°~20°,>60°者,矫正至20°~30°,近期随访后凸角与术后相比较丢失2°~4.3°,平均丢失2.4°。结论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加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能使脊柱获得即刻稳定,促进骨融合和截瘫恢复,矫正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7.
前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前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对6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进行前路内固定治疗,术前、术后行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三联抗结核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3年。X线、CT及MRI检查显示减压彻底,内固定位置满意、无松动,畸形矫正满意。植骨均骨性融合,时间2.8~5.2(3.7±0.8)个月,其中14例伴截瘫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至E级。结论前路内固定治疗有效维持脊柱的稳定性,防止植骨块的吸收、移位,能够提供植骨块骨性融合的力学环境,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合并后凸畸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单切口双入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后外侧植骨同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结核合并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对78例胸腰椎结核合并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单切口双入路行后外侧植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同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观察患者症状及截瘫改善情况,后凸畸形矫正情况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48例合并截瘫的患者中,25例完全恢复正常,7例ASIA分级改善1 ̄3级;植骨均在术后6个月 ̄1年融合,治愈率52.08%,好转率14.58%。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28.7°,随访1.4 ̄6.5年,平均2.6年,后凸角平均丢失2.9°。结论:单切口双入路后外侧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同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可恢复脊柱的即刻稳定性,有利于植骨融合,后凸畸形矫正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短节段内固定术,T11~128例,T12~L112例,L1~216例。术前后凸 Cobb 角12°~20°,均伴有神经功能障碍,ASIA 分级:C 级12例,D 级24例。术前、术后常规行抗结核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脊髓、大血管及重要脏器损伤。手术时间140~190 min,术中出血量400~800 ml,住院时间13~16 d。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术后5~8个月植骨均愈合,随访期间内固定无松动、断裂及脱落,均无结核复发。术后 Cobb 角0°~11°。末次随访时ASIA 分级:6例术前 C 级患者恢复至 D 级,其余患者均恢复至 E 级。结论后路病灶清除一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可以很好地完成脊髓及神经根减压、植骨融合稳定,矫正畸形。  相似文献   

10.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目的:总结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椎间植骨融合、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2月~2006年2月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86例,均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椎间植骨,侧前方内固定52例,后路内固定34例。根据术前、术后X线平片分析植骨融合及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效果。结果:随访8个月~4年,平均23个月。除1例术后2周出现切口皮下血肿、4例1年后仍存在髂骨供骨区疼痛外,无其他并发症;无复发。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4.5个月,无内固定松动、脱出及断裂;术前Cobb角平均为33.6°,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分别为平均15.6°、18.6°。结论:对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椎间植骨融合、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可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12.
At present,spinal tuberculosis is still com-mon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and is one of the common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kyphotic deformity[1,2].The forma...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治疗老年严重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老年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内固定治疗,分别于术后2周、3个月、12个月通过X线片、VAS评分、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18例均获随访,时间14~37个月。VAS评分:术前8.4分±1.3分,术后2周、3个月、12个月分别为1.1分±0.3分、1.1分±0.2分、1.2分±0.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术前为78.3°±5.9°,术后2周、3个月、12个月分别为42.7°±8.4°、42.9°±5.7°、44.2°±6.9°,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2例发生硬脊膜撕裂,1例直接缝合,1例行脑膜片修补,未发生脑脊液漏。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截骨面假关节形成。结论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内固定可以有效矫正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TSRH内固定联合化疗在多节段脊柱结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例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行后路TSRH内固定联合化疗。结果8例获6个月~3年随访。切口I期愈合,脊柱结核均治愈,无明显全身及局部并发症。脊髓功能损害于术后5个月内完全恢复。植骨块均完全愈合,后凸畸形部分矫正,未发现钉棒松动、脱位。结论多节段脊柱结核后路TSRH内固定联合化疗可加强脊柱稳定,促进病灶吸收愈合,预防和矫正畸形,提高脊柱结核治愈率和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15.
AF系统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3月-2006年6月,笔者共收治胸腰椎结核患者19例,采用后路AF系统固定、侧前方入路病灶刮除植骨融合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混合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自体骨及硫酸钙人工骨混合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1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在正规抗结核的基础上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含链霉素的硫酸钙人工骨与自体骨混合植骨及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患者局部切口、有无不良反应及临床症状恢复情况。定期影像学检查对植骨融合和后凸畸形矫正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后凸畸形获得不同程度的矫正,矫正角度无明显丢失,无全身不良反应。21例均获随访,时间9~18个月。20例患者一次手术治愈,1例患者于术后9个月结核复发再次行前路手术后治愈。胸腰椎X线检查:术后1周硫酸钙人工骨粒显影清楚,术后3个月显影不清,术后6~9个月植骨部位获骨性愈合。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自体骨与含链霉素的硫酸钙人工骨混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是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路截骨矫形长节段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段后凸畸形的疗效,为老年性胸腰段后凸畸形的外科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07年4月至2010年4月手术治疗的19例老年性胸腰段后凸畸形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2例,女7例;年龄58~74岁,平均62岁;陈旧性骨折11例,强直性脊柱炎3例,脊柱陈旧结核5例。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E级12例,D级4例,C级2例,B级1例。19例患者均采用后路经顶椎截骨矫形长节段内固定术,均进行至少1年以上随访。分析内容包括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1年患者疼痛VAS评分,后凸Cobb角,神经功能和术后并发症。结果:19例患者术前、术后2周、术后1年VAS评分分别为(7.0±1.2)、(1.1±0.7)、(1.3±0.8)分,后凸Cobb角分别为(44.1±6.9)、(10.9±3.1)、(11.5±2.8)°;VAS评分和后凸Cobb角术前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18例(94.7%)符合骨性融合的标准,1例于术后1年截骨面未完全融合,但未出现内固定松动现象。神经症状:D级4例中有3例恢复至E级;C级的2例恢复至D级;B级1例恢复至C级。结论:后路截骨矫形长节段固定术治疗老年胸腰段后凸畸形,可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陈健 《医师进修杂志》2005,28(10):15-17
目的 评价钛缆内固定装置与钢丝内固定系统治疗儿童寰枢不稳的疗效。方法 对62例儿童寰枢椎不稳患者施行后路固定及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其中钢丝固定30例,钛缆固定32例。6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5个月。结果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min)、平均手术出血量(ml)钛缆固定组分别为70min和120ml,钢丝固定组分别为110min和160ml,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钢丝固定患者中钢丝断裂、钢丝松脱、术后不全四肢瘫痪各1例,27例获骨性融合;32例钛缆固定患者中钢丝松脱1例,33例获骨性融合,未发生钛缆断裂、脊髓损伤等其他并发症。术后平均骨性融合时间(月)两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前路手术内固定器均具有良好的固定效果。钛缆内固定系统较之钢丝内固定装置手术操作安全,简单,植入方便,内固定坚强牢靠,可减少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Severe kyphotic deformity in tuberculosis of the spine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Summary Almost 3% of cases of tuberculosis of the spine develop a severe kyphotic deformity. The patients at risk are those who developed the disease under the age of 10 years, who had involvement of three or more vertebral bodies and had lesions between C7 to L1. A severe kyphosis is more than a cosmetic disfigurement because nearly all such patients develop cardiopulmonary dysfunction, painful impingement between ribs and pelvis and compression of the spinal cord with paraplegia at an average of 10 years after the onset of the disease. Correction of the established deformity is difficult and dangerous. Anterior transposition of the cord does not always result in permanent neurological recovery, so it is imperative to diagnose and treat the condition either before bony destruction has occurred or when it is in an early phase. Those patients who are at risk of developing a severe deformity should be treated by posterior fusion of the spine.
Résumé Près de 3% des tuberculoses du rachis s'accompagnent d'une cyphose sévère. Les patients à risques sont ceux dont la maladie a commencé dans la petite enfance (avant l'âge de 10 ans), qui ont une atteinte de 3 corps vertébraux ou plus avec une localisation entre C7 et L1. La cyphose importante ne doit pas être considérée seulement comme un trouble esthétique, puisque presque tous les patients vont développer dans un délai de 5 à 20 ans après le début de la déformation, des troubles cardio-pulmonaires, des douleurs par conflit costo-pelvien et des troubles neurologiques allant jusqu'à la paraplégie. La correction d'une déformation établie est difficile et dangereuse, la transposition antérieure de la moelle et des racines ne donne pas toujours un bon résultat sur les troubles neurologiques, aussi est-il impératif que le diagnostic et le traitement soient faits à une phase précoce de la maladie. Il faut traiter par arthrodèse rachidienne postérieure, les patients présentant des lésions à risques qui peuvent conduire à une cyphose importan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