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 目的 通过解剖学研究,获得下颈椎经关节螺钉的安全置钉方法。 方法 取18具颈椎标本,仔细解剖颈部的后方和前侧方,以清楚地暴露颈椎侧块,保护好脊神经前、后支(C2~8)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确定安全进、出钉:以侧块背面中心点内侧1 mm为进钉点;下位椎体上关节突的侧前方,横突与关节突相交处为出钉点。从C2/C3~C5/C6直视下通过以上2点置入克氏针,通过正侧位X线片测量克氏针在矢状面上的尾倾角、在冠状面上的外倾角及进钉深度,以确定经关节螺钉固定的进钉角度和螺钉长度,并测量经关节螺钉出钉点与脊神经前、后支和椎动脉的距离。 结果 实验中所有克氏针均成功置入。经关节螺钉的外倾角度为16.5°±5.1°,尾倾角度为36.6°±5.1°,钉道长度为19.0 mm±1.2 mm。经关节螺钉的外倾角度和尾倾角度在各节段间略有不同,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钉道长度在C2/C3与C3/C4 /C5 /C6 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关节螺钉出钉点与脊神经前支距离为18.2 mm±2.3 mm,与后支距离为7.3 mm±1.4 mm,与椎动脉距离为5.8 mm±1.5 mm,在各节段间略有不同,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使用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技术时建议以侧块背侧中心点内侧1 mm为进钉点,在矢状面上尾倾35°~40°,在冠状面上外倾15°~20°,尽量将螺钉从下位椎体上关节突的侧前方、横突后嵴与关节突连接处出钉。  相似文献   

2.
下颈椎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下颈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和技术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20具颈椎标本,仔细解剖颈部的后侧和前侧方,清楚显露颈椎侧块和椎弓根。以侧块外下象限的中心点为进钉点,从C3/4~C6/7直视下经关节突关节置入椎弓根螺钉,通过CT重建,测量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钉角度和钉道长度。结果: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均成功置入,螺钉固定方向在矢状面呈尾倾,冠状面呈内倾,理想角度为在矢状面尾倾50.3°±4.9°,在冠状面内倾42.8°±4.0°。螺钉钉道长度为(34.1±1.4)mm,各固定节段间略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颈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是可行的,但置钉时要求较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颈椎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一种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3.
下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2,他引:1  
目的明确下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技术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20具(男14具、女6具)尸体颈椎标本,仔细解剖颈部的后侧和侧前方,以清晰地暴露颈椎侧块,保护好脊神经前、后支(C2-7)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确定安全的进、出钉点,从C2.3-C5.6直视下置人经关节螺钉。通过CT重建,测量经关节固定螺钉的角度、长度、螺钉尖与椎动脉的距离,并确定经关节螺钉矢状面的安全进钉角度(sagittal safety angle,SSA)。结果经关节固定螺钉方向在矢状面呈尾倾,冠状面呈外倾,各固定节段间略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理想角度为在矢状面尾倾平均37.3^o±5.0^o,在冠状面外倾平均16.6^o±4.6^o。经关节螺钉钉道长度平均为(18.7±1.4)mm,在C2.3,水平螺钉钉道长度与C3.4C4.5C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经关节螺钉矢状面安全进钉角度为41.9^o±5.6^o,螺钉钉尖与椎动脉的距离平均为(5.8+1.5)mm,各固定节段间略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置钉时要求一定的准确性,可以作为颈椎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一种补充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3种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植入方法的优缺点,为选择下颈椎经关节螺钉的植入方法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方法:选用新鲜颈椎标本(C1-T1)24具(男14具,女10具),年龄55~80岁,平均68岁。采用抽签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在每一颈椎标本两侧用不同的植入方法植入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根据进钉点及进钉方向的不同,采用Takayasu法(A组)、Dalcanto法(B组)、Klekamp法(C组)作为下颈椎经关节螺钉的植入方法。Takayasu法选用侧块中线上中1/3交界处作为进钉点,螺钉向前侧、尾侧倾斜,与侧块冠状面呈60°~80°,平行于矢状面作为进钉方向;Dal-canto法采用进钉点在侧块中点下方2mm,方向向尾侧倾斜40°,向外侧倾斜20°;Klekamp则将侧块中点内下方1mm为进钉点,方向向尾侧倾斜40°,向外侧倾斜20°。对A、B、C组分别统计植入时关节突关节劈裂、植入后椎动脉侵犯、神经根前后支损伤和螺钉通过关节突关节的情况。结果:24具颈椎标本共48侧,植入下颈椎经关节突螺钉192枚,其中A、B、C组各64枚。A组未见下关节突劈裂;B组见下关节突下缘劈裂17例,外缘劈裂8例;C组下关节突下缘劈裂1例,外缘劈裂1例。3组均未见上关节突劈裂。3组螺钉植入时关节突关节劈裂情况比较,B组下关节突劈裂最多,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AB=31.07,P〈0.01;χ2BC=24.83,P〈0.01)。C组2例下关节突劈裂,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AC=2.03,P〉0.05)。A组36枚螺钉侵犯椎动脉,B、C组均未见椎动脉侵犯。3组螺钉植入后椎动脉受累情况,A组高于其他2组(χ2AB=50.09,P〈0.01;χ2AC=50.09,P〈0.01)。神经根前支损伤A组40例,B组5例,C组3例;神经根后支损伤A组16例,B组18例;C组14例。3组间颈神经根前支受累比较,A组高于其他2组(χ2AB=41.98,P〈0.01;χ2AC=47.94,P〈0.01),而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神经根后支受累比较,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AB=0.16,P〉0.05;χ2AC=0.17,P〉0.05;χ2BC=0.67,P〉0.05)。A组5例未经过关节突关节,B、C2组均经过关节突关节,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AB=3.33,P〉0.05;χ2AC=3.33,P〉0.05)。结论:Takayasu法在螺钉植入过长时易引起神经根和椎动脉损伤,而Dalcanto法在植入螺钉时易引起下关节突的劈裂。相比较而言,Klekamp法临床上更值得推崇。  相似文献   

5.
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解剖学测量与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目的:测量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相关数据,探讨其与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关系。方法:41具成人颈椎干燥标本,测量其颈椎关节突关节的上、下关节面的高度、宽度和冠状面角度以及下关节面在侧块后方投影的高度,并对侧块进行形态学评定;根据Dalcanto技术对30具颈椎标本行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以侧块中心点下2mm为进钉点,在矢状面上尾倾40°、在冠状面上外倾20°置入螺钉,测量螺钉的长度,观察螺钉位置。结果:C3~C7下关节面在侧块后方投影的高度为7.4~9.0mm,侧块的中心点约在下关节面后方投影的上界下方2mm。C6和C7上、下关节面的倾斜角度相对更大,侧块厚度相对较薄。采用Dalcanto技术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螺钉长度从C3/4向C7/T1呈下降趋势,由16.9mm降至15.7mm,其中在C7/T1水平螺钉最短。螺钉由头侧向尾侧经关节突关节复合体,大体上从关节面的中心点穿过;在矢状面上几乎与关节面垂直;无一例损伤到横突孔,螺钉从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基底部的侧前方穿出,钉道指向侧前下方。结论: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复合体可为经此关节螺钉固定提供足够的皮质骨。Dalcanto技术经关节突关节螺钉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可以避开横突孔,钉道方向几乎与横突沟平行,安全空间较大。由于C6、C7侧块的厚度较薄,在C6/7和C7/T1行经关节固定时不宜使用16mm以上长度的螺钉。  相似文献   

6.
下颈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相关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为下颈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及形态学资料。方法应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对24具成人颈椎干燥标本C3~7椎弓根的高度、宽度、骨性椎管长度、轴线长度、内外侧皮质厚度及轴线夹角进行解剖学测量,并分别计算各节段左右侧椎弓根测量值的均值和标准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3~7椎弓根的椎弓根最窄处截面上下皮质骨高度(PH)和松质骨高度(PSH)分别为4.21mm和7.64mm,宽度分别为3.64mm和5.88mm;轴线长度、骨性椎管长度及侧块部长度分别为15.75mm、32.20mm及8.12mm;最狭窄处内、外侧皮质厚度为0.68mm和1.65mm;椎弓根轴线与矢状线在水平面上的夹角C3:47.12°±3.05°、C4:43.47°±1.49°、C5:40.15±2.58°、C6:38.55°±2.45°、C7:35.16°±2.10°;椎弓根轴线与水平面间夹角C3:8.50°±2.50°、C4:4.83°±1.65°、C5:1.25°±1.45°、C6:-(4.50°±2.50°)、C7:-(8.50°±2.50°)。结论本实验实体测量数据与国内外数据无显著差异,但发现颈椎椎弓根解剖形态个体变异程度较大,术前必须对置钉椎体进行CT、X线片检查,确定适合个体的进钉点、进钉方向、螺钉直径及长度等。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仍然是一种相对安全、固定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下颈椎后路钢板螺钉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通过解剖学研究为临床靠拢颈椎后路钢板螺钉固定的最佳操作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取15具尸体的C3-7作为解剖标本,男11具,女4具;年龄35~70岁。以C3-7上、下小关节突最外缘的连线为外边线,以关节突与椎相反交处的连线为内边线,在下关节突最下缘做水平为关节突的上、下边线,在内外、上下边线上点处分别做连线(横中线、纵中线)将关节突分为四个区域,两连线交点处为关节突的中心点,分别测量关节突的长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量成人下颈椎棘突椎板的解剖学参数,探讨下颈椎棘突椎板固定的可行性。方法:取20具C3-C7尸体标本,仔细解剖以清楚地暴露椎板和棘突。分别采用手工和CT测量椎板高度、厚度;以棘突和椎板的交界处进钉,对侧椎板中上端背侧出钉,通过CT重建测量螺钉进钉角度、钉道长度及钉尖与椎动脉、脊髓的距离;随机抽取100例正常成年人下颈椎CT图像测量下颈椎棘突根部中缘宽度、棘突椎板交界处椎板中缘厚度,分析置钉可行性。结果:所有螺钉均成功置入,未发现螺钉侵犯椎管、横突孔。下颈椎标本各节段椎板高度、厚度的手工测量值与CT测量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建CT测量C3-C7节段椎板高度、厚度逐渐增大,分别为(12.4±1.2)~(13.7±1.3)mm和(4.5±0.9)~(5.4±1.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钉道长度呈增大趋势(13.7±1.2)~(15.8±1.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钉尖与椎动脉、脊髓的距离分别为(20.1±2.7)~(25.8±2.9)mm和(4.1±1.8)~(5.0±1.2)mm;横断面的前倾角度为(73.0±9.9)°~(85.3±1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正常成年人下颈椎CT图像测量棘突根部宽度及椎板中缘厚度最小值均为C4,分别为(8.5±1.1)mm和(4.3±0.5)mm,最大值均为C7,分别为(14.5±2.0)mm和(6.0±1.1)mm。结论:下颈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技术具有解剖学可行性,棘突椎板螺钉内固定存在一个安全、稳定的进钉区间。  相似文献   

9.
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比较下颈椎经关节螺钉3层皮质和4层皮质固定的生物力学拔出力的区别。方法10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3-T1),游离成3个颈椎运动节段(C3~C4、C5~C6、C7~T1),在椎体两侧随机进行经关节螺钉3层皮质和4层皮质固定,置入直径为3.5mm的皮质骨螺钉。置入经关节螺钉行拔出力试验,比较经关节螺钉2种固定方式的最大轴向拔出力。结果下颈椎经关节螺钉4层皮质固定的平均拔出力为430N,而3层皮质固定的平均拔出力为412N,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关节螺钉两种固定方式在颈椎各节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3层皮质固定的力学性能与4层皮质固定差异并不明显。经关节螺钉3层皮质固定可能在减少和避免置钉相关的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后路经寰枕关节螺钉内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明确后路经寰枕关节螺钉固定的技术参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20具包含完整寰枕关节的干燥骨标本,于直视下经寰枕关节置入克氏针固定后拍摄X线片,在X线片上测量经寰枕关节螺钉固定的螺钉角度和长度。对30名健康成年人的寰枕关节行三维CT重建,测量后路经寰枕关节螺钉内固定螺钉角度的可调范围。对12具新鲜枕颈部标本行后路枕寰枢经关节螺钉内固定,然后拍摄X线片并行三维CT重建,以明确螺钉位置。结果经寰枕关节固定螺钉方向在矢状面呈上倾,冠状面呈内倾,左右两侧略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经寰枕关节螺钉固定的理想角度在矢状面的上倾角为53.3°±3.4°,在冠状面的内倾角为20.0°±2.6°,钉道长度为(29.28±2.46)mm。三维CT重建显示上倾角的可调范围为24.9°~74.6°,内倾角的可调范围为0.7°~40.5°。在新鲜标本上按照上述角度进行后路枕寰枢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螺钉钉道均经过寰枕关节,无进入神经管者。结论后路经寰枕关节螺钉固定时对准确性要求较高,结合后路C1,2经关节螺钉固定可视为能满足当前临床需要的一种较好的枕颈融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下颈椎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下颈椎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与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的三维稳定性之间的差异。方法:12具新鲜人体颈椎标本,制成C4,5、C5,6节段三柱损伤模型。随机选取6具标本在C4,5、C5,6行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另6具标本在C4,5、C5,6行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在非限制性和非破坏性的试验条件下测试它们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状态的稳定性,分别测试标本损伤模型制作前完整标本组(A组)、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组(B组)和螺钉钢板组(C组)3组数据。结果: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组和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组在各方向的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的均数均小于完整标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在前屈运动中的ROM和NZ与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中,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的稳定性优于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颈椎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的稳定性优于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在使用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时,相对于单独螺钉固定,建议以螺钉钢板形式固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胸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解剖学可行性和技术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 20具胸椎标本.仔细解剖胸椎的后侧和前侧方.以清楚地暴露胸椎椎板和椎弓根。以椎板下缘向上、外缘向内各 7 mm为进钉点.在 T1.2、T5.6、T9.10直视下置入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通过直接的置钉和 CT重建.观察胸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实际置钉的可行性.测量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钉角度和钉道长度。结果所有胸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均由上位胸椎下关节突经关节突关节.进入下位胸椎的椎弓根.成功置入下位胸椎的椎体内。重建 CT测量发现螺钉在横断面的外倾角度为 2.1°±0.7°.在矢状面的尾倾角度为 41.4°±3.2°.在各节段间略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的螺钉钉道长度为(40.6±4.9) mm.钉道长度由上胸椎向中、下胸椎呈逐渐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09, P<0.01)。结论胸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具有解剖学可行性.可以作为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一种补充内固定方法.但置钉时要求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解剖学测量和临床应用, 探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可行性、安全性 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对 20具成人颈椎标本通过 CT扫描后进行数据测量, 内容包括: 椎体高度、椎体 前后径、椎体宽度、椎弓根横径、椎弓根高度、螺钉长度、横切面角度、矢状面角度、横切面进针点距离、 矢状面进针点距离, 确定进针点, 并进行尸体标本置钉。根据测量数据和术前影像学检查对 5例颈椎骨 折脱位患者行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 术后观察复位及螺钉位置情况及短期随访结 果。结果 横切面角度从 Cxiaobiaokaishi3xiaobiaojieshu(45.7°±4.0°)至 Cxiaobiaokaishi5xiaobiaojieshu(52.1°±5.9°)逐渐增大, 至 Cxiaobiaokaishi6xiaobiaojieshu(47.8°±6.7°)、Cxiaobiaokaishi7xiaobiaojieshu(44.4°±8.3°)又 有所减小。矢状面角度从 Cxiaobiaokaishi3xiaobiaojieshu(93.4°±7.2°)至 Cxiaobiaokaishi6xiaobiaojieshu(112.1°±6.2°)逐渐增大, 至 Cxiaobiaokaishi7xiaobiaojieshu(102.7°±8.5°)又有所减小。横 切面进针点 Cxiaobiaokaishi3xiaobiaojieshu~Cxiaobiaokaishi5xiaobiaojieshu位于椎弓根对侧, Cxiaobiaokaishi6xiaobiaojieshu~Cxiaobiaokaishi7xiaobiaojieshu位于椎弓根同侧;矢状面进针点距离 3.4~7.5 mm。 5例患者术 中减压彻底, 螺钉均位于椎弓根钉道内, 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JOA)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结论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的理想进针点位于距上终板 5 mm左右, 椎 体前正中线附近。横切面角度约为 45.7°~52.1°, 矢状面角度约为 93.4°~112.1°。螺钉长度约为 32 mm。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下颈椎后路螺钉固定除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技术已普遍应用外,经关节螺钉和经椎板螺钉固定技术也逐渐被重视。本文就此介绍下颈椎后路4种螺钉固定方式,并对各自固定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生物力学研究内容包括三维稳定性、抗拔出力、置钉技术和螺钉特点等。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技术,因其优越的三维稳定性和较强的抗拔出力,已经作为下颈椎不稳的一种有效固定方法。经关节螺钉固定作为一种新的下颈椎后路固定方法,具有广范的手术适应证,并且该技术相对安全、简易,临床上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经椎板螺钉固定技术临床应用不多,但通过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研究证实,该技术可成为临床上可行的补救技术。上述4种下颈椎后路螺钉固定技术,各有其优劣,临床应用也各不相同,通过对这些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将有助于下颈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发展,更有效的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