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背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全椎板切除后可能导致术后腰椎失稳,而且椎板缺损区易形成大量的瘢痕组织,与硬膜及神经根粘连,牵扯、压迫、卡压神经而引起严重的疼痛。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 66,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板在防止椎管内瘢痕粘连及重建椎管后部结构中的长期疗效。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采用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板重建椎板切除术后椎板缺损12例进行随访。男8例,女4例;年龄41~73岁,平均56岁。重建节段:L21例,L33例,L44例,L4-L52例,L52例。10例使用1个人工椎板,2例使用2个人工椎板。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JOA评分从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情况及膀胱功能等方面对疗效进行评价,并通过影像学检测椎管矢状径变化。结果:12例患者获7~9年随访。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12.36±3.20)、(25.09±2.07)、(27.73±0.65)分;腰椎管狭窄节段术前椎管矢状径为(13.7±0.9)mm,末次随访时为(33.9±1.8)mm。术前、术后JOA评分和椎管矢状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腰椎正侧位X线片示内固定在位,无松动及断裂情况;CT检查示椎管明显扩大,形态良好,未见塌陷;CT三维重建示人工椎板与骨接触面愈合良好,椎管后壁结构完整、稳定;MRJ示椎管内无明显瘢痕形成,神经根、硬膜囊膨胀良好。按JOA评分标准:优10例,良2例。结论: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板能有效防止椎管内瘢痕形成,恢复椎管结构。  相似文献   

2.
人工椎板(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工椎板[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在预防椎管内瘢痕粘连及脊柱后柱结构重建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22例脊柱疾病患者外科手术中均应用人工椎板(n-HA/PA66)治疗.结果 22例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6~12个月,患者症状不同程度改善.1例出现排斥反应,复查DR-X线片示人工椎板与骨接触面界限消失,完全愈合.结论 人工椎板(n-HA/PA66)能有效预防椎管内瘢痕粘连,重建椎管后部结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百/聚酰胺(nano-hydmxyapatite/polyamide-66,n-HA/PA66)复合人工椎板在防止脊柱后路术后椎管内瘢痕粘连,重建脊柱后部结构完整性的价值。方法:22只1岁龄雄性家犬行L5椎板切除,实验组13只行复合人丁椎板植入,另9只作空白对照。术后4、8、16、24周各时相点摄X线片,行组织学、扫描电镜观察;术后24周行MRI检查.结果:实验组术后16~24周复合人工椎板界面观察到软骨细胞及板层骨,硬膜粘连程度比对照组明瞳减轻(P〈0.01)。术后24周时MRi显示实验组椎管完整性恢复。结论:n-HA/PA66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有效阻止硬膜外粘连。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人工椎板与医用防粘连膜在预防脊柱后路术后椎管内瘢痕粘连的效果。方法纳入自2013-06—2015-06手术治疗的20例L_2椎体爆裂骨折,术中均切除L_2椎板减压,观察组(10例)术中置入n-HA/PA66复合人工椎板预防术后椎管内瘢痕粘连,对照组(10例)术中置入医用防粘连膜预防术后椎管内瘢痕粘连。结果 20例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并且获得至少24周有效随访。术后第1周CT显示所有患者L_(1~3)椎管面积及L_2椎管矢状径均已恢复,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24周,观察组L_(1~3)椎管面积及L_2椎管矢状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后取内固定术中观察组未发现瘢痕组织与硬膜囊粘连,对照组6例出现不同程度瘢痕增生(Rydell分级:Ⅰ级2例,Ⅱ级3例,Ⅲ级1例)。结论 n-HA/PA66复合人工椎板预防椎板切除术后椎管内瘢痕粘连的效果比医用防粘连膜更好。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3):2118-2122
[目的]比较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减压内固定,伴有或无人工椎板植入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3月~2015年2月共收治34例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内固定术式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48~76岁,平均(56.6±7.2)岁。按是否使用人工椎板重建分为两组,15例行单纯全椎板减压内固定术(单纯减压组),19例行全椎板减压内固定联合人工椎板重建术(重建组),统计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临床症状JOA评分、CT观察人工椎板融合率及椎管矢状径。[结果]单纯减压组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小于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JOA评分较术前显著进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周两组间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单纯减压组CT椎管矢状径明显小于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24~36个月(平均25.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单纯减压组JOA评分显著低于重建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单纯减压组CT椎管矢状径明显小于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示术后3~6个月人工椎板与受体骨接触界面模糊、间隙消失。所有患者均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后路全椎板减压内固定联合人工椎板植入椎管成形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防止术后瘢痕粘连入椎管,有效扩大椎管大小,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 66,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在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重建伤椎结构和高度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2月~2006年1月,对42例胸腰椎骨折行前路减压、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支撑植骨、钛钉板或钉棒系统内固定脊柱前路重建手术。其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17~67岁,平均43.6岁。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损伤节段:T125例、L117例、L214例、L36例。椎体前缘高度为椎体的29%~47%,平均40.6%。矢状面Cobb角为21~38°,平均27.6°。术前神经损害Frankel分级:A级7例、B级19例、C级8例、D级6例、E级2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6~25个月,平均13个月。36例伤椎近解剖复位,6例复位良好。术后伤椎前缘高度为椎体的87%~96%,平均91.7%,重建的椎体高度无丢失。术后矢状面Cobb角为9.5~18.5°,平均13.4°。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除7例A级及2例D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的改善。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于术后3~5个月骨性融合。无感染、椎体移位和断钉等并发症。结论 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能有效恢复和维持伤椎的结构和高度,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并能与邻近椎体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7.
脊髓、马尾或神经根因椎管狭窄或合并椎间盘突出而引起腰腿疼,临床上较为常见,传统椎板切除术虽能达到减压目的,但由于椎管敞开后,硬膜外疤痕粘连,产生症状,另外造成脊柱节段性不稳。开窗术不能有效解决椎管径扩大。我院自1995年应用椎板截骨原位再植术5例,将...  相似文献   

8.
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腰椎管狭窄症长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一种椎板减压后椎板棘突复合体翻转 90°回植椎管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 ,评价其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 33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全椎板复合体切取后 ,翻转 90°回植重建椎管后壁的方法进行治疗 ,分别于术前、术后 1年及术后 5年进行下腰痛JOA评分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3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术后 3个月复查CT示 :椎管成形术后 ,椎管扩大显著 ,大部分椎板棘突复合体已与周围骨质完全融合固定 (88% )。术后 1年时下腰痛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 ,术后 5年评分与术后 1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椎管成形术有利于脊柱稳定性的重建 ,减少硬脊膜疤痕粘连的机会 ,椎管扩大明显 ,长期疗效肯定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板开窗潜行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单节段或多节段椎板间隙开窗潜行减压加神经根管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0例。结果疗效参照JOA分级标准评定,术后对45例获得随访,平均3.1年,优27例,良13例,可4例,差1例,手术优良率88.8%。结论该术式保留了棘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及部分椎板,关节突,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腰椎稳定性,避免了因手术瘢痕粘连和骨化造成的医源性的椎管狭窄,术后疗效确实可靠。  相似文献   

10.
患者1,男性,58岁,干部。因椎间盘突出症行L5全椎板切除、L5S1髓核摘除术后3 a,右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20d入院。查体:L4、5扣击痛(+)、右侧棘旁压痛(+),右下肢感觉正常、直腿抬高试验20°阳性、双足母趾背伸肌力减弱、跟、膝腱反射消失。CT示L4、5椎间盘突出,右侧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L4~S1椎管狭窄。手术切除L4全椎板,见L4~S1硬膜被瘢痕包裹,用神经剥离子剥离硬膜与瘢痕组织,彻底切除瘢痕。剥离时硬膜破裂,由裂口随脑脊液涌出团曲状马尾神经2根,互相粘连、增粗,脑脊液和马尾神经颜色无异常。头侧硬膜略加切开,用脑棉覆盖后摘除L4、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 polyamide66,n-HA/PA66)椎体支撑体在脊柱前柱手术重建中应用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0月采用n-HA/PA66椎体支撑体行脊柱前柱重建手术434例,男332例,女102例,年龄18~72岁,平均43.2岁;颈椎骨折84例,胸腰椎骨折202例,脊髓型颈椎病148例。随访以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和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复查X线片及三维CT了解术后脊柱序列恢复情况,评估支撑体融合以及下沉移位情况。[结果]395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1.4个月。末次随访时,颈椎骨折和胸腰椎骨折患者中,分别有16例和17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无恢复,其余Frankel分级分别平均提高1.1级和1.3级;颈椎病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JOA改善率76.7%、80.8%。影像学检查显示术后脊柱高度、曲度基本恢复正常;颈椎骨折与颈椎病患者术后3个月时支撑体全部融合(融合率10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颈椎病颈前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置入钛笼与置入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66,n-HA/PA66)人工椎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7-02采用颈前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97例颈椎病,50例在术中置入钛笼(钛笼组),47例在术中置入n-HA/PA66人工椎体(人工椎体组),比较2组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颈椎前凸角度与JOA评分,比较2组术后椎体下沉情况以及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改善等级。结果9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0.4(6~18)个月。末次随访时97例均获得骨性融合。2组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颈椎前凸角度、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钛笼组6例出现钛笼下沉现象,人工椎体组未出现人工椎体下沉现象。人工椎体组椎体下沉情况较钛笼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改善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钛笼与n-HA/PA66人工椎体均能有效重建颈椎的稳定性、改善脊髓功能并获得良好的植骨融合率,n-HA/PA66人工椎体置入后可以获得较低的椎体下沉率。  相似文献   

13.
保留腰椎板骨梁椎管扩大术治疗腰椎管狭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不影响腰椎后柱结构和预防中椎管减压术后硬膜及神经根粘连的术式,方法 对4具人体腰椎20个腰椎椎板上下厚度、棘突上下沿的测量.和36例保留腰椎板骨梁、骶棘肌悬吊椎管扩大术病人的观察。结果 见各腰椎板下沿厚于上沿、棘突上沿长于下沿。结论 保留腰椎板骨梁的椎管扩大和骶棘肌悬吊术,有利于椎体后柱稳定和预防软组织与硬膜粘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 polyamide66,n—HA/PA66)椎体支撑体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脊柱稳定性重建中的可行性及优点。方法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以n—HA/PA66椎体支撑体支撑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2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18例,女6例;年龄44~72岁,平均58.6岁。随访以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 Orthopaedic Assoctiation,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复查X线片及三维CT评估支撑植骨融合情况,包括椎间高度、生理弧度及支撑体下沉。结果2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颈椎前路减压手术以及支撑体的安放固定,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9个月,平均5.6个月,所有患者的术前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3、6、9个月的JOA改善率分别为78.8%、83.4%、83.3%。影像学检查显示所有患者植骨融合,颈椎序列、椎间高度、颈椎稳定性以及支撑体的位置维持良好,人工椎体无下沉、移位。结论n—HA/PA66椎体支撑体具有早期支撑稳定功能,可有效维持颈椎生理序列和椎间高度;术后植骨融合率高且便于X线片观察,是进行颈椎退变前路手术植骨的理想支撑材料,但长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5.
皇静文  郭伟  卢和平  丁州 《骨科》2017,8(2):85-90
目的 探讨后路胸腰椎结核手术中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人工椎体支撑植骨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科收治的胸腰椎结核(T5~S1)病人39例,年龄为29~68岁,平均为(47.6±12.5)岁.其中胸椎结核9例,胸腰段结核19例,腰椎结核11例.对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前后脊柱后凸角(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植骨融合情况等进行分析,评价手术治疗的效果及远期疗效.结果 术后39例病人中有1例失访,3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为(17.5±4.1)个月.所有病人手术均无神经功能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结核复发,切口均甲级愈合.平均手术时间为(176.0±30.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800.0±80.5)ml;手术前后Cobb角、VAS评分、ESR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病人末次随访显示植骨融合,ASIA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后路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n-HA/PA66复合人工椎体支撑植骨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矫形效果明显、融合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腰椎板切开椎板关闭成形术后椎板愈合、椎管内纤维瘢痕增生和硬膜外粘连情况。方法采用山羊14只制作动物模型,切开两个节段腰椎椎板,分别采用原位椎板关闭和椎板部分后移关闭两种手术方式,观察术后2、4、6、8、12、16、24周,椎板愈合和椎管内粘连情况。临床上采用腰椎板切开椎板原位关闭成形术处理椎管内病变患者46例,通过X线和CT检查观察椎板愈合和椎管内粘连情况。结果术后12周与16周,关闭的椎板均骨性连接;24周,关闭的椎板完全骨性愈合。后移椎板连接处较原位关闭椎板明显增厚;椎管内壁连接处轻微隆起。椎管内少量瘢痕增生粘连,可锐性分离。临床病例术后半年X线提示椎板截骨线消失。CT提示椎板截骨线骨质愈合,未见椎板连接处大量骨痂生成,椎管完整,硬膜囊无变形移位,硬膜同椎板间隙清楚。结论椎板原位关闭较椎板部分后移关闭骨质愈合速度快、愈合质量高。腰椎板切开椎板关闭成形术能有效地防止椎管内纤维瘢痕增生和硬膜外粘连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