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和颈椎稳定性影响。方法:对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施行了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其中30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5个月。结果:按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65.61%,优良率83%。X线检查均摄颈椎正侧位片及过伸、过屈侧位片,1例颈椎轻度不稳定,2例出现反曲畸形,18例有不同程度前曲弧度变小。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较好的颈后路减压术式,其疗效稳定,对颈椎稳定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骨科自1999年~2004年,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9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总结经验,提高疗效。方法:根据病情结合辅助检查,选择适应后路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脊髓减压,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结果:本组22例,术后随访6个月 ̄4年,平均18个月,优8例(36%),良10例(46%),有效4例(18%),优良率82%。结论:经后路脊髓减压,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开门应适中,以10 ̄12mm为宜,  相似文献   

4.
5.
改良颈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管狭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改良颈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性颈椎病合并颈椎管狭窄的效果。方法采用改良颈椎管成形术(即门轴侧不植骨,术后颈围固定时间缩短为4~6周)治疗6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对其中38例资料完整者根据术前、术后随访的X线平片,计算机辅助下测量颈椎的活动度与稳定性。结果38例获得随访,时间6~51(26.8±3.0)个月。按JOA评分:术后改善率为54.6%,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明显下降;术前平均颈椎活动度为(37.1±10.6)°,术后颈椎活动度较术前活动度平均减少(27±5)%,稳定性良好。结论改良颈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性颈椎病合并颈椎管狭窄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内镜下颈椎管成形术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4年3月在我院行内镜下颈椎管成形术治疗的8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析患者手术情况,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影像学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83例手术时间平均(92.32±10.46)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31.43±41.22)m L。减压节段:两节段8例,三节段12例,四节段29例,五节段34例。随访时间为9~36个月,平均(23.43±4.02)个月。疗效分析:优37.35%(31/83),良57.83%(48/83),可4.82%(4/83)。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VAS评分显著降低(均为P0.05);术后1年的颈椎曲率颈椎活动度和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椎管状径显著大于术前(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61%(3/83)。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内镜下颈椎管成形术,临床疗效良好,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8.
周洋  滕红林  王靖  朱旻宇  李驰 《中国骨伤》2016,29(10):943-946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的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患者25例,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57~68岁,平均57岁。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进行分析。同时记录Cobb角及颈椎活动度,分析颈椎退变程度。结果:33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5.6个月。出现脑脊液漏1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C5神经根麻痹4例,JOA评分由术前的5.2±2.1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11.3±2.4(P0.05),Cobb角由术前的(6.5±3.4)°提升至末次随访时的(13.2±4.9)°(P0.05)。颈椎活动度由术前的(30.4±9.2)°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6.5±8.7)°(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疗效良好,具有适用范围广、牢固等优点,但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5年3月至2006年5月,1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即受压节段两端行部分椎板切除,中央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A组),23例患者接受传统C3-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作为对照组(B组),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改善率、减压程度、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严重程度进行随访,并比较评估。结果41例全部获得随访,JOA评分恢复率A组为(62.0±26.4)%,B组为(62.7±19.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术后MRI均显示椎管减压充分.患者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A组为(2.75±2.68)%,B组为(5.23±2.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A组为(7.21±4.07)°,B组为(13.16±6.3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者A组为22.2%.B组为5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获得了良好的神经减压效果,与传统C3-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相比,在对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的影响以及轴性症状发生率等方面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改良颈椎管扩大成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评估改进的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型术的远期疗效,探讨克服传统单开门手术弊端的方法。方法:对16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改进的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型术,其中107例获随访,随访3-6.5年,平均5年3个月。单开门技术改进包括神经根管扩大和开门椎板的引线固定技术等。结果:采用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79.06%。术后6例出现开门侧肩及上臂神经根性疼痛,1例出现脑脊液漏,无一例出现“再关门”。结论:改进的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型术通过选择性神经根管扩大、牢固的椎板固定、准确的开门节段选择可以避免传统单开门术式的弊端,是一种并发症少、远期疗效好的术式。  相似文献   

11.
总结6例脊髓型颈椎病行单开门棘突重建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病人的护理,认为术前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和体位训练,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基础;术后密切观察病情,保持正确的体位,做好功能锻炼的指导,是保持颈椎稳定,促进病人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9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17例,年龄21~68岁,平均56.2±9.8岁。MRI显示3个节段狭窄12例,4个节段狭窄29例,5个节段狭窄18例。以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17分法)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ysfunction index,NDI)评价患者的疼痛及功能变化情况;术后复查颈椎X线、CT及MRI,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上测量C2~C7夹角、颈椎活动度(ROM),在颈椎三维CT上测量椎管矢状径及椎管横截面积,计算椎管扩大率[(术后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100%],评价椎管扩大和维持情况及门轴侧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142.2±18.1min,术中出血量为264.5±50.5ml,术后引流量为252.3±28.6ml,住院日为7.2±0.7d。在术后随访过程中,15例出现了颈后部轴性疼痛症状,按照VAS评分,13例为轻度疼痛,2例为中度疼痛,所有患者颈部轴性疼痛症状均于术后1年内消失。1例术后第3天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经2周保守治疗症状明显缓解,于术后12周时症状完全消失。随访48~72个月,平均60.5±2.7个月,术前JOA评分为8.5±0.5分,末次随访为15.4±1.3分,改善率为(77.1±5.2)%。术前平均VAS评分为3.9±0.4分,末次随访时为1.3±0.6分。术前平均NDI为20.3±5.4,末次随访时为6.5±1.8。影像学复查示术后随访期间颈椎管扩大满意,脊髓受压完全解除,椎管矢状径平均值术前为9.7±0.9mm,末次随访时为16.8±1.2mm,椎管扩大率为(67.6±13.9)%,椎管矢状面积术前为128.1±13.5mm~2,末次随访时为318.3±34.3mm2。末次随访时颈椎ROM值较术前减少9.6°±2.4°,手术前与术后随访期间C2~C7夹角未见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门轴侧均达骨性愈合,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关门及神经损害症状加重的情况。结论: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简便、安全的方法,中期临床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前后路联合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2005年间应用该术式治疗的4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随访观察植骨融合率,椎间高度维持情况及其并发症。术前和术后通过神经功能JOA评分,颈部轴性症状和颈椎动态侧位片,颈椎MRI进行比较临床疗效。 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全部患者随访3月,6月,12月,24月JOA评分平均优良率分别为:75.0%, 81.3%, 85.4%, 89.6%。结论 前后入路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能彻底减压及提高植骨融合率,并有效的维持椎间高度,避免了因骨的再吸收造成椎间塌陷引起的继发神经功能损害;只要严格的掌握手术的适应证,遵循手术的操作原则,绝大多数的手术并发症均可避免发生。因此,该方法在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赵波  秦杰  王栋  李浩鹏  贺西京 《中国骨伤》2016,29(3):205-210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2例,女24例;年龄42~79岁,平均(56.9±12.8)岁,病程2个月~16年,平均(10.6±3.2)年。所有患者术前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有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并具有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其中34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前路组),22例采用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路组)。通过影像学资料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病变节段前柱高度和颈椎前曲度进行比较,并采用JOA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并获得24~36个月的随访(平均28.6个月)。前路组,术后2周时颈椎病变节段前柱高度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颈椎前曲度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后路组,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前柱高度和颈椎前曲度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在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前曲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JOA评分均出现了明显恢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前路组明显高于后路组(P0.05),且JOA评分改善率前路组也优于后路组(P0.05)。结论:这种分段式前路融合手术可以有效地恢复颈椎前柱高度,并且与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可以显著地改善脊髓功能,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型钛板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EOLP)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0年5月具有完整资料的33例行微型钛板EOLP的多节段CSM病例,男25例,女8例.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7.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估系统评价脊髓功能恢复情况,在X线侧位片上测量术前术后颈椎曲度变化.[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2 ~41个月,平均25.6个月.术后3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为18.2%.JOA评分术前为9.3±1.1、术后6个月为13.9±0.9,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 1).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56.8%±10.5%.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为16.5°±7.9°,与术前16.1°±8.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微型钛板EOLP治疗多节段CSM安全、有效,可减少术后颈椎曲度的丢失.正确选择病例和操作技术熟练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进行性发展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学者首先采用颈椎棘突纵切双开门扩大植骨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及颈椎后纵韧带钙化引起的相关病症。目前,该方法的临床疗效已得到了广大学者的认可。与其他颈椎后路减压术式相比,此方法具有减压彻底、稳定性良好、“再关门”发生率低、术后粘连少、神经功能改善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5—2019-03诊治的8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40例采用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改良组),40例采用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传统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出现轴性症状数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Tsuji轴性症状评分。结果 8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平均15.0(7~28)个月。改良组术后出现轴性症状数、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疼痛VAS评分、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Tsuji轴性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者能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简化手术步骤,术后可有效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椎板开门角度对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xpansion of open-door laminoplasty)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7月至2009年1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98例,男115例,女83例;年龄29~72岁,平均49±5岁。双节段39例(C3~C5 11例,C4~C6 28例);三个节段(C4~C7)97例,四个节段(C3~C7)62例。患者均有术前颈椎正侧位、双斜位和过度屈伸位X线平片和颈椎CT及MRI检查图片;术前JOA评分4~9分,平均6.3±2.9分。按照术后1周CT片上测量的椎板开门角度以30°为界限分为两组,统计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出现并发症病例、C2-C7 Cobb角度、颈椎前凸指数、颈椎活动度和脊髓后移数值,末次随访时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情况,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开门角度>30°的患者共76例(A组);开门角度15°~30°的患者共122例(B组)。两组术前JOA评分、C2-C7 Cobb角度、颈椎前凸指数及颈椎活动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手术时间110±13min,出血量250±80ml;B组手术时间120±30min,出血量230±100ml,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A组51例(67.1%)出现轴性症状,8例(10.4%)发生C5神经根麻痹,1例(1.32%)颈椎轻度后凸畸形;B组37例(10.5%)出现轴性症状,3例(2.4%)发生C5神经根麻痹,4例(3.28%)发生关门,A组轴性症状和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个月脊髓后移值为0~7.95mm,平均2.41±0.46mm。末次随访时两组C2-C7 Cobb角度、颈椎前凸指数及颈椎活动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JOA评分改善率A、B组分别为(72.1±11.7)%和(69.0±12.3)%,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椎板开门角度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将椎板开门角度控制在15°~30°轴性症状及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较低,但应防止发生关门。  相似文献   

19.
自 1996年以来 ,采用旁正中切口棘突重建颈椎管扩大成形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 14例 ,术后平均随访 1年 ,疗效满意。临床资料  14例中男 11例 ,女 3例 ;年龄 39~ 71岁 ,平均 5 2岁 ;病史 10个月~ 11年 ,平均 3年 7个月。均伴有椎间盘突出 ,C4~C73个节段突出者7例 ,C5~C72节段突出者 5例 ,C5~C6单节段突出者 2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型颈椎病症状与体征 ,X线片示椎管 /椎体比率均小于 0 75 ,MRI示病变节段脊髓前、后有不同程度的受压 ,T2信号增强。手术要点及步骤 颈后入路 ,旁正中切口 (选择压迫相对较轻的一侧 )…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