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钛轮钉在动静脉内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总结31例动静脉内瘘手术患的临床资料。31例患均用钛轮钉做动静内瘘血管吻合,根据血管大小选用不同直径的钛轮钉。结果 31例患血管吻合均一次吻合成功,术后瘘管通畅.血流量大。结论 应用钛轮钉做动静脉内瘘手术。具有手术简单、手术时间短、效果好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血管通路是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的生命线,而透析通路失去功能(失功)是维持性血透患者高住院率、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血管通路为自体动静脉内瘘(native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其长期通畅率、感染率、花费方面均明显优于移植血管内瘘或者半永久深静脉置管,但是要维持长期血管通路通畅较为困难,AVF术后常因血栓、感染等并发症导致内瘘失功.故在内瘘术后,除了加强对患者的自我保护知识的宣教外,早期的中医治疗干预也成为一种较理想的措施.我中心采用隔三七灸动静脉内瘘,对于促进动静脉内瘘成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和大隐静脉内瘘术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6年4月-2002年3月,47例尿毒症患者(49肢)接受肱动脉—头静脉人工血管内瘘术和腘动脉-大隐静脉内瘘术。其中40例行肱动脉—头静脉人工血管内瘘术(41肢),7例行股动脉—大隐静脉内瘘术(8肢)。人工血管内瘘组围手术期4例发生急性心功能不全,死亡1例。平均随访34个月(6—70个月),1年初始通畅率为82.9%,再手术通畅率为95.1%;2年初始通畅率为67.3%,再手术通畅率为78.4%。初始通畅时间最长的为75个月,最短的为1个月。大隐静脉内瘘组8例无围手术期死亡。平均随访13个月(2-39个月),1例因脑出血于术后2个月死亡。1例术后6个月血栓形成,再行对侧下肢大隐静脉内瘘术至今33个月,内瘘通畅。其余5例均通畅。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和下肢大隐静脉内瘘术虽有操作复杂、创伤相对较大等缺点,但可以作为传统方法的重要补充,为一部分患者提供一条安全持久的血透通路。  相似文献   

4.
动静脉内瘘术用于血液透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自1985年1月~1996年3月为1256例慢性透析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并成功地进行了血液透析,其中自体血管内瘘1101例(鼻烟窝动静脉内瘘526例,前臂动静脉内瘘512例,上臂动静脉内瘘36例,下肢动静脉内瘘27例),大隐静脉搭桥15例,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PTFE)搭桥动静脉内瘘18例,人尸动脉搭桥动静脉内瘘122例。手术成功率100%,1年通畅率95.3%,3年通畅率82.5%,5年通畅率71.2%,10年通畅率为48.6%。就制作动静脉内瘘以及对国内外开展各种制作内瘘方法的临床评价和经验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5.
临床资料 1.资料与分组:近3年我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06例,男127例,女79例,年龄22-81岁。钛轮钉法行动静脉内瘘术94例(A组).外科缝合法行内瘘术112例(B组)。  相似文献   

6.
应用钛轮钉作动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近 6年来应用钛轮钉作动 -静脉内瘘成形手术 45例 ,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 ,经 5 369次穿刺作各种血液净化 ,血流量充足 ,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我院 1 993年 9月~ 2 0 0 1年 4月共收治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 86例 ,男 45例 ,女 41例。共作动 -静脉外瘘手术 4例 ,经典显微血管动 -静脉内瘘手术 1 5例 (其中外瘘改内瘘 2例 )。近 6年来应用钛轮钉作端端吻合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45例 ,其中 1例结合经典手术法作自体大隐静脉移植建立动 -静脉内瘘。1 .2   手术方法首先检查双侧挠动脉搏动情况 ,选择无严重血管硬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4种不同部位动静脉内瘘对老年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疗效影响。 方法:选取2007年5月—2010年4月收治的152例老年肾衰竭尿毒症患者,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建立动静脉内瘘,根据建立部位的不同分为鼻烟窝内瘘组37例、腕部内瘘组42例、上肢前臂内瘘组36例和上臂肱动脉内瘘组37例,比较各组不同时间的内瘘血流量、通畅率及并发症等。 结果:上臂肱动脉内瘘组的内瘘血流量最高,达(334.56±71.52)mL/min,明显高于鼻烟窝内瘘组、腕部内瘘组和上肢前臂内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动静脉内瘘的成熟时间、开始应用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血流通畅方面,4组1个月通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上臂肱动脉内瘘组1、2、3年的通畅率均明显低于其余3组(均P<0.05);上臂肱动脉内瘘组 3年内血栓形成、充血性心力衰竭、假性动脉瘤发生率较其余3组呈明显上升趋势(均P<0.05)。 结论:若患者血管条件允许情况下,建立鼻烟窝内瘘是老年尿毒症血液透析的患者首选部位,血管条件普遍较差选用上臂肱动脉内瘘时,需密切留意后期通畅率和并发症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探讨进行长期维持性血透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吻合口径与动静脉内瘘通畅率的关系。方法分析自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桂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01例为行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而行手术创建动静脉内瘘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资料,记录分析不同吻合口径患者内瘘成功率、术后通畅率、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301例行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转流术的患者,其中吻合口径5 mm 82例,吻合口径6 mm 81例,吻合口径7 mm 81例,吻合口径8 mm 57例,术后一期吻合成功率达100%,不同吻合口组术后通畅率:术后1个月,5、6、7、8 mm吻合口径内瘘通畅率分别为93.90%、97.53%、97.53%、98.25%(P术后1个月 0. 05);术后半年,内瘘通畅率分别为85.37%、90.12%、90.12%、91.23%(P术后半年0.05);术后1年,内瘘通畅率分别为75.61%、86.42%、83.95%、85.96%(P术后1年0.05);术后2年,内瘘通畅率分别为62.20%、75.31%、77.77%、77.19%(P术后2年0.05);术后3年,内瘘通畅率分别为54.88%、61.73%、71.60%、85.96%(P术后3年0.05),术后并发症(1个月内):术后血栓形成9例,术后手部肿胀6例,术口切口渗血9例,肢端窃血综合征1例。结论 7~8 mm的吻合口径较适宜,恰当吻合口径选择是提高自体动静脉内瘘通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失功的影响因素。方法:以我院血透中心73例首次发生自体AVF失功的患者为内瘘失功组,选取同期自体AVF功能良好的13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内瘘通畅组,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及生化指标,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内瘘失功组和通畅组在年龄、糖尿病、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小板、三酰甘油、血清铁、C反应蛋白(CRP)、血钾、血磷、甲状旁腺激素(PTH)等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有糖尿病(OR=1.551),血清白蛋白(OR=1.061)、三酰甘油(OR=1.275)、血磷(OR=1.580)水平是内瘘失功的危险因素;内瘘失功组的生存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内瘘的中位生存时间为7个月,非糖尿病患者为2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分别进行内瘘失功组和通畅组的组内比较,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在血清白蛋白、三酰甘油、血磷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血清白蛋白、三酰甘油、血磷水平是内瘘失功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内瘘使用时间明显短于非糖尿病患者,其影响因素与血清白蛋白、三酰甘油、血磷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AVF)并发症。方法将1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96例)透析过程中应用喜疗妥外涂于AVF,并于透析结束24h用新鲜土豆片外敷;观察组(84例)于透析结束24h采用木瓜酒湿敷。结果干预18个月后两组血压、血细胞比容、血尿素氮、血肌酐、血清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C反应蛋白、KT/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AVF血流量不足、血管闭塞和血管硬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木瓜酒预防AVF并发症效果显著,可延长AVF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和分析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的应用。方法 收集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手显微外科自2012年6月到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血管通路类型分为2组:头静脉-桡动脉AVF(桡-头AVF组,n=161)、尺动脉-贵要静脉AVF(尺-贵要AVF组,n=32)。通过查询住院病历、门诊记录、随访记录,通过血管通路(AV)前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DUS)等检查,观察和记录记录的患者内瘘成熟、功能障碍、管腔狭窄等信息。结果 在纳入的193例中,92例(47.7%)在AV建立前使用中心静脉插管(CVC)进行血液透析,平均使用时间为134.8±66.2 d。两组在年龄、性别、血压、实验室检查、ESRD病因和伴发疾病方面没有显著差异;14例(7.4%)放弃VA,21例(10.8%)因各种原因死亡;28例(14.7%)因静脉瘘管失功不能使用VA,其中13例(6.8%)接受二次或改良手术。桡-头AVF组和尺-贵要AVF组在上述数据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AVF术后并发症分别为血栓、血肿形成、感染、动脉瘤形成、管腔狭窄和静脉瘤样扩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患者在建立AV后的各种原因的死亡以及导致AVF失败或弃用的相关因素涉及到年龄、外周血管疾病、桡动脉直径有关,但与手术方式选择无关。结论 AVF安全有效,并发症低;医生可根据经验和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球囊导管扩张(PTA)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前臂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6年01月~2010年06月,对5例前臂AVF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了10次PTA治疗。结果:5例患者PTA术后即血流量恢复,但分别在3~24个月后复发,再次PTA治疗后血流量恢复;较短时间发生第1次复发的2例患者分别又在术后3、4个月发生第2次复发,其余患者目前尚未发生狭窄。结论:前臂AVF狭窄形成后,及时采用PTA治疗是修复失功能内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PTA治疗后复发时间较长的患者,如发生再次复发可继续行PTA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初始透析动一静脉内瘘使用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为提高初始透析动一静脉内瘘使用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3月北京市海淀医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6例,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患者疾病相关情况[如原发病、透析时间、肾科专科随访时间、在预计进入透析前半年行建立透析通路告知(以下称“预先通路告知”)、告知透析医院级别、居住地与最近医院距离、居住地与透析医院距离];对上述指标进行量化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北京市海淀区单中心初始血液透析动一静脉内瘘使用率约为30.2%(26/86),肾科专科随访1年以上(OR值4.825,P=0.02)、预先通路告知(0R值22.15,P=0.006)是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早期肾科专科随访、预先通路告知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首次透析动一静脉内瘘使用的重要因素,慢性肾脏病患者早期肾科专科就诊、告知患者选择合适时机建立动一静脉内瘘可以提高初始血液透析动一静脉内瘘使用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为进一步规范化选择建立和使用维护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单中心横断面调查及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统计分析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新入血液透析患者156例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0例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通路类型,并对自体动静脉内瘘与长期血液透析导管患者原发病种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首次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为临时血液透析导管的占84%,成熟的自体动静脉内瘘占16%,无长期血液透析导管;②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为自体动静脉内瘘251例(占90.9%),长期血液透析导管14例(占5.1%),动静脉直接穿刺及其他11例(占4.0%),无动静脉移植血管内瘘.自体动静脉内瘘吻合血管依次为桡动脉-头静脉占96%,桡动脉-贵要静脉占2%,尺动脉-贵要静脉占2%;自体动静脉内瘘瘘管吻合方式端侧吻合占54%,端端吻合占46%,无侧侧吻合.自体动静脉内瘘发生并发症17例,血栓12例(占并发症总例数70.6%),其余依次为缺血(占10.2%),狭窄(占10.2%),肿胀手(占0.9%).长期导管年平均感染率为0.1次/1 000导管日.结论①新入血液透析患者中,选择临时血液透析导管比例较大,预先行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准备的血液透析患者比率仍较低,但较前明显提高,需要积极专科宣教提高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认识和依存性;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率与文献报道接近,但尚无移植物和人造血管内瘘病例,尚有一定比例的患者直接选择穿刺;③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失败与年龄无关,基础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及反复血管穿刺是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的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对动静脉内瘘的建立及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在武汉市第一医院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的490例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手术患者原发病以慢性肾球肾炎243例(占49.6%)、糖尿病86例(占17.6%)、高血压63例(占12.9%)为主。在开始透析前即完成动静脉内瘘的患者138例(占37.4%),绝大多数患者已达到 CKD 5期水平。惯用手行内瘘手术者77例(占15.7%),术后随诊调查发现无一例患者反映惯用侧手术后影响日常生活。首次手术患者中动脉直径(2.25±0.47)mm,静脉直径(2.08±0.49)mm,多次手术者动脉直径(3.10±0.92)mm,静脉直径(3.65±1.58)mm。首次手术者动静脉内径均较第二次及以上者为小(P〈0.05)。新建及重建内瘘患者即刻成功率为98.5%(447/454),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通畅率无统计学差异。老年患者1年通畅率低于中青年患者。结论①尿毒症患者开始内瘘手术时机较晚;②惯用侧手术对患者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③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手术成功率及通畅率无统计学差异;④老年患者内瘘长期通畅率偏低。  相似文献   

16.
弹力线套扎吻合器治疗混合痔4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弹力线套扎吻合器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混合痔患者分成治疗组(48例)与对照组(39例),治疗组采用弹力线套扎吻合器治疗,对照组采用胶圈套扎吻合器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愈合时间、术后出血、水肿、肛门狭窄等并发症。结果 1个月评价患者总体疗效后反映出,弹力线套扎吻合器治疗混合痔的治愈率为93.75%(45/48),采用胶圈套扎吻合器的治愈率为89.74%(35/39),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且两组有效率均为百分之百,但治疗组术后疼痛、术后水肿的积分和术后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3例、对照组有4例出现中度肛门狭窄,经扩肛治疗后改善。结论弹力线套扎治疗优于胶圈套扎吻合器。  相似文献   

17.
肾移植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动静脉内瘘的闭塞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分析49例肾移植患者术后6个月动静脉内瘘的闭塞情况,探讨年龄、血压、血红蛋白浓度与动静脉内瘘闭塞的相关性。结果31例(63.27%)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18例(36.73%o)患者未闭塞;相关因素中,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压和血红蛋白浓度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移植患者移植肾功能恢复后,应促使动静脉内瘘闭塞;低血压、高血红蛋白浓度可以促进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一次性使用吻合器与可重复使用吻合器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中的效果,将206例重度痔(Ⅲ,Ⅳ期)患者分为Ⅰ,Ⅱ两组,分别使用一次性吻合器和可重复使用吻合器行PPH,根据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使用不同的吻合器,术中出现机械故障、切割不全、切除圈黏膜宽度、并发症(术中吻合口出血、术后肛门疼痛、术后感染、术后吻合口狭窄)及疗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率和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使用两组吻合器的治愈率和复发率无差异,可重复使用吻合器具有价格低廉的优点,而使用一次性吻合器比重复使用吻合器更安全,并发症少,可酌情选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肘部内瘘与腕部内瘘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9例。血管通路为肘部内瘘者14例,为肘部内瘘组;血管通路为腕部内瘘者25例,为腕部内瘘组。比较2组左心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左心房内径(LAD)、主动脉根部内径(AAo)、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泵控血流量(Qb)及心脏舒张功能减退者比例[E/A(〈1)%]。结果肘部内瘘组LVDd较腕部内瘘组降低[(46.07±6.38)mm比(52.44±7.60)mm3(P〈0.05),而EF、FS、LAD、AAO、LVDs、IVST、LVPWT、Qb及E/A(〈1)%无差异(P〉0.05)。结论与腕部内瘘相比,肘部内瘘并没有明显影响左心结构,并不成为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的高危因素。因此,在腕部内瘘不成功的情况下,可选择肘部内瘘作为长期透析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