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Wan J  Wu ZY  Du JL  Yao Y  Wang ZD  Lin HH  Luo XL  Zhang W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3):894-896
目的探讨中下段直肠癌系膜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对56例行直肠系膜全切除的中下段直肠癌采用病理大切片法检测直肠系膜转移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率为64.3%(36/56)。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率为51.8%(29/56);直肠系膜癌巢阳性率44.6%(25/56)。直肠系膜转移病灶距肿瘤远端最远有5cm。肿瘤直径35cm中下段直肠癌系膜转移率为83.3%(15/18),而肿瘤直径<5cm仅为55.3%(21/38)(P=0.041)。T1、T2和T3期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率分别为1/6、56.6%(13/23)和81.5%(22/27)(P=0.007)。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率分别为1/5、63.2%(23/37)和85.7%(12/14)(P=0.028)。I期、Ⅱ期和Ⅲ期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率分别为1/5、27.3%(6/22)和100%(29/29)(P=0.000)。直肠系膜转移率与性别、年龄、肿瘤侵袭肠壁周径、Ming分型无关(P>0.05)。结论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与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分期密切相关。中下段直肠癌应行直肠系膜全切除或远端直肠系膜切除至少5cm。  相似文献   

2.
低位直肠癌侧方转移和微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ang C  Zhou ZG  Yu YY  Li Y  Yang L  Cheng Z  Lei WZ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7):1160-1163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微转移规律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运用大组织切片、组织芯片研究67例低位直肠癌手术标本,并分析其随访资料。结果12例标本检获盆腔侧方淋巴结癌转移,另有10例存在微转移,82.9%的转移淋巴结直径〈5mm。髂内血管、闭孔、髂内远端内侧分支等处淋巴结受累率较高。侧方转移、微转移病例术后复发多,生存时间短。结论低位直肠癌存在盆腔侧方转移,各区域受累率不一。侧方转移病例预后差,提示术前/术后辅助治疗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低位直肠癌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对62例行直肠系膜全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的低位直肠癌采用大组织切片技术检测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其转移规律。结果低位直肠癌系膜转移率为72.6%(45/62)(其中系膜淋巴结阳性29例,系膜癌巢阳性16例)。①不同临床病理类型的系膜转移率为:肿瘤直径≥5 cm者为90.5%(19/21),明显高于肿瘤直径〈5 cm的63.4%(26/41)(P〈0.05)。②T1、T2和T3期者分别为22.2%(2/9)、68.0%(17/25)和92.9%(26/28),组内两两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③高、中、低分化者为14.3%(1/7)7、9.5%(31/39)和81.3%(13/16),高分化者明显低于中、低分化者(P〈0.05)。④Ⅰ、Ⅱ、Ⅲ期者分别为11.1%(1/9)、63.6%(14/22)和96.8%(30/31),Ⅰ期者明显低于Ⅱ、Ⅲ期者(P〈0.05)。⑤环周切缘阳性者为93.3%(14/15),明显高于环周切缘阴性者66.0%(31/47)(P〈0.05)。直肠系膜转移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侵袭肠壁周径、Ming分型无关(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肿瘤分期密切相关;环周切缘阳性者,其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越高。因此,低位直肠癌应遵循彻底TME原则。  相似文献   

4.
Fan T  Yao YF  Wang HY  Gu J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1):1472-1474
目的 探讨中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后系膜内淋巴结微转移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31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接受了TME手术,应用脂肪清除技术获取全部淋巴结。将HE染色无转移的淋巴结标本进一步行抗CK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淋巴结内肿瘤微转移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1例标本检出1007枚淋巴结。常规病理发现105枚淋巴结转移,直径为(5.5±3.1)mm;未见癌转移的淋巴结其直径为(2.8±1.5)mm,两组直径差异显著(P〈0.05)。在HE染色无转移的902枚淋巴结中,26枚发现微转移,其直径为(3.3±1.2)nq/n,显著小于常规病理有转移的淋巴结[(5.5±3.1)mm,P〈0.05],与常规病理无转移淋巴结直径差异不明显。有微转移的淋巴结其直径大部分〈5mm(88.5%)。31例患者中14例(38.7%)发现微转移;HE染色淋巴结无转移病例中微转移率为14.3%(2/14)。直肠系膜内淋巴结微转移与病理分期、血清癌胚抗原水平及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5)。结论 脂肪清除技术综合微转移的检测方法可使TME标本得到更多淋巴结,并能更加准确地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助于对直肠癌患者进行更加准确的临床分期并指导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5.
低位直肠癌直肠系膜、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低位直肠癌直肠系膜、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和微转移规律。方法联合运用大组织切片与组织芯片技术,研究67例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盆腔侧方淋巴结清扫手术标本。结果直肠系膜淋巴结癌转移30例,微转移10例,29.6%转移淋巴结位于直肠系膜外带。肿瘤远端、肿瘤旁和肿瘤近端直肠系膜内淋巴结转移的检出例数分别为4、32和19例,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9例标本存在环周切缘癌浸润(circumferential resection margin involvement,CRMI),2例见微转移。盆腔侧方淋巴结癌转移、微转移分别为12例和10例,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相关。结论按照TME原则手术,完整切除包裹在盆腔筋膜内的直肠系膜,可提高局部肿瘤廓清率,降低CRMI发生率。低位直肠癌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较常见,应合理制定手术范围。  相似文献   

6.
直肠癌直肠系膜播散的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8,自引:11,他引:7  
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直肠系膜的合理切除范围。方法采用连续病理切片方法观察40例直肠癌的手术标本。结果40例直肠癌中发现直肠系膜有癌播散6例(15%),播散方式有肿瘤直接浸润、在系膜中形成孤立癌灶、血管和(或)淋巴管的转移。播散范围均在肿瘤下缘4cm之内。直肠癌直肠系膜播散与肿瘤分型、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相关,与肿瘤大小及癌胚抗原(CEA)水平无相关。结论直肠癌根治术中直肠系膜的远端切缘应超过肿瘤下缘4cm。  相似文献   

7.
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胆囊癌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手术切除范围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胆囊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为68%(23/34),其中PT10(0/3),PT243%(3/7),PT385%(11/13),PT482%(9/11),按淋巴结部位转移率分别为:胆囊管淋巴结29%(10/34),胆总管旁淋巴结44?5/34),肝门淋巴结18%(6/34),肝动脉旁淋巴结24%(8/34),门静脉旁淋巴结21%(7/34),胰十二指肠后上淋巴结38%(13/34),腹主动脉旁淋巴结4/6。结论 肿瘤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淋巴结清扫范围应根据术中探查和冰冻病理提供的资料确定。  相似文献   

8.
直肠癌系膜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直肠癌系膜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 2 6例患者取淋巴结 4 4 3枚 ,应用淋巴结显示液处理全直肠系膜切除的直肠癌标本 ,对切取的淋巴结进行病理检测。结果 2 3例(88 5 % )患者的 1 2 8枚 (2 8 9% )淋巴结发现肿瘤转移 ,淋巴结直径≤ 0 5cm者 76枚 (5 9% )。转移病例中 ,后壁直肠癌 1 4例 ,71枚淋巴结有肿瘤转移 ,6 8枚分布于直肠上动脉旁。侧壁直肠癌 9例 ,5 7枚淋巴结有肿瘤转移 ,其中同侧直肠上动脉分支旁转移 2 9枚 ,对侧 7枚 ,同侧直肠中动脉旁转移4枚、对侧无转移。结论后壁直肠癌转移主要为上行扩散 ,侧壁直肠癌可伴有侧方淋巴结受累 ,并以肿瘤同侧淋巴结转移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下段直肠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初步探讨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病理大切片前瞻性研究56例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组织VEGF表达。结果57.1%(32/56)中下段直肠癌VEGF表达阳性;T3直肠癌VEGF表达阳性率为74.1%。明显高于配和T1直肠癌的43.5%和33.3%(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的中下段直肠癌VEGF表达阳性率为72.4%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40.7%(P〈0.05);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率为64.3%(36/56)。36例系膜转移阳性直肠癌25例(69.4%)VEGF表达阳性,而20例系膜转移阴性直肠癌仅7例(35%)VEGF表达阳性,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下段直肠癌VEGF表达与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EGF可能参与中下殷盲肠癌盲肠系膊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癌解剖部位与临床病理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解剖部位与临床病理学特点间的关系。方法对 1 990~ 1 999年间收治的有完整临床资料的 790例结直肠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黏液腺癌在近、远端结肠癌、直肠癌中分别占 2 6 5 % (5 4 /2 0 4 )、1 0 1 % (1 5 /1 4 8)、9 4 % (36 /385 ) ;低分化癌在三个部位肿瘤中分别占 1 4 5 % (2 3/1 5 9)、5 7% (7/1 2 2 )、1 0 0 % (33/330 ) ;进展期癌 (DukesB期及B期以上 )分别占85 3% (1 6 8/1 97)、75 3% (1 1 3/1 5 0 )、77 1 % (2 96 /384 )。近端结肠癌同远端结肠癌或直肠癌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远端结肠癌同直肠癌相比 ,两者在分化程度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但在病理类型构成、肿瘤分期上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近端结肠癌具有明显不同于远端结肠癌或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黏液腺癌更常见、分化更差、分期更晚 ,其预后可能更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中下段直肠癌远端壁内浸润和系膜转移的频率、类型,确定合适的病灶远端切除长度.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肿瘤医院2004年8月至2005年12月中下段直肠癌标本34例,山东省立医院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中下段直肠癌标本28例,分别用HE和CK20(cytokeratin,CK)染色,观察中下段直肠癌远端癌灶存在形式及分布规律.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中下段直肠癌发生远端壁内浸润和系膜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 直肠癌远端肠壁浸润形式为:黏膜下或肌肉间浸润发生率为16%(10/62),扩散距离0.5~1.0 cm.直肠癌远端系膜转移形式为:淋巴结转移、脉管转移、周围神经转移、孤立癌灶,发生率为24%(15/62),扩散距离0.5~4.0 cm.CK20染色观察3例患者存在远端系膜癌灶.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血CEA水平、淋巴结转移、环周切缘癌浸润(circumferential margin involvement,CMI)和TNM分期与中下段直肠癌远端肠壁浸润和系膜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是中下段直肠癌远端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Wald=9.567,P=0.002).结论 TNM分期是影响中下段直肠癌远端壁内浸润和系膜转移的独立因素.直肠癌手术切除远端肠管长度达1.5 cm即可,但必须保证切除远端系膜长度不少于5 cm.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淋巴结微转移与中下段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以及淋巴结微转移对淋巴结分期的影响。方法应用CK-20免疫组化技术对56例中下段直肠癌共计661枚淋巴结微转移进行检测。结果20例(36%)67枚(10%)淋巴结检出微转移。肿瘤直径≥5 cm的中下段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检出率为61%(11/18),而肿瘤直径<5 cm的淋巴结微转移检出率仅为24%(9/38) (x~2=7.452,P=0.006)。高分化和中分化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检出率分别为1/5和24%(9/37),明显低于低分化直肠癌的71%(10/14)(x~2=10.406,P=0.005)。Ⅰ期、Ⅱ期和Ⅲ期中下段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检出率分别为0、23%(5/22)和52%(15/29)(x~2=7.361,P=0.022)。中下段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检出率与性别、年龄、肿瘤浸润肠壁周径、Ming分型以及浸润深度无关(x~2=1.701,P= 0.192;x~2=0.271,P=0.602;x~2=1.748,P=0.626;x~2=0.278,P=0.870;x~2=1.840,P=0.399)。20例检出淋巴结微转移者中10例TNM分期提高:Ⅰ→ⅢA 3例,Ⅰ→ⅢC 2例,ⅡA→ⅢB 3例,ⅢA→ⅢC 2例。结论CK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显著提高中下段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有助于更准确地进行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微转移与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程度和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低位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微转移的规律及其对手术方式选择的价值.方法 运用大组织切片、组织芯片研究23例低位直肠癌Miles手术标本.结果 23例标本直肠系膜共检获淋巴结415枚,其中转移淋巴结169枚,微转移59枚;12例标本有淋巴结癌转移,4例为淋巴结微转移.29.0%(49/169)、17.2%(29/169)转移淋巴结分别位于直肠系膜的外带和前区;坐骨直肠窝检出转移或微转移淋巴结占总淋巴结的22%(8/36),坐骨直肠窝淋巴结转移或微转移者占13%(3/23).结论 低位直肠癌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各区域受累率不一.括约肌累及、远侧直肠系膜和坐骨直肠窝内淋巴结转移和微转移率不高,Miles手术作为低位直肠癌标准术式的价值应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中下段直肠癌E-钙黏附素(E-cadherin)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CK-20免疫组化技术,对56例中下段直肠癌中661枚淋巴结微转移状况进行检测,同时观察肿瘤组织中E-钙黏附素的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检测出29例中的190枚淋巴结呈转移,其CK-20免疫组化检测均呈阳性,后者在该29例中另检出12例55枚淋巴结呈阳性;在27例HE染色未检出淋巴结转移者中,有8例12枚淋巴结免疫组化检测呈阳性。20例(36%)67枚(10%)淋巴结检出微转移。中下段直肠癌E-钙黏附素表达阴性率为44.6%(25/56)。中下段直肠癌E-钙黏附素表达阴性与浸润深度(P=0.028)、分化程度(P=0.012)和淋巴结转移(P=0.007)密切相关。20例检测出淋巴结微转移的癌组织中14例(70%)E-钙黏附素表达阴性,而36例未检测出淋巴结微转移的癌组织中仅有11例(30.6%)E-钙黏附素表达阴性;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中下段直肠癌E-钙黏附素表达下调参与了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直肠癌淋巴管嵌合体密度(lymphatic mosaic density,LMD)与直肠癌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将48份直肠癌组织切片标本进行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直肠癌淋巴管嵌合体(lymphatic mosaic,LM)的组织学形态,并计数单位面积下直肠癌LM阳性表达数,将其与直肠癌转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LMD与病人性别及发病部位无明显相关性;LMD与病人年龄(r=0.520,P〈0.05)、Dukes分期(r=0.799,Pd0.01)和远处转移(r=0.621,Pd0.01)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临床上,LMD对直肠癌的预后和治疗具有一定的判断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直肠癌患者远端直肠系膜癌胚抗原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肿瘤免疫学角度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totalmesorectalexcision ,TME)治疗直肠癌的科学性。方法应用微粒子酶联免疫荧光检测法 ,对 2 6例直肠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直肠系膜的远端部分 (距癌灶下缘 3cm以下 )进行癌胚抗原 (carcinoembryonicantigen ,CEA)含量检测 ,同时测定其癌组织和正常结肠系膜的CEA含量。结果正常结肠系膜CEA含量为 (1 6± 1 0 )ng/g,2 5例患者 (96 2 % )的癌组织CEA呈高表达 (>10 0 0ng/g) ,该组的远端直肠系膜的CEA含量为 (6 2 5± 85 2 )ng/g,与正常结肠系膜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0 5 )。结论直肠癌患者远端直肠系膜的CE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 ,提示有远端直肠系膜播散的可能。因此中、下段直肠癌患者外科治疗时常规行TME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中下段直肠癌远端壁内浸润和系膜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下段直肠癌远端壁内浸润和系膜转移的频率、类型,确定合适的远端切除长度.方法 对中山大学肿瘤医院2004年8月至2005年12月中下段直肠癌标本34例和山东省立医院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中下段直肠癌标本28例做病理学检查.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中下段直肠癌发生远端壁内浸润和系膜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 直肠癌远端肠壁浸润形式为:黏膜下或肌肉间浸润,发生率为16%(10/62),浸润距离为0.5~1.0 cm.直肠癌远端系膜转移形式为:淋巴结转移、脉管转移、围神经转移、孤立癌灶,转移率为19%(12/62),浸润距离为0.5-4.0cm.Logistic单因素分析:血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淋巴结转移、环周切缘癌浸润和Dukes分期与中下段直肠癌远端肠壁浸润和系膜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Dukes分期是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Dukes分期是影响中下段直肠癌远端壁内浸润和系膜转移的独立因素(Wald=8.386,P=0.004).直肠癌手术切除远端肠管的长度最少为1.5 cm,但必须保证切除远端系膜的长度>5.0 cm.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直肠癌在直肠远端系膜内播散的规律.方法 收集直肠癌根治手术标本60例,整体平铺用溶脂法处理后,绘制淋巴结分布图,逐个定位、计数淋巴结及癌转移结节,显微镜下观察其转移规律.结果 直肠癌在直肠远端系膜的播散方式主要为淋巴结转移和癌转移结节形成,远端系膜总播散率为13%(8/60),淋巴结播散率为10%(6/60),癌结节播散率为7%(4/60),播散最远距离为4.5 cm.肿瘤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和浸润深度是影响直肠癌远端系膜淋巴结播散的因素.肿瘤部位及Dukes分期是影响直肠癌远端系膜癌转移结节播散的因素.结论 利用溶脂法能全面客观地观察直肠远端系膜内癌组织的播散规律.直肠癌手术远端系膜切除距肿瘤下缘不应少于4.5 cm或行全系膜切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窦(胃L区)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期间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胃窦癌根治性淋巴结清扫手术的129例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进行解剖,分组收集切除淋巴结,逐枚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并计算各组淋巴结转移率,分析其与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Borrmann分型等方面的关系.结果 本组129例胃窦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阳性80例(62%).共收获3295枚淋巴结,平均每例25.54枚,中位数24枚/例,转移淋巴结数889枚.胃窦癌患者No.1、No.3、No.4d、No.5、No.6、No.7、No.8a、No.9、No.11p、No.12a、No.14v各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8.60%、48.84%、37.98%、38.76%、44.19%、31.01%、10.85%、14.73%、4.65%、1.55%及0.78%,其中以No3和No6组为最高.结论 在实施胃癌根治手术时,应综合考虑各临床病理因素,并结合胃窦区胃癌淋巴结分组、分站转移的特点,合理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以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