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目的分析椎间孔镜(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重点探讨治疗复杂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自2011年4月至2012年11月采用脊柱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2例,共132个椎间盘。所有手术均采用德国标准椎间孔镜侧后方经皮穿刺路径方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和改良Macnad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术前为(8.7±1.2)分,术后3d为(3.5±1.4)分,末次随访(1.5±1.1)分;术前、术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Macnad标准临床效果评定结果为优52例,良40例,可6例,差4例,优良率为90.2%。患者对疼痛缓解满意率为95.2%。结论 TESSYS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为安全有效的新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视野清晰、操作精准、术后恢复快、安全性能好、手术效果优良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78例患者.突出节段:L3~L4 8例,L4~L5 46例,L5~S1 24例.术前、术后测量患侧直腿抬高角度,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 术后患者腰腿痛症状即刻缓解,患侧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即刻转阴.78例均获2周~12个月随访,无硬膜破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当天出现一过性神经麻痹2例,对症等处理后,症状逐渐消失.术前患侧直腿抬高角度为(29.41±3.53)°,术后为(68.21±5.73)°;术前VAS评分为(8.01±1.13)分,术后为(2.68±1.52)分;术前ODI指数为(77.35±17.45)%,末次随访为(19.08±8.53)%,术后直腿抬高角度改变、VAS评分、末次随访ODI指数与术前比较均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66例,良6例,可5例,差1例. 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技术具有切口小、出血少、创伤小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无效的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疼痛VAS评分、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7.8±3.4)个月。无硬膜破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 d和术后1、3、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ODI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1)。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为91.93%(57/62)。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运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青年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calcified lumbar disc herniation,C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5年12月~2017年3月,本院采用P...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12-2019-03间收治的98例LDH患者,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2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椎板开窗腰椎间盘切除术,观察组实施PELD术。比较2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疼痛程度(VAS)评分、住院时间,以及术前、术后腰椎功能(ODI)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切口长度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术后4周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术后4周、6个月的ODI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LDH患者实施PELD术治疗,能显著减少术中失血量,缓解疼痛程度,加快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12—2020-09间佛山健翔医院骨科收治的96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4例,女32例;年龄32~70岁,平均44.36岁.依据突出程度及影像学特征分型:突出型42例,脱出型38例,游离型16例.椎间盘突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2011-05-2012-03期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1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和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测评入院时和椎间孔镜术后(术后当时、术后一周、一月、三月及六月),评估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安全。结果术后当时、术后一周、一月、三月、六月VAS评分分别为(1.62±0.74)、(2.90±0.88)、(1.57±0.50)、(1.57±0.74)和(2.14±0.65)均显著低于术前的(8.71±0.84)(P值均<0.01),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17例,良2例,可2例。术后优良率均为90.47%,3例老年患者于术后出现腰背肌肉痉挛,于腰大肌肌间沟神经阻滞后症状消失。结论椎间孔镜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05—2016-10间濮阳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56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2组。观察组(25例)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对照组(31例)行椎板开窗手术。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损伤小、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须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2-2016-02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的4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及JOA评分.结果 4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2~54个月,平均50.2个月.1例术后髓核部分残留,并压迫神经根,1例术...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discectomy,UBED)与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0年6月我院分别应用UBED(UBED组)和PETD(PETD组)治疗单节段LDH患者56例,UBED组29例,其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59.6±10.5岁,随访时间13.5±2.7个月。PETD组27例,其中男14例,女13例,年龄60.3±12.3岁,随访时间13.8±2.9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随访时间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值和术后并发症等。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天、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的生活质量,术后1年通过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比较两组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UBED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PETD组多(49.6±15.6ml vs 25.3±9.7ml,P<0.05),术中透视次数少(3.35±0.81次 vs 7.71±1.73次,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值和血红蛋白减少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3天、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腰腿痛VAS评分和ODI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及OD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89.7% vs 88.9%,P>0.05)。结论:UBED与PETD治疗LDH均安全有效,与PETD相比,UBED可获得相似的疼痛缓解,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UBED术中出血较PETD增加,但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相当,UBED可有效减少术中透视次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17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0例采用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对照组95例采用小切口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两组随访时间为6~ 13个月,平均8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观察组优良率(76.3%)明显高于对照组(61.1%)(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和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腰痛程度轻,腰部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联合富血小板血浆 (platelet-rich plasma,PRP)修复治疗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120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内镜治疗组(A组,n=40),内镜联合一次离心PRP治疗组(B组,n=42)、内镜联合二次离心PRP治疗组(C组,n=38)。记录患者术前、术后7d及术后3、6、12个月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测量术前、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椎管横截面积(spinal canal cross-sectional area,SCSA)、髓核与脑脊液信号强度比值(signal intensity ratio,SIR)、椎间盘高度指数(disc height index,DHI)及椎间盘Pfirrmann分级。术后12个月时采用JOA评分改善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24~33(28.02±2.19)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发生椎间隙感染、神经根损伤、节段不稳等严重并发症。三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JOA评分及ODI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VAS、JOA评分及ODI术后7d、3个月时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时A组与C组、B组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A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SCSA、SIR及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三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A组与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DHI在术前、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标准,术后12个月时JOA评分优良率A组为92.5%,B组为95.2%,C组为9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D联合PRP修复治疗青壮年LDH安全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缓腰椎间盘的退变。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自2006年3月~2010年10月共行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1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82例,女80例;年龄21~71岁,平均36.5岁。统计术中、术后早期及术后长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62例患者均获得3~6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30个月。本组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共12例,发生率为7.2%。术中发生并发症4例,其中节段定位错误1例,术中活动出血1例,硬膜囊损伤1例,钬激光器械金属头部断裂1例;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5例,其中髓核遗漏2例,椎间隙感染1例,神经感觉异常2例;术后中长期并发症3例,2例为同节段椎间盘突出复发,术后遗留活动后明显慢性腰部疼痛1例。结论: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并发症,术者的手术经验及技巧、术前准备与术后处理、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与手术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与开窗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5-01期间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单节段LDH患者80例,其中接受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TED)患者40例,接受开窗腰椎间盘切除术患者40例.比较两种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等情况。手术效果按照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良Mac Nab标准进行评定。结果 PTED组及开窗腰椎间盘切除术组的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2个月,PTED组术前及术后各个随访点VAS评分与开窗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PTED组和开窗腰椎间盘切除术患者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2.5%和9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D与开窗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取得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但PTED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和恢复快等[8]特点,是更为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整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4年7月~2017年6月因单节段LDH行PEL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476例,根据是否再次手术分为再手术组(36例)和对照组(440例)。利用Kaplan-Meier评估法生成累计再手术率。观察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史、糖尿病史、病程、手术时间、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手术及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等级、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Modic改变、腰椎失稳等临床参数,对上述参数做非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P0.1)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初再次手术的时间间隔为12.2±10.3个月(1~48个月),63.9%的翻修手术(23例)在术后1年内进行,累计再手术率在4年时达到11.5%。再手术组与对照组在年龄≥50岁(52.8%vs 34.3%)、BMI≥24kg/m~2(61.1%vs43.9%)及腰椎失稳(47.2%vs 25.7%)、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16.7%vs 33.6%)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差意义(P0.1),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Modic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手术主要危险因素为:BMI≥24kg/m~2(OR=2.41,95%CI为1.183~4.907,P0.05),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OR=0.33,95%CI为0.138~0.852,P0.05)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单节段LDH患者PELD术后再手术多发生于术后1年以内,BMI≥24kg/m~2是导致PELD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而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可能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靶向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2年3月收治的237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44例,女93例;平均年龄44.8岁,均存在明显腰腿痛,并经CT及MRI检查证实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在局麻及影像学监视下行靶向穿刺,逐级扩张软组织,切除部分上关节突腹侧缘,安放工作通道,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完成髓核摘除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MacNab评分等评定疗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3min,平均出血量20ml,无1例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3h即可在硬腰围保护下下床活动。212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5.5个月,术前VAS评分为7.8±3.6分,术后12个月为1.8±1.1分,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前ODI为(53.2±13.5)%,术后12个月为(17.3±6.4)%,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2个月MacNab评分优167例,良36例,中9例,优良率为95.8%。5例患者术后7~20个月复发,复发率为2.4%,均行后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翻修术后恢复。结论: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靶向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段。  相似文献   

18.
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临床采取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具有安全、有效、经济、微创等优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但临床上报道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经PTED治疗后失败的病例也屡见不鲜。根据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报道,导致手术失败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目前尚无统一定论,主要包括术前患者、适应证、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的选择,术中并发症的发生及术者的操作技术,术后感染、疼痛及合理的康复锻炼等。本文通过对部分失败PTED的文献进行广泛回顾,就目前临床上失败PTED的发生概况、导致失败的危险因素以及防治对策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鄄my,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2月~2012年2月采用经对侧椎间孔入路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均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其中L3/4 3例,L4/5 9例,观察患者术中情况及手术耐受性,记录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通过术前和术后下肢放射痛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术后改善情况,使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患者耐受性好,手术时间110±20min。1例术后马尾神经损伤症状加重,保守治疗3个月后症状缓解,余病例无神经、血管、硬膜囊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2~24个月,平均18±2.5个月,下肢放射痛及日常生活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术后下肢放射痛VAS评分由术前7.75±0.97分减少到术后第一天的2.42±0.79分,末次随访时为1.42±0.79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01);OID评分由术前57.67±9.57减少到末次随访时的8.50±3.73,差异有显著性(P<0.0001)。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1.67%(11/12)。结论:经对侧椎间孔入路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