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对比研究肝囊型包虫病采用内囊摘除与外囊剥除两种术式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6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囊型肝包虫病患者118例,其中采用传统内囊摘除术56例,外囊完整剥除术62例.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各种并发症、手术死亡率、原位复发率、再次入院率、再次手术率等指标.结果 新型外囊完整剥除术术后并发症、原位复发率、再次入院率、再次手术率、术后住院天数等均低于传统组.而外囊摘除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结论 外囊完整剥除术作为一种新型术式,能减少术后各种并发症、降低原位复发率,该术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Yang JY  Wu XM  Liao Q  Xin WF  Zhao YP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3):1624-1625
目的 探讨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在肝包虫手术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223例肝包虫病患者手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囊肿切除组(98例)与保留外囊组(125例);囊肿切除组又分外囊切除组(87例)与肝叶部分切除组(11例)。观察指标为术后平均住院日、术中出血量、残腔并发症发生率及原位复发率等。结果 囊肿切除组术后残腔并发症发生率及原位复发率均低于保留外囊组(P〈0.01)。外囊切除组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均低于肝叶部分切除组(P〈0.01)。结论 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可有效降低术后残腔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原位复发率,在治疗肝包虫病的手术中是一种首选的合理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包虫外囊剥除术治疗肝囊性包虫病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6年4月至2019年2月为23例肝囊性包虫病患者行腹腔镜肝包虫外囊剥除术的临床资料。术前充分评估,术中沿包虫与肝组织间隙剥除肝包虫外囊,并在可能渗漏囊液处放置高渗盐水纱条。仔细处理汇入包虫囊壁的管道,切除外囊置入标本袋取出。结果:23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及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未发生术中过敏反应。术中出血量50~800 mL,平均(263.2±242.5)mL,3例患者术中输血。手术时间120~420 min,平均(240.3±80.5)min。术后住院4~13 d,平均(6.8±2.1)d。术后发生1例胆漏,经延长引流时间后治愈。结论:腹腔镜治疗肝囊性包虫病是安全、可行的,其手术指征及患者选择十分重要,对于位置表浅、易于暴露、无复杂毗邻关系的肝囊性包虫病灶,在有腹腔镜肝脏手术基础、肝囊性包虫病治疗经验的医院,腹腔镜手术治疗可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4.
肝包虫外囊剥除术临床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肝囊型包虫手术改进方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包虫外囊次全切除组(65例)作为实验组,肝包虫内囊摘除组(71例)及包虫外囊完整剥除组(62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 包虫外囊次全切除组的体温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残腔形成、胆瘘、原位复发、每日引流量、引流管拔出时间、肝门阻断时间、破人胸腔、反应性胸腔积液、出血等均显著短或少于内囊摘除组及外囊完整剥除组(P<0.01).结论 肝包虫外囊次全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方便、损伤小、并发症少的根治性术式,有利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选择性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规则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选择性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规则性肝叶切除术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06年1月—2009年12月采用选择性肝血流阻断技术行规则性肝叶切除术259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采用选择性肝血流阻断技术行规则性肝叶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183例和肝脏肿瘤76例,术中平均失血量210 mL(120~1 600 mL);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残石率仅4.2%,肝癌术后肝内复发转移率23.6%,复发转移中位时间16.3个月。
结论:在采用规则性肝叶段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和肝脏肿瘤时,选择恰当的选择性肝血流阻断技术,可提高治疗效果和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囊型包虫病内囊摘除术后顽固性残腔胆瘘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02年6月至2012年6月因肝囊型包虫术后胆瘘长期不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31例患者.其中15例行T管引流+瘘口缝合+腹腔引流术,8例行经胆漏口置入T管+腹腔引流术,4例行半肝切除术,2例行肝叶切除+胆肠吻合术,1例行外囊剥离术,1例因腹腔感染严重行残腔脓肿清除术,半年后行半肝切除术.结果 随访1~8年,1例患者T管引流术2年后出现胆管狭窄,行胆肠吻合术治愈;1例患者T管引流术后再次出现残腔胆漏,给予充分引流后1个月后自闭;1例患者残腔脓肿清除术后再次出现残腔胆漏,经充分引流半年后行半肝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1例半肝切除术后出现创面胆漏,经充分引流后治愈;其余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1)肝切除术及肝包虫外囊完整剥离术因完整去除残腔可彻底解决残腔顽固性胆瘘,但此类患者多为多次手术后且残腔反复继发感染而致手术难度及风险较大;(2)经胆管注射美蓝行胆管造影及减压术,探查包虫残腔壁与胆道的漏口,并进行准确的缝闭,可彻底解决术后残腔胆漏的问题,而留置减压管则对漏口的愈合、防止漏口再次裂开形成胆漏具有一定作用;(3)针对包虫残腔与主肝管相通,且瘘口周残腔壁钙化严重,于残腔胆瘘口内置入合适T管,可有效解决残腔胆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囊型包虫病发生坏死钙化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2008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191例确诊为肝囊型包虫病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次数,肝炎,结石,血清钙值,肝内多发,胆瘘与肝包虫病发生坏死钙化的关系.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找出相关联的因素,然后再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找出肝囊型包虫病发生坏死钙化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年龄与肝囊型包虫发生坏死钙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5,P=0.008),单因素卡方检验表明影响肝囊型包虫发生坏死钙化的因素有:肝内多发(x2=6.848,P=0.009),胆瘘(x2=7.149,P=0.008).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肝内多发,胆漏是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出现肝包虫坏死钙化的相关危险因素(x2=5.306,P=0.021,OR=1.665:x2=10.377,P=0.001,OR=3.300;x2=4.455,P=0.035,OR=2.164).结论 年龄,肝内多发,胆瘘是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发生肝包虫坏死钙化的危险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necrosis and calcification of cyst echinococcosis. Methods This study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191 cases of hepatic cycstic echinococcosis admitted from 2005 to 2008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possible relevant factors screened were the patients' gender, age, operation frequency, hepatitis, gall stones, calcium of blood serum, multiple hepatic hydatid cyst, biliary fistulae and hepatic cycstic echinococcosis degeneration. Single-factor analysis and multi-factors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Results The single-factor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showed that age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hepatic cycstic echinococcosis degeneration (t = - 2. 455, P = 0. 008). Single factor Chi-square test showed that factors impacting on hepatic cycstic echinococcosis degeneration were multiple hepatic hydatid cyst and the biliary fistulae (x2 = 6. 848, P = 0. 009; x2 = 7. 149, P = 0. 008). The multiple-factor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ge, the multiple hepatic hydatid cyst, and biliary fistulae are the related risk factors(x2 =5. 306,P = 0. 021,OR = 1. 665;x2 = 10. 377,P =0. 001,OR =3. 300;x2 = 4.455,P =0. 035, OR =2. 164) of hepatic cycstic echinococcosis patients with cyst echinococcosis degeneration. Conclusions Age, multiple hepatic hydatid cyst and biliary fistulae are th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generative necrosis and calcification of hepatic echinococcosis.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评价和比较经腹腔镜与开腹根治性手术治疗肝脏囊型包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3年1月收住并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肝脏囊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平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53例患者,其中41例行经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112例行传统开腹手术(开腹组).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较开腹手术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P>0.05).腹腔镜组5例患者行中转开腹手术,中转开腹率为12.2%(5/41).2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0,P>0.05).腹腔镜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3~8 d,而开腹组为4~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P<0.05).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9%(2/41)、开腹组并发症发生率16.0%(18/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2,P<0.05).结论 腹腔镜肝包虫根治性手术治疗较传统开腹肝脏囊型包虫病手术治疗具有术后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恢复快,复发率低的特点,在严格选择患者的条件下是安全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解剖性规则肝段切除术治疗肝中叶泡型包虫病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肝中叶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以影像学三维重建技术为基础设计多种手术方案,综合多因素分析(肝脏体积测算、肝实质切除率、血管切除重建评估、Child-Pugh评分和ICG R15等),最终制订解剖性规则肝段切除术方案(肝Ⅴ、Ⅷ、Ⅳb段).术中探查肝包虫囊肿与第一、二肝门关系密切,精细操作,解剖性切除肝Ⅳb、Ⅴ、Ⅷ段.术后每个月通过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并行B超及CT检查了解肝脏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4月.结果 术前三维可视化重建后图像清晰立体地显示肿瘤组织、腹腔实质器官、腹腔大血管的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术中证实三维重建的解剖关系与实际基本一致.手术历时410 min,术中出血量约1 000 mL,未输注血液制品;手术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患者未出现肝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15 d,出院时手术切口愈合良好已拆线,血常规、生化检查结果均正常,恢复正常饮食,生活完全自理.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肝包虫病(泡型).患者术后持续服用阿苯达唑1 200 mg/d.随访6个月,患者体质量较出院时增加5 kg,无不适主诉,已恢复劳动能力.未发现肝脏包虫病变复发,未发现全身其他器官包虫病发生.结论 解剖性规则肝段切除术治疗肝中叶泡型包虫病术中依靠肝实质及血管三维重建方案指引,结合选择性肝门阻断和血管切除重建等关键技术的应用,既完整切除病变肝脏,又保证了剩余肝脏功能性体积最大化,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肝囊型包虫破裂外科手术治疗方式的演变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8年12月外科手术治疗的肝囊型包虫破裂110例,按不同手术综合处理方法分为3组;A组22例:内囊摘除+甲醛或双氧水局部杀虫+残腔锁边缝合或大网膜填塞或残腔内翻缝合引流;B组65例:内囊摘除+高渗盐水局部杀虫+外囊肝外部分切除+残腔胆漏缝合+残腔开放引流;C组23例:外囊全部或次全剥除+高渗盐水局部杀虫+术区引流.分析3种外科综合手术治疗方式的效果.结果术后A组、B组、C组残腔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0.9%、16.9%、0.0%(P<0.05),复发率分别为18.2%、4.6%、0.0%(P<0.05);带管引流时间A组>B组>C组;手术耗时及术中出血量,A组、B组均低于C组,B组与A组相比无明显差别;高渗盐水腹腔处理后包虫腹腔种植率低于单纯生理盐水处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外囊全部或次全剥除+高渗盐水局部杀虫+术区引流的处理方式是目前最佳的治疗肝囊型包虫破裂的外科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减体积式病灶肝切除"治疗晚期巨大肝泡型包虫病的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0年8月—2011年2月4例难以常规根治性切除的巨大肝泡型包虫病行"减体积式病灶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对病人全面评估,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术中精细操作,术后均给予口服阿苯达唑(ABZ)抗包虫治疗。结果:4例患者手术顺利进行,手术历时中位时间267.5 min(210~320 min),术中出血量中位数737.5 mL(600~950 mL),术中输注红细胞悬液中位数4.0 U(2~6 U)。术后随访中位时间10.0个月(8~14个月),仅1例患者出现残腔胆瘘,1例患者出现残腔积液。患者梗阻性黄疸、下肢水肿均消失,未发生患者病灶肝内转移或死亡。结论:"减体积式病灶肝切除"为难以根治性治疗的晚期巨大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提供了可行性技术路径。术前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术后规律服用抗包虫药物是防治HAE复发和转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根治性全囊肿切除手术在临床上治疗肝囊性包虫病的体会及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近6年来开展的根治性全囊肿切除手术治疗肝囊性包虫病的临床资料86例,并与随机抽样的90例传统内囊摘除手术病例加以比较,观察其术后住院天数、腹腔引流天数、残腔置管天数、残腔积液、残腔感染、胆汁漏,原位复发率等临床指标.结果 根治性全囊肿切除手术治疗肝囊性包虫病,其手术彻底、安全,平均住院天数及腹腔引流天数明显少于传统内囊摘除术组(分别t=7.9915,59.86,均P<0.001),且术后无胆漏、残腔积液、残腔感染、原位复发率等并发症发生,疗效显著.结论 根治性全囊肿切除手术其术后无残腔并发症、原位复发率发生,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减少.是目前治疗肝囊性包虫病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新的根治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典型CE1型肝囊型包虫病的有效诊断方法及腹腔镜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7例非典型CE1型肝囊型包虫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46.0±21.6)岁,均有畜牧区接触史。术前完善包虫免疫实验、腹部超声、腹部CT检查,行腹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泡型包虫病根治性切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163例行根治性切除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治性手术平均时间(3.1±1.2)h,术中出血量(763±498)m L。术后携带腹腔引流管中位时间6 d,11例携带T管,术后1个月拔除。术后平均肛门排气时间(2.1±0.8)d、经口进食时间(2.7±1.1)d、住院时间(7.9±3.4)d。8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5例术后胆瘘,1例术区感染,2例术后腹水。术后电话或门诊随访1~6个月无死亡及包虫复发情况。结论:根治性切除是当前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术前充分评估手术可行性,术中充分掌握肝脏血流控制、肝脏外科解剖、门静脉重建、胆管重建等技术,通过根治性手术切除可明显改善泡型包虫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6.
剩余肝体积(RLV)不足是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肝泡型包虫(HAE)常侵及肝内外重要血管,致使功能肝段的保留极为困难,根治性切除率低.尽管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术(ERAT)极大拓宽了晚期HAE手术指征,但RLV不足仍是限制HAE根治性切除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包括分期肝切除、肝静脉支架置入序贯ER...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同期联合根治性手术治疗肝肾泡型棘球蚴病(AE)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9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连续10例肝肾AE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42.5±10.3)岁(范围:27~52岁)。7例曾行姑息性治疗但服药依从性差。10例均存在肝右叶和右肾的联合病灶,2例分别合并肝左外叶和左肾小病灶。病灶体积为(726.4±576.1)cm3(范围:117.0~1998.0 cm3)。病灶侵犯右侧膈肌7例、下腔静脉7例、右肾上腺6例、腹壁2例、右侧腰大肌1例、十二指肠1例和右肺下叶2例。采用同期联合根治性手术和血管重建等方法治疗肝肾及邻近器官的AE病灶。半肝及以上肝切除8例,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2例,肝部分切除1例;右肾全切除7例,右肾部分切除3例,左肾部分切除1例;清除肝肾外受侵组织器官的病灶,并进行相应修补或重建。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肝肾功能不全。3例患者出现胸腔积液,经保守治疗后改善;1例出现右肾周围尿漏,置入双“J”管并保守治疗后改善。随访6~8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1个月,无死亡病例,无发生肝肾功能不全、急慢性肾病者。1例术后7个月时发生腹壁切口疝,接受腹腔镜疝修补术。随访中无复发,10例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结论采用同期联合根治性手术治疗复发性或原发性肝肾AE安全可行,可同时有效清除其他邻近器官的病灶。  相似文献   

18.
DSA评价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血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模型的血供情况。方法雌性Wistar大鼠30只,造影前经B超筛查病灶。对每只大鼠在分别行选择性肝动脉及门静脉DSA。结果病理检查证实30只大鼠共48个肝泡状棘球蚴病灶,B超共筛查出43个;门静脉造影显示33个,肝动脉造影显示26个病灶。门静脉参与直径≤3mm病灶的供血,直径4~8mm的病灶有门静脉及肝动脉双重供血,直径〉8mm病灶主要为肝动脉供血。结论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存在门静脉和(或)肝动脉双重血供,供血与病灶直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囊型包虫病破入腹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09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9例肝囊型包虫病破入腹腔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流行病学史、典型临床表现、典型影像学特征和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进行诊断.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108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分为传统组(传统内囊摘除,67例)和改良组(改良内囊摘除,4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带管引流时间、术后残腔并发症、胸腔积液、包虫原位复发、腹腔播散种植、死亡等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超声、CT、MRI检查确诊率分别为93%(101/109)、99%(70/71)、7/7;血清免疫学检查阳性率为100%(61/61).109例肝囊型包虫病破入腹腔患者中,1例因过敏性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余生存.传统组和改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2±0.3)h、(104.0±11.5)ml和(3.3±0.4)h、(110.0±23.8)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74,-L 758,P>0.05);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带管引流时间分别为(15.3±4.3)d、(28.0 ±4.6)d和(9.3±1.2)d、(7.6±0.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28,28.088,P<0.05).传统组患者术后残腔积液、残腔感染、胆汁漏、包虫原位复发、腹腔播散种植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改良组(x2=4.335,3.888,5.691,4.581,10.153,P<0.05).确诊包虫原位复发或严重并发症再次手术患者21例.结论 流行病学史、典型临床表现、典型影像学特征和血清免疫学检查对于肝囊型包虫病破入腹腔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改良内囊摘除术+高渗盐水反复冲洗腹腔+术后正规服用抗包虫药物是目前肝囊型包虫病破入腹腔较理想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