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动脉优先入路法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05-2020-03间在马店市中医院外三科行动脉优先入路法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的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情况和术后临床指标.统计术后6个月随访期间的并发症.结果 37例患者中男21例、女16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头侧优先混合入路(头侧-尾侧-中间)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全系膜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以期为手术入路提供新的选择。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4月采用头侧优先混合入路施术的39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研究组),并与同期接受传统中间入路的44例患者(对照组)进行短期疗效分析。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标本肿瘤直径、淋巴结清扫数量、中转开腹率、吻合口并发症与术后并发症(切口、肺、泌尿系感染、肠梗阻、出血等)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完全结肠系膜切除的理论,头侧优先混合入路在手术难点处理、提高手术安全性与质量控制、教学推广普及方面具有优势,是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新的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中间入路与混合入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8月为109例患者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近期疗效.结果:混合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均少于中间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并发症发生率及其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成像在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3年10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56例右半结肠癌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实验组术前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明确肠系膜上血管及其分属支走行;常规组术前不行血管成像,均行腹腔镜辅助中间入路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对比两组临床资料、手术资料、术后3年生存率等。结果:56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病理分期(TNM分期)、清扫淋巴结数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意外损伤血管数量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3年生存率为64.29%(18/28),常规组为57.14%(16/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前行血管成像,利于指导手术操作,可避免血管意外损伤,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增加了手术效率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动脉(SMA)优先入路与传统侧方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8-09—2021-03于西峡县人民医院普外科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ME)的患者.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传统侧方入路组(侧方组)和SMA优先入路组(SMA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记录术中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维高清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入路选择及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96例右半结肠癌患者资料,按照不同入路方式分为侧方入路组和中间入路组,分别54例、42例。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完成分析。手术相关指标、中位生存期采用( ±s)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及远期预后指标采用四格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侧方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均短于中间入路组(均P<0.05),两组的镇痛时间、住院时间及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侧方入路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7%,低于中间入路组的11.9%,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方入路组中转开腹率为3.7%,低于中间入路组的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80,P<0.05)。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术后1年复发率及1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采用侧方入路,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及排气时间,并可有效降低中转开腹率,其预后效果与中间入路相当,值得在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主要步骤包括:(1)腹腔探查;(2)右结肠后间隙(RRCS)拓展:进入Told筋膜与结肠系膜间的天然外科平面。至结肠肝曲水平,同时向内侧暴露十二指肠,此为进入横结肠后间隙(TRCS)的标志。(3)中间入路结扎肠系膜血管:以回结肠血管(ICV,ICA)在肠系膜表面投影为解剖标志打开结肠系膜,可轻易与其后方已打开的RRCS间隙相汇合。以肠系膜上静脉(SMV)为主线,清扫外科干,进一步解剖Henle’s干及其分支。(4)幽门下淋巴结清扫;(5)消化道重建。本文对由外周入路和中间入路发展而来的尾侧联合中间入路进行了简要介绍,该术式技术上可行,术者操作相对简便,手术安全性高,可供结直肠外科医生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腹腔镜技术用于右半结肠癌手术的安全性及不同入路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145例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常规入路组(n=47,采用中间入路),侧方入路组(n=53,采用侧方入路),开腹术组(n=45)。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术中术后指标、手术前后免疫指标等采用( ±s)描述,F检验;术后并发症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侧方入路组患者的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量、排气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开腹组与常规入路组患者(P<0.05),而住院时间、镇痛时间、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等指标明显优于开腹组(P<0.05),但与常规入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方面,开腹术组则要显著低于两组入路组(P<0.05)。术后三组患者的免疫指标CD4、CD8、CD4/CD8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侧方入路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 结论侧方入路在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免疫功能,安全可靠,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微创手术在腹腔镜平台发展已有30年之久,在消化道手术领域腹腔镜技术已进入成熟阶段。微创外科的近期发展在于对手术入路及解剖等进一步加以规范与推广,以及3D、4K等针对显像技术硬件设备的创新与开发。腹腔镜下尾侧-中间联合入路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自回盲部背侧为起始点先行完成右半结肠系膜的后间隙游离,并结合传统中间入路进一步清扫系膜根部淋巴结。尾侧-中间联合入路可从不同角度完成右半结肠的系膜解剖,可帮助主刀医师完成右结肠后间隙的拓展,可成为手术医师首选的手术入路之一。  相似文献   

10.
患者全身麻醉后,5孔法建立气腹,术者左侧站位。探查腹腔未见转移,行腹腔镜辅助中央入路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手术步骤:充分显露右半结肠系膜,辨认回结肠血管,沿肠系膜上静脉投影切开右半结肠系膜根部,进入Toldt’s间隙。分离显露回结肠血管并清扫淋巴结,进而显露肠系膜上静脉。向头侧拓展显露肠系膜上静脉并清扫血管根部淋巴结。显露右结肠、中结肠血管,清扫其根部淋巴结。结扎离断回结肠血管、右结肠血管及中结肠血管右支。向头侧及外侧拓展Toldt’s间隙,分离回肠系膜根部,最后从外侧游离升结肠与内侧贯通,完成右半结肠游离。修整回肠,距回盲部10 cm离断血管弓。采用5 cm上腹正中辅助切口,完成回肠-横结肠端侧吻合并移除标本。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分析回结肠端侧吻合与反式侧侧吻合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择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外科在2018年3月-2019年10月同一医疗组收治的104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观察组采用回结肠端侧吻合,对照组采用回结肠反式侧侧吻合,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吻合口瘘、肠梗阻及吻合口狭窄例数、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等,比较分析两种不同吻合方式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应用统计软件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对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的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手术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以后观察组患者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肠梗阻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3.84%(2/52),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5.38%(8/52),两组在术后总并发症方面有统计学意义(χ^2=3.983,P=0.046)。结论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选择采用回结肠端侧吻合为主的吻合方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为使患者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可优先考虑此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腹腔镜技术较开腹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疗效及入路选择探讨。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4月接受手术治疗的97例右半结肠癌患者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开腹组(32例,开腹手术)、传统组(35例,侧方入路的腹腔镜根治术)和SMA组(30例,动脉优先入路的腹腔镜根治术)。采用SPSS 23.0统计分析软件,围术期相关指标等计量资料以( ±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累积生存率比较应用Log-Rank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与传统组和SMA组相比,开腹组手术时间较短,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与SMA组比较,差异均不明显(P>0.05);SMA组淋巴结清扫数量、阳性淋巴结清扫数量比开腹组、传统组多,术中出血量比开腹组、传统组少(P<0.05)。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开腹组为28.1%,传统组为8.6%,SMA组为6.7%,三组比较开腹组>传统组>SMA组(P<0.05)。术后3年生存率开腹组为65.6%,传统组为65.7%,SMA组为70.0%,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技术应用于治疗右半结肠癌可减少对机体的创伤,有利于术后恢复,同时以动脉优先入路可增加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在左半结肠癌腹腔镜下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80例左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NOSES组,每组40例,两组均在ERAS理念指导下行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NOSES组采用NOSES法取出标本,常规组经辅助切口取标本。选用SPSS 22.0软件处理数据,围术期指标行独立t检验,NRS疼痛评分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术后并发症情况行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及引流管拔除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OSES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排气、排便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时间与方法在NRS疼痛评分上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与方法在NRS疼痛评分上主效应显著,NOSES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轻于常规组(P<0.05)。NOSES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比常规组低(5.0% vs. 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ERAS与NOSES联合应用于左半结肠癌腹腔镜治疗中,两者优势互补,具有疼痛轻、并发症少及康复快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历经30年的发展,中国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已趋于成熟和普及。外科技术的发展和治疗理念的更新,推动了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进入精准治疗阶段。由于右半结肠癌血管变异多、淋巴引流途径复杂,对于不同部位肿瘤、不同分期的右半结肠癌患者,淋巴结清扫范围、血管处理方式及手术入路的选择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结合近些年国内外相关研究及笔者经验,对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手术需要规范的几个问题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老年结肠癌的并发症、细胞免疫状态及预后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103例结肠癌老年患者资料,随机分为腹腔镜组(52例)和开腹组(51例),分别给予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细胞免疫功能及预后情况等指标。数据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完成,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细胞免疫指标及预后指标等数据用( ±s)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果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8%(3/52)显著低于开腹组19.6%(10/51),(χ2=4.5, 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CD3、CD4、CD4/CD8均低于术前(均P<0.05),CD8高于术前(P<0.05);且腹腔镜组的CD3、CD4、CD4/CD8均高于开腹组(均P<0.05),CD8低于开腹组(P<0.05);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患者术后止痛药时间短、胃肠功能恢复快、进流质时间早、下床活动时间早、留置导管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均P<0.05)。 结论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缩短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的预后,符合快速康复的外科理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射频消融(LRFA)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10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LRFA治疗的30例小肝癌患者(LRFA组)以及同期行经皮射频消融(PRFA,PRFA组)和手术切除(手术切除组)各30例的小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比较3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3组AFP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5),但3组间AF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肝功能指标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均P0.05),但手术切除组较另两组升高程度大、恢复慢(均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住院时间方面,LRFA组与PRFA组均优于手术切除组(均P0.05),而LRFA组手术时间长于PRFA组(80.7 min vs.45.2 min,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RFA组(6.7%vs.26.7%,P0.05);术后1个月,LRFA组和手术切除组肿瘤完全清除率均为100%,而PRFA组为86.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RFA组、PRFA组、手术切除组3年复发率分别为33.3%、60.0%、26.7%;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6.7%、40.0%、73.3%;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6.7%、76.7%、90.0%,其中,PRFA组的3年无瘤生存率明显低于另两个组,复发率明显高于另两组(均P0.05),而LRFA组和手术切除组之间无瘤生存率及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2)。结论:对于原发性小肝癌,LRFA较PRFA消融率高,且远期疗效与开腹手术相当,同时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可作为小肝癌的首选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赵根隆  陈裕 《消化外科》2014,(8):645-647
目的 探讨中间入路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ME)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医院收治的46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患者行中间入路腹腔镜CME为腹腔镜组,22例患者行开腹CME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及肿瘤复发情况.患者术后定期门诊和电话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4月.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腹腔镜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30±26) min、(156±32)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5±29) mL、(136 ±35) 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70,3.310,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9±4)枚、(18±4)枚,切除标本长度分别为(28.0±2.5)cm、(26.8 ±2.3)c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60,1.770,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2.9 ±0.8)d、(3.8 ±0.9)d,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2.3 ±2.7)d、(14.1 ±2.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80,2.400,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5个月(6~24个月).随访期间4例患者发生肿瘤局部复发,其中腹腔镜组2例(2/24),对照组2例(2/2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结论 右半结肠癌行中间入路腹腔镜CME是安全可行的,其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