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Endo-Model铰链膝假体在重度外翻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10例重度外翻畸形膝关节患者,采用铰链膝关节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中男性3例,女性7例;年龄29~72岁,平均45岁。8例为单侧,2例类风湿患者为双侧膝关节置换术。术前及术后进行胫股角(femorotibial angle,FTA)、膝关节功能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和膝关节活动度进行比较,评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3、6、12、24、36个月门诊随访,术后疼痛明显减轻,膝关节畸形矫正,稳定性及功能均良好,伸直均达到180°,主动屈曲可达95°~125°,平均110°。K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34.25分,提高到术后86.73分,下肢畸形及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术后X线片显示下肢力线良好,FTA平均6.62°,假体位置良好,承载假体可靠。结论 EndoModel旋转铰链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重度外翻畸形效果满意,患者膝关节功能均有显著提高,但仍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远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全髋置换术和初次全膝置换术后并发异位骨化(HO)的报道较多,尚无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后HO的研究报道。研究旨在确定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后HO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和临床意义。对1993年至1997年间151例行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患者中135例(女性72例,男性63例)进行了24~48个月(平均30个月)的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采用可旋转绞链膝假体二期翻修方法 治疗人工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感染的体会.方法 对1999年10月~2003年10月收治的12例(14膝)TKA术后感染患者,采用一期清创加自制含抗生索骨水泥植入,可旋转绞链膝假体二期翻修方法 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获6~3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其中10例12膝治愈,1例再次行二期置换后治愈,1例因软组织条件太差致感染无法控制截肢.结论 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采用二期翻修方法 治疗,效果确切,采用可旋转绞链膝假体翻修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4.
JESSH.  LONNER  JEFF  G.  JASKO  ROBERT  E.  BOOTH  JR.  关振鹏 《骨科动态》2007,3(2):78-83
背景:髌股关节置换术对于仅侵犯膝关节前间室的单发性关节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当其需要行翻修手术时,是否会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结果仍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回顾先期行髌股关节置换术后再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结果。 方法:我们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对10例患者共12膝失败的髌股关节置换进行了翻修,翻修原因,包括单发的进行性胫股关节炎(6膝)、单发的髌股关节轧住和轨迹不良(3膝)以及两者同时存在(3膝)。这些患者在髌股关节置换术后进行翻修术的平均时间为4年,每个膝关节均使用了后稳定型假体,未使用加长柄、填充垫或结构性骨移植物。术后对这些患者进行了临床及影像学随访,其中包括美国膝关节学会临床及功能评分(KSS)。术前我们就对这些失败的髌股关节置换术进行了评估,并获得了术前KSS评分。 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1年,平均KSS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从术前的57分和51分分别增加至术后的96分和91分。在最近的随访中,没有临床和影像学证据表明这些患者存在髌股关节轨迹不良、松动和磨损。 结论:基于我们对本组患者的小样本短期随访经验,髌股关节置换失败后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不会影响其结果。 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已报道的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文献进行总结分析,讨探膝关节置换翻修术前后的膝关节功能、翻修的主要原因、主要并发症及不同假体的术后疗效.方法 按照以下标准收集和分析有关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的文献:①1990年至2002年间发表,②报告患者数大于10例,③采用通用的膝关节评分标准.一名骨科专科医生独立收集数据,一名医学统计学专家独立采用Meta统计方法分析数据.结果 共有33 篇符合条件的文献被收集.患者共1356 例,其中男429例,女611例(部分文献性别分类数据缺失),平均年龄67岁(45~49岁),加权平均随访时间57个月( 6~108 个月),加权平均术前膝关节功能总评分为49 分(15~94分),术后为84分( 58~109分),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前后的总评分、功能评分、活动范围等有显著性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评分t=12.507,P<0.01, 功能评分t=4.704,P<0.01,活动范围:t=5.346,P< 0.01).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的原因主要是假体松动(55%),其它包括聚乙烯磨损(11%)、假体不稳(10%)、感染(7%).翻修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仍然为假体松动(18%),其它包括假体不稳(16% )、感染(16% )、髌骨问题( 15% )及不明原因的膝关节疼痛(13%).髌骨问题包括髌骨脱位、半脱位、髌韧带撕裂、髌股关节疼痛等.结论 可以认为膝关节置换后翻修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假体松动是膝关节置换翻新的主要原因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旋转铰链型膝关节假体治疗复杂膝关节疾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应用旋转铰链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严重膝关节畸形及翻修手术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及HSS评分,明确其疗效。其中骨关节炎3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为叉韧带及内侧副韧带断裂),强直性脊柱炎双膝关节病变1例,膝关节翻修2例。术前膝关节活动度80°~100°,平均90°;HSS评分11~40.5分,平均25.5分。结果术后全部获得随访,随访3~28个月,平均12个月,畸形矫正,疼痛消失,无1例发生并发症;所有患者行走步态恢复,膝关节屈曲达110°~140°,平均127.5°,无伸展滞缺,较术前平均增加37.5°。 HSS评分88~95分,平均91.25分,较术前平均提高65.75分,优良率100%。结论旋转铰链型膝关节假体对复杂膝关节病变及翻修术近期效果良好,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二期假体翻修置换治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疗效。方法对5例(5膝)TKA术后出现假体周围感染患者行二期假体翻修置换术:一期清创后,置入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术后使用6周敏感抗生素,停药后连续2次穿刺培养细菌阴性,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逐步下降至正常后行二期假体置换,并用抗生素骨水泥固定。结果术后5例均获平均随访20(3~36)个月,均无感染复发。HSS评分由术前平均38(10~60)分提高至术后6周的78(65~84)分,末次随访时HSS评分平均82(65~88)分,膝关节活动度平均86°(60~100°)。结论二期假体翻修置换可以彻底清除感染灶,并使膝关节获得良好的功能,是治疗TKA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手术是一项要求很高的技术。本文从分析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原因入手,着重介绍了翻修手术的指征、术前评估、手术暴露、骨缺损的分类及相应的修复方法、假体选择等。  相似文献   

9.
近来对骨科手术的输血问题日渐重视,但对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中的输血原则却知之甚少。该研究评估了影响全膝翻修术患者失血和输血的因素。自1997年1月至2000年5月,对行无菌性全膝置换翻修术的1OO例(52例女性,48例男性)患者的血液学指标和输血记录进行回顾。患者年龄39~84岁(平均65岁)。45%患者行股骨和胚骨部件翻修.21%行所有三部件翻修.13%行胫骨聚乙烯置换,9%行髌骨翻修.6%行股骨翻修,6%行胫骨翻修。患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RTKA)中髌骨假体保留与否的疗效差异。方法全面检索国内外关于RTKA中与是否保留髌骨假体疗效相关的文献,经特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临床评分、功能评分、SF躯体及心理评分、患者满意度等相关数据后,采用Review Manager(Rev Man)4.2.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随机对照研究3篇,共计231例RTKA患者,其中保留髌骨假体组共154例,非保留髌骨假体组共7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保留髌骨假体组的临床评分(P=0.91)、功能评分(P=0.35)、SF躯体(P=0.39)及心理评分(P=0.13)与非保留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TKA术中髌骨假体的保留与否对术后症状改善、功能恢复等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是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和假体生存的重要因素。至今尚无明确的胫骨假体旋转对线的定位方法。目前常用的旋转对线定位方法包括关节外胫骨假体旋转参考标志和自我形合技术等,但关节外旋转对线不可靠,易受到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的影响,自我形舍技术一般会导致胫骨假体过度外旋,两者易导致胫骨假体旋转不良。近年有文献报道使用胫骨截骨面解剖标志来确定胫骨假体旋转对线,其中胫骨平台Akagi前后线及胫骨髁间棘间沟线较为可靠,易于术中定位,是目前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值得采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陈宜  吴宇黎  符培亮 《骨科》2011,2(3):166-168
随着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nthroplasty,TKA)手术量的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翻修手术也开始增多[1],而对于初次置换髌骨假体的患者,假体的处理成为翻修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处理那些骨量丢失严重的病例的使用方法仍有争论。目前国外有关全膝关节翻修术中髌骨处理的研究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旋转铰链型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旋转铰链型膝关节置换治疗3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记录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HSS评分。结果 手术时间80~96(85.2±6.4) min,术中出血量50~90 (74.5±6.5) ml,术后引流量60~300(150.4±30.6) 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4~30个月。术后6个月膝前区疼痛4例,末次随访时疼痛症状消失,患膝关节负重良好。末次随访时,膝关节X线片显示关节假体位置良好、假体骨骼界面稳固、无松动。疼痛VAS评分、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末次随访及术后1周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末次随访均较术后1周明显改善(P <0.05)。结论 旋转铰链型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效果良好,可以缓解疼痛,恢复患者膝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采用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和并探讨其运用经验。方法对我科近三年来采用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治疗严重膝关节病变12例病人(12个膝)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膝关节功能较术前改善明显,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平均48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6分,优为8例、良为4例,没有近期并发症发生,病人主观满意度百分之百。结论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对治疗严重的膝关节病患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假体周围骨折是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假体类型及患者自身因素密切相关,并且治疗方法相对复杂,本文针对铰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产生机理及其治疗手段进行回顾性的文献复习,以期对此类骨折的认识及治疗策略的选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全膝关节翻修术中导致骨缺损的因素很多,包括松动假体的沉降、应力遮挡效应、假体周围骨溶解、坏死及感染等。对于骨缺损处理方法的选择,应综合考虑缺损区的大小及位置,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以及参与术后康复训练的能力等多方面因素。1骨缺损的分型骨缺损可分为包容性和非包容性骨缺损。包容性骨缺损周围仍有完整的骨皮质进行包绕,翻修时可通过颗粒骨植骨或骨水泥螺钉技术进行处理;而非包容性骨缺损周围的骨皮质部分会全部丧失,通常需要通过组培式垫块、结构性植骨、干骺端金属袖套或锥形套进行重建。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芬兰关节置换登记系统的资料分析,探讨全膝关节翻修术的治疗结果,并以再次翻修为终点评估翻修假体生存的预测指标。方法1990年至2002年芬兰国家关节置换登记系统共录入全膝关节翻修术2637例,以再次翻修为统计止点,对上述完整材料进行各种统计学分析,主要包括单因素分析中的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Cox回归分析及模型诊断。结果全膝关节翻修术后假体2年生存率为95%(1874膝)(95%置信区间,94%~96%),5年为89%(944膝)(95%置信区间,88%~90%),10年为79%(141膝)(95%置信区间,78%~81%)。多变量回归分析表明,假体生存最显著的预测指标是患者的年龄及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使用时间(即初次与翻修手术间隔的时间)。预测生存率的其他重要指标有第1次翻修的年份及翻修原因。结论预测全膝关节翻修术后假体生存率较好的因素有:患者年龄在70岁以上、初次关节置换术后5年或以上施行翻修以及无髌骨半脱位。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的加重(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及其治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均可以减少关节活动量,加上医师不主张对老年患者施行手术,使得老年患者的再翻修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评估量体定制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重建膝部骨肿瘤切除后膝关节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0年3月~2008年5月对膝部骨肿瘤36例实施肿瘤切除,应用定制人工关节重建膝关节功能,男29例,女7例,年龄12~33岁,其中骨肉瘤21例,骨巨细胞瘤12例,转移性肿瘤3例,21例骨肉瘤患者术前均行新辅助化疗,所有病例均采用骨水泥型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利用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93功能重建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术后肢体功能评定。[结果]4例患者失访,其余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资料完整,随访时间1.5~6年(平均2年8个月)。按MSTS93评分标准,患肢功能评分11~28分,平均(22.28±4.33)分,其中优20例,良8例,中2例,差2例。[结论]定制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重建膝部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不仅可保留患肢,而且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肢功能。恶性骨肿瘤有效的化疗为保肢术提供了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20.
全髋翻修术后假体脱位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采用后方关节囊重建方法对行后外侧入路全髋翻修术后假体脱位的防治作用。方法:本组45例(47髋)经后外侧入路行全髋翻修术的患者,男20例,女25例;平均年龄65岁(55-78岁)。术中将后方关节囊与外旋肌群分别重建固定于前上方原先切开的关节囊断端和大转子顶端的软组织处,回顾性分析术后假体脱位率及脱位的风险因素。股骨假体和髋臼假体均翻修29例(31髋),更换内衬5例(5髋),髋臼、股骨翻修的分别是10例(10髋)和1例(1髋)。第1次翻修的有29例(30髋),第2次翻修的有15例(16髋),第3次翻修的有1例(1髋)。X线评估包括翻修前后下肢长度,髋臼位相,股骨偏心距、前倾角和假体松动。临床功能评价采用Harris评分。结果:45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7年,除1例感觉前方不稳外,无髋关节感染及脱位发生,该例X线片示髋臼假体过度前倾但无脱位发生。术后所有患者双下肢基本等长,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股骨偏心距和前倾角基本恢复至初次手术前水平。髋臼、股骨假体发生松动各1例。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9.13±15.53)分升至末次随访的平均(83.59±6.93)分(P〈0.05)。按Harris功能评分标准:优36髋,良5髋,可5髋,差1髋。结论:在假体安放正确、软组织张力恢复满意基础上,后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重建有助于降低后外侧入路全髋翻修术后假体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