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髋关节表面置换并发症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老年患者的效果较理想,而对于年龄在55岁以下的年轻患者,特别是活动量较大的男性患者假体的早期松动率较高,10年假体累计生存率低于80%。表面置换术保留了股骨近端骨量,近端力的传导更加接近生理状态,假体本身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活动度,为年轻活动量大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选择。随着金属对金属的大直径表面置换假体的出现,髋关节表面置换术逐渐在临床上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2.
髋关节表面置换技术新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对于髋关节炎无疑是一种彻底而且耐用的治疗方法,特别是针对老年患者有非常良好的效果。但是,对于患有髋关节炎的青年人群来说,全髋置换术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较高的早期翻修率,尤其体现在那些男性、从事活动量较大的工作、在术后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群中。对于这一问题,髋关节表面置换具有独特的优势。髋关节表面置换是一种具有创伤小、术后活动度好、能保留较多股骨侧骨量等优点的髋关节重建技术,现就其近年来的进展以及趋势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髋关节表面置换的历史发展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的临床实践已证明,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对于髋关节炎无疑是一种有效而且耐用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于老年病人有非常良好的效果,假体10年生存率超过了90%。然而对于较年轻患者来说,特别是小于55岁的男性患者,全髋置换术存在较明显的长期效果的不足——较高的早期翻修率,其10年假体生存率降至80%,术后16年为33%。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8):622-622
由中华外科杂志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主办的“2006年髋关节表面置换国际研讨会”暨第一届“髋关节表面置换技术”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项目编号:20060407070)拟定于2006年6月16~18日在上海举行。主要内容包括:髋关节表面置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髋关节表面置换手术和技巧,不同髋疾病采用髋关节表面置换的技术特点和效果,髋关节表面置换的并发症及防治等。会议和学习班期间将邀请加拿大、韩国、日本的髋关节表面置换专家和国内著名髋关节外科专家作关于髋关节表面置换相关内容的专题报告,学习班同时安排模具演示操作和…  相似文献   

5.
6.
7.
8.
由《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主办的“2006年髋关节表面置换国际研讨会”暨“第一届髋关节表面置换技术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项目编号:20060407070)拟定于2006年6月16-18日在上海举行。届时将邀请加拿大、韩国及日本的髋关节表面置换专家和国内名髋关节外科专家做关于髋关节表面置换相关内容的专题报告。  相似文献   

9.
随着冶金技术不断改进、假体设计理念日益更新、对于髋关节假体磨损认识的逐步深入,以及临床观察到第二代金属对金属人工全髋关节取得的良好疗效,近年来,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作为一种对年轻、活动量大的髋关节疾病患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备受关注.这种方法不仅尽可能多地保留了股骨近端骨质,使得翻修手术十分容易,而且,优化了股骨近端应力传导.再加上大直径股骨头假体的使用,提供了术后髋关节良好的稳定性及最佳的活动度[1].  相似文献   

10.
11.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48岁,主因右髋关节疼痛1年伴跛行4个月余入院。无明显诱因发病,经按摩、牵引及局部封闭等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病情进行性加重,严重影响工作及生活。门诊经查以右髋创伤性关节炎收住院。30余年前行右粗隆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现内固定物已取出,骨折处畸形愈合(见图1)。专科情况:右髋部无明显肿胀,皮色、皮温正常,可见长约20cm弧形手术瘢痕,右腹股沟中部可触及明显压痛,右大转子外侧叩击痛不明显,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阴性,  相似文献   

12.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振安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6):1100-1102
与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相比,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仅置换病变部分骨质,较好地保存了股骨头、颈的骨质,而且基本保持了关节原有的解剖形态,使力的分布和传导更符合正常生物力学模式,有效降低了普通全髋置换术后常见的股骨近端应力遮挡效应。因此表面置换术具有治疗理念上的先进性。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先进理念并未转化为优良的临床结果,其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现对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回顾,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作简单展望。  相似文献   

13.
朱丹杰  夏冰 《骨科动态》2007,3(3):162-171
引言 随着金属对金属承重而假体的应用,存世界范围内对年龄较小的成年患者施行髋关肯表面置换的例数不断增加。据估计,新一代低磨损金属对会属假体表面置换的应用解决了笫一代金属对聚乙烯表丽假体聚乙烯磨损碎屑导致的溶骨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技术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全髋关节置换(THR)的一种替代技术,全髋关节表面置换(THSR)通过保留股骨头、颈骨块而恢复髋关节正常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关节稳定性,并由于未破坏股骨髓腔结构而具有易翻修的潜力.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技术发展时期,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其假体系统在材料、设计及固定方法等技术参数方面获得长足改进.但仍存在尚待解决的问题.新一代金属-金属全髋表面假体系统的问世是髋关节置换术的一个重要历程碑,在不到10年的临床随访中的早期疗效非常满意,但中长期疗效尚不确定,尚待与其他方法作进一步长期的随机化对照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16.
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hip,DDH)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arthroplasty,THA)是初次髋关节置换中较为复杂的一种手术.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患者为了追求更好的功能和体态而选择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对手术效果的高期望值也给我们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THA手术在我国已广为推广,但在许多基层医院对DDH的THA处理策略、手术技术及适应证选择等方面知识储备不足,导致疗效欠佳甚至造成医疗纠纷,因此有必要在此就相关问题及注意事项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疗效、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5年5~6月,对12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13个髋关节进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30~59岁,平均47岁,所有患者均为半脱位型。髋臼侧采用真臼位置重建,为非骨水泥固定,股骨头假体采用骨水泥固定。[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10 m in,术中失血平均387 m l,术后引流量平均200 m l,肢体延长平均9 mm(术前短缩平均14 mm)。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股骨颈骨折、脱位、松动、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全部随访12~13个月,临床效果满意,平均髋关节活动度屈曲由106.7°增加到120°,外展由25.8°增加到46.4°,外旋由20.8°增加到45°,内旋由3.3°增加到28.6°,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2分增加到术后的平均96分。X线片显示关节假体位置正常,人工髋臼平均外展角为39°,股骨头中心柄与股骨干夹角平均141°,髋关节旋转中心位置平均下移9 mm,内移11.5 mm。宿主骨对臼杯的平均覆盖率为89.5%,宿主骨与假体之间未见透亮线。[结论]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半脱位型的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和应用前景,其远期疗效及其他类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表面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股骨近段应力遮挡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3(3):183-185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试图验证表面置换术能否有效避免类似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所出现的股骨侧应力遮挡并发症。方法采集8具青年正常新鲜髋关节标本,选择静止单腿站立的股骨头受力模型。依次测16根正常股骨在1000N载荷下股骨头表面置换前、后的应力值,以及全髋关节假体置换后的应力值,根据公式η=(1-δ全板/δ未板)×100%(η为应力遮挡率),计算两种不同假体在各点的应力遮挡率。结果全髋关节置换后的股骨张力侧(外侧)应力遮挡率在15%~17%之间变化。压力侧应力遮挡率在30%~34%之间变化。表面置换后的股骨颈应力遮挡最大为3%~5%,股骨近段和中部应力遮挡为0·1%~0·6%。结论表面置换能有效维持近段股骨的正常应力传递,能有效避免类似于全髋关节置换后的股骨近段应力遮挡性骨吸收,从而能有效保留近段股骨的骨量,为日后翻修提供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20.
全髋关节置换已较广泛应用于临床,国内已有多篇报导(1—3),自1980年~1986年,已作全髋置换术64例,随访3月~7年,平均3·5年。参照北京人工关节会议疗效评定标准,本组优25例,良30例,可8例,差1例。优良率达86%。随着操作技术的提高,后期病例的疗效较前期为好,现将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