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筛查"肝肾阴虚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清小分子差异代谢物.方法 筛选门诊符合"肝肾阴虚"证型的患者.通过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肝肾阴虚组(I组)、正常组(CK组)各30例.运用UPLC-MS技术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清小分子代谢物,并进行差异分析,筛选肝肾阴虚证型的差异代谢物.结果 共鉴定出小分子代谢物6478个.初...  相似文献   

2.
目的 筛查“肝肾阴虚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清小分子差异代谢物。方法 筛选门诊符合“肝肾阴虚”证型的患者。通过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肝肾阴虚组(I组)、正常组(CK组)各30例。运用UPLC-MS技术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清小分子代谢物,并进行差异分析,筛选肝肾阴虚证型的差异代谢物。结果 共鉴定出小分子代谢物6 478个。初始筛选标准为OPLS-DA模型第一主成分的VIP > 1,t检验的P < 0.05。筛选I-CK组差异代谢物418个。进一步筛选标准为:①VIP > 1;②P<0.05;③log2(FC) > 1 或者 < ?1;④Fragment score ≠ 0。共筛选出15个肝肾阴虚证差异性代谢物(氨基酸类6个:甘氨胆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蛋氨酸、氨基吡唑基丙酸;生物碱类2个:茶碱,骆驼蓬总碱;胆红素类2个:胆红素、(4E,15Z)-胆红素;磷脂类1个:溶血磷脂酰乙醇胺;恶唑类1个:2-甲基-4-戊氯恶唑;酚酯类1个:二苯氧苯胺;低聚肽类1个:乳基谷胱甘肽;二萜类1个:15-O DC。结论 筛选出骨质疏松症阴虚证的潜在临床代谢标志物,可用于下一步代谢通路研究。提示代谢组学技术在探索传统中医理论本质及中医药临床研究方面,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以全身骨密度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退化为特征的慢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备受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蛋白组学及代谢组学探究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诊断及防治,虽已取得初步进展,但研究不够系统、完善。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将对代谢组学和蛋白组学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进行对比分析,并对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诊断及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系统评价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治疗脾肾阳虚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 POP)的疗效,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证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CBM以及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检索时间设定为自建库起至2022年3月1日,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检索的文献进行筛选,收集符合中药治疗脾肾阳虚型POP的随机对照研究,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使用计算机软件RevMan 5.3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与常规非中药治疗相比,中药以健脾益肾为法治疗脾肾阳虚型POP能有效提高以骨密度变化为评估标准的西医总有效率[OR=3.22,95%CI(2.07~5.00),P<0.000 01],提高以中医证候评分进行评估的中医总有效率[OR=6.26,95%CI(3.12~12.58),P<0.000 01],提高患者的腰椎骨密度[SMD=0.49,95%CI(0.03~0.95),P=0.03<0.05],降低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SMD=-1.01,95%CI(-1.29...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3):1193-1197
[目的]分析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对药物应用的指导意义,为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探索一条精准有效地治疗途径。[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临床研究,56例患者根据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1NP)与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 Laps)测量值分为低骨转换组(30例)与高骨转换组(26例)。每组随机分别给予2种治疗方案:特立帕肽(20μg/d)与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年),治疗时间为26个周,期间定期观察β-cross Laps、P1NP、腰椎、股骨颈骨密度(BMD)以及VAS疼痛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在高、低骨转换组中,特立帕肽治疗后P1NP与β-cross Laps均较治疗前浓度升高(P<0.05),唑来膦酸治疗后P1NP与β-cross Laps均较治疗前浓度降低(P<0.05);低骨转换组特立帕肽治疗后腰椎BMD升高较唑来膦酸显著(P<0.05),高骨转换组唑来膦酸治疗后股骨颈BMD升高较特立帕肽显著(P<0.05);低骨转换组特立帕肽治疗后骨痛缓解优于唑来膦酸(P<0.05),高转换组中两种药物均能缓解骨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治疗中,应以骨生化标志物作为药物选择的依据:低骨转换状态下以促成骨药物为主,高骨转换状态下以抑制骨吸收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6.
代谢组学通过全面分析生物样品中低相对分子质量内源性代谢物,帮助了解疾病在代谢水平的发生和进展机制,可提供与疾病早期识别相关的代谢标志物信息,有助于开发疾病预测性生物标记物.目前已开展较多骨质疏松症的代谢组学研究,涉及临床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方面,发现潜在生物标记物,并进一步揭示了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该文对代谢组学在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不同中医证型患者骨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差异,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相关基因的信息学特征。方法随机选择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为肾阳虚证组3例,肾阴虚证组3例,无肾虚证组3例,并选择正常骨密度人群3例设为正常对照组。用人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检测4组人群骨组织基因表达谱,筛选共同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通路等相关功能分析。结果肾阳虚证组与正常对照组、肾阴虚证组、无肾虚证组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2631条、3976条、6184条;肾阳虚证组与其他3组比较共同的差异表达基因有1037条。这些差异基因参与补体与凝血级联反应、Hedgehog、TGF-beta、细胞周期等22条信号通路。结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的相关基因主要与免疫调节、TGF-beta、细胞周期等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阿仑膦酸钠对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以评价该药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门诊及住院患者共103例。对所有患者均早晨空腹采血。测量空腹血糖(FPG)、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ALP)、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血清Ⅰ型胶原C末端肽(s-CTX)、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和血清骨钙素(OC)。利用双能X线吸收法进行腰椎和髋骨的骨密度检测。使用阿仑膦酸钠治疗6个月后复查上述各项生化指标和骨密度。将每例样本治疗前后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统计学方法为配对t检验。结果 治疗前后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RACP-5b、s-CTX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 BAP与OC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后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结论 阿仑膦酸钠对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明显,其机制可能与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密度(BMD)和骨代谢指标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治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XR-36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和放射免疫方法,对252例中老年志愿者不同部位的BMD及血清骨钙素(BGP)、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①无论是对照组还是骨质疏松组(OP),老年男性BMD均明显高于老年女性BMD,其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②OP组的BGP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OP组的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血清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ICTP)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检测BGP、HNP和ICTP水平可直接反映骨胶原合成和降解状态,对于判断老年OP的进程以及指导OP的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运用代谢组学方法从物质代谢角度探讨健骨颗粒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机制。 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健骨颗粒组,健骨颗粒组给予健骨颗粒药液灌胃,其余组分别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干预。分别于术后6周和12周取股骨、胫骨、腰椎骨进行骨密度及骨生物力学检测,取腹主动脉血进行液相色谱-质谱(LC-MS)检测,综合单变量和多变量统计分析,鉴定并筛选血清代谢物。结果 模型组较正常组骨密度和骨最大载荷显著下降,健骨颗粒组与模型组相比明显恢复,表明造模成功且健骨颗粒组有恢复正常的趋势。模型组血清代谢谱与正常组分离,健骨颗粒组接近正常组。筛选出硬脂酸、皮质酮及泛酸等27个差异代谢物,分别与不饱和脂肪酸、类固醇激素的生物合成及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等通路有关,涉及脂代谢、核酸代谢及氨基酸代谢等。结论 健骨颗粒可能通过调节多种代谢通路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POP)与中医肝脾亏虚的关联性,为运用健脾、补肝法防治POP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近15年来在我院骨质疏松专科门诊检测的女性3 35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合问卷调查、骨密度检测和中医辨证,采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①纳入2 692例,其中,POP组934例,无POP组1 758例,POP组中肝虚418例(44.80 %)、脾虚159例(17.00 %),无POP组中肝虚803例(45.70 %)、脾虚232例(13.20 %),脾虚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虚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无POP妇女相比,女性POP与脾虚、肝脾俱虚存在相关性(P<0.05);③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女性POP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脾虚(P<0.05)。结论 肝脾亏虚是女性POP的重要因素;脾虚是女性POP发病的危险因素;肝虚在绝经后及老年妇女中发生率均较高,但不随着骨量丢失而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POP)是现代临床中常见的骨科疾病,其归属于中医学之"骨痿""骨痹""骨枯"等范畴。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学在POP的治疗中应用愈加广泛,且疗效显著,已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但遗憾的是,其缺乏现代研究理论依据的支撑。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OPG/RANK/RANKL信号通路的发现对中医学治疗此病具有重要意义。故笔者将从中医"虚"理论出发,并以中医学脏腑辨证理论为基础,借助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OPG/RANK/RANKL信号通路,揭示中医治疗POP的OPG/RANK/RANKL信号通路表达机制,以期为中医学治疗POP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护骨胶囊治疗肾精亏虚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58例肾精亏虚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79例,给予口服护骨胶囊治疗;对照组79例,给予口服仙灵骨葆胶囊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观察比较治疗前后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pain score,VAS)、中医证候评分以及安全性情况。结果①基线期试验组与对照组受试者年龄、身高、体重、性别、骨密度值、疼痛评分、SF-36问卷量表维度评分、中医证候量表总分、中医证候单项评分等指标在两组间分布均衡(P0.05)。②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用药前后的变化:试验组治疗后总体健康维度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的总体健康评分前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治疗后,两组躯体健康、躯体功能角色、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维度的评分较治疗前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骨密度测定值:试验组腰椎L2、L3、L4部位及腰椎L2-L4平均骨密度测定值治疗前后对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腰椎L2、L3、L4部位骨密度测定值治疗前后对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L2-L4的骨密度值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疼痛评分:试验组与对照组疼痛评分较基线时均有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⑤中医证候量表评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能降低中医证候量化评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⑥安全性:试验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中,被判定为药物不良反应的有6例,其中试验组为1例(1.47%),对照组为5例(7.46%)。结论肾精亏虚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服用护骨胶囊后,显示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人类全基因表达谱芯片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肾精亏虚证骨质疏松患者和同龄健康状态老年人血液中的差异基因表达,探讨肾精亏虚证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为中医药防治该病证提供可能的作用靶点。方法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门诊肾精亏虚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群中随机选择16例患者,男女各半,年龄60岁以上,作为OP组(OP group);同龄健康状态老年人24例,男女各半,年龄60岁以上,作为对照组。采用人类全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两组人群的差异基因表达,并对差异显著的基因表达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在肾精亏虚证OP患者中共有602个基因呈现差异性表达,其中上调基因579个,下调基因23个(FC≥1.5或FC≤0.667,q-value≤5%)。表达上调超过3倍的基因有7个,分别为S100P、SNX3、DEFA1、MMP9、ANXA3、IL1R2、PLSCR1;表达下调超过2倍的基因有3个,分别为CX3CR1、SPON2、GNLY。对以上10个差异显著的基因进行RT-PCR验证,结果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一致。结论肾精亏虚证OP患者与同龄健康老年人比较,差异基因表达上调或下调显著,这些基因通过调控免疫应答、防御应答、趋化因子信号转导通路等方面在肾精亏虚证OP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差异,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肾阴虚证相关基因的信息学特征。方法随机选择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为肾阴虚证组3例、肾阳虚证组3例、无肾虚证组3例,并选择正常骨密度人群3例设为正常对照组。用人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检测4组人群骨组织基因表达谱,筛选共同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通路等相关功能分析。结果肾阴虚证组与正常对照组、肾阳虚证组、无肾虚证组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2378、4026、4071条,肾阴虚证组与其他3组比较共同的差异表达基因有344条,这些差异基因参与免疫调节、矿物质吸收、激素合成、组氨酸代谢等11条信号通路。结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肾阴虚证的相关基因主要与免疫调节、激素合成、组氨酸代谢、矿物质吸收等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16.
骨质疏松症好发于中老年人群,是一种危害巨大的全身代谢性骨骼疾病。代谢组学是近年来兴起的科学,可以对生物样本中的全部代谢产物进行定量测量分析,从而直观、全面地反映生物体内的代谢物变化。将代谢组学运用到骨质疏松症中或有一定优势,目前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基于代谢组学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本文综述了将代谢组学运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及中药干预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文献,初步总结部分可能可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的特异性代谢标志物,展望代谢组学在骨质疏松症的中药干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方面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及延缓骨质疏松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计算机与手工检索结合的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g Fang Data)、维普(VIP)、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自建库以来有关骨质疏松症及其危险因素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并应用RevMan 5.4分析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4篇临床研究,共提取13个相关影响因素,Meta分析结果显示除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饮茶两种危险因素的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之外(P>0.05),年龄、运动、服用钙剂、摄入乳制品、孕产次、哺乳时长等11种影响因素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服用钙剂、摄入乳制品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保护因素,而年龄、吸烟、摄入谷氨酸钠、绝经年限、 哺乳时长、孕产次、收缩压、空腹血糖则是危险因素,BMI和饮茶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脾肾阳虚证狼疮性肾炎继发骨质疏松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本院门诊及病房就诊的脾肾阳虚证狼疮性肾炎的患者。依据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将入组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OP组)与非骨质疏松组(非OP组)。记录、观察患者一般疾病特征、骨密度值、受累脏器、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SLEDAI评分,建立数据库。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比较,获得两组间的临床特征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得出继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0例脾肾阳虚的狼疮性肾炎患者,OP组、非OP组各30例,OP组平均年龄42.1岁,平均病程113.8个月;非OP组平均年龄34.5岁,平均病程68.2个月。两组比较,OP组的年龄更大、病程更长,肝脏受累较多,畏寒、骨痛、心包积液相对常见,尿蛋白定量明显增多,尿素氮、胱抑素C、血沉、CRP升高更明显,肾小球滤过率、25羟基维生素D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发现,狼疮性肾炎继发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大、病程长、尿素氮升高。结论脾肾阳虚证的狼疮性肾炎继发骨质疏松患者年龄更大、病程更长,多伴有肝脏、血液系统受累,临床上还可出现大量蛋白尿、肾功能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POP)肾虚三证与性激素变化的关系,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客观诊断依据。方法 选择78例有肾虚证的老年男性POP患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3.68±5.9岁(56~72岁),其中肾气虚30例,肾阴虚28例,肾阳虚20例,另选正常对照组30例,平均年龄64.36±5.6岁(56~73岁),同步检测血清E2、T、T/E2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肾虚三型T、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