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胰腺微循环障碍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急性坏死胰腺炎(ANP)的发病机理至今不清,近年,器官微循环实验新技术的应用,使ANP胰腺微循环改变的研究取得长足进展,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胰腺局部微循环障碍在ANP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同时也带给临床治疗以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2.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理杨春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并发症率和死亡率仍很高,治疗棘手,这与其发病机理未完全阐明有一定关系。本文复习近年国内外有关SAP的实验和临床资料,对其发病机理作一简述。一、早期病变1.胰腺血液循环变化:凡能影响胰腺血液循环的...  相似文献   

3.
氧自由基与急性胰腺炎陈海龙,吴咸中,郑显理近年来,急性胰腺炎(AP)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研究又有一定进展,但其治疗效果仍不满意。究其原因与AP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有关。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氧自由基(OFR)在AP的病理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为将AP的病...  相似文献   

4.
急性胰腺炎的发病与炎症细胞因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胰腺炎(AP)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是蛋白酶、磷脂酶A2、胰腺微循环障碍及炎症细胞因子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随着对AP病理生理认识的深入,炎症细胞因子在AP中的作用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1]。兹就炎症细胞因子,如白介素(IL)、血小板活化因...  相似文献   

5.
Zhou Z  Zhang Z  Yan L  Shu Y  Cheng Z  Zhao J  Lan P  Feng X  Wang R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3):0-40, 9
目的探索急性胰腺炎(AP)实验动物模型的早期胰腺局部微循环损伤特征及其规律。方法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红细胞(FITCRBC)活体微循环技术、微血管树脂和墨汁灌注光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蛙皮缩胆囊肽(caerulein)诱发AP早期胰腺局部微循环改变进行动态观察。结果实验组血淀粉酶均增高;光镜及扫描电镜显示胰腺小叶内动脉括约肌早期出现损伤,细胞胞浆内大量空泡形成,表现为持续痉挛,所属微动脉支配区域毛细血管床构形紊乱;FITCRBC显示胰腺微循环的流速减慢、流量减少(P<001);机能毛细血管密度减少、出现灌注不稳定和不规则间歇性灌流(P<005)。结论AP早期胰腺微循环紊乱的始动环节是胰腺小叶内动脉括约肌损伤及其痉挛,是导致胰腺缺血、微循环障碍的早期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病理分期意义及治疗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临床病理分期和治疗措施。方法:从1990年12月以来,我院对23例SAP病例采用早期手术,功口开放引流,观察胰腺病理形态改变。结果:通过对SAP胰腺病理形态改变的观察,将SAP的病理演变过程分为四期,即组织坏死合并急性生理率乱期、坏死组织液化继发感染期、胰腺感染坏死脱落及晚期并发症期和胰腺炎恢复期。结论:治疗以改善微循环、球死组织清除、充分引流和营养支持为主。  相似文献   

7.
胰腺微循环障碍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的发病机理至今不清。近年,器官微循环实验新技术的应用,使ANP胰腺微循环改变的研究取得长足进展,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胰腺局部微循环障碍在ANP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同时也带给临床治疗以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磷脂酶A2(PLA2)及其抑制剂溴苯酰基溴化物(BPB)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中的作用机理,采用切开十二指肠行胆胰管插管注入牛磺胆酸钠的方法诱导大鼠ANP,检测胰腺微循环血流量变化、血PLA2、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和血栓素B2(TXB2)水平。进行基于光镜观察的组织学评分和腺泡细胞的超微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急性胰腺炎(AP)组在诱导后胰腺血流立即剧烈下降,此后的3小时内轻度回升,3小时后持续下降至实验结束。随着病理改变持续加重,AP组血PLA2,PAF和TXB2水平持续升高。超微结构所见以粗面内质网扩张、酶原颗粒增加为特征。BPB治疗组的胰腺血流下降轻于AP组,与AP组相比较,其组织学评分表示的病理损害显著减轻,腺泡细胞粗面内质网扩张较轻,酶原颗粒较少。BPB组的血PLA2,PAF和TXB2水平显著低于AP组。结果表明:PLA2在ANP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应用PLA2抑制剂可能是治疗ANP的一个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从1889年Regiaal dFiu首先确定急性胰腺炎病至今.众多学者对该病病因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国外近来的研究揭示;磷脂酶A和血栓素A2、胰蛋白酶和抗胰蛋白酶系统、溶酶体酶、氧自由基、细胞嗅稳定性和胰血循环障碍(包括胰腺微循环紊乱)等因素在急性胰腺炎发病中均起一定作用并相互联系。即使如此,对该病的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未能予以阐明。鉴于近年来国外学者对胰腺微循环紊乱在急性胰腺炎发病中的作用倍加关注,本文就该问题以及针对胰腺微循环紊乱的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对氧自由基、血栓素(TXA2)和前列环素(PGI2)在急性胰腺炎(AP)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维生素E(VitE)治疗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治疗鼠血浆和胰腺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血浆TXA,及TXA2/PGI2比值较AP大鼠明显降低,病理改变减轻;胰腺组织MDA含量变化与血浆TXA,及TXA2/PGI2比值变化均呈显著正相关。提示氧自由基在AP发病中作用不仅表现在其对胰腺腺泡细胞有直接损害作用,还表现在其通过促进花生四烯酸代谢紊乱加剧AP病程的发展。抗氧化剂VitE对AP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