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心肺复苏操作程序在急救护理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心肺复苏(CPR)是抢救心脏、呼吸骤停及保护、恢复大脑功能的急救护理技术,心肺复苏的成功不仅与医生的技术息息相关,而且离不开贯穿始终的护理操作技术.我院自2006年3月在院内制定心肺复苏操作程序,应用于急性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抢救,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心肺复苏教育游戏对护理本科生心肺复苏教学知识获得与保留的影响,为提高心肺复苏教学效果提供参考.方法 将2016级护理本科生10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名,在心肺复苏教学中分别运用传统教学和心肺复苏教育游戏教学.教学后1周评价两组心肺复苏教学知识获取情况,临床实习第3、6、10个月评价两组心肺复苏教学知识保留水平.结果 观察组心肺复苏理论考核总分与综合能力得分评价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知识保留趋势预测分析显示,学生知识保留水平呈持续下降趋势,下降至6个月后,进入一段较平稳的阶段,至第10个月后,预测分析呈现继续下降趋势.结论 心肺复苏教育游戏用于护理本科生心肺复苏教学,有利于护生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持续保留,可作为心肺复苏护理教育的辅助教学方法,建议教学后第6个月复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心肺复苏教育游戏对护理本科生心肺复苏教学知识获得与保留的影响,为提高心肺复苏教学效果提供参考.方法 将2016级护理本科生10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名,在心肺复苏教学中分别运用传统教学和心肺复苏教育游戏教学.教学后1周评价两组心肺复苏教学知识获取情况,临床实习第3、6、10个月评价两组心肺复苏教学知识保留水平.结果 观察组心肺复苏理论考核总分与综合能力得分评价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知识保留趋势预测分析显示,学生知识保留水平呈持续下降趋势,下降至6个月后,进入一段较平稳的阶段,至第10个月后,预测分析呈现继续下降趋势.结论 心肺复苏教育游戏用于护理本科生心肺复苏教学,有利于护生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持续保留,可作为心肺复苏护理教育的辅助教学方法,建议教学后第6个月复训.  相似文献   

4.
急诊体外循环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诊体外循环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刘建林,李兆志,黄庆恒应用体外循环抢救4例心搏骤停病人,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4例中男3例,女1例;年龄18~49岁,平均37.8岁。包括风湿性心脏病2例,冠心病及先心病各1例。心搏骤停原因为误输高钾液体、并发心...  相似文献   

5.
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剂量硝酸甘油在心肺复苏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重症监护病房中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27例)和试验组(132例),对照组按照《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进行急救,胸外心脏按压,液体扩容,肾上腺素静脉注射,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升压,呼吸机辅助呼吸等综合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硝酸甘油(5 μg/min)微量泵泵入,比较两组患者心脏复苏成功率,复苏成功时间,有创动脉血压及24h存活率.结果 试验组患者心脏复苏成功率及24h存活率、复苏成功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有创动脉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肺复苏术中应用小剂量硝酸甘油可明显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提高患者存活率,并且对外周动脉血压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探讨情景教学法对于心肺复苏教学的效果。方法:选择笔者所教学的二年级学生6个班,随机抽三个班采用情景教学法(实验组),另三个班采用课堂讲授法(对照组)。结果:实验组大多数同学认为情景教学法能增加学习兴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验组的课终平均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并有显著差异。结论:情景教学法[1]是适于心肺复苏教学的方法,情景教学法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血管升压素具有双重血管调节效应,可能在心肺复苏中发挥有益作用,本文就这一方面的 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验学习圈理论在本科护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儿科实习的178名本科护生按实习病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9人。对照组采用常规带教方法 ,即带教老师与护生一对一临床带教,实施案例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观察组在常规带教基础上,采用以经验学习圈理论为支撑的教学模式,即首先建立应用模型并培训带教老师,对本科护生实施以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积极实践4个阶段的循环学习的教学方法。以理论知识、护理技能考核成绩作为客观评价指标,以护理本科生临床能力自我评价作为主观评价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护生临床能力得分、理论知识、护理技能考核成绩及成绩优秀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经验学习圈理论构建了一个程序化、科学化的学习过程,改变了教和学的方式,促进临床护理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有利于护生全面掌握护理技能,胜任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情景模拟联合实训口诀法在ICU护生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方法 将80名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情景模拟联合实训口诀法进行心肺复苏培训.比较两组培训前后的理论、操作成绩,操作失误率,抢救时各项操作落实时间及观察组对教学方法的评价.结果 培训后观察组心肺复苏理论及操作考...  相似文献   

13.
PBL教学法对护理本科生信息意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缘  李莎莎  杨楠 《护理学杂志》2011,26(12):63-65
目的探讨PBL教学法对护理本科生信息意识的影响,为护理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及实践经验。方法将2008级护生170人随机分为实验组(86人)和对照组(84人)。对照组进行传统课堂讲授式教学;实验组进行两个学期的PBL教学。以护理专业大学生信息意识量表及理论成绩评价效果。结果信息意识总分在分组因素与时间因素上交互作用显著。简单效应分析,对照组干预前、中、后测信息意识总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干预前、中、后测信息意识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干预后实验组信息意识及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护生的理论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BL教学法有利于促进护理本科生信息意识的提高,且有持久的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学习和实施心肺复苏技能意愿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方法采用自设问卷对郑州市2个社区的338名居民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居民学习和实施心肺复苏的意愿、学习和实施心肺复苏技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94.4%社区居民非常愿意或愿意参加心肺复苏培训,但仅有12.4%居民接受过相关培训。79.0%居民表示当目击亲人或朋友心脏骤停事件发生时,愿意对其实施心肺复苏;而陌生人发生心脏骤停时,仅29.9%愿意实施心肺复苏。影响居民学习心肺复苏技能的主要原因是未找到免费的专业培训机构。结论社区居民学习心肺复苏技能的意愿很高,但普及率以及实施率较低。应大力宣传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和实用性,经常到社区以及用人单位进行心肺复苏相关知识的培训。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护理本科生临床归属感、自尊和自我效能的现状,并探讨临床归属感对自尊和自我效能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61名实习结束的护生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处理数据。结果护生临床归属感、自尊和自我效能得分分别为114.05±14.44、26.10±3.65、27.16±5.36,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护生临床归属感及各维度与自尊、自我效能呈显著正相关(r=0.21~0.55,均P0.01),临床归属感与自尊显著预测自我效能;临床归属感在自尊与自我效能间起部分中介作用(P0.01)。结论提高自尊和临床归属感水平是促进护生自我效能的有效途径。护理教育者在培养护生时应注重提升护生的临床归属感。  相似文献   

16.
自主探究法在护理技能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自主探究法在护理技能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9级高职护理大专班学生118人分为实验班(60人)与对照班(58人)。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方法,即先由教师操作示范并详细讲解操作细节,然后由学生进行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最后总结;实验班采用自主探究法教学,即每次课前将学生分组,采取个人自学预习相关实训项目、小组边模拟操作边讨论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总结规范操作相结合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实验班学生的技能考试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班(均P<0.01),实训室出勤人次高于对照班。结论在护理技能实训教学中引进自主探究教学法,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护理实训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在护理本科生护理心理干预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23名护理本科生随机分为试验组(n=61)和对照组(n=62)。在心理干预实践教学中,试验组采用虚实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结果 试验组心理干预实践考核成绩、深度学习方式及学习体验评价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学习反思报告分析显示,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护理本科生组织专业的语言、选择恰当的心理干预方法、建立心理干预的临床思维、巩固提升难点技术的应用能力,激发学习兴趣,降低认知难度。结论 虚实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可提升护理本科生心理干预实践操作成绩,促进护理本科生深度学习,提升其学习体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监测在急诊科心肺复苏质量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为临床终止CPR提供参考。方法 将急诊科收治的62例心脏骤停患者,根据复苏结果分为自主循环恢复组(ROSC组)32例和非自主循环恢复组(非ROSC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不同时间节点PETCO2。根据复苏后7 d、28 d生存情况将自主循环恢复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不同时间节点PETCO2。绘制ROC曲线,根据约登指数得出预测ROSC、7 d及28 d生存率的最佳截断值。结果 ROSC组和非ROSC组发病地点、CPR持续时间、肾上腺素及5%碳酸氢钠累计使用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心肺复苏10 min及之后各个时间节点的PETCO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苏30 min以内,20 min时PETCO2预测ROSC的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982, 95%CI:0.955~1.000),PETCO2最佳截断值为16.5 mmHg,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8%和96.7%,约登指数0.904。ROSC后7 d生存组与死亡组在ROSC时、心肺复苏15 min及之后各时间节点的PETC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肺复苏20 min时PETCO2值预测ROSC后7 d生存率的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882, 95%CI:0.739~1.000),最佳截断值为30 mmHg,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83.3%,约登指数0.667;ROSC后28 d生存组与死亡组在ROSC时、心肺复苏10 min及之后的各时间节点的PETC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肺复苏50 min时PETCO2值预测ROSC后28 d生存的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893,95%CI:0.764~1.000),最佳截断值为27.5 mmHg,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73.3%,约登指数0.733。结论 呼气末PETCO2能够指导急诊护理人员评价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质量,并可作为预测患者临床结局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监测在急诊科心肺复苏质量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为临床终止CPR提供参考。方法 将急诊科收治的62例心脏骤停患者,根据复苏结果分为自主循环恢复组(ROSC组)32例和非自主循环恢复组(非ROSC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不同时间节点PETCO2。根据复苏后7 d、28 d生存情况将自主循环恢复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不同时间节点PETCO2。绘制ROC曲线,根据约登指数得出预测ROSC、7 d及28 d生存率的最佳截断值。结果 ROSC组和非ROSC组发病地点、CPR持续时间、肾上腺素及5%碳酸氢钠累计使用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心肺复苏10 min及之后各个时间节点的PETCO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苏30 min以内,20 min时PETCO2预测ROSC的曲...  相似文献   

20.
Arginine vasopressin (AVP) constitute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neuroendocrine stress response during cardiac arrest.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endogenous AVP secretion and outcome from cardiac arrest has led to a number of experimental studies indicating a survival benefit of AVP compared to epinephrine. In the clinical setting, however, things are less clear. Although current data suggest that both epinephrine and AVP are equally effective to restore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in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benefits of AVP in specific patient groups, e.g. those with asystolic cardiac arrest, have been shown. The latest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recommend AVP as an alternative vasopressor drug which may replace the first or second dosage of epinephr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ulseless arrest If the combined use of AVP and epinephrine is superior to epinephrine alone in terms of improved hospital admission and discharge rates this needs to be re-confirmed by the results of an ongoing multicenter tri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