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将177例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患者根据手术切口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11例)和非感染组(166例)。对两组基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具有显著差异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皮下脂肪厚度、合并糖尿病、吸烟、术前白蛋白、术后白蛋白、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术后脑脊液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皮下脂肪厚度≥3 cm、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3 h、术后脑脊液漏是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皮下脂肪厚度≥3 cm、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3 h、术后脑脊液漏的患者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我科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实施后路腰椎内固定手术的1073例患者,男516例,女557例,年龄18~84岁(54.67±13.23岁),将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纳入感染组,其余患者纳入非感染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体重指数(BMI)、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否输血、吸烟史、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术前使用激素情况、内固定节段数、是否固定至慨骨或骨盆、是否为翻修手术、手术开始时段等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阳性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073例患者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9例,感染发生率为1.77%,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18~77岁(54.89±16.67岁)。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肥胖(BMI≥28kg/m~2)、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手术开始时段等因素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年龄、疾病种类、合并高血压、出血量、是否输血、吸烟史、术前ASA分级、术前使用激素、内固定节段数、是否固定至慨骨或骨盆、是否为翻修手术等因素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肥胖(OR=6.704,P=0.005)、合并糖尿病(OR=4.071,P=0.008)、较长手术时间(OR=7.102,P=0.000)、手术开始时段为晚间(OR=3.981,P=0.018)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肥胖、合并糖尿病、较长手术时间、手术开始时段为晚间的患者后路腰椎内固定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较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期最大限度降低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后路腰椎融合手术的疗效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行后路手术治疗的127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资料,分析性别、年龄、融合节段、体质量指数、ASA分级、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伤口感染、基础疾病、术后并发症、非计划再次手术等因素对手术疗效的影响.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病变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融合器后移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1—2018-12采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且术后出现融合器后移的23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无明显症状以及出现轻微腰痛或伴有轻微下肢症状者采用非手术治疗,明显下肢刺激症状或伴有小便功能障碍采用早期手术治疗。结果23例均完成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3年,平均1.9年。末次随访时17例非手术治疗者经融合器未再移位,椎间融合良好。7例手术治疗者中2例术后仍存在腿部疼痛,早期服用止痛药物控制,1例小便功能障碍,术后逐渐能自控,末次随访时植骨均获得良好融合,神经症状基本消失。结论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融合器后移,应尽早发现,及时治疗。对于术后融合器后移,应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术中操作应严谨、细致,并借助影像系统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耿晓林  贾金领 《骨科》2016,7(3):172-175
目的评价一期经椎间隙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2010年9月至2014年4月于我院诊治的33例脊柱结核患者,均为单间隙病变,累及2个椎体,采用经椎间隙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术前进行2~3周常规抗结核治疗,并行X线、CT重建、MRI等影像学检查,拟定病椎椎弓根钉的进钉角度。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血常规、生化检查结果、并发症、有无复发及腰部愈合情况;摄X线片了解植骨融合、脊椎生理曲度、内植物和植骨块位置;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评定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经病理或细菌检查确诊。平均手术时间为(3.01±0.43)h,平均出血量为(366.52±74.13)ml。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未见病灶残留及复发。平均植骨融合时间为(8.14±1.25)个月,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的时间为(6.02±1.57)个月。术后3个月VAS评分为(1.24±0.31)分,较术前的(7.23±1.45)分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07,P=0.000)。结论对于术前无明显腰大肌脓肿的腰椎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好转后,行一期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效果良好,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通过相关文献分析邻近节段退行性疾病发生原因及手术方式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2—2020-01手术治疗的28例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5例行后路腰椎间融合术,9例行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6例行侧路腰椎间融合术,8例行经皮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术。结果 2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2.5(12~48)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假关节形成、融合器移位或沉降、螺钉断裂、螺钉松动,融合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第3天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降低,术后12个月上述指标较术后第3天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骨盆倾斜角、骨盆入射角、骶骨倾斜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腰椎前凸角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手术20例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结果:优14例,良5例,可1例。微创手术8例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结果:优4例,良3例,差1例。结论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与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经后路腰椎融合手术后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可能相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7月因腰椎退变性疾病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后路腰椎融合手术的9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3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64.1±10.1岁。依据腰椎融合术后1年内是否出现心脏不良事件(心脏骤停、新发或是加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或是心绞痛及心力衰竭)进行分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查理森共病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改良心脏危险指数(revised cardiac risk index,RCRI)等]、术前检查(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心脏超声射血分数等)、手术参数(手术有创性Mirza分级、手术时间、术中估计失血量等)以及术中监测指标(基线平均动脉压、术中尿量、自体血回输量等)的差异。结果:腰椎融合术后未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组患者CCI、RCRI、超声心动E波最大流速、术中估计失血量、基线平均动脉压以及术中自体血回输均明显小于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组(0.9±1.0 vs 1.6±1.5;1.5±0.7 vs 2.0±0.8;70.3±18.2 vs 82.6±36.9;705±560.6 vs 1193±1332.9;103.6±15.9 vs 112.1±12.1;399.5±368.3 vs 637.6±47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CCI和术中估计失血量与术后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存在统计学相关性(OR=1.968,P=0.007;OR=1.001,P=0.023)。结论: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经后路腰椎融合术后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可能与患者查理森共病指数及手术失血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椎结核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5月~2012年6月,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42例腰椎结核患者。其中L1椎体8例,L2椎体9例,L3椎体10例,L4椎体27例,L5椎体20例;累及单节段17例,双节段18例,3个节段7例。37例患者伴有椎旁脓肿,1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硬脊膜和/或神经根受压症状。按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13例,E级2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过≥2周抗结核治疗。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年,3例复发,其余病例术后6.5个月行X线片检查,显示椎间植骨融合,融合率为92.9%(39/42)。术后神经症状均获得明显恢复,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后路一期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有利于恢复脊柱稳定性,减小手术创伤,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9.
Ⅰ期前后方融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Ⅰ期前后方融合、后路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3月至2006年12月,应用Ⅰ期前后方融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17~61岁,平均37.6岁。结核病灶位于胸段4例,胸腰段8例,腰段11例。结果:术后随访9~40个月(平均28.7个月),患者术后2~3周症状基本缓解并下床活动,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16例不完全性截瘫患者Frankel分级平均恢复1.62级。并发症主要有暂时性窦道形成2例,内固定断裂1例,因抗结核化疗周期不足复发1例。结论:Ⅰ期前后方融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能有效地清除病灶、重建脊柱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和截瘫恢复。  相似文献   

10.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并发脑脊液漏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并发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脑脊液漏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0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758例因腰椎管狭窄症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患者的病史及随访资料,以是否并发脑脊液漏将患者分为两组,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史、有无合并糖尿病、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既往手术史、病程、手术方式、手术节段数、最低手术节段及术中有无调整螺钉位置。将上述可能与并发脑脊液漏相关的因素先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再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并发脑脊液漏的关系。结果:758例患者中99例并发脑脊液漏,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为13.1%(99/758),首次手术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为10.3%(66/638),翻修手术为27.5%(33/120)。99例并发脑脊液漏患者中,45例术中即发现硬膜损伤或脑脊液漏,54例(54.5%)为迟发性脑脊液漏,术中未发现硬膜损伤或脑脊液漏,迟发性脑脊液漏出现时间为术后1~9d。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病例在年龄、吸烟、病程、翻修手术、手术节段数、最低手术节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153, 95% CI=1.045-4.433)、吸烟(OR=1.615,95% CI=1.015-2.572)、翻修手术(OR=3.386,95% CI=2.047-5.603)、手术的节段数(OR=2.503,95% CI=1.580-3.966)及最低手术节段(OR=2.391,95% CI=1.085-5.269)是并发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吸烟、翻修手术、手术的节段数及最低手术节段对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并发脑脊液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融合术后置入物后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6年12月接受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或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的628例患者临床资料,以术后是否发生置入物后移将患者分为后移组(22例)和非后移组(606例)。记录所有患者术后发生置入物后移的潜在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骨密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方式、融合节段、置入物类型、螺钉类型、术中是否加压、终板是否刮除、置入是否充分等,分析以上因素组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其与术后置入物后移的相关性。结果 628例患者中22例发生置入物后移,其中轻度后移12例、重度后移10例,后移发生率为3.5%。组间比较显示,螺钉类型、术中是否加压、终板是否完全刮除、置入是否充分4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4个指标与术后置入物后移具有相关性。结论万向螺钉的应用、术中未加压、终板完全刮除及置入不充分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出现置入物后移的危险因素,术中融合器的放置应尽量靠近椎体中央,对置入物后移合并神经功能受损者应尽早行翻修手术。  相似文献   

12.
腰椎结核的一期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内固定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椎板减压后,一期经椎间隙进行病灶清除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于腰椎结核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对21例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一期经椎间隙进行病灶清除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均为单间隙病变,累及两椎体。男14例,女7例;年龄19~47岁,平均34.8岁。L2,3椎体结核2例,L3,4椎体结核5例,L4,5椎体结核14例。所有患者均存在腰背部疼痛,7例患者伴有消瘦、低热、盗汗、乏力症状,2例患者双下肢麻木,1例患者间歇性跛行症状。21例患者术前至少经2~4周的正规抗结核治疗。术前均行腰椎X线、CT扫描及MR检查,按影像学结果拟定病椎椎弓根钉的进钉角度。结果 本组病例均一期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内固定术治疗,术后结核经病理或微生物学检查确诊。手术时间平均3.1 h(2.5~4.3 h),出血量平均370 ml (250~600 ml)。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术后5.8个月。术后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18个月。无一例患者局部窦道形成,病灶清除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脊柱结核均无复发,腰椎背部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随访无病灶残留及复发,无内固定松动、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在应用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前提下,对于无明显腰大肌脓肿的患者,尽可能避开病灶,灵活置入椎弓根螺钉,一期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伤口深部感染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估手术清创或保守治疗方法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伤口深部感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从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213例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而接受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7例确诊为伤口深部感染,占3.3%.采用手术清创或者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等保守治疗,所有7例患者均得到有效治疗,康复出院.术后对其随访,时间2.5~6.4年,平均3.6年.结果 6例患者行手术清创,1例使用针对性较强的敏感抗生素治疗.手术清创者在术中分别使用体积分数为2%的过氧化氢、生理盐水反复浸泡、冲洗伤口,质量浓度为0.1%的苯扎溴铵和生理盐水冲洗后明胶海绵填塞消灭死腔,严密缝合伤口.无一例患者取出内固定,有2例患者椎间融合器位置重置.术后延长抗生素静滴和口服时间,直至红细胞沉降率和血常规白细胞计数达正常后3~4d,随访期内无再次感染的病例.Oswestry残障评分显示3例患者下肢功能轻度残碍,3例中度残障,1例患者重度残障.结论 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深部椎间隙感染没有必要取出椎间融合器,可以采用手术清创或保守治疗等方法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前后两种入路及手术方法治疗特发性胸腰段/腰段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青少年特发性脊柱胸腰段/腰段侧凸(PUMC Ⅰb,Ⅰc,Ⅱd1型)患者28例,分为两组。A组16例,平均14.88岁,行前路短节段矫形融合术;B组12例,平均15.50岁,行后路、椎弓根系统矫形融合术。两组均采用第三代坚强矫形内固定器械。比较两组术前一般资料和术中情况,并通过X线参数,比较两种手术的矫形效果和躯干平衡的矫正情况。结果两组术前资料无显著差异,术后均无严重手术并发症,融合效果满意。A组手术时问、术中出血及输血量、内固定材料花费明显少于B组;A组平均融合4.25个节段,B组平均融合5.95个节段。随访时间12-47个月,A组术后冠状面矫正率是82%,随访时72%;B组术后冠状面矫正率是74%,随访时70%。矢状面矫形效果均满意,两组无显著性差异;A组术后即刻躯干偏移矫正不如B组,但随访时,两组无差异。两组在矫正顶椎旋转和顶椎偏移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前路矫形和后路椎弓根系统矫形融合术治疗轻中度胸腰段/腰段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均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但前路融合可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输血量,并能保留较多运动节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后路融合结合选择性节段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有效性.方法 2002年11月至2005年11月,共46例患者,男14例,女32例;年龄41~78岁,平均66.4岁.节段行TLIF的标准:运动节段存在僵硬的后凸畸形,椎体在任一个方向存在明显移位、节段不稳定,冠状位L3或L4椎体明显倾斜;3个节段行TLIF 3例,2个节段21例,1个节段22例.随访2~5年,平均3.6年.影像学评价包括腰椎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和节段前凸角;临床疗效评价包括腰部和下肢症状的JOA评分.结果Cobb角术前平均31.7°3±14.4°,末次随访平均10.2°±6.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6,P<0.05),术后改善率67.8%.腰椎前凸角术前平均27.5°±12.6°,末次随访平均39.3°±9.7°,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7,P<0.05),术后改善率44.4%.TLIF节段前凸角术前平均6.5°±5.1°,末次随访平均11.6°±5.9°;TLIF节段的脊柱其他畸形和椎体移位均得到明显矫正.术前JOA评分平均(14.1±4.2)分,末次随访平均(22.2±4.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5,P<0.05),根据JOA评分恢复率,优良率84.8%;术后JOA评分增加与术后腰椎前凸角增加呈正相关(r=0.61.P=0.02).结论 选择性TLIF的应用有利于进一步恢复腰椎前凸、矫正节段畸形和移位,从而提高脊柱后路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对微创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中出血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至2010年间61例单节段微创PLIF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采集患者年龄、性别、BMD、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术前常规实验室检查等数据。按BMD将患者分为骨量正常、骨量减少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两组手术出血量及其他参数;分析所有患者术中出血量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性别对术中出血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本研究条件下术中出血量的相关性因素。结果 骨量正常组38例,术中出血量为(346.41±199.53) ml;骨量减少组23例,术中出血量为(552.62±300.21)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与BMD呈负相关(r=-0.37,P=0.035),与手术时间呈正相关(r=0.34,P=0.008),与其他因素无相关性;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术中出血量在男女性别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0.63×BMD+1.46×手术时间。结论 BMD是预测腰椎PLIF术中出血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资料与手术疗效。方法对2004年1月-2008年6月经TLIF手术治疗的2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TLIF方法通过一侧椎间孔抵达椎间盘间隙摘除椎间盘,处理椎间隙后置入椎间融合器。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平均下床活动时间为4.5d。1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皮缘坏死,经清创缝合后愈合;1例患者出现健侧神经根牵拉伤,门诊随访4个月后恢复;其余患者均获得6~36个月随访,平均18.3个月。采用改良MaeNab标准评价随诊结果显示优良率达到92.3%。采用JOA下腰痛评分显示优良率达到92.24%。结论TLIF手术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活动能力快、术后并发症少及疗效好等优点,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Fei Q  Wang YP  Xu HG  Qiu GX  Weng XS  Lin J  Tian Y  Yu B  Xu R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8):486-490
目的比较两种脊柱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轻度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98年4月至2003年4月收治的45例患者分为A、B两组。分别行椎管减压 SOCON复位 横突间植骨术(A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椎间融合器(Cage)固定(B组)。A组24例,平均54岁,其中退变型17例,峡部型7例。B组21例,平均53岁,其中退变型16例,峡部型5例。两组滑脱主要部位为L4-5和(或)L5~S1,滑脱度为Ⅰ至Ⅱ度,术前均行脊髓造影或CTM检查,证实有侧隐窝狭窄和(或)中央椎管狭窄。结果随访时间1~6年,A组临床疗效满意率91.7%(22/24);完全复位率为91.7%(22/24)。B组临床疗效满意率90.5%(19/21);完全复位率为95.2%(20/21)。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输血量、手术并发症情况优于B组,两组滑脱复位率及随访后最终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B组滑脱角及椎间盘指数恢复优于A组。结论彻底减压、后外侧融合加椎弓根内固定是首选手术方案,应强调Cage适应证。  相似文献   

19.
两种融合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影像学及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比较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osterolateral lumbar fusion,PLF)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前后及随访时影像学指标及临床疗效间的差异.方法 对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分别行上述两种手术治疗的113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PLIF组60例,PLF组53例.术前在腰椎侧佗X线片上测量椎间高度、滑脱率、节段角度、椎间孔面积等影像学指标,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标尺(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以及临床疗效主观评价表等指标对患者进行症状评分;术后即刻对卜述指标进行重复测量.并坚持随访,分别计算两组滑脱复位率和融合率.结果 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分别为PLIF:(194.3±54.7)min.(402.2±123.9)ml;PLF:(179.3±45.7)min,(367.2±102.3)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PLIF组椎间高度、滑脱率、节段角度、椎间孔面积等影像学指标的恢复与维持均优于PLF组,末次随访时两组融合率分别为96.7%、88.6%(P=0.099);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腰痛、腿痛VAS评分和Odl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临床疗效主观评价优秀率分别为56.7%(PLIF)与37.7%(PLF).结论 与PLF相比,PLIF对腰椎滑脱的矫正、椎间高度的维持、生理曲度的恢复以及椎间孔面积的扩大等指标均有显著的优越性,其临床疗效主观评价优秀率亦高于PLF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