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超声造影对肝脏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分析较小肝脏占位性病变(直径≤3cm)超声造影表现,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患者156个直径≤3cm的肝脏占位性病变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其中恶性病灶74个,良性病灶82个。利用TIC软件分析除外术后瘢痕、坏死结节及性质待定的病灶外的142个病灶造影剂灌注模式,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74个恶性病灶及除坏死结节、术后瘢痕外的72个良性病灶不同程度增强。动脉相原发性肝细胞癌(HCC)100%(49/49)增强,其中71.43%(35/49)呈整体增强;实质相85.71%(42/49)呈典型的"黑洞"征。转移性肝癌动脉相特征性地表现为厚环状增强者占52.00%(13/25);实质相88.00%(22/25)呈"黑洞"征。良性病变中动脉相后期呈整体增强、斑片状增强及环状增强者分别为48.61%(35/72)、18.06%(13/72)、33.33%(24/72);实质相呈"黑洞"征、强度低于、近似于周围肝组织者分别为1.39%、30.56%、68.06%。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炎性假瘤造影呈快进快退,类似于恶性肿瘤。TIC分析良性病灶始增时间、增强时间及达峰时间均晚于恶性病灶,差异具有显著性,峰值强度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HCC和转移性HCC上述参数无差异。血管平滑肌脂肪和炎性假瘤TIC上述各参数低于良性组其余病变。结论超声造影对提高肝脏小占位病变的定性诊断率有重要的价值,部分良性病变造影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仍须结合其他影像学方法或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探讨超声造影用于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纳的50例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对于肝脏占位性病变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记录各个病灶造影增强模式,汇总分析造影前后的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评分。结果超声造影对于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灵敏度为94.00%(47/50)。中-低分化癌组开始增强时间明显短于透明细胞癌组,开始消退时间明显短于高分化癌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低分化癌组小肝癌动脉期多快速增强,即快进,当肿瘤内造影剂迅速廓清,实质期小肝癌肿瘤内超声回声强度低于正常肝实质,即为快出,本组占65.83%(79/120灶),穿刺活检经手术确诊78个为中-低分化癌病灶,其余1个为0.95cm的透明细胞癌.高分化癌组动脉期快速增强,实质期缓慢退出,呈"快进慢出"模式,透明细胞癌组,超声造影呈"慢进慢出"模式。120个小肝癌病灶造影前图像典型较少,仅57.5%(69/120)有疑似或明确恶性诊断,超声造影后评分提高≥2分的病灶为35灶,占29.17%,造影后评价为5分的病灶为103灶,超声造影对小肝癌诊断准确性为85.83%(103/120)。结论超声造影用于肝硬化患者肝内合并多种类型小肝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造影可提高超声的诊断率,可作为辅助诊断小肝癌的影像学方法,其灵敏度与准确度均较高,安全简便,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肝脏占位病变在超声造影中的增强特征。方法对45例肝脏占位病变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实时观察病灶内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结果肝细胞肝癌表现为动脉相快速增强,并在门脉相快速消退:肝血管瘤呈现自周围向心性缓慢充填式增强或周边增强,持续较长时间;肝局灶结节性增生(FNH)表现为快速增强,在实质相开始消退;肝转移癌表现为动脉相周边增强;肝炎性假瘤(IPL)和肝硬化增生结节大多在动脉相、门脉相及实质相均未见异常增强和廓清区。结论不同性质的肝脏占位病变在超声造影中有不同的增强方式,可为肝脏占位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超声造影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癌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复发病灶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器官移植科2007年10月至2022年1月,术前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行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并经病理证实的124例患者病例资料,分析复发灶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及诊断肝癌复发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并采用线性加权Kappa检验对超声造影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病理诊断移植肝脏肿瘤复发124例,其中单发病灶59例,多发病灶65例。超声造影模式:动脉期高增强96例,等增强型16例,低增强12例,快进快出106例,快进慢出5例,等进快出11例,等进慢出2例。超声造影诊断移植肝肝癌复发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7.6%、97.4%、98.4%、96.2%、97.5%。对超声造影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Kappa值为0.948(P<0.001)。结论超声造影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一致性较好,超声造影根据其特征性增强模式,对肝癌肝移植后移植肝复发病灶的明确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胆囊腺瘤及腺瘤癌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腺瘤(19例)及腺瘤癌变(9例)患者超声造影增强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病灶增强时间、增强水平、增强形态、病变邻近胆囊壁层次结构的完整性,并结合病理结果评价各指标诊断胆囊腺瘤及腺瘤癌变的价值.结果 两组病例超声造影增强水平无差别.胆囊腺瘤组病灶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均早于腺瘤癌变组[(13.11±3.63)s比(18.11±3.26) s;(17.36±3.95)s比(24.66±4.36)s,P<0.01].两组病灶增强变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79±11.88)s比(32.33±5.74)s].腺瘤癌变组病灶变低时间早于腺瘤组[(55.56±15.4)s比(91.00±34.25)s,P<0.01].胆囊腺瘤组胆囊周围肝实质开始增强时间早于腺瘤癌变组[(16.63±4.66)s比(22.78±5.29)s,P<0.05].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发现,病灶增强达峰时间>20 s诊断胆囊腺瘤癌变的敏感性为89%,特异性为85%.19例胆囊腺瘤患者均表现为均匀增强,而9例腺瘤癌变患者有3例表现为不均匀增强,6例表现为均匀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造影可清晰显示胆囊壁结构,19例胆囊腺瘤病变邻近的胆囊壁结构均完整、清晰.9例腺瘤癌变病变邻近的胆囊壁结构有6例不清晰,5例胆囊壁不完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超声造影有助于胆囊腺瘤及腺瘤癌变的鉴别诊断.病灶增强达峰时间、增强形态及病变邻近胆囊壁层次结构的破坏有助于胆囊腺瘤及腺瘤癌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超声造影在临床诊断小肾癌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诊断小肾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2007年3月收治的36例肾脏占位性病变(病灶直径<3 cm)患者的增强CT、超声造影检查资料,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肾脏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94.4%,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7.2%;增强CT鉴别诊断肾脏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66.7%、100%、83.3%.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8例小肾癌患者的超声造影表现为肿块内造影剂快速充填并早于自身肾皮质,造影剂充填强度也明显高于自身肾皮质,造影剂消退时间迟于自身肾皮质.造影剂早充填、高增强、慢消退是本组小肾癌的超声造影特点.结论:超声造影相比增强CT,在诊断小肾癌的敏感性与准确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具有更高的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检查对肾脏非典型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44例肾脏非典型占位性病变患者的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资料。男26例,女18例。年龄(55.9±13.7)岁。44例共47个占位,均行常规超声检查观察肿物的位置、大小、回声、边界、彩色血流情况,做出常规超声诊断。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肿物增强时相、增强水平、增强模式、是否有环状增强,做出超声造影诊断。将超声检查诊断与最终病理或临床诊断进行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对肾脏非典型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本研究47个病灶中,诊断为恶性15个,良性32个。19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诊断,分别为肾细胞癌13个、肾淋巴瘤2个、肾囊肿3个、炎性肉芽肿1个;28个经增强CT或MRI检查诊断为良性肿瘤或假性肿瘤,且定期随访≥1年无变化,分别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个、囊肿15个、肾连接部皮质缺损3个、肾柱肥大2个、未萎缩肾实质1个、驼峰肾1个、瘢痕1个。常规超声检查病灶最大径(2.5±1.3)cm。肾细胞癌常规超声检查以低回声多见(8/13);超声造影检查以快进快出为主(9/13),多为不均匀低增强(6/13),9个发现假包膜,6个发现坏死。2个肾淋巴瘤常规超声检查均为低回声;超声造影检查均为快进快出,等增强1个,低增强1个。5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常规超声检查为高回声;超声造影检查以慢进慢出为主(4/5),低增强2个,高增强2个,等增强1个。肾囊肿常规超声检查以无回声多见(16/18);超声造影检查,单纯性肾囊肿无增强,复杂性肾囊肿囊壁或分隔薄且均匀强化,呈慢进慢出、等增强或低增强。炎性肉芽肿常规超声检查呈囊实性;超声造影检查实性部分与肾实质同步强化,呈低增强。肾柱肥大、驼峰肾和局限性未萎缩肾实质常规超声检查为低回声;超声造影检查为与肾实质同进同出的均匀等增强,无明显包块轮廓出现。肾连接部皮质缺损和瘢痕常规超声检查为高回声,超声造影检查自始至终无增强。常规超声检查将1个炎性肉芽肿、1个未萎缩肾实质、2个复杂肾囊肿误诊为恶性,2个高回声肾细胞癌误诊为良性;超声造影检查仅将1个炎性肉芽肿误诊为恶性。常规超声检查对良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87.5%,准确性为87.2%,ROC曲线下面积0.871。超声造影检查对良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96.9%,准确性97.9%,ROC曲线下面积为0.984。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检查的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超声造影检查对肾脏非典型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效能优于常规超声检查,对于常规超声检查诊断困难的肾肿瘤,以及酷似肾占位病变的良性病变和解剖异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320排CT多时相动态容积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0例肝癌患者进行320排CT多时相动态容积增强扫描(TOSHIBA 320排CT-Aquilion One).根据原始数据计算机绘制肝动脉、肝癌及周围肝实质的时间-密度曲线(TDC),记录肿瘤强化峰值时间和肿瘤持续强化时间,分析全肝动脉期瘤灶强化特征.结果 320排CT多时相动态容积增强扫描共检出瘤灶40个,肿瘤强化峰值时间为22~36 s,均值为29 s;肿瘤持续强化的时间平均为14 s.320排CT多时相动态容积增强扫描发现并诊断肝内异常灌注灶31个.异常灌注灶开始强化时间平均为22 s,持续强化时间平均为12s,恢复为等密度的时间平均为34 s.异常灌注灶多呈点状、斑片状、长条状或楔形.结论 320排CT低剂量多时相动态容积增强扫描能够量化肿瘤强化峰值时间和肿瘤持续强化时间,实时动态记录肿瘤强化的过程和特点,可对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超声造影技术鉴别诊断患者肝移植术前肝硬化并发局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104例患者肝移植术前的158个病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33个硬化结节以门脉期整体等增强为主要特点;2个不典型增生结节表现为门脉期中央低增强、周围等增强;106个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病灶表现为动脉期高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低或等增强,HCC低分化组较高分化组病灶内造影剂到达时间及达峰时间比自身肝实质明显提前(P〈0.05);6个卫星病灶表现为三期低增强;3个肝脓肿病灶表现为动脉期及门脉期周边厚环状高增强;8个血管瘤病灶表现为三期整体或结节状向心性高增强。结论超声造影技术有助于肝移植术前肝硬化并发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为肝移植术前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直肠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结节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和能量多普勒超声(PDUS)及血流分析软件,记录52例患者共67个前列腺结节的峰值血流指数(PVI),比较不同超声条件下前列腺良恶性结节组问PVI的差异.经直肠超声造影检查观察结节及其周围腺体组织造影增强模式,并对外腺低回声病灶行穿刺病理检查. 结果52例患者超声检出前列腺恶性结节32个,良性结节35个,恶性结节PVI为0.38±0.16、良性结节0.24±0.10(P=0.0023);PDUS检测PVI分别为0.55±0.18、0.32±0.21(P<0.01),ROC曲线下面积0.817,95%,可信区间0.704~0.901.超声造影检查30个良性结节表现为与周围实质同步灌注,增强强度低于或接近周围实质;32个恶性结节表现为灌注早于周围实质,增强强度高于周围内外腺实质.结论 PDUS检测定量参数PVI是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结节的有效指标,经直肠超声造影检查有助于前列腺外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影响肝脏螺旋CT增强强化效果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性别、年龄、体重、对比剂剂量及注射速度等因素对肝脏螺旋CT增强强化效果的影响。方法106例肝脏螺旋CT增强患者,对比剂剂量为80~90ml,注射速度2.5~4ml,开始注射对比剂后25S从肝顶叶按1cm/s速度行肝脏双期扫描,分别测量每个患者的体重、腹主动脉动脉期腹腔干层面CT值和门脉期同一层面门静脉及肝实质CT值。结果患者体重与腹主动脉强化密度存在负性相关(P〈0.05),年龄、注射速度等与腹主动脉强化密度成正性相关(P〈0.05);门脉期肝实质强化密度与动脉期主动脉及门脉期门静脉存在线性相关(P〈0.05)。结论肝脏螺旋CT强化密度随着年龄及注射速度增高而增强,随着体重增加强化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肝细胞癌与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动态增强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0例肝细胞癌和21例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动态增强特点.结果 80例肝细胞癌共116个癌灶,增强动脉期均呈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多表现为相对低密度(97/116),其中86个瘤灶高于动脉期密度,延迟扫描116个瘤灶强化程度不同程度下降,与邻近正常肝实质相比呈相对低密度,其中73个瘤灶高于动脉期密度;116个HCC中,64个呈现马赛克征,37个呈现假包膜征.肝内周围型胆管癌增强动脉期19例呈边缘环状强化,2例无强化,门静脉期14例呈中心片状、团簇状强化,5例延迟扫描中心强化更明显.结论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特别是肝动脉期和延迟扫描,是肝细胞癌和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关键扫描技术,肝细胞癌和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增强后时间密度变化及对比剂在瘤内分布的差别,能大致反映肿瘤的病理学特征,为二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脏病灶在CT和MRI出现不同强化方式的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35例肝内病灶,所有病例同期进行标准的三期CT和MRI增强检查,并由两名副主任医师评估肝内病灶不同的CT和MRI强化方式。结果 35例病例中:①肝癌15例,其中12例CT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呈相对低密度,而相同病灶MRI检查呈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仍有强化,呈相对高信号影;3例CT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有强化,而MRI相同病灶在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呈相对低信号。②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3例,CT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呈等密度;而同一病灶MRI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呈相对高信号。③血管瘤7例,CT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呈边缘持续强化;而MRI动脉期呈边缘结节状明显强化,门脉期呈持续强化。④肝脓肿8例,炎性假瘤2例,CT强化时,包膜或分隔在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呈持续性强化,MRI对同一病灶强化明显。结论 增强CT和MRI对肝内病灶强化规律大部分一致,但是在个别病灶中,出现两者强化方式不同。所以,对肝内强化病灶,需结合CT和MRI检查后综合分析考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Propeller LAVA序列MR动态增强对慢性肝病背景下动脉期强化小结节(≤3.0 cm)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32例经组织学和(或)临床实验室检查证实的慢性肝病者Propeller LAVA增强检查资料,观察动脉期强化小结节的血供特点、强化规律及程度。结果所有患者中,89例153个结节(0.5~3.0 cm)符合本组纳入要求,其中〈2.0 cm圆形或卵圆形结节62个,≥2.0 cm 55个,其他形状36个。90个肝细胞癌结节中,与邻近肝实质比较,62个在门静脉期和延迟期表现为低信号结节,21个略低于邻近肝实质,7个信号强度近似于邻近肝实质。肝血管瘤20个,15个T2 WI信号强度类似于脑脊液,5个略低于脑脊液;动脉期10个边缘结节状强化,8个均匀强化,2个周边见楔状高信号;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表现为稍高于或等于邻近肝实质的强化结节。动脉门静脉分流40个,动脉期位于肝脏中心或周边部分的卵圆形、楔形或三角形强化影,随时间延迟与邻近肝实质信号强度一致。局灶结节增生3个,动脉期强化程度近似于同层面腹主动脉,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与邻近肝实质信号强度近似。结论 Propeller LAVA序列可准确显示慢性肝病患者动脉期强化小结节的血供特点、形态、边缘及其组织学性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脏典型海绵状血管瘤动脉期诊断及减少患者辐射损伤的价值。方法应用多层CT平扫加三期动态扫描,对108例临床证实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108例患者,平扫共发现123个实性占位。其中84例患者,111个病灶在增强扫描中,动脉期表现典型的边缘结节状、小点状及花簇状高密度强化。门脉期及延时期造影剂进一步向病灶中心扩散。另24例患者平扫后,肝脏病灶动脉期未表现典型的边缘强化特征,后经常规三期扫描,病灶被缓慢充填强化并略高于同层肝脏实质密度或与同层肝实质等密度。平扫加动脉早期扫描,患者接受辐射剂量为645.5 mGy;平扫加动态三期扫描患者共接受辐射剂量为1 291.00 mGy。结论典型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可于动脉早期明确诊断而无需进一步门脉期及延时期扫描,动脉期强化不典型者可按常规三期扫描,既节省检查时间同时也减少一半的辐射剂量对患者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各种胰腺实性局灶性病变(s-FLPs)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方法 采用SonoVue 结合低机械指数厌阶超声造影技术回顾性分析56例确诊的胰腺实性局灶性病变,观察不同胰腺实性局灶性病变在不同时相的增强特征.结果 胰腺癌85.7%(36/42)实质灌注早期和实质灌注晚期均保持低增强水平呈Ⅰ型增强模式,90.5%(38/42)增强晚于胰腺实质,血管期肿瘤内町见不规则分布的扭曲走行微血管缓慢由周边向中央灌注;肿瘤样胰腺炎75%(6/8)实质灌注早期和实质灌注晚期均保持等增强水平呈Ⅱ型增强模式,75%(6/8)与胰腺实质同时增强,血管期肿块内可见均匀分布的微血管快速全瘤灌注;胰腺内分泌肿瘤2/3呈实质灌注早期为高增强和实质灌注晚期为低增强呈Ⅳ型增强模式,2/3增强早于胰腺实质,血管期肿瘤内微血管快速伞瘤灌注;转移瘤增强模式与原发肿瘤类型有关,血管期肿瘤内微血管快速全瘤灌注.结论 不同胰腺实性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有其典型的增强模式,从而克服了BUS对s-FLPs缺乏组织特性的不足,有望成为s-FLPs鉴别诊断的一种重要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治疗效果评价中的作用。方法选择TACE术后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21例(共30个病灶),采用SonoVue进行实时超声造影。结果①TACE术后超声造影检查对肿瘤内残存血供的检出率优于能量多普勒血流显像;②HCC患者行TACE术后的超声造影表现:栓塞完全的病灶在造影的各个时相均表现为"缺损区",检测到血流的16个病灶大致有3种形态学表现;③造影后,可明确提示肿块栓塞后无血供的实际范围、TACE术后有无门脉内癌栓形成以及肝内有无微小新灶形成。结论超声造影可作为TACE后评价疗效的常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对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受者移植肝桥静脉及其引流区域微循环灌注的显像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4月至9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连续实施右半肝活体肝移植并进行Ⅴ、Ⅷ段肝中静脉属支架桥的17例受者,于术后1个月内序贯进行桥静脉常规超声和移植肝超声造影检查,监测桥静脉血流情况,分析移植肝实质超声造影灌注表现。结果常规超声对17例受者的19根桥静脉显示良好。术后1d,13根桥静脉血流波形呈三相或二相波形,3根呈单向波形,3根未见彩色血流信号。术后1-2周,11根桥静脉血流波形呈二相波形,4根呈单向波形,4根未见彩色血流信号。术后1个月,10根桥静脉血流波形呈二相波形,5根呈单向波形,4根未见彩色血流信号。术后1~2周移植肝超声造影显示桥静脉引流区域的肝实质灌注表现多变,13例桥静脉未闭塞的受者中7例表现为V、Ⅷ段部分或全部肝组织动脉早期瞬间高增强,形状呈楔形或不规则形,实质期同步消退或提早消退;4例桥静脉闭塞的受者中3例表现为V、Ⅷ段肝组织全程低增强。结论常规超声结合超声造影可以对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桥静脉及其引流区域的微循环进行动态观察,为临床提供桥静脉通畅程度及其引流区域实质灌注的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19.
The frequency of double primary cancers in the liver is very low. All reported cases are double cancers consisting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and intrahepatic cholangiocellular carcinoma (CCC). We herein report a surgical patient who had simultaneous double cancers consisting of HCC and cholangiolocellular carcinoma (CoCC). This is the first case report of such a patient. A 70-year-old Japanese man wa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or further examination of two hepatic nodules. He had a history of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and diabetes mellitus. Laboratory data revealed that hepatitis C virus (HCV) antibody was positive and hepatic enzymes were slightly elevated. The level of prothromb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 II was elevated. Computed tomography depicted two tumors; one, measuring 4.0 cm in diameter, was in the medial segment and the other, 2.2 cm in diameter, was in the posterior superior segment of the liver. The larger tumor showed contrast enhancement and the smaller one showed enhancement at the tumor periphery in the hepatic arterial phase. In the portal phase, the larger tumor became less dense than the liver parenchyma, but the periphery of the smaller one showed continuous enhancement. He underwent an operation under a diagnosis of double hepatic cancers, consisting of HCC and CCC. However,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of the resected tumors revealed that the larger tumor was moderately differentiated HCC and the smaller one was CoC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