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直性脊柱炎致骶髂关节炎的X线与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X线、CT对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4例AS的临床X线、CT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单侧骶髂关节改变24例,双侧骶髂关节改变40例。骶髂关节X线显示为正常1例,可疑异常12例,轻度骶髂关节炎23例,中度骶髂关节炎20例,重度骶髂关节炎8例。CT检查显示为正常0例,可疑异常6例,轻度骶髂关节炎29例,中度骶髂关节炎21例,重度骶髂关节炎8例。64例中58例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抗原阳性。结论X线正位加左、右斜位平片能对大部分骶髂关节炎作出诊断,尤其是中晚期改变。对于骶髂关节炎的早期诊断,CT优于X线平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磁共振成像(MRI)对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活动性的评估价值。 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本院AS患者128例作为AS组,男68例、女60例,平均年龄(31±9)岁,依据巴氏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分为活动组(n=42)和稳定组(n=86),同期选取体检健康人员50例作为健康组,采用IVIM-DWI-MRI检测纯水分子扩散系数(D)、灌注相关伪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比较各组D、D*、f,分析IVIM-DWI-MRI对AS骶髂关节病变活动性的评估价值。 结果AS组D、D*、f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组D、D*、f高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在评估AS骶髂关节病变活动性的敏感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中,D为76.19%、79.07%、0.817,D*为66.67%、72.09%、0.765,f为71.43%、74.42%、0.803,D、D*、f联合时为95.24%、93.02%、0.905,D、D*、f联合高于单独D、D*、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IVIM-DWI-MRI中D、D*、f等指标与AS骶髂关节病变活动性变化有关,可作为评估指标,且D、D*、f联合时的评估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3.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与CT对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旨在评估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并比较X线和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对21例AS患者骶髂关节X线平片及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X线检查包括骶髂关节正位片,CT检查使用GE—H9800Quick型CT机及GE—HispeedCT/i型螺旋机,层厚5mm,间隔5mm。结果:21例中全部42个关节受累,主要病变包括:①关节面下囊性变。②关节面硬化。③关节面侵蚀。④关节间隙变窄或增宽。⑤关节强直。结论:CT对于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检出率高于X线平片,尤其是对于AS骶髂关节早期病变及较小的病变的诊断优于X线平片,而对于中度及重度关节炎的改变同X线诊断价值相同。  相似文献   

4.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也可累及内脏及其他组织的慢性进展性风湿性疾病。我们在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的同时,配合CT引导下骶髂关节内药物注射,于1999-2003年治疗了17例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慢性、进行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病情反复活动,终至脊柱强直、畸形,功能严重受损。我科近6年来采用CT引导下骶髂关节注射治疗AS,能迅速控制疾病症状,使病情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剂量64层螺旋CT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为髂骨侧关节面模糊不清,皮质部分消失或完全消失,靠近皮质部分的松质骨增生呈现出糜烂、硬化或者为硬密度不均匀呈现出"融雪状",骨小梁模糊,且随着病程的逐渐延长,还会导致骶骨侧面与韧带部位的不断发展以及关节内出现软组织肿胀等。结论低剂量64层螺旋CT能够清晰反映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病变患者的各种状况,对其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在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平片、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70例AS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平片、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纽约标准分级。结果70例中,0级0例;l级X线平片4例,CT 11例;Ⅱ级X线平片10例,CT 15例;Ⅲ级28例;Ⅳ级16例(Ⅲ、Ⅳ级病变X线平片和CT分级相同)。结论X线平片、CT在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CT在早期病变发现、分级和疗效判断方面优于X线平片。  相似文献   

8.
朱通伯  颜小琼 《中国骨伤》2005,18(8):488-488
在CT引导下将药液注入骶髂关节,因国外文献有报道,我们也想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因而解剖了一具新鲜尸体的骶髂关节,认为是不可能的。因为解剖时观察到骶髂关节周围有极其坚强的向各方向走行的韧带纵横交错地将骶骨和髂骨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而所谓骶髂关节的关节间隙只是像一根头发丝样的缝隙而已,是极细而紧凑的。所以要将注射针头刺入关节间隙在解剖时切除周围的韧带后,还是很难将针头穿刺进关节腔。  相似文献   

9.
MRI及核素骨显像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MRI)及核素骨显像骶髂关节与骶骨的核素比值测定对强直性脊柱炎(AS)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5例临床诊断为AS的患者共30个骶髂关节(CT诊断为0、Ⅰ、Ⅱ、Ⅲ、Ⅳ期骶髂关节炎)作为实验组。同时将8例志愿者的16个骶髂关节作为对照组。对以上46个骶髂关节分别先行DMRI、核素骨显像骶髂关节与骶骨核素比值测定,1~3d后均在CT引导下行骶髂关节穿刺,取组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核素骨显像骶髂关节与骶骨核素比值测定及DMRI检查阳性率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诊断阳性患者的病理活检主要表现为骶髂关节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浸润,尤其是滑膜及软骨下骨板。结论核素骨显像骶髂关节与骶骨核素比值测定及DMRI增强检查都有利于AS的骶髂关节炎的早期诊断,且对骶髂关节炎的活动性监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前者操作方便、费用较低,可作为临床筛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骶髂关节病灶清除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顽固性腰骶部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7-12采取骶髂关节病灶清除术治疗的21例强直性脊柱炎顽固性骶髂关节疼痛,比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结果 2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个...  相似文献   

11.
强直性脊柱炎( 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主要累及人体中轴关节的自身免疫性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其病情进展是慢性迁延且低、高度炎症反应交替的过程,可表现为活动期与稳定期.确切的影像学骶髂关节炎是诊断AS的必要条件,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 in voxel incoherent mo...  相似文献   

12.
医疗体操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施丽  陈莉 《护理学杂志》2001,16(2):78-79
为探讨医疗体操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 ,随机抽取住院患者 6 0例 ,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30例 ,对照组单纯采用药物治疗 ;体操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辅以医疗体操 ,于第 1(治疗前 )、7、15天分别测胸廓呼吸差、脊柱活动度。结果显示体操组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5 )。提示医疗体操能防止关节僵直畸形 ,改善胸廓活动度、降低致残率 ,能促进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强直性脊柱炎是临床常见的风湿病,多见于青壮年,病程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骨质疏松是强直性脊柱炎常见的合并症,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药在认识和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质疏松有着独特的优势,基于本病多虚多瘀的病机特点,发挥补肾通络法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理论指导作用,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骶髂关节压迫法对髋臼发育有何影响?方法:初诊时做冠状位的B超检查后,每周做1次骶髂关节压迫法(共作3-4次),4周的后再作B超检查测量Graf法的α角。结果:本组为160个髋关节,采取骶髂关节压迫法的84个关节中,改善47个关节占55.9%;临床观察的76个关节中,改善为18个关节占23.7%。结论:骶髂关节压迫法,不仅能解除外展受限,而且还对髋臼发育不良病例有促进髋臼发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模型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序列在早期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A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7年12月诊断的42例早期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和40例健康志愿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MRI常规序列上是否有明确骨髓水肿将活动期AS患者分为阳性组(32例)和阴性组(10例),将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40例)。测量三组IVIM-DWI相关参数D_(slow)、D_(fast)、f。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各组IVIM-DWI参数的统计学差异,绘制ROC曲线,分析各参数对阳性组与对照组、阴性组与对照组的诊断效能。[结果] D_(slow)、D_(fast)及f的平均值分别为阳性组[(0.75±0.07)×10~(-3)mm~2/s,(10.76±0.86)×10~(-3)mm~2/s,(0.47±0.08)]、阴性组[(0.34±0.05)×10~(-3)mm~2/s,(13.02±1.50)×10~(-3)mm~2/s,(0.45±0.04)]、对照组[(0.34±0.04)×10~(-3)mm~2/s,(10.51±1.24)×10~(-3)mm~2/s,(0.38±0.03)]。阳性组的D_(slow)和f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阴性组的D_(fast)和f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ROC曲线分析得出,鉴别阳性组与对照组的最佳临界值为D_(slow)=0.51×10~(-3)mm~2/s (1.00、100%、100%)。鉴别阴性组与对照组的最佳临界值(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D_(fast)=11.86×10~(-3)mm~2/s (0.91、90.0%、80.0%)及f=0.41(0.95、90.0%、85.0%)。[结论]当早期活动性AS患者常规序列出现明确骨髓水肿时,D_(slow)的鉴别诊断价值较高。而常规序列无明确骨髓水肿时,D_(fast)及f值的鉴别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测量骶髂关节面下骨髓T2值,探讨T2mapping对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36例初步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为病例组,2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测量病例组骶髂关节面下病变区及周围相对正常区、对照组骶髂关节面下骨髓的T2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骶髂关节面下骨髓的T2值进行统计分析, 并采用配对t检验对病例组病变区及周围相对正常区骨髓的T2值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骶髂关节面下骨髓T2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病例组中病变区比周围相对正常区骨髓T2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T2mapping序列通过测量骨髓T2值的变化,可以更早的发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早期骶髂关节的病变。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骶髂关节结核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我院2003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51例骶髂关节结核,分析其病史、体征、影像特点,手术治疗35例,保守治疗16例。结果根据K im分型法,Ⅰ型5例,Ⅱ型11例,Ⅲ型15例,Ⅳ型20例。手术治疗35例,28例患者获得随访,手术优良率为80%,随访时均为临床治愈。结论骶髂关节结核下腰及臀部疼痛不适最多见,根据K im分型来指导临床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强直性脊柱炎炎性骨破坏中的作用和补肾强督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机制,比较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与健康对照者之间的差别,并研究补肾强督方治疗前后两者的变化。方法: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30例,其中男27例,女3例;年龄16~45岁,平均(30.8±8.8)岁;病程0.5-10年。经补肾强督方治疗3个月后,做自身前后对照,并设立健康对照组20例,常规分离血清和PBMC,将PBMC用PHA/PMA刺激后收集上清,应用RT-PCR检测PBMC的MMP-9和TIMP-1的mRNA表达水平,应用ELISA检测血清和细胞上清中MMP-9和TIMP-的含量。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患者治疗前血清中MMP-9和TIMP—1浓度明显升高,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MMP-9和TIMP-1浓度显著降低:经PHA/PMA刺激后,患者治疗前的PBMC表达MMP-9和TIMP-1mRNA水平明显上调,细胞上清液中MMP-9和TIMP-1量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治疗后PBMC表达MMP-9和TIMP-1mRNA水平明显下调,细胞上清液中MMP-9和TIMP-1含量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患者的PBMC表达和释放MMP-9和TIMP—1增强:补肾强督方可以显著降低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患者MMP-9和TIMP-1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运动控制训练对骶髂关节功能紊乱所致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的疗效。方法纳入2015-08-2017-08,于我院治疗的74例骶髂关节功能紊乱所致LBP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髂骨旋转调整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运动控制训练,连续治疗3周。比较治疗前、治疗3 d、1周、3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评分(RDQ)以及腰椎功能评分(JOA),并评价治疗3周后综合疗效。结果治疗后3 d、1周、3周,两组VAS评分、RDQ评分均显著降低,JOA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3 d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3周观察组VAS评分、RD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89.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髂骨旋转调整法基础上联合运动控制训练治疗骶髂关节功能紊乱所致LBP,能显著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及功能障碍,提升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