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运动控制训练对骶髂关节功能紊乱所致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的疗效。方法纳入2015-08-2017-08,于我院治疗的74例骶髂关节功能紊乱所致LBP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髂骨旋转调整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运动控制训练,连续治疗3周。比较治疗前、治疗3 d、1周、3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评分(RDQ)以及腰椎功能评分(JOA),并评价治疗3周后综合疗效。结果治疗后3 d、1周、3周,两组VAS评分、RDQ评分均显著降低,JOA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3 d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3周观察组VAS评分、RD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89.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髂骨旋转调整法基础上联合运动控制训练治疗骶髂关节功能紊乱所致LBP,能显著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及功能障碍,提升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测量骶髂关节面下骨髓T2值,探讨T2mapping对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36例初步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为病例组,2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测量病例组骶髂关节面下病变区及周围相对正常区、对照组骶髂关节面下骨髓的T2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骶髂关节面下骨髓的T2值进行统计分析, 并采用配对t检验对病例组病变区及周围相对正常区骨髓的T2值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骶髂关节面下骨髓T2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病例组中病变区比周围相对正常区骨髓T2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T2mapping序列通过测量骨髓T2值的变化,可以更早的发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早期骶髂关节的病变。  相似文献   

3.
MRI及核素骨显像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MRI)及核素骨显像骶髂关节与骶骨的核素比值测定对强直性脊柱炎(AS)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5例临床诊断为AS的患者共30个骶髂关节(CT诊断为0、Ⅰ、Ⅱ、Ⅲ、Ⅳ期骶髂关节炎)作为实验组。同时将8例志愿者的16个骶髂关节作为对照组。对以上46个骶髂关节分别先行DMRI、核素骨显像骶髂关节与骶骨核素比值测定,1~3d后均在CT引导下行骶髂关节穿刺,取组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核素骨显像骶髂关节与骶骨核素比值测定及DMRI检查阳性率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诊断阳性患者的病理活检主要表现为骶髂关节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浸润,尤其是滑膜及软骨下骨板。结论核素骨显像骶髂关节与骶骨核素比值测定及DMRI增强检查都有利于AS的骶髂关节炎的早期诊断,且对骶髂关节炎的活动性监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前者操作方便、费用较低,可作为临床筛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1):1947-1953
[目的]通过测量健康志愿者骶髂关节旁骨髓区DWI及DCE序列相关参数,获取正常骶髂关节旁骨髓区量化值,以期对骶髂关节相关病变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取65例(男32例、女33例)健康志愿者行骶髂关节磁共振DWI多b值扫描,对比后选取最佳b值图像并获得ADC平均值范围;其中21位志愿者(男13例,女8例)行骶髂关节DCE-MRI扫描,绘制TIC曲线并分析曲线的类型,分析所计算出的Fenh、Senh值及达峰时间Tmax值。[结果]经对比分析,骶髂关节骨髓区在b值为600 s/mm2时,所测ADC值精确度高,分别为右髂侧(3.472±0.441)、左髂侧(3.402±0.425)、右骶侧(3.272±0.398)及左骶侧(3.249±0.401),左右两侧骶髂关节骨髓区ADC值无明显差异(P>0.05)。DCE序列其左、右及髂、骶侧骨髓区TIC曲线有三种类型,8.3%(7/84)Ⅰ型,8.3%(7/84)Ⅱ型,83.3%(70/84)Ⅲ型;Fenh、Senh值平均值均处于20%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DWI序列最佳显示骶髂关节的适宜b值为600 s/mm2;健康志愿者骶髂关节骨髓区强化方式主要为无强化及轻度强化;其ADC值及Fenh、Senh平均值可作为正常骶髂关节骨髓区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磁共振成像(MRI)对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活动性的评估价值。 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本院AS患者128例作为AS组,男68例、女60例,平均年龄(31±9)岁,依据巴氏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分为活动组(n=42)和稳定组(n=86),同期选取体检健康人员50例作为健康组,采用IVIM-DWI-MRI检测纯水分子扩散系数(D)、灌注相关伪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比较各组D、D*、f,分析IVIM-DWI-MRI对AS骶髂关节病变活动性的评估价值。 结果AS组D、D*、f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组D、D*、f高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在评估AS骶髂关节病变活动性的敏感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中,D为76.19%、79.07%、0.817,D*为66.67%、72.09%、0.765,f为71.43%、74.42%、0.803,D、D*、f联合时为95.24%、93.02%、0.905,D、D*、f联合高于单独D、D*、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IVIM-DWI-MRI中D、D*、f等指标与AS骶髂关节病变活动性变化有关,可作为评估指标,且D、D*、f联合时的评估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经皮骶髂关节螺钉联合前环钉棒系统内固定在Tile B型骨盆骨折中联合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01—2014-01诊治64例Tile B型骨盆骨折,随机分为试验组(采用经皮骶髂关节螺钉联合前环钉棒系统内固定)和对照组(采用经皮骶髂关节螺钉联合前环外固定架固定),对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Majeed功能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2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术后下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4,P=0.019)。试验组的术后平均Majeed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120,P=0.033)。2组肢体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骶髂关节螺钉联合前环钉棒系统内固定是Tile B型骨盆骨折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能提高术后肢体功能,且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骶髂螺钉联合经皮耻骨支螺钉治疗在骨盆后环损伤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骨盆后环损伤患者62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27),对照组采用骶髂螺钉联合常规外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骶髂螺钉联合经皮耻骨支螺钉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相关指标、VAS评分、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下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3天、6个月及12个月,观察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功能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骶髂螺钉联合经皮耻骨支螺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对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本院诊治的AS的骶髂关节病变资料,所有患者均行X线、CT平扫检查。结果 CT检查诊断准确率为61.77%,明显高于X线检测的39.22%,P0.05。CT平扫较X线能检出更高分级AS伴骶髂关节病变,P0.05。结论 CT平扫有助于检出AS骶髂关节病变,且更好的发现高级别病变,有助于临床及早采取治疗措施,改善AS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测量骶髂关节面下骨髓T2值,探讨T2mapping对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36例初步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为病例组,2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测量病例组骶髂关节面下病变区及周围相对正常区、对照组骶髂关节面下骨髓的T2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骶髂关节面下骨髓的T2值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配对t检验对病例组病变区及周围相对正常区骨髓的T2值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骶髂关节面下骨髓T2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中病变区比周围相对正常区骨髓T2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2mapping序列通过测量骨髓T2值的变化,可以更早的发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早期骶髂关节的病变。  相似文献   

10.
骨盆韧带损伤对骶髂关节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骨盆韧带损伤对骶髂关节稳定性的影响,为骨盆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取骨盆标本10具,完整保留关节及韧带结构,左侧组逐级离断耻骨联合、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骶髂前韧带及骶髂前关节囊、骶髂骨间韧带,右侧组逐级离断耻骨联合、骶髂后长、后短韧带、髂腰韧带、骶髂骨间韧带,模拟人体单足站立位,力学机上给予轴向加载,测量并记录骶骨相对于髂骨的垂直位移及矢状面骶骨旋转角度(角移位). 结果左侧力学试验中,仅切断耻骨联合周围韧带、骶结节韧带,骶骨垂直位移、骶骨角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切断骶髂前韧带、骶髂骨间韧带,骶骨的垂直位移数值由完整骨盆测量的(4.144±0.538)mm增至(5.853±0.368)mm;骶骨的旋转角度由骨盆完整时的0.226°±0.061°增至0.616°±0.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力学试验中,逐次切断骶髂关节后部韧带,骶骨的垂直位移数值由完整骨盆测量的(3.610±0.696)mm增至(6.825±0.565)mm;骶骨的旋转角度由骨盆完整时的0.271°±0.094°增至0.746°±0.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耻骨联合及其周围韧带的损伤对骶髂关节的稳定性无显著性影响;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对限制骶骨的角位移有很大作用;骨间韧带对骶髂关节稳定性的作用较大;骶髂后韧带与骨间韧带共同组成了骶髂关节后部韧带复合体,是骶髂关节周围韧带中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耻骨支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的方法。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耻骨支骨折合并骶髂关节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行传统前环钢板固定术;观察组50例,行微创治疗术,两组后环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均行单枚骶髂螺钉固定。对比两组手术一般情况及术后骨折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少(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78%(P0.05)。96例患者随访4~30个月,平均随访(16.17±0.48)个月。所有患者均恢复到受伤前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结论耻骨支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的微创技术较传统前环钢板固定术疗效更佳,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DCE-MRI技术测量强直性脊柱炎(AS)大鼠模型骶髂关节的磁共振相关参数,探讨其对AS早期影像学诊断的价值。[方法]6周龄Wistar雄性大鼠共40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只。其中,模型组20只用牛蛋白聚糖联合CFA/IFA多次诱导建立骶髂关节炎模型;对照组20只给予生理盐水。分别在诱导后第7、12、17、22周测量骶髂关节DCE-MRI定量参数K~(trans)、K_(ep)、V_e值,并行组织病理观察。[结果]第17周模型组K~(trans)和K_(ep)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_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2周模型组K~(trans)、K_(ep)及V_e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7周模型组大鼠骶髂关节区均出现了不同数量的炎性细胞,第22周模型组大鼠骶髂关节软骨下可见渗血并有软骨表面不同程度的破坏。ROC曲线分析显示22周时Ktrans(/min)、K_(ep)(/min)和V_e均能良好预测骶髂关节病变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磁共振DCE-MRI序列定量数据可反映本动物模型骶髂关节病变,可能为用于临床AS早期诊断提供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13.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慢性、进行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病情反复活动,终至脊柱强直、畸形,功能严重受损。我科近6年来采用CT引导下骶髂关节注射治疗AS,能迅速控制疾病症状,使病情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CT与MRI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01—2017-03间温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9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比较CT及MRI检查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检出率和分级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MRI对Ⅰ级、Ⅱ级病变及软组织肿胀、腰5骶1关节突病变、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及关节侵蚀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和CT对0级、Ⅲ级及Ⅳ级病变及关节间隙狭窄或增宽、关节面增生硬化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T比较,MRI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效果较好,易于发现滑膜炎、骨髓水肿等急性炎性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活动期骶髂关节滑膜的病理性表达及意义。方法:通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活动期AS患者与对照组(骨盆骨折患者)骶髂关节滑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用图像分析系统比较它们的表达差异。结果:在活动期AS患者骶髂关节滑膜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而对照组骶髂关节滑膜组织中VEGF阴性表达,阳性细胞计数及平均灰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VEGF为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子,与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骨与软骨的破坏及成骨硬化过程密切相关,控制VEGF的表达可能阻断AS的骨质破坏及病理性成骨硬化,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急性骶髂关节损伤是腰部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本人于2004年接诊产后急性骶髂关节损伤1例,现报道如下:患者女,26岁,系第一胎第一产,足月顺产,产后即感左侧骶髂关节疼痛,并向臀部及左侧腹股沟区放射,活动困难。体检:脊柱生理弯曲存在,腰部无压痛及放射痛,左侧骶髂关节压痛,左侧直腿抬高受限,并有骶髂部疼痛。平卧位压挤和分离髂骨翼,左侧骶髂部疼痛。X线片骶髂关节未见异常。用1%利多卡因10ml加曲安缩松5ml在左侧骶髂关节压痛点局部封闭,患者疼痛明显减轻,一周后随访,痊愈。体会:产后骶髂关节损伤可能为妊娠期黄体酮的分泌使韧带松弛及体重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关节活络法结合中药熏洗对创伤后腕指关节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创伤后腕、指关节僵硬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自主关节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关节活络法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腕指关节功能、关节功能活动度、疼痛和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腕手关节功能和腕关节屈曲、伸展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和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使用关节活络法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可更好地调节创伤后腕、指关节僵硬患者炎症水平,减轻疼痛,改善腕、指关节功能和活动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骨灵汤联合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 TNFR:Fc)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前后骨代谢标志物、影像学及血清OPG/RANKL的变化.方法 将52例A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1组(26例)以骨灵汤加rh TNFR:Fc治疗;治疗2组(26例)采用rh TNFR:Fc治疗,疗程均为24周.观察指标包括治疗前后患者Bath AS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和急性期反应物水平;患者骨钙素(OC)、C-端肽(CTX)、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及骨保护素(OPG)的水平;并对治疗前后的骶髂关节、髋关节X线影像进行Bath AS放射学评分(BASRI).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24周后,活动性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之间同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骨代谢标志物:在治疗24周后两组与各自治疗前比较,血清OC均显著增加,CTX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1组比治疗2组血清OC显著增加,CTX显著下降(P<0.05).影像 BASRI评分:两组患者的骶髂关节评分(BASRI-SIJ)和髋关节评分(BASRI-h)在两组间及自身治疗前后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OPG、RANKL水平:两组在治疗24周后与各自治疗前比较血清OPG均显著升高(P<0.05),RANKL均显著下降(P<0.05),OPG/RANKL比值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1组比治疗2组OPG显著升高(P<0.05),RANKL显著下降(P<0.05),OPG/RANKL比值显著升高(P<0.05).结论 rh TNFR:Fc 治疗可显著改善AS疾病的活动性,调节骨代谢及OPG系统,且阻止骶髂关节及髋关节的骨破坏;骨灵汤联合rh TNFR:Fc治疗AS,对骨代谢及血清OPG/RANKL水平影响意义更显著(P<0.05).提示骨灵汤、rh TNFR:Fc有可能通过对OPG系统的调节作用进一步调节骨代谢,阻止AS患者出现的骨质破坏,故可作为治疗AS的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CT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骶髂关节前方钢板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 2020年1月~2022年1月接受治疗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病人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骶髂关节前方钢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CT三维重建技术。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疼痛程度,骨折复位情况(Matta),骨折功能康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前VA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下床时间分别为(4.52±0.57)周和(5.14±0.63)周,负重时间分别为(9.75±1.12)周和(11.53±1.26)周、住院时间分别为(10.35±1.26)天和(12.78±1.31)天、手术时间分别为(65.78±6.62)分钟和(85.49±8.67)分钟,术后1周VAS评分分别为(4.72±0.64)分和(5.11±0.78)分,2周分别为(4.01±0.57)分和(4.65±0.64)分,4周分别为(2.31±0.27)分和(3.45±0.36)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骶管神经阻滞联合腰部核心肌群肌力训练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腰椎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LD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给予骶管神经阻滞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腰部核心肌群肌力训练治疗。治疗后4、1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JOA、ODI、VAS评分及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4、12周,两组JO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ODI评分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观察组JO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ODI评分与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2周与治疗后4周比较,观察组3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JOA评分有所下降,ODI评分与VAS评分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周,两组血清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骶管神经阻滞联合腰部核心肌群肌力训练治疗有利于缓解LDH患者疼痛,降低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增强患者脊柱稳定性及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