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全身麻醉的增加,肌松药应用明显增多,以及临床应用肌松药的种类增加和经验积累,有必要对《肌肉松弛药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2009)》进行修订,以指导更合理和安全地应用肌松药. 1 使用肌松药的目的 1.1 消除声带活动顺利完成气管内插管. 1.2 满足各类手术或诊断、治疗对肌松的要求. 1.3 减弱或终止某些骨骼肌痉挛性疾病引起的肌肉强直.  相似文献   

2.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组完成<肌肉松弛药合理应用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专家共识>)后,2009年至2010年期间又安排有关专家在我国某些地区进行了<专家共识>巡讲,巡讲讨论时专家组对与会者所提出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商定形成共同意见,见并由4位教授成稿给予集中解答.  相似文献   

3.
肌肉松弛药是全身麻醉时需要使用的一种药物.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唯有麻醉科医师掌握着肌肉松弛药的全面药理知识和临床应用经验.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区域阻滞(臂丛阻滞、颈丛阻滞和椎管内阻滞)是我国的主要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肌肉松弛药的拮抗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拮抗或逆转肌松药产生的神经肌肉阻滞的方法是:增加神经肌肉接点处神经递质的浓度以利胆硷能受体和乙酰胆硷发生作用。应用乙酰胆硷酯酶抑制药即可防止乙酰胆硷的破坏并使其蓄积,从而使神经肌肉阻滞被拮抗,神经肌肉传递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腹部切口的合理选择专家共识(200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腹部切口选择的位置是否合理、切开与缝合是否正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手术的成败.由于病灶在腹腔内的位置不同,病变的性质和手术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去极化和非去极化肌松药对新生儿和婴幼儿的作用不同于成年人,造成差别的原因已经探索了近25年。神经肌肉接点物理和化学的成熟,骨骼肌收缩特性的演变,以及体重与肌肉增量的相对比例,在整个童年期都在不断地变化。此外,在整个童年期使用肌松药后的表观分布容积、肌松药的代谢、再分布和排泄(廓清)也都在变化着。其中任何因素对婴幼儿使用肌松药的剂量一效应关系都产生影响。神经肌肉系统一、结构和功能的发育人类和其它动物一样,出生时神经肌系  相似文献   

7.
小儿麻醉中应用肌松药常遇到小儿对肌松药的敏感性问题。有许多因素可影响小儿对肌松药的需要量,其中需要考虑的是按体重还是按体表面积计算。还应切记,婴儿的细胞外容量占体重的40%,而成人则只占18%。婴儿和成人的药代动力学是不同的。因此,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推算婴儿的用量。为了在婴幼儿中合理地使用肌松药,作者复习最新文献综述如下。琥珀胆硷(Sch) Sch是婴幼儿常用的肌松药。Stead在1955年发现,新生儿用Sch0.8mg/kg后,呼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肌肉松弛药在慢性肾衰病人麻醉期间的应用。概述了这些病人应用简箭毒、阿库溴铵和泮库溴铵的缺点及阿屈库铵和维库溴铵的优点,初步报道了哌库溴铵、美维松、达可松和罗库溴铵在肾病患者应用中的利弊。  相似文献   

9.
肌肉松弛药(肌松药)在小儿麻醉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不仅与全身麻醉复合应用,在小儿重点监护病室也应用肌松药作扶助呼吸。琥珀酰胆碱以体重为基础应用珀珀酰胆碱,1岁以下婴儿产生的神经肌阻滞作用比2岁以上小儿为大。与年长儿比较,1~2岁小儿对琥珀酰胆碱呈抗药。新生儿对非去极化型肌松药的呼吸效应比年长儿敏感。  相似文献   

10.
肌肉松弛药的生物相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了神经肌肉结合部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特征,阐述了非去极化肌松药生物相结合的论点,认为运动终板乙酰胆碱受体(α亚单位除外)及其附近的一定组织对非去极化肌松药有高度亲合力,而且是其离开血液进入突触裂隙后的生物相结合部位。非去极化肌松药在与乙酰胆碱受体α亚单位结合阻断神经肌肉传递之前,要与生物相结合并必须完全充满该生物相,随后再从该结合部释放出来与α亚单位结合。与该生物相的亲合力,解离速度决定了非去极化肌松药的起效时间,阻滞效能和消退速度。  相似文献   

11.
肌肉松弛药的生物相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了神经肌肉结合部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特征,阐述了非去极化肌松药生物相结合的论点,认为运动终板乙酰胆碱受体(α亚单位除外)及其附近一定组织对非去极化肌松药有高度亲合力,而且是其离开血液进入突触裂隙后的生物相结合部位,非去极化肌松药在与乙酰胆碱受体α亚单位结合阻断神经肌肉传递之前,要与生物相结合并必须完全充满该生物相,随后再从该结合部释放出来与α亚单位结合。与该生物相的亲合力,解离速度决定了非去极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述非去极化肌松药(NDMR)在ICU应用适应证和用药期间应注意的问题。选用NDMR时,须警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熟知各种NDMR特性,了解药物与NDMR的相互作用及疾病对NDMR药效的影响等。静滴NDMR肌松效果稳定,作用易于调节,用药量也明显减少。用肌松药的同时需辅用镇痛和镇静药。NDMR使用期间,应常规行肌松监测。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述非去极化肌松药(NDMR)在ICU应用适应证和用药期间应注意的问题。选用NDMR时,须警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熟知各种NDMR特性,了解药物与NDMR的相互作用及疾病对NDMR药效的影响等。静滴NDMR肌松效果稳定,作用易于调节,用药量也明显减少。用肌松药的同时需辅用镇痛和镇静药。NDMR使用期间,应常规行肌松监测。  相似文献   

14.
去极化和非去极化肌松药对小儿的作用不同于成人,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身体各生理系统逐步发育成熟,神经肌肉接点物理和化学的变化,骨骼肌收缩特性的演变,体重与肌肉相关性的增加,以及肌松药的表观分布容积随代谢再分布和排泄的改变而变  相似文献   

15.
肌肉松弛药过敏反应研究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 肌肉松弛药(肌松药,neuromuscular blocking agents,NMBAs)存在诱发过敏反应的可能.严重的过敏反应发展迅速并危及患者生命. 目的 综述NMBAs诱发过敏反应研究的最新进展,为其安全使用提供参考. 内容 阐述NMBAs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及特点、交叉过敏反应、诊断及治疗进展. 趋向 NMBAs过敏反应的研究能够为临床安全使用NMBAs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疼痛.随着人口老龄化,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的总体负担将继续加重,对安全有效的疼痛管理的需求也将日益增加.由于文化、经济和监管因素不同,国际指南可能不完全适合中国病人.可用的国内指南大多只针对于药物治疗,且没有阐述中医药在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诊治中的重要作用.为了制定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的中...  相似文献   

17.
现在临床使用的肌松药种类不多,日本主要应用:去极化的有琥珀胆碱,非去极化的有本可松(Pancuronium)、二烯丙去甲托锡弗林(Alcuronium)、箭毒等,现介绍如下: 一、日本使用肌松药的现况从1982年5月底对212所医院调查使用肌松药的情况看,用于全麻时气管内插管,琥珀胆碱占87.4%,本可松占10.5%。用于  相似文献   

18.
随着测定体液中非去极化肌松药方法的进展,已明确肌松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别是分布与排泄;以及药效动力学,即在作用部位的药量与药理效应之间的相关。要解释血浆浓度与药理效应之间的相关,比以往所用的肌松药的药理方法,如测定作用恢复时间,单次或累积用药的效应更为复杂。这是由于药物血浆浓度是一动力学过程,受多种药代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疼痛。目前,国内外医师对慢性疼痛的认识、临床实践环境、镇痛药物种类/使用经验/了解程度、医保药品收录均有差异,故有效、规范化的慢性疼痛管理显得尤为必要。因此,亟待制定完善的、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等因素的跨学科慢性疼痛管理共识,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对慢性疼痛的认识与重视、规范指导慢性疼痛的管理,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消除患者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维度的痛苦体验,在治疗患者原发疾病的同时,改善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社会功能需求。通过查阅文献,本共识专家组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经过反复讨论和通信修改,对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管理达成共识,供广大骨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20.
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和前沿研究难题。老年人骨骼肌肉系统的衰退会造成肌肉萎缩、骨质减少,进而引起肌力减退、运动能力、平衡能力下降、步行缓慢、骨脆性增大、易骨折,最终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如何从肌肉、骨骼方面研究其与骨质疏松的关系非常迫切和重要。为此,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成立了肌肉、骨骼与骨质疏松学科组,组织专家编写《肌肉、骨骼与骨质疏松专家共识》,为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共识认为:骨质疏松与肌肉、骨骼密切相关。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存在着很多共同的风险因素。肌骨代谢生化指标可反映肌骨代谢状态,对代谢性肌肉骨骼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有指导作用。推荐使用DXA测量肌肉质量和骨密度。肌力和平衡能力评定有助于判断跌倒风险。肌肉、骨骼存在潜在的药物作用共同靶点。肌肉骨骼运动可以增加峰值骨量,调节骨代谢信号通路,促进骨形成。骨质疏松人群应注重个体化运动锻炼。中医学认为肌肉、骨骼与脾、肝、肾关系密切,骨质疏松症的病位主要在肾、脾、经络,主要与肾虚、脾虚和血瘀有关,强调骨筋肉并重,动静结合,治疗原则宜补肾、健脾、活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