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CTPV)是因门静脉主干部分或完全阻塞所导致肝门区和十二指肠韧带及其周围形成许多向肝性扩张迂曲的静脉血管瘤样侧支循环 ,进而引起肝外型门静脉高压。我们从 1994年 5月至 2 0 0 3年 11月共手术治疗CTPV16例。报告如下。本组男 13例 ,女 3例。年龄 4~ 11岁 ,平均 6 .78岁。首发症状为上消化道出血 14例 ,表现为不明原因的顽固性贫血 2例。 1例在外院已行单纯脾切除。首发症状的年龄为 2~ 6岁 ,平均 3.7岁。均经术前经彩色多普勒影像得到确诊 ,患儿的脾门部脾静脉宽度为 4~ 7mm ,左肾静脉在 5~ 8mm之间。手术…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多见于儿童,成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大多数为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门静脉栓塞和侧枝循环增加手术难度,延长手术时间,导致术后并发症增加,也是肝移植失败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过去被认为是肝移植的相...  相似文献   

3.
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 198 9年 10月至 2 0 0 2年 10月我们收治门静脉海绵样变 (cavernoustransformationofportalvein ,CTPV)病人共 15例 ,其中 6例由于无临床症状 ,随访观察 ,9例行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本组 9例 ,男 5例 ,女 4例。年龄9~ 4 7岁 ,平均 2 4 3岁。首次发病年龄 5~ 4 4岁 ,平均 16 9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 ,伴有脾大、脾功能亢进的症状。胃镜或上消化道造影示食道下段及胃底静脉曲张 ,超声检查 :门静脉见网状结构或蜂窝状改变 ,造成近段的增粗。 8例病人行血管造影 ,提示门静脉狭窄或闭塞 ,周围见大量侧支循…  相似文献   

4.
成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成人门静脉海绵状变性(PVC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5例成人PVC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人术前均经B超或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肝脏正常及PVCT,并经经皮脾穿刺门静脉造影或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确诊。9例行脾动脉结扎、冠状静脉结扎、肠系膜上民下腔静脉C型架桥术(肠腔C型架桥);1例行脾动脉结扎、脾肾静脉C型架桥术;5例已行脾切除加断流术后再出血者4例行肠腔C型架桥术,1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胆管结石合并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临床特点,探讨治疗方式。方法对胆管结石合并门静脉海绵样化18例患者行ERCP8例,开腹手术治疗10例,其中经肝门上途径取石3例。结果手术时间2.9~5.4h,平均3.8h,术中出血量150~2630ml,平均430ml,术后结石残余率为11%。本组病例中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合并慢性肝病病史,多次胆道手术病史尤其是合并多次胆道感染患者,需警惕是否合并门静脉海绵样化,术前依据影像学资料、肝功能及患者一般情况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术中利用胆道镜尽量取尽结石,必要时利用超声协助行肝叶切除以去除肝内胆管结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门静脉海棉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TPV)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手段.方法 报告2例笔者治疗的患者.为避免分离胆总管时引发严重出血,采用与传统切开胆总管取石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一例通过手术经胆囊管途径将结石取出.该患者两年后又因胆总管下端狭窄伴泥沙样结石,采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治疗.另一例通过手术切开十二指肠乳头,用胆道镜从胆总管下端将结石取出.结果 两例患者三种治疗方式均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结论 对于CTPV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术中应避免分离胆总管前方扩张迂曲的侧支静脉,这是保证手术安全和成功的关键,EST是其首选的治疗方法.开腹手术借助胆道镜经胆囊管通道或切开十二指肠乳头经胆总管下端通道取石同样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35岁,主因腹部不适8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既往体健,曾有新生儿期反复发作的脐炎病史,无肝炎、结核等慢性传染病史,体格检查:  相似文献   

8.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portal vein,CTPV)是由于肝前的原因,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阻塞,导致门静脉压力增高,造成门静脉周围侧支循环代偿性建立,引起形似海绵的一种病变.以往认为该病罕见和少见,但近年来随着对本病认识的提高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发现和确诊病例逐渐增多,现将我院诊治的15例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院 1992~ 2 0 0 0年共收治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PVCT)患者 15例 ,手术 14例 ,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共 15例 ,男 9例 ,女 6例 ;年龄 10~ 48岁 ,平均 2 4岁。主要症状为反复呕血、黑便 ,脾肿大、脾亢进 ,腹水等。其中 6例患者在外院行过“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 15例患者均经Duplex超声检查 ;8例行间接门静脉造影 ,5例门静脉主干狭窄或不显影 ,侧支循环开放 ;3例肝内门静脉分支变细扭曲呈蜂窝状。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5例 ,提示PVCT伴侧支大量开放。术中 3例行直接门静脉造影。术前检查胃底食管下段静脉重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原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临床特点。方法介绍原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21岁,曾因巨脾、门脉高压症于4年前行脾切除、门奇断流术。此次因"呕血1 d"入院。胃镜示:食管静脉曲张(重度),门脉高压性胃病。全腹增强CT示:①门静脉增粗,分支增多、增粗、扭曲,食管下段及胃底静脉增粗、扭曲,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起始段充盈缺损,提示门静脉高压存在,门静脉海绵样变伴血管形成;②肝内胆管扩张,于肝门区消失。ALT、ALP、白蛋白、血脂、血淀粉酶、电解质和出凝血时间正常。肿瘤标志物正常。乙肝两对半均阴性,丙肝抗体阴性。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食道胃底静脉(重度)曲张破裂;原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伴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血栓形成。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原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临床少见,病因较多,诊断上应注意与肝硬化、布-加氏综合征和区域性门脉高压相鉴别,治疗上应针对不同的病因而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等问题. 方法 16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儿,14例首发症状表现为呕血、便血,2例表现为顽固性贫血,脾脏肿大是其重要体征,均经彩色多普勒获得明确诊断.均行脾切除、食道下端胃底静脉离断术,14例施行了不同方法的分流手术. 结果均获随访,时间平均31/2(8月~7年).彩色多普勒显示分流处血管吻合口通畅,贫血症状明显好转.3例患儿再次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症状,经内科保守治疗缓解. 结论该病可能与先天因素有关.诊断主要根据影像学检查,其中彩色多普勒由于无创、可动态观察血流动力学、价格低廉等优点而被列为首选.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分流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是栓塞后的门静脉建立侧支循环的结果。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特别是彩超、MRI等用于检查腹部血管,本病的发现渐趋增多。然而,门静脉海绵样继发胆道出血同时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者,临床上却鲜有报道。本文报道1例CTPV继发胆道出血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并结合这一病例对门静脉海绵样病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门静脉部分缩窄法建立大鼠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动物模型,探索适宜的制模条件并为下一步研究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提供可靠、稳定的模型动物。方法采用Sprague-Dawley(SD)大鼠80只,根据使用的不同直径的钝头针均分为4组:假手术组、19G组、21G组和23G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3组分别用19G、21G和23G直径的钝头针行大鼠门静脉部分缩窄术以建立CTPV动物模型。术后6周,同时采用门静脉测压、门静脉造影、门静脉及其周围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估门静脉高压及海绵样变形成情况。结果假手术组无大鼠死亡,19G组、21G组和23G组在制模术后48 h内死亡的大鼠分别为2、4和16只。假手术组和19G组大鼠制模术后6周未形成门静脉高压;门静脉造影显示门静脉通畅,无曲张与扩张;病理学检查显示门静脉管腔无增大、内皮细胞光滑、中膜平滑肌层无增厚、外膜完整。21G组和23G组制模术后6周门静脉压力均升高,CTPV形成;门静脉造影显示门静脉周围侧支循环形成;病理检查显示多个管腔大小不一、外形不规则血管腔,管腔之间为较狭窄的纤维性间隔,其内可见脂肪细胞、散在的淋巴细胞及肥大细胞,门静脉管腔增大、血管内膜受损、内皮细胞脱落、中膜平滑肌增厚和血栓形成。结论门静脉部分缩窄法可以复制出类似CTPV的大鼠模型。21G钝头针更适宜CTPV大鼠模型的制作,该模型动物死亡率低,且成模率较高,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5.
小儿原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869年Balfour等首先描述了门静脉海绵样变性,门静脉系统因血栓形成而血流缓慢、门静脉压力增高,脾大、门静脉与腔静脉间的侧支静脉开放扩张等。同时在闭塞的门静脉周围逐渐形成多条侧支静脉,表现为一种特殊的海绵样外观,DeGaetano等[1]将门静脉血栓形成后局部的侧支循环形成的过程定义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一、病因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主要是由于肝门部及其分支部门静脉管腔的缺失、狭窄或闭锁所致。病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先天畸形,患儿同时合并其他先天畸形,如心血管、肾脏、胃肠道及卵巢等[1];新生儿脐部感染引起脐静脉炎,累及门静…  相似文献   

16.
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 9年 10月至 2 0 0 1年 10月 ,我们共收治门静脉海绵样变 (Cavernoutransformationofportalvein ,CTPV)患者 15例 ,其中 6例由于无临床症状 ,给予观察随访 ;另 9例予以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本组 9例患者 ,男 5例 ,女 4例 ;年龄 9~ 4 7岁 ,平均年龄 2 4 .3岁 ;首次发病年龄 5~ 4 4岁 ,平均年龄 16.9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 ,伴有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的症状。过去史中无明显脐部感染、插管及腹腔内感染的病史。胃镜或上消化道造影示食道下段及胃底静脉曲张。超声检查 …  相似文献   

17.
结合国内外文献及我院7例经手术证实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病人的临床资料.对该种少见的特殊的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手段及治疗方式进行了讨论。认为彩色多普勒检查是术前确诊的重要手段。对年幼儿童的手术治疗.宜先选用门奇静脉断流术,待小儿于学龄前或8~10a再作以颈内静脉为间置物的肠腔H分流术为佳。  相似文献   

18.
联合手术治疗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肝前性门静脉高压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联合手术治疗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引起的肝前性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2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和反复上消化道出血的患儿行脾切除脾肾静脉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例因断流术后再出血,行肠系膜上-腔静脉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分析这3例的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率为0,随访13~31个月,肝功能正常,贫血纠正。无再出血、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和肝性脑病。结论联合手术,特别是脾切除脾肾静脉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安全、有效,适用于各种血流动力学状态,应成为治疗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引起的肝前性门静脉高压症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中合并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TPV)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为10例胆囊良性疾病合并CTPV患者行LC的临床资料。9例患者于术前经彩色多谱勒超声、CT及DSA检查明确合并CTPV;1例患者术中发生大量出血,中转开腹证实合并CTPV并门静脉右支纵行劈裂损伤。结果:7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3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45~130 min,平均(60±15)min;术中出血量5~100 ml,平均(65±25)ml。术后1例发生毛细胆管漏,余者均无胆漏、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平均住院(3.2±1.0)d。结论:术前明确诊断,术中仔细辨别变性迂曲血管,必要时行预防性缝扎止血,解剖困难时及时中转开腹,为合并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患者行LC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对9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患者的14次手术方式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例患者剖腹探查无法手术,其余13次手术中,分流手术5次,断流手术8次,对于再出血时间的对比分析,断流手术发生再出血时间长,并与断流的彻底性有关。结论 对于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手术方式以彻底的断流术为佳,最好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 食道下段 胃底切除再吻合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