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保持膝关节屈曲位对术后失血及早期膝关节活动度影响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文献,就TKA术后保持膝关节屈曲位减少失血及增加膝关节活动度的作用机制,膝关节屈曲及伸直位、不同屈曲角度及维持时间的疗效差异进行总结。结果TKA术后膝关节保持屈曲位可通过血管成角变化等减少术后失血、提高屈肌肌力,进而增加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屈曲角度较大、维持屈曲位时间较长时,可显著改善术后失血和膝关节活动度;但维持时间≥24 h与<24 h相比,不能进一步减少失血并改善膝关节活动度。结论TKA术后保持膝关节屈曲位是减少术后失血,提高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简单、有效方法,但膝关节最佳屈曲角度及维持时间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1):1933-1938
[目的]对比利伐沙班和那曲肝素对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接受初次单侧TKA手术的骨性关节炎患者79例,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n=53)和那曲肝素组(n=26)。记录术后切口总引流量、自体血回输量和异体血输血量。测量术前及术后1、3、5 d血常规,通过Gross方程计算TKA术后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结果]利伐沙班组总引流量、回输量分别为(784.34±367.78)ml,(561.89±305.86)ml,与那曲肝素组相当[引流量和回输量分别为(713.46±356.94)ml和(479.62±259.85)ml,P=0.42和0.24]。术后5 d利伐沙班组Hb为(90.68±11.89)g/L,显著低于那曲肝素组(98.77±12.01 g/L,P=0.01)。两种抗凝药的应用对于患者术前、术后1、3、5 d的Hb及Hct总体的影响均不具备组间统计学差异(P>0.05)。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分别为(1 361.46±601.01)ml,(2 207.40±651.95)ml,与那曲肝素组相当[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分别为(1135.01±755.35)ml,(1 917.09±811.30)ml;P=0.15,P=0.09]。异体血输注率54.72%,输血量(307.55±329.25)ml,与那曲肝素组均无组间显著性差异(异体血输血率38.46%,输血量[(230.77±323.44)ml,P=0.17和P=0.28)]。[结论]相对于那曲肝素,利伐沙班并不增加术后失血量和异体血输血率。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2):1145-1147
[目的]探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量的评估与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麻醉科2012年1月~2014年3月80例年龄≥60岁的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术后3d内失血量以及术后处理和恢复情况。[结果]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失血总量为1 608 ml,其中隐性失血量为828 ml(占51.49%)。[结论]老年患者对失血耐受性差,隐性失血量所占比例大;护士应正确评估患者失血量,加强围手术期观察,确保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后患肢体位对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北大人民医院骨关节中心自2012年3月~2012年5月共实施单侧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A组:术后6 h髋、膝关节均完全伸直位.B组:术后6h患肢屈髋30°、屈膝70°,计算所有患者的术后隐性失血量.[结果]A组术后平均隐性失血量为(480.23±57.64) ml,占总失血量的48.3%.B组术后平均隐性失血量为(315.23±56.32) ml,占总失血量的31.4%.两组之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后体位不同可以明显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隐性失血量,术后6h患肢屈髋30°、屈膝70°位可有效减少关节置换术后的引流量,有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重复使用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及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纳入试验的75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在松止血带之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5 mg/kg(单次使用组);松止血带前单次使用及术后3 h再次按该剂量重复使用(术后3 h组);松止血带前单次使用及术后6 h再次按该剂量重复使用(术后6 h组)。比较三组术后引流量(术后24 h)、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血红蛋白、输血患者比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率。[结果]单次使用组术后24 h引流量、总失血量[(305.00±76.88)ml、(921.8±203.1)ml]大于术后3 h组[(115.76±48.49)ml、(713.5±198.7)ml]及术后6 h组[(128.56±44.45)ml、(731.3±187.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h组24 h引流量及总失血量小于术后6 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次使用组术后24、72 h及120 h的血红蛋白均低于术后3 h组及后6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组FIB、PT、APTT及D-二聚体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及术后4个月均未见深静脉血栓栓塞并发症。[结论]重复剂量氨甲环酸减少TKA术后失血量且不增加血栓形成,具有有效性及安全性;氨甲环酸重复使用的最佳时点为术后3 h。  相似文献   

6.
目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使用个体化导板(Patient-specific instruments ,PSI)因无需髓腔内操作在理论上可减少TKA围术期失血量。本研究目的是验证在现代血液保护条件下PSI是否可进一步降低失血量。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对照研究。选择接受PSI辅助的TKA患者共54例为PSI组,同期进行传统TKA手术的患者52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后稳定型表面膝关节置换术,接受统一的血液保护和抗凝方案。记录患者术后引流量,术后第1、3和5天血常规,人均输血量和输血率。术后7-10天接受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PSI组总失血量和引流量分别为579 ±312ml (389–914 mL),182 ±163ml (20–310 mL);而对照组两项数据为 622 ±326ml (383–1042 mL)和208 ±224ml (10–494 mL),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 ,P=0.20)。PSI组平均输血率为12.9% (7/54),对照组13.5%(7/52)。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两组DVT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证实在运用多模式血液保护技术的前提下,PSI的使用不能降低TKA围术期的失血量和输血需求,但它在改善力线方面的潜在优势仍使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隐性失血量,并分析影响隐性失血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48例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其中女42例,男6例;年龄29~79岁,平均年龄65岁。通过Gross方程,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计算患者的总失血量,减去显性失血量后得隐性失血量。分析年龄、性别、诊断、身高、体重、BMI、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者以及止血带时间、手术时间与隐性失血的相关性。结果术中出血量为(541±271)mL(200~1700mL),术后引流量为(479±249)mL(50~1010mL),显性出血量为(1020±327)mL(440~2 220 mL),总失血量为(1 963±734)mL(92~3 926 mL),隐性失血量为(942±692)mL(-502~2 716 mL)。因此,隐性失血占总失血的48.0%。隐性失血与身高、体重都有明显正相关,但与BMI没有明显相关性,另外,隐性失血还与术后引流量呈明显负相关。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量约占总失血量的一半,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且术后引流量少时更不能忽视隐性失血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静脉重复剂量给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估。方法:对2011年4月-2012年4月90例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32例,女性58例。9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A组)对照组30例:(B组)单次剂量组30例:术中松止血带前10min1000m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C组)双次剂量组30例:分别于术中松止血带前10min、术后3h各1000m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记录术后48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术后12h血红蛋白减少量、输血量,术后14天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症状。结果: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单次剂量组及双次剂量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双次剂量组最低。术后12h血红蛋白保持水平单次剂量组及双次剂量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输血量双次剂量组明显低于单次剂量组和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术后14天彩色多普勒检查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氨甲环酸重复剂量给药可以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氨甲环酸并没有增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风险,另外,重复剂量给药可以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输血量。  相似文献   

9.
膝关节假体设计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屈曲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施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 arthroplasty,TKA)旨在使严重膝关节疾患者缓解疼痛并改善功能水平。在衡量TKA术后功能的众多因素中,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一直是一个须着重考虑的问题,同时也是绝大多数膝关节评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TKA术后膝关节105°~110°的屈曲度即可以满足患者日常生活的需要,绝大多数文献报道的术后远期屈曲度也保持在100°~115°之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患者围手术期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之间的影响。 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因膝骨关节炎(KOA)伴或不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行单侧TKA的89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男性40例,女性49例,平均年龄(71±6)岁。骨质疏松组和骨量正常各35例,骨量减少组为19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以及术前术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应用公式计算出每位患者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间数据差异,应用SNK-q检验两两比较组间数据差异。 结果所有患者的手术均由同组医师完成。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BMI、手术时间、手术前Hct、Hb水平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骨质疏松组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均显著高于骨量正常组及骨量减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798、23.502,均为P<0.05),显性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骨质疏松患者在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总出血量、隐性出血量多于骨量减少及骨量正常的患者,因此应重视和治疗有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引流管夹闭时间选择对术后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5月2013年1月在本院行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2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4组(不夹闭组,夹闭1 h组,夹闭2 h组,夹闭4 h组),每组各30例,分别记录术后总引流量,围手术期血细胞比容,并对隐性失血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四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在平均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所占比例上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隐性失血量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夹闭4 h组关节肿胀和皮下瘀斑发生率增加。[结论]引流管夹闭时间对隐性失血量无明显影响,夹管2 h为TKA术后引流管夹闭时间的较理想的选择,但应格外注意隐性失血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4):1293-1297
全膝关节置换技术已成为治疗重度膝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手段。术后伸直位时无异常,但在伸直-屈曲过程中有部分患者一直存在膝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受限等不适,半屈曲不稳定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半屈曲不稳定可以导致膝关节置换手术失败甚至存在早期翻修可能。目前关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半屈曲不稳定的了解主要是理论而非临床,作者就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半屈曲不稳定的定义、临床表现、发生原因及机制、补救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0):1847-1850
[目的]探讨关节腔内应用抗纤溶药物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2012年6月2012年12月,选取100例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男28例,女72例;年龄552012年12月,选取100例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男28例,女72例;年龄5578岁,平均65.5岁;骨性关节炎7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4例,病程178岁,平均65.5岁;骨性关节炎7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4例,病程115年,平均6.5年。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50例。A组在缝合关节囊后向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1 g,溶于50 ml生理盐水;B组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关节腔内注射。记录术后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例数、术后血红蛋白浓度和术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为评价指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并于术后第7、14 d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A、B组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量和输血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红蛋白浓度,A组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腔内应用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患者术后失血量,降低输血率和输血量,并且避免了静脉内应用可能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止血带使用方法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对围手术期失血量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行单侧TKA的10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随机分成全程组(手术开始至假体安装完成使用止血带)和短时组(术中截骨完成后至假体安装完成使用止血带),记录2组手术时间、使用止血带时间、肢体肿胀程度、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术后是否能主动直腿抬高、有无大腿疼痛,比较2组间的差异。结果2组间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0);短时组输血率明显低于全程组(P〈0.001);短时组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全程组明显降低(P〈0.001)。结论TKA术中短时应用止血带并未增加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可降低输血率以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XA)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r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关于局部应用TXA减少TKA术后出血量的随机对照研究(RCT)。采用RevMan5.0.2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TXA组与对照组总失血量、引流量、血红蛋白下降值、D-二聚体和术后KSS功能评分采用加权均数差评价,输血率采用优势比评价。结果最终共纳入8篇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局部应用TXA能够减少TKA术后总出血量[WMD=-302.05,95%CI(-345.05,-259.05),P〈0.001]及引流量[WMD=-253.70,95%CI(-293.75,-213.65),P〈0.001],血红蛋白下降较少[WMD=-0.64,95%CI(-0.85,-0.43),P〈0.001),降低输血率[OR=0.29,95%CI(0.17,0.48),P〈0.001]。结论局部应用TXA可以减少TKA术后失血量及引流量,降低输血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半程使用止血带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失血量和早期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64例符合纳入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半程使用止血带32例(半程组),全程使用止血带32例(全程组)。记录围手术期失血量,术后1、3、7 d大腿及膝关节VAS疼痛评分,术后至能完成直腿抬高和屈膝90°的时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半程组术中失血量(257.8±105.1)ml,稍高于与全程组的(213.8±87.4)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程组术后引流量(195.3±89.1)ml,低于全程组的(280.2±114.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程组预估失血量(561.0±165.1)ml,也低于全程组的(673.0±201.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程组大腿肿胀率低于全程组,术后第3天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程组完成直腿抬高的时间(1.5±0.9)d,早于全程组的(1.9±1.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程组完成屈膝90°的时间(1.8±1.1)d,也早于全程组的(2.7±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术中半程使用止血带能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并可改善患肢早期疼痛评分及肿胀程度,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对矫正膝关节屈曲畸形的患者所采用的方法和临床经验。方法本组52例中,男9例,女43例,年龄43~79岁,平均66岁。原发病变:骨性关节炎4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2例。术前膝关节屈曲畸形程度:10°~20°有39例,20°-40°有9例,40°~60°有3例,600~900有1例;同时合并膝外翻畸形6例,膝内翻畸形26例。49例行常规后稳定型膝关节置换术,3例行铰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术。结果术后测量,46例屈曲畸形患者得以完全矫正,4例残留〈5°的屈曲,1例残留5°~10°的屈曲,1例残留10°~15°的屈曲。随访时间6个月~12年,平均7.8年。K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平均31分提高至79分,功能评分由术前平均29分提高至82分。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时,彻底松解膝关节周围软组织、适当增加股骨远端和胫骨平台的切骨,是矫正屈曲畸形的有效方法,其中松解后关节囊、重建后隐窝是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与骨性关节炎(OA)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时的失血量,为制定适宜的输血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实施TKA的RA(30例)与OA(62例)共92个膝关节为研究对象,筛选时制定了严格的剔除方案,比较两组行TKA时总失血量。结果RA组TKA的平均失血量为(334.33±221.87)ml,OA组TKA的平均失血量为(495.97±242.83)ml。两组失血量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膝关节疾病行TKA时失血量有差异,因而在制定输血方案时应因病制宜。  相似文献   

19.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失血量最大的手术之一,失血也是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的重要因素。随着献血法的实施,自身输血和药物治疗等替代疗法发展很快,但骨科医师对输血往往是凭习惯而不是临床指征,给患者增加了很多额外的痛苦。本文对减少,TKA的失血、自身输血和药物治疗等方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滑膜切除对围手术期失血量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3月~2013年2月初次接受TKA治疗且符合选择标准的膝骨关节炎患者205例,其中102例患者术中切除滑膜(试验组),103例患者术中保留滑膜(对照组)。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Hb、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及理论总失血量,以及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患肢膝上10 cm周径增加率、VAS评分、关节活动度、HSS评分、WOMAC评分等指标。[结果]术后3 d试验组Hb及Hc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理论总失血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及7d,试验组患肢肿胀程度较对照组严重,膝上10 cm周径增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均获随访,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术后4周及12个月两组患者的HSS评分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及12个月两组患者的WOMAC评分较术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脂肪液化、切口裂开及感染等并发症。两组均没有发生有临床症状的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相关并发症。[结论]TKA术中同时行滑膜切除术延长了手术时间及增加了术后出血量,而对患者术后疼痛的缓解和功能的恢复并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