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移植患者围术期出凝血功能的监护对手术成功的重要意义。方法对173例肝移植患者进行术前凝血功能的评估准备、术中血栓弹力图的监测及术后出凝血功能的监测及护理。结果144例未发生与凝血相关的并发症。术中因广泛渗血致DIC死亡1例;术后7~10d腹腔出血行第2次手术止血13例,成功10例,死亡3例;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15例,保守溶栓4例,手术取栓8例,死亡3例。结论肝移植围术期积极、合理、有效地进行出凝血功能的监测与调控,是提高肝移植术后存活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同期肝癌肝移植患者17例(肝移植组)和肝癌肝切除患者12例(肝切除组),以及健康献血员10例(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细胞亚群及NK细胞,观察比较肝移植组和肝切除组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改变.结果 肝切除组术后早期存在细胞免疫功能抑制,术后14 d开始升高,术后30 d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肝移植组术后3 d同样存在细胞免疫功能抑制,术后7~30 d T细胞亚群有所回升,但仍维持在相对低水平.肝移植组3例出现CD4+/CD8+明显升高,提示急性排斥反应,均经临床和病理学检查证实.经调整免疫抑制剂剂量后排斥反应逆转.结论 肝癌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检测对监测围手术期的免疫状况和抗免疫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肝性脑病行原位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监测指标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03年10月至2004年8月间终末期肝病合并肝性脑病患者18例,患者肝移植术中行气管内全身麻醉,麻醉诱导给予异丙酚、芬太尼和维库溴胺,尽量不给或减量给予咪唑安定。患者均采用背驮式肝移植术。监测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血酸碱平衡和生化情况、凝血功能、体温和肝肾功能。给予脱水,维持满意的尿量,补充凝血物质和给予抗炎性药物治疗。结果(1)14例肝性脑病患者肝移植后存活,4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围手术期主要表现为酸中毒,低Na 、低K 和低Ca2 。(3)患者围手术期心率明显升高,术前心输出量均明显高于正常,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在无肝期均明显降低。(4)术毕时查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尿素氮和血肌酐明显升高。结论肝性脑病行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严格监测非常重要,应尽量选用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不用或少用苯二氮芯卓类药物,纠正低Na 、低K 和低Ca2 ,及时改善凝血功能和补充血容量,重点保护肾功能和防治脑水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在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中应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监测凝血功能,并指导血液制品应用的价值.方法 终末期肝硬化肝移植患者27例,分别于术前、无肝期(下腔静脉阻断后5 min)、新肝期(下腔静脉开放后5 min)、关腹时抽取血液标本进行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及TEG测定.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TEG采用Haemoscope 500 series TEG仪测定,所用参数包括反应时间、K值、α角及最大振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上述参数指导血液制品应用,反应时间〉7 min 即给予新鲜冰冻血浆;最大振幅低于54 mm时给予血小板输注;α角低于32°时给予Fg.术后评价凝血功能调控效果.结果 经采用血液制品调控凝血功能后,27例患者无肝期、新肝期与手术结束时的常规凝血功能和TEG指标变化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均保持在轻度低凝状态,术中的调控效果满意,且术后无发生血栓栓塞相关并发症.结论 TEG对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调控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治疗方法。肝移植受者术前凝血功能障碍可增加围术期出血、血管并发症及再次手术的风险。因此,应重视肝移植受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管理。目前,各移植中心关于肝移植受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管理尚缺乏统一的标准。为此,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围手术期管理学组组织相关专家,遵照循证医学原则,结合相关文献、专家经验和各移植中心的研究结果,深入论证,拟定了《成人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管理专家共识》。本共识旨在对成人肝移植受者围术期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治提出建议,以期形成多学科诊疗模式下的成人肝移植受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管理体系,优化凝血功能管理,减少因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并发症,提高肝移植术后生存率,提升诊疗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肝癌肝移植围手术期死亡的原因,总结肝癌切除术后行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08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81例肝癌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对其中10例围手术期(≤30d)死亡原因进行分析。 结果 肝癌切除术后病人肝移植总病死率为12.3%(10/81)。首次肝切除术后肝移植病死率为12.7%(9/71);再次肝癌肝移植病死率为10%(1/10)。补救性肝移植病死率为10%(4/40),超越补救性肝移植病死率16.1%(5/31)。肺部感染(6例)和术中腹腔大出血(5例)是围手术期的主要死亡原因。手术相关死亡5/10,5例术中腹腔出血量均>10 000 mL。 结论 肝癌肝移植围手术期病死率仍较高;肺部感染和术中腹腔大出血是围手术期的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7.
肝移植术后颅内出血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颅内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1999年12月-2000年11月共施行原位肝移植7例。结果:6例获得成功,1例术后死于脑出血。结论:肝移植术后脑出血的原因主要与受体凝血功能障碍、术中大量输血、术后高血压以及全身性感染有关,围手术期应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减省术中出血,控制高血压,防治感染,头颅CT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同种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体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同种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常见原因与预防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近一年来所施行的18例原位肝移植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种类及数量,以及诊治处理方法,以探讨成功及失败原因,结果 18例肝移植病人中,原发病为终末期乙肝肝硬变13例,造型性弥漫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2例,布-加氏综合征1例,原发性肝癌2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5例次,含因凝血功能紊乱致术后腹腔内继发性出血3例,术前腹水感染未能控制致术后腹水严重感染1例,激素用量过大致应激性溃疡出血、穿孔1例,胆瘘1例,肺部感染4例,口腔弥漫性溃疡3例,肠道霉菌感染2例,手术死亡3例,分别为肺部曲霉菌感染,应激性溃疡穿孔及腹水感染所致。术后5个在肝癌复发死亡1例,现仍存活14例,4例已存活1年以上。结论 我国肝移植病人适应证以终末期,乙肝肝硬化为主,这类病人肝功不良,凝血障碍,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纠正甚为重要,同时这类病人多存在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应重视围手术期感染的控制及营养支持,手术技术的完善是预防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再次手术治疗.方法 对2002年6月至2007年3月肝移植病例中14例肝移植术后患者的17例次再次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次再次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率100%,1例因腹腔内出血于术后第10天死于肾功能衰竭并发ARDS.1例因胸穿后血胸于术后第20天死于严重的腹腔和肺部感染,1例因左肝内胆管结石伴胆道感染于术后第33天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因肿瘤复发转移于再次术后25天死亡,其余10例成活至今且肝功能良好,生存率71.4%(10/14).结论 正确把握肝移植术后再次手术的适应证和手术时机,充分的手术前准备,术中精细操作,加强围手术期严密监测和正确处理是肝移植术后再次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25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总结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总结肝脏移植治疗不同终末期肝病的经验.方法: 对23例原位肝移植与2例肝、肾联合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方式均采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包括经典原位,经典背驮及改良背驮式.结果: 全组死亡7例,存活18例.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感染及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术后服用拉米呋啶的20例乙型肝炎患者3例复发.结论: 开展肝移植的初期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条件较好的受者;术式的改进及围手术期的严密监测与正确处理、并发症的防治是肝移植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