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MastQuadrant通道辅助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邻近同侧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采用MastQuadrant通道辅助下微创髓核摘除术治疗的23例邻近同侧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法和改良MacNab分级评定法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手术时间75~120min(平均95min),术中出血量120~200mL(平均155mL)。术中硬膜撕裂1例,处理后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发生间隙错误1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8.6个月)。术后3d和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3.9±0.3)分和(3.4±0.7)分,与术前的(8.4±0.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17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1%(21/23)。结论应用MastQuadrant通道辅助微创髓核摘除术治疗邻近同侧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后路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MED)及Quadrant通道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微创系统阶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理念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0月~2016年4月通过微创手术治疗单节段不同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69例,其中PELD组手术62例,MED组手术54例(其中2例是PELD术后复发),Quadrant通道辅助下组手术53例(其中1例经PELD、MED术后不佳);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对比分析;采用ODI评分、VAS评分及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比较3组术中、术后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组平均随访>15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PELD组优于两组,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VAS、ODI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基于患者术后12个月对手术经历和疗效的问卷调查各组优良率大于91.4%,改良MacNab 标准评定各组优良率大于92.8%。术后并发症:PELD组手术有5例复发,经MED或Quadrant通道辅助下手术后治愈。结论:在严格选择手术适应症的情况下,对于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患者,PELD→MED→Quadrant均有微创的特点;在临床工作中PELD治疗LDH是首选且更理想的手术方式,其经济、安全、有效、恢复快,这种阶梯式治疗方式患者更容易接受,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与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内镜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3月~2017年10月行PELD和MED手术的内镜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7例,其中PELD 30例,MED 2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及费用。采用VAS评分、ODI评分、改良MacNab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ELD组出血量较MED组少,切口长度较MED组短,而透视次数较MED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在术后3 d时PELD组腰痛VAS评分、ODI评分优于MED组(P<0.05),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前、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改良MacNab评分评价疗效,PELD组优22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00%;MED组优22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2.59%;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微创手术方式均能有效地治疗PELD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PELD在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早期缓解患者腰痛方面具有优势,MED术中透视次数相对更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再手术的特点及翻修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2月行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2 7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35例符合纳入标准,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29例,女性6例;L_(4/5)节段18例,L_5/S_1节段15例,L_4~S_1节段2例,分析再次手术原因、再次手术时机、初次手术节段及手术方式。应用VAS评分和MacNab标准评价翻修术的临床效果。[结果] 35例再手术患者中,同节段再突出27例,包括同节段同侧26例,同节段对侧1例;邻近节段再突出1例;血肿形成1例;椎间盘囊肿形成1例;继发腰椎狭窄或不稳5例。再次手术方式包括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17例,椎间盘镜3例,融合手术15例。再次手术间隔9 d~36个月,平均(9.92±1.74)个月。35例患者均顺利再次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无感染。再次术后随访时间10~29个月,平均(19.24±3.62)个月。随术后时间延长,VAS评分显著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按MacNab标准评定临床效果,优31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4.29%。[结论]再突出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后再次手术的主要因素;血肿形成、椎间盘囊肿及腰椎继发性狭窄症或腰椎不稳症是次要因素。恰当的手术方式是再手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Quadrant通道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与传统后路切开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相邻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6—2014-05经Quadrant通道微创TLIF治疗的12例相邻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组),并与采用后路切开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16例(传统组)比较。结果 2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例获得随访13~30个月,平均22个月。术后3 d微创组VAS评分较传统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与传统组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Quadrant通道微创TLIF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出血少、组织破坏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和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MED组(48例,采用MED治疗)和PTED组(48例,采用PTED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采用疼痛VAS评分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和住院费用PTED组长(多)于MED组(P<0.05)。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MED组2例、PTED组3例。患者均获得6个月随访。VAS评分:两组术后第1天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第1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MED组优良率为87.50%,PTED组优良率为89.58%,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D和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良好的效果,MED手术时间短、住院费用低,但PTED更微创。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出症的临床效果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05年7月手术治疗的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9例,其中应用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2例、椎板开窗手术37例。分别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出院时间、术前术后JOA评分、腰痛及腿痛VAS评分。[结果]椎间盘镜组和椎板开窗组疗效优良率分别为优良率93.7%和91.9%,无显著性差异,同时两组患者术后腿痛缓解无显著性差异;而两组患者在术后腰痛VAS评分、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有显著性差异,椎间盘镜组要明显优于常规椎板开窗组。[结论]两种术式都能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但MED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早期康复快,术后遗留腰痛较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Quadrant通道下经wiltse入路微创治疗老年人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0-01-2013-01手术治疗的31例老年人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其中Quadrant微创通道经wiltse入路组18例,TLIF治疗13例,随访12月,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对术前、术后1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术前、术后3月、12月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方法均能有效缓解疼痛,但quadrant组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出血量少(P〈0.01)。Quadrant组术后VAS评分,JOA评分优于TLIF组(P〈0.01)。结论 Quadrant通道下经wiltse入路治疗老年人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Quadrant通道下微创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2008年7月-2010年3月,对18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Quadrant通道下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治疗。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35~67岁,平均43岁。手术节段:L4、5 6例,L5、S1 12例。首次手术至复发时间为12~120个月,平均42.8个月。患者均行X线片、CT及MRI检查确诊原椎间盘再次突出。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改良MacNab标准评定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40~80 min,平均60 min;术中出血量80~120 mL,平均100 mL。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术中2例发生脑脊液漏,未行修补,术后3 d拔除引流片后切口愈合。术后无椎间隙感染、神经损伤、定位错误等并发症发生。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2个月。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获优12例,良6例。末次随访时,腿痛VAS评分由术前的(7.3±2.2)分降至(2.0±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8,P=0.00)。随访期间无复发。结论 Quadrant通道下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疗效.[方法]选择单或双节段椎间盘突出症23例,对5例实施侧后路经皮(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HESSYS)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减压手术,观察对比术前与术后疗效;疗效按照术前及术后疼痛感觉类比评分(VAS)和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术前VAS评分为6.89±0.80,术后1 d VAS评分为0.90±0.79,术后3d为1.20±0.85,术后1周为(1.02±0.78);术后3、12、18个月的腰腿痛VAS评分都在0~2范围;腰腿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术后不同时间节点与术前比较均差异显著(P<0.01).[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减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远期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目的 探讨主动脉窦瘤破裂局部病理改变及其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方法。方法  3 6例主动脉窦瘤破裂 (RASV)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AI) 15例、室间隔缺损 (VSD) 2 6例。补片修补 3 5例 ,其中合并VSD的均以一片法修补 ,合并AI的主动脉瓣置换 (AVR) 6例 ,主动脉瓣成形 4例。手术取材作病理检查 5例。结果 本组 3 6例中手术死亡 2例 ( 5 .6% )。存活的 3 4例病人均经门诊复查或通信随访 0 .3~ 18年 ,其中 2例死亡。病理检查见RASV合并VSD的瘤壁为纤维素样坏死或玻璃样变性。结论 主动脉窦壁纤维素样或玻璃样变性可能是其形成的病理基础。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应探查其病变程度 ,酌情一期矫正 ,瓣膜损伤明显时宜行主动脉瓣置换 ,对主动脉瓣环细小的病例 ,可借修补VSD和RASV的补片扩大主动脉瓣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