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脊柱锐器伤的治疗李秀坤,徐宏光,吴海良脊柱锐器伤临床上并不少见。由于伤口小,部位深,对损伤后继发脊髓损伤容易忽视而延误治疗。我院自1988年10以来共收治8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8例,男7例,女1例;年龄8~26岁,平均20.5岁;伤口均位...  相似文献   

3.
脊髓锐器伤的诊断与治疗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Hong Y  Wang FY  Li JJ  Guan H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6):1084-1087
目的探讨脊髓锐器伤的损伤特点、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992年至2004年12年间42例脊髓锐器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男性病例38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23.6岁。脊髓损伤节段在胸段脊髓者32例(占76.0%);完全性损伤12例(占28.6%);不完全性损伤30例(占71.4%)。不完全损伤中典型Brown-Sequard综合征14例(占46.7%);不典型Brown-Sequard综合征6例(占20.0%);非Brown-Sequard综合征10例(占33.3%)。MRI对指导脊髓锐器伤的诊断和治疗价值很大;急性期常规行清创缝合术,根据具体情况,行椎管探查、血肿清除、异物取出等手术;经过治疗与康复,本组病例入院和出院的ASIA评分和ADL评分都有明显提高。结论临床上处理脊髓锐器伤病例时,要根据其特点了解在诊断和治疗上特殊性,以便更快更有效地促进此类脊髓损伤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不同原因所致的脊髓损伤可发生在任何部位,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发生在寰枢椎(C1/2)间的锐性刀砍伤合并双侧椎动脉损伤患者的救治情况报道如下。患者男,19岁。后颈部刀砍伤15min入院。查体:呼吸、心跳停止,双侧瞳孔散大,全身生理反射消失,肛门括约肌松弛,四肢肌张力减低。后颈部发际水平一横行刀口,达双侧乳突前方,长约22cm。紧急行伤口填塞止血、补液、输血、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后,心跳、呼吸恢复,瞳孔大小恢复。颈椎X线平片示寰椎后结节与枢椎棘突间距离增大;CT示椎管内有积气征。急诊行颈椎椎管探查,术中见伤口经寰椎后弓与…  相似文献   

5.
臀部锐器伤致直肠损伤出血5例,男4例,女1例,14~39岁,平均29岁。致伤原因:刀刺伤4例,锐性铁器刺伤1例。伤后直肠出血时间:受伤当时4例,伤后1年1例。出血原因:直接刺破直肠4例,损伤直肠营养血管形成假性动脉瘤致直肠迟发穿孔并出血1例。诊断及处理:用18号导尿管经开放伤口伸入并经直肠指诊及直肠镜明确出血部位,行灌肠、清创填塞出血、引流术治愈4例。原伤口愈合1年后迟发直肠出血,通过数字式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并行介入栓塞加剖腹探查(动脉瘤切除,近端结扎,病变肠管切除吻合)1例。结果: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患者的救治特点及生存状态。方法对2006年12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62例脊髓损伤患者通过病历查询、现场随访及电话随访的方式获取资料,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受伤后救治情况和经济状况。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制定的感觉、运动评定标准和功能独立性评定(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评分,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生存状态评估。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2例脊髓损伤患者中男60例,年龄16~45岁,平均26.9岁;女2例,年龄24和36岁。高处坠落或重物砸伤42例(占67.75%),交通创伤18例(占29%),摔伤2例(占3.25%)。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伤残分级标准划分:A级完全损伤33例,(占53.3%);B级不完全损伤25例(占40.3%),C级2例(占3.2%),D级2例(占3.2%)。受伤后送至救治医院的时间为4~28h,平均11h。颈椎损伤42例(占68.75%),胸椎损伤20例(占32.25%)。A级损伤的33例患者中,8例行减压内固定手术,6例行减压内固定+自体髂骨植骨术,6例行单纯减压手术,13例采取保守治疗。B级损伤的25例患者中,5例行减压内固定手术,7例行减压内固定+自体髂骨植骨术,4例行单纯减压手术,9例采取保守治疗。4例C级和D级损伤的患者全部采用保守治疗。受伤至手术时间8~32h,平均10.4h。手术时间1.5~6h,平均3.2h。术后随访时6例患者生活能够自理(占9.67%),44例完全需要护理人员(占70.97%),12例均不同程度地需要护理。62例患者中社会保险覆盖率不足5%。患者受伤后患者的家庭年收入1800—8000元,平均3460元,与受伤前相比家庭总收入平均下降80%以上。结论ASIA伤残分级A级损?  相似文献   

7.
1例胸腹部锐器伤6次手术的经验教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1例胸腹部锐器伤6次手术最后得以治愈的经验教训,其中施行手术单位既有基层医院,亦有教学医院。旨在通过对该病人治疗过程的回顾与反思,以引起临床外科医师的重视,防止类似情况重演。1临床资料病人男性,41岁。因胸腹部锐器伤于1996年5月16日在A院急诊手术。术中见膈肌破裂,行膈肌修补,术后第2天病人自觉呼吸困难,经胸片证实为左侧血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后第5天发现胸腔引流管引流出胃内容物,遂以胃胸腔疾辗转于多家医院求治,历经4次手术均告失败(详见表1)。则于1997年2月26日收入我院。查体:贫血貌,慢性消耗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腕部锐器伤合并肌腱、神经及血管断裂术后早期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5月-2010年10月对40例腕部锐器伤合并肌腱、神经、血管断裂者进行术后早期科学、合理、持续的康复治疗。结果本组除1例患者因主动活动过早而致肌腱再次断裂,3例患者因怕疼痛配合欠佳致使肌腱粘连行肌腱松解手术外,其余患者手的屈伸、抓捏功能恢复满意。术后随访6~24个月,手功能达正常活动范围的85%,指端两点辨别觉4-7mm,痛觉和温度觉正常。结论术后早期科学、合理的功能训练,可有效地防止肌腱的粘连,避免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并可尽早恢复手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部锐器伤,要有强烈的时效观念,及时救治,减少漏诊,提高诊治水平. 方法 对本院自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腹部锐器伤89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首次漏诊7例,并发胰腺假性囊肿1例,切口感染3例,死亡5例,治愈84例.结论 要有强烈时效观念,全面地考虑决策措施,严防术前、术中漏诊,树立多发伤概念,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0.
和平建设时期 ,由意外事件导致下胸部锐器损伤并不少见 ,特别是胸部穿透伤 ,直接伤及心、肺、肝、脾等重要生命脏器 ,影响伤员生命安全。及时地组织有效的救治和护理将大大提高此类伤员的治愈率。现就我院 1980~ 2 0 0 2年收治的 5 18例下胸部锐器穿透伤的救治护理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临床资料全组 5 18例 ,男 44 7例 ( 86.3 % ) ,女 71例 ( 13 .7% )。年龄2~ 80岁 ,平均年龄 2 3 .5岁。其中 16~ 2 8岁为 3 96例 ,占 76.4%。文化素质不高或无固定职业者 418例 ( 80 .7% )。致伤器具 :枪弹火器伤 12 3例 ,锐器伤 3 95例。本组不包含锐…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合并截肢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1991年~2011年共收治脊髓损伤合并截肢者6例,ASIA分级A级5例,C级1例;右下肢截肢者3例,左下肢截肢者1例,左上肢截肢者1例,右下肢与右上肢截肢者1例,均进行康复评价并确定康复方案。在患者全身情况和残肢关节活动度获得改善后,对截瘫合并下肢截肢者予穿戴假肢和矫形器行站立和行走训练,合并上肢截肢者予佩戴功能性假肢等康复治疗。经过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训练及佩戴相应的假肢和矫形器,并经过反复训练和强化后观察康复效果。应用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ASIA标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使用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结果:本组病例平均住院康复时间为126d(58~236d)。5例截瘫患者ASIA神经功能无明显改善(P>0.05),但FIM运动评分显著提高(入院得分为25.83分,出院平均得分为52.17分)(P<0.05)。另1例颈脊髓损伤患者入院为不完全损伤,经过治疗后感觉评分提高58分,运动评分提高14分,FIM评分中自理活动能力提高9分,转移能力提高14分,运动能力提高5分。结论:脊髓损伤合并截肢患者经过佩戴假肢并予综合康复后,患者丧失的部分功能可得到替代,生活自理能力可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康复治疗的起始时间对不同节段脊髓损伤(SCI)病例达到康复目标所需的时间、残损分级变化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多家医疗机构协作进行前瞻性病例观察方法,事先预定康复方案,同时开始纳入SCI病例。病例入组后,参照国际标准为其制定康复目标和方案。在开始康复训练后进行跟踪观察,包括记录康复时间(受伤至达到康复目标所需时间),评估康复前后的ASIA残损分级及并发症的发生率。2009年1月~2012年12月4年里先后共入组观察521例患者,男419例,女102例,年龄38.5±12.1岁(18~74岁),随访20±8个月(10~38个月)。按受伤至入组的时间长短,将病例分为围手术期组、术后组和延迟组。各组按SCI节段不同再细分为高位颈髓损伤、低位颈髓损伤、胸髓损伤、腰骶段损伤四群。最终将观察结果进行组内组间对比分析。结果:在围手术期组的高位颈髓损伤、低位颈髓损伤、胸髓损伤和腰骶损伤病例中,运动完全损伤者(A、B级)所需康复时间中位数分别为238d、160d、97d和62d,运动不完全损伤者(C、D级)所需康复时间分别为153d、128d、72d和46d。术后组各群SCI的康复时间比围手术期组相同群SCI增加16~30d(P0.05)。在延迟组,各群SCI的康复时间较前两组均明显增加(P0.05),特别是低位颈髓损伤、胸髓损伤和腰骶损伤A、B级病例较围手术期组成倍增加(P0.05)。同一组患者中,相同ASIA残损分级,损伤平面越低,康复时间越短(P0.05);同一损伤平面,损伤越重,康复时间越长(P0.05)。在达到康复目标时,A~D级病例中有一个级别改善的比率分别为A级3.8%、B级13.6%、C级34.0%和D级7.7%,有两个级改善的比率为A级2.35%、B级2.1%、C级0.09%和D级0%。围手术期康复组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下尿路感染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6.2%、5.5%、15.4%和11.1%,均明显低于另外两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干预能降低SCI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缩短康复时间,但对残损分级变化无明确影响。SCI康复所需时间大约为3~9个月,损伤平面越高、程度越重,所需康复时间越长。运动完全损伤者康复前后ASIA残损分级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15.
急性脊髓损伤后手术减压时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脊髓损伤后在不同时间点行手术减压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胸椎骨折合并脊髓不完全损伤的89例,按照手术减压时限分为3组:A组,伤后24 h内手术减压(25例);B组,伤后1~3 d内手术减压(47例);C组,伤后3~7 d内手术减压(17例)。根据ASIA残损分级比较术前和术后1年的神经功能情况,比较3组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分析不同的减压时间疗效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治疗前3组的ASIA残损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组ASIA残损分级较治疗前提高,A组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高于C组(P<0.05)。结论脊髓不完全损伤后手术减压可以改善神经功能,且手术越早,神经功能恢复越好。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9月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T11~L2骨折合并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136例。收集患者的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既往病史等一般资料,检测并收集患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等实验室指标。收集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内的下肢静脉彩超,根据是否出现DVT分为DVT组(n=64)和非DVT组(n=72)。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急性创伤性SCI患者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Spearman法和Pearson法分析各影响因素间的相关性。根据独立影响因素建立并验证列线图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VT组和非DVT组的体重指数(27.03±2.12kg/m2和24.03±3.32kg/m2)、吸烟人数占比(39.06%和20.83%)、输血人数占比(45.31%和27.78%)、肿瘤病史人数占比(46.89%和23.61%)、出血量>600 mL人数占比(42.19%和22.22%)、ASIA分级A级人数占比(45.31%和18.06%)、肢体气压治疗及踝泵练习人数占比(18.75%和52.78%)、ASIA分级D级人数占比(14.06%和33.33%)、CRP(20.36±4.37和11.45±3.76)、FIB(6.49±1.31和4.51±1.26)以及D-二聚体(1.83±0.39和0.45±0.26)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输血、ASIA分级A级、FIB>5g/L、D-二聚体>1.6mg/L以及未进行肢体气压治疗及踝泵练习是急性创伤性SCI患者术后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输血、ASIA分级A级、FIB、D-二聚体以及未进行肢体气压治疗及踝泵练习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5)。根据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37(95%CI:0.791~0.864),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曲线评价结果提示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结论:输血、ASIA分级A级、FIB>5g/L、D-二聚体>1.6mg/L以及未进行肢体气压治疗及踝泵练习是急性创伤性SCI患者术后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各独立危险因素之间均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探讨颈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丝蛋白与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234例颈部脊髓损伤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根据颈髓损伤ASIA分级标准,将患者分成五组,即A组(完全性损伤,n=33),B组(不完全性损伤,n=31),C组(不完全性损伤,n=28),D组(不完全性损伤,n=53)和E组(正常,n=89)。比较不同ASIA功能分级患者血清神经丝蛋白水平,并应用Pearson法分析血清神经丝蛋白与ASIA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五组患者血清神经丝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血清神经丝蛋白水平明显高于B组、C组、D组和E组,B组患者血清神经丝蛋白水平明显高于C组、D组和E组(P<0.05),C组患者神经丝蛋白水平明显高于D组和E组,且D组患者血清神经丝蛋白水平明显高于E组(P<0.05);血清神经丝蛋白与脊髓损伤ASIA功能分级呈负相关(r=-0.927, P<0.001)。结论 血清神经丝蛋白水平与ASIA功能分级呈负相关,颈部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与血清神经丝蛋白水平的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18.
步行矫形器在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康复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步行矫形器配合综合康复治疗在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康复中的效果。方法:13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男10例,女3例,其中C7 1例、T4 1例、T6 1例、T10~L1 10例;年龄21~41岁,平均33.2岁;在装配步行矫形器前进行强化康复治疗,包括肌肉力量、心肺功能、转移、日常活动能力(ADL)、膀胱功能等,矫形器装配后配合步态步行训练;分别于矫形器装配前和出院前应用限时的步行功能检查(包括6min步行评测和10m步行时间评测)、步态分析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作为指标进行评定。结果:13例患者矫形器装配及训练后10m步行时间平均55.2s,6min步行距离为74.9m,平均步长37.9cm;12例应用往复式截瘫步行器(RGO)可作功能性步行,1例四肢瘫患者借助ARGO可作治疗性步行;训练后ADL能力明显改善,MBI评分平均提高31.5分。结论:步行矫形器配合系统的康复治疗对改善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能力及ADL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eurological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patterns of ischemic spinal cord injury (ISCI) compared with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TSCI) in the acute to chronic phase.Design: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Settings: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t a tertiary hospital.Participants: Fifty-four patients with ISCI and 86 patients with TSCI.Interventions: Not applicable.Outcome measures: MRI findings,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Impairment Scale (AIS),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Korean Spinal Cord Independence Measure (KSCIM), ambulatory status, and bladder status were reviewed. The functional outcomes were measured at admission, discharge, and >6 months after discharge.Results: AIS classification did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 after 6 months in both ISCI and TSCI groups. Between admission and discharge,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needing a wheelchair or assistive device to ambulate decreased more in the ISCI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TSCI group [odds ratio (OR) 0.40, P = 0.04]. In addition, the proportion of catheterized voiding in the ISCI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TSCI group at all time points (OR 5.12, P < 0.001). Lastly, both groups showed that functional improvement was the greatest between admission and discharge. In addition, the proportion of catheterized voiding decreased (Diff = −0.12, P = 0.019) and mRS score decreased (Diff=−0.48, P < 0.001) significantly in the ISCI group at >6 months post discharge.Conclusion: The ISCI group showed better recovery of mobility during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period and worse recovery of bladder function as demonstrated by higher number of patients requiring bladder catheterization at all time points when compared with the TSCI grou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