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外科术后危重患者单核细胞HLA-DR表达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ng YT  Fang Q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1):1480-1482
目的研究外科术后危重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及动态变化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并比较30例外科手术后呼吸机脱机困难而转入ICU的危重患者和28名同期体检健康者的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率。动态观察入ICU第1、4、7天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率的变化,并记录APACHEⅡ评分、全身性感染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及28d的短期预后。结果与健康志愿者相比,外科术后危重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率降低(P〈0.01)。人ICU第1天的HLA—DR表达率与SOFA、APACHEⅡ评分及预后无相关性。第7天HLA—DR表达率较第1天提高的患者其28d的短期预后较好(P〈0.01)。结论外科术后危重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率较正常人降低;入ICU当天的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率不能提示预后,而在治疗过程中,动态地观察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率才能对患者的预后作出正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2.
严重烧伤患者人白细胞抗原DR定量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Dong N  Yao YM  Cao YJ  He LX  Chai JK  Xu S  Sheng ZY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1):766-769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患者人白细胞抗原DR(HLA—DR)定量表达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77例烧伤大于体表总面积30%的患者的血样,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对患者烧伤后不同时段CD14^+单核细胞表面HLA—DR结合量进行动态的定量分析。结果严重烧伤患者伤后第1天开始CD14^+单核细胞表面HLA—DR结合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表达均值与烧伤面积呈显著负相关(r=-0.7232,P〈0.05)。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者其CD14^+单核细胞表面的HLA—DR表达量持续下降,其中伤后第3、14、21、28天显著低于非MODS组(P〈0.05)。随着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水平的下降,MODS发生频率增加,患者预后不良。结论大面积烧伤可导致机体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严重受损和免疫功能障碍,动态观察其表达水平有助于烧伤后MODS的病程监测及患者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共转染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α)和B7-1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和抗乳腺癌免疫治疗的作用。方法7d龄SD大鼠接种乳腺癌细胞后,每天观察有无肿瘤形成;转基因细胞接种荷瘤SD大鼠,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及生存期;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2及1-干扰素(IFN-1)的含量。结果SHZ-88、B7-1、MIP-α和MIP-α+B7-1细胞接种10d后致瘤性分别为100%、30%、20%和0;荷瘤大鼠的生存天数分别为53.404±1.14、63.804±1.64、64.204±1.92及(89.004±2.55)d及外周血的CD4^+、CD8^+、CD4^+/CD8^+比值、IL-2及IFN-1的含量,MIP-1d+B7-1组均高于其它组(P〈0.05);接种14、28及40d后,MIP-1α+B7-1组大鼠的肿瘤体积均小于其它组(P〈0.05)。肿瘤中心或对侧腋窝接种肿瘤细胞,诱导的抗肿瘤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共转染MIP-1α和B7-1,可产生协同抗乳腺癌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EM-1)在烧伤后早期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8例健康志愿献血者(健康对照组)及伤后48h内入院的29例轻、中度烧伤患者(烧伤1组),9例重度、特重度烧伤患者(烧伤2组),采集其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半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单核细胞TREM-1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TREM-1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结果健康对照组、烧伤1组、烧伤2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REM-1mRNA表达量分别为0.74±0.13、1.24±0.09、1.46±0.07,细胞表面TREM-1蛋白表达率分别为(9±4)%、(51±6)%、(71±7)%。烧伤1组、烧伤2组以上2项指标及血浆中TNF-α、IL-1β含量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0)。3组受试人员血浆中TNF—d、IL-1p的含量与TREM一1mRNA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s=0.68、0.72,P=0.000)。结论严重烧伤后早期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REM-1表达增高,这一变化与炎性因子分泌相关;TREM-1参与了烧伤后急性炎性反应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胭管内外引流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0年11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108例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患者按胆汁引流途径分成2组:外引流组52例,内引流组56例。分别于术前1d、术后1周检测肝功能、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细胞金疫功能指标,观察各指标术前术后的变化,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外、内引流总胆红素(TBIL)分别由术前(344.55±106.57)、(322.20±111.51)/μmolL降为术后1周的(291.57±104.47)、(284.73±105.96)//L,两组总胆红素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在外、内引流组分别由术前的(109.59±20.96)、(110.99±17.25)ng/L降为术后的(105.33±20.60)、(84.93±14.44)ng/L,内引流组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内引流组患者术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TLS)CD4^+、CD3^+、CD4^+/CD8^+值较术前明显增高,术后CD8^+则明显低于术前(P〈0.05);而外引流组TNF-α及外周血CD4^+、CD3^+、CD8^+、CD4^+/CD8^+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问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是治疗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有效的方法;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时全身免疫功能低下,胆道内引流后细胞免疫功能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和术后CD14^+单核细胞人自细胞DR抗原(CD14^+/HLA-DR)表达率的变化在术后感染预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按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危重病医学会的定义,将83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分为非感染组、感染组、感染性休克组,分别测定3组患者术前血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肌酐,计算MELD评分,并动态检测术后CD14^+/HLA—DR表达率,分析其在感染监测中的价值。结果:感染组和感染休克组术前血胆红素、INR、血肌酐和MELD评分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0.01),CD14^+/HLA-DR表达率均显著低于非感染组(P〈0.01)。感染组和感染休克组之间比较,上述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感染发生后,感染组、感染性休克组的CD14^+/HLA—DR值显著下降,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感染最重时两组的CD14^+/HLA—DR值均降到最低值,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术前MELD评分和术后CD14^+/HLA—DR表达率是监测肝移植术后感染发生及判断预后的良好指标。对术前高MELD评分或术后可疑感染的患者,动态监测CD14^+/HLA-DR表达率对病情判断和治疗调整均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早期肠内免疫营养对烫伤大鼠全身及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健康SD大鼠分为标准营养组(EN组)和免疫营养组(EIN组),每组32只。将两组大鼠制成烧伤总面积30%TBSA的Ⅲ度烫伤模型,于伤后1、4、7、10d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肠黏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水平、浆细胞数量及肠黏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的变化。另取8只健康大鼠检测上述指标作为正常参考值。结果(1)与正常值比较,伤后EN组CD3^+、CD4^+、CD4^+/CD8^+降低但CD8^+升高,与各项指标大部分时相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伤后10d与EN组(CD4^+/CD8^+为1.26±0.10)比较,EIN组CD3^+、CD4^+、CD4^+/CD8^+(CD4^+/CD8^+为1.86±0.25)升高而CD8^+下降(P〈0.01)。(2)伤后4、7、10d,EIN组肠黏膜PCNA表达水平、浆细胞数量及肠黏液S-IgA含量较EN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烫伤后早期给予肠内免疫营养,可以提高全身及肠道免疫功能,效果优于标准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大面积烧伤脓毒症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探讨其与脓毒症的关系。方法 选择59例烧伤面积≥30%TBSA的患者,分为脓毒症组43例和非脓毒症组16例。采集两组患者伤后1、3、5、7、14、21、28d的外周静脉血,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白细胞介素2(IL-2)的分泌水平,并行相关性分析;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 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及其凋亡率,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非脓毒症组比较,脓毒症组患者伤后l、14、2l、28d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IL-2的分泌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两指标呈显著正相关(r=0.82,P〈0.01)。伤后1、5、14、21、28d,脓毒症组患者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非脓毒症组,而其凋亡率呈相反趋势(P〈0.05或P〈0.01),两指标呈显著负相关(r=-0.66,P〈0.05)。结论 大面积烧伤脓毒症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持续处于抑制状态,T淋巴细胞凋亡参与了脓毒症细胞免疫紊乱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型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HLA)衍生肽RDPI258对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及大鼠移植肾脏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 采用人工标准固相合成法合成HLA衍生肽RDP1258,^3H—TdR掺入法观察其在体外对人外周单核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建立原位大鼠异基因肾移植模型32只,设RDP1258+CsA治疗组、RDP1258治疗组、CsA治疗组及对照组4组,每组8只,观察大鼠移植肾脏存活时间及移植肾功能。结果RDP1258可显著抑制淋巴细胞转化及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反应(MLR);RDP1258+CsA治疗组受体大鼠平均存活63.4d,对照组平均存活9.4d,CsA治疗组平均存活16.9d,RDP1258治疗组平均18.3d,各组与联合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术后5d切除对侧肾脏后血清肌酐浓度(450.0±84.2)μmol/L,CsA及RDP1258组血清肌酐浓度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分别为(360.0±78.4)及(350.0±65.8)μmol/L,与联合治疗组(47.4±11.2)μmol/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DP258能显著抑制人外周单核细胞丝裂原或同种抗原刺激引起的增殖反应,围手术期应用HLAⅠ类分子衍生肽结合小剂量CsA,能显著延长异基因移植物存活时间及功能,RDP1258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器官移植免疫调节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对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细胞因子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表达的影响。方法20例MODS患者,均符合MODS的诊断标准。经右侧股静脉置管,使用Diapact CRRT机以HV—CV—VH模式治疗。于CBP前、CBP后第一、三、五、七日晨分别应用ELISA法测定细胞因子,包括TNF-α、IL-1β、IL-2R、IL-6、IL-8、IL-4、IL-10;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位点(HLA—DR)的表达。结果存活组在CBP治疗后血浆TNF-α、IL-1β、IL-2R及IL-8水平均逐渐降低(P〈0.05或P〈0.01),血浆IL-6、IL-4、IL-10水平在CBP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和单核细胞HIA—DR表达均呈升高趋势(P〈0.05或P〈0.01)。死亡组在CBP治疗前后血浆TNF-α、IL-1β、IL-2R、IL-8、IL-6、IL-4水平均无统计学变化,而IL-10在CBP 1d略有下降,后逐渐升高;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早期呈升高趋势,后有所下降,与CBP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核细胞HLA—DR表达在CBP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变化。结论CBP可清除多种细胞因子,提高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从而改善MODS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烧伤延迟复苏对CD14 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DR(HLA-DR)表达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50例烧伤面积大于30%的烧伤患者,按伤后是否及时有效复苏分为延迟复苏组和非延迟复苏组,于伤后1、3、7、14、28d取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CD14 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检测上述指标作为对照。结果:烧伤患者外周血CD14 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延迟复苏患者明显低于非延迟复苏患者(P<0.05或P<0.01)。烧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延迟复苏患者明显高于非延迟复苏患者,伤后7和28d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烧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动态检测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对患者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changes in the expression of human leukocyte antigen-DR (HLA-DR) on CD14+ monocytes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burn victims with delayed resuscitation in rel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epsis, and the effect of carbachol in vitro. The study population comprised 25 people with burns of at least 30% of total body surface area and delayed resuscitation, and 20 healthy volunteers as controls. Peripheral blood was collected on post-burn days 1, 3, 7, 14 and 28. When 7 participants developed sepsis, their peripheral blood was drawn on 2 consecutive days. Expression of HLA-DR on CD14+ monocytes in peripheral blood of burned participant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s, and fell furth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epsis, when the rate and concentration of tumou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rose above those of controls and burned participants without sepsis. Expression of HLA-DR on CD14+ monocytes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terleukin-10 (IL-10) levels on post-burn days 1, 7 and 28. In vitro, HLA-DR expression on monocytes also decreased with lipopolysaccharide (LPS) stimulation, but after treatment with carbachol, rose in a concentration-dependent manner. Thus expression of HLA-DR on CD14+ monocytes may be a useful parameter for monitoring the immune function of burn victims with and without sepsis. Carbachol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LPS-induced immunosuppression in human monocytes in vitro.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CD14基因启动子-159C/T基因多态性与严重烧伤患者CD14 mRNA表达及血浆可溶性CD14(sCD14)水平的关系.方法 2004年6月-2006年6月,选择2个笔者单位收治的烧伤总面积大于或等于30%TBSA的患者77例,分别于伤后1、3、5、7、14、21、28 d抽取患者静脉血,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血浆CD14-159C/T基因多态性,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RT-PCR法检测患者血浆sCD14的含量及白细胞CD14 mRNA表达.结果 77例患者的CD14基因C-159T基因型中,CC纯合子型7例占9.1%、TC杂合子型49例占63.6%、TT等位基因纯合子型21例占27.3%,T等位基因和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59.1%和40.9%.经检验表明,此研究群体达到了Hard-Weinberg平衡.7例CC纯合子型患者中并发脓毒症3例占42.9%,49例TC杂合子型并发该症38例占77.6%,21例TT等位基因纯合子型并发该症15例占71.4%.3例CC纯合子型脓毒症患者中,1例出现MODS;38例TC杂合子型脓毒症患者19例出现MODS占50.0%;15例TT等位基因纯合子型脓毒症患者10例出现MODS占66.7%.伤后7~21 d TC杂合子型、TT等位基因纯合子型患者外周血CD14 mRNA表达明显高于CC纯合子型患者(P<0.05或P<0.01).伤后7d TC杂合子型、TT等位基因纯合子型患者CD14 mRNA表达达高峰,分别为1.18±0.25、1.15±0.35.烧伤后TC杂合子型、TT等位基因纯合子型患者血浆中sCD14含量较高,伤后5 d CC纯合子型患者血浆sCD14含量(85±46)μg/L显著低于TC杂合子型患者[(134±43)μg/L,P<0.01];伤后21、28 d TC杂合子型、TT等位基因纯合子型患者sCD14含量明显高于CC纯合子型患者(P<0.01).结论 大面积烧伤后CD14基因启动子-159位点多态性TT基因型可能是烧伤感染患者发生MODS的主要基因标志物之一.携带TT基因型的烧伤脓毒症患者并发MODS概率高于其他基因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LPS受体CD14C-159T基因多态性对严重烧伤患者伤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合成、释放的影响以及与脓毒症的关系.方法 采集35例烧伤总面积大于或等于30%TBSA患者伤后1、3、5、7、14、21、28 d静脉血.另设11名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CD14-159C/T基因多态性,ELISA法检测血浆HMGB1水平,RT-PCR法检测HMGB1 tuRNA表达.对数据行χ~2检验、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 35例患者的CD14基因C-159T基因型中,CC纯合子型7例占20.0%、TC杂合子型16例占45.7%、TT等位基因纯合子型12例占34.3%.T等位基因和C等位基因分布的频率为57.2%和42.8%.验证表明,此研究群体达到了Hard-Weinberg平衡.在CD14C-159T基因型中,CC纯合子型患者发生脓毒症的概率较TC杂合子型、TT等位基因纯合子型低.3例CC纯合子型脓毒症患者中,仅1例死亡;9例TC杂合子型脓毒症患者中4例死亡;7例TT等位基因纯合子型脓毒症患者中4例死亡.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伤后1 d患者血浆HMGB1水平即迅速升高,伤后14、21、28 d TC杂合子型、TT等位基因纯合子型患者血浆HMGB1水平均显著高于CC纯合子型(F值为3.5671、4.2035、3.8529,P<0.05或P<0.01).伤后14 d脓毒症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HMGB1 mRNA表达量为1.5±0.5,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患者(1.2±0.4,t=-2.205,P<0.05).伤后7、21 d脓毒症组患者血浆HMGB1水平分别为(44±29)、(25±15)ng/mL,均高于非脓毒症组患者的(26±12)、(10±6)ng/mL(t值分别为-2.355、-3.872,P<0.05或P<0.01).结论 CD14C-159T基因多态性可显著影响严重烧伤后HMGB1的合成与释放,并与烧伤患者脓毒症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烧伤患者早期肠道营养与肠外营养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早期肠道营养 (EN)对烧伤患者机体营养指标的影响。  方法 选择 37例烧伤患者 ,随机分为EN组 ( 18例 )和肠外营养 (PN)组 ( 19例 )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体重、血清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烧伤脓毒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等指标。 结果 伤后 7、14dEN组体重丢失百分比明显低于PN组 (P <0.0 5 ),伤后 4、8、14d血清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PN组(P <0.0 5或 0 .0 1)。EN组烧伤脓毒症发生率为 5 .5 6 % ,住院时间为 ( 4 0 .39± 10 .81)d,与PN组的31.5 8%、( 5 4 .89± 11.2 6 )d比较明显偏低 ( P <0.0 5或 0 .0 1)。 结论 烧伤早期EN能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降低烧伤脓毒症发生率 ,是一种较好的营养支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肠内营养添加谷氨酰胺对烧伤患者的免疫调理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烧伤后早期肠内营养添加谷氨酰胺(Gln)对患者免疫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24例烧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2例.标准营养(EN)组:给患者喂食标准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免疫营养(EIN)组:喂食能全力+Gln.分别于伤后1、4、7、10 d清晨空腹抽血,检测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转铁蛋白(TF)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浓度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的比值.结果 伤后各时相点2组患者TP、ALB、TF、CD3+、IgM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4、7、10 d,EIN组患者PAB浓度分别为(90±14)、(92±16)、(106±21)mg/L,显著高于EN组(60±15)、(64±13)、(72±17)mg/L(P<0.05).伤后7、10 d,EIN组CD4+细胞百分比为(55±5)%、(56±5)%,明显高于EN组的(45±5)%、(49±5)%(P<0.05);CD4+/CD8+比值为1.92±0.31和2.36±0.36,明显高于EN组的1.53±0.27和1.72±0.42(P<0.05);IgA分别为(2.8±0.6)、(3.1±0.6)g/L,IgG为(12.1±1.3)、(14.2±1.3)g/L,显著高于EN组的IgA[(2.2±0.5)、(2.5±0.5)g/L,P<0.05]和IgG[(9.8±1.2)、(10.4±1.3)g/L,P<0.05].结论 添加Gln的肠内营养制剂可以促进免疫球蛋白IgA、IgG的合成并增加PAB浓度,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纠正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烧伤后早期应用不同液体复苏患者血钠和红细胞的变化。方法 将 15 0例烧伤患者分为 3组 ,A组为中、小面积烧伤患者 5 0例 ,给予平衡盐溶液 (钠离子 130mmol/L)复苏 ;B组为大面积烧伤患者 5 0例 ,液体复苏方法同A组 ;C组为大面积烧伤患者 5 0例 ,给予高渗乳酸钠溶液 (钠离子 174mmol/L)复苏。观察伤后 1~ 3d患者的补液总量、血钠、红细胞数量及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的变化。对A、B组患者的烧伤指数 (BI)与其伤后 1d的血钠值作相关性分析。  结果 伤后 3d内A组患者补液总量、补钠量均低于其他两组 (P <0.0 1);C组补液总量低于B组 ,而补钠量多于B组 (P <0.0 1)。伤后 3d内B组血钠值接近正常值下限 ,C组血钠值接近正常值上限 ,前者明显低于后者 (P <0.0 5或 0 .0 1)。伤后 3d内B、C组的红细胞数量相近 (P >0.0 5 )。伤后 1dB、C组患者的MCV分别为 (95 .5± 5 .5 )、(92 .1± 4 .5 )fl,伤后 2d各为 (93.2± 6 .4 )、(90 .9± 5 .4 )fl,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 5 )。A、B组患者伤后 1d的血钠值与自身BI呈负相关 (r=- 0 84,P<0.0 1)。  结论 大面积烧伤患者伤后早期采用高渗盐溶液复苏 ,血钠值平稳且红细胞的肿胀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经胃肠道给予左旋(L)精氨酸对休克复苏的影响,探讨其机制。方法选取烧伤面积≥30%TBSA的患者20例,并随机分为:L-精氨酸组,伤后24h内开始从鼻肠管给予L-精氨酸;对照组,伤后24h内开始从鼻肠管给予50g/L葡萄糖盐水500ml/d,连续4d,每组10例。在伤后1、2、3、4d分别抽取两组患者静脉血,检测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并抽取患者动脉血检测其乳酸含量。结果L-精氨酸组患者SOD活性在伤后呈上升趋势,于伤后4d达峰值(68±23)U/ml,与对照组(31±9)U/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伤后MDA、NO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伤后2dL-精氨酸组NO[(50±14)μmol/L]下降最明显,与对照组(78±22)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伤后4d两组患者MDA下降最明显[(3.4±0.8)、(3.5±1.3)μmol/L],L-精氨酸组血乳酸含量在伤后2、3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经胃肠道给予L-精氨酸可抑制其体内NO含量过度升高,使血乳酸含量降低,血清SOD活性增加,改善组织脏器血流灌注及氧合状态,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利于预防隐性休克的发生或减轻其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新型羟乙基淀粉(HES)制剂在烧伤患者休克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笔者单位收治的烧伤休克期需液体复苏患者66例,按表格随机化方法分成HES组(33例)和血浆组(33例)。两组患者伤后48 h内给予的液体中胶体成分仅为HES(130/0.4, 60 g/L)或血浆,伤后3-7 d两组均替换成白蛋白作为胶体成分[5 d共给予白蛋白各(111±4)、(105±5)g],本试验全过程两组所给予的营养支持、抗感染等措施相同。监测患者伤后24 h内的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并记录伤后第1、2个24 h的胶体输入量、进出量比,于伤后指定时相点检测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及某些肝、肾功能指标,观察患者有无变态反应发生及出血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伤后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及第1、2个24 h的胶体输入量、进出量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伤后1、3、7、14 d的血红蛋白及1、3、14 d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HES组在伤后1、3 d的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各为(31±3)、(30±3)只/L和(20.4±3.6)、(18.4±2.3) g/L,均明显低于血浆组的(45±4)、(39±3)g/L和(24.5±4.3)、(21.3±3.9)g/L(P<0.02);伤后7 d两组血清白蛋白水平较接近(P>0.05),但HES组血清总蛋白(40±4)g/L仍明显低于血浆组的(45±4)g/L(P<0.01)。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基本一致,肾功能无异常改变,均未见明显的出血倾向。HES组无变态反应发生,血浆组有4例出现荨麻疹。结论新型HES130/0.4可部分代替血浆用于烧伤患者休克期的液体复苏治疗,但要注意在一定时相点及时补充血浆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