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32~54岁,平均47岁。右肩10例,左肩5例。Ⅰ度3例,Ⅱ度4例,Ⅲ度8例。术前UCLA评分平均为(18.5±8.2)分。所有患者均有外伤史或慢性劳损,均有不同程度的肩周疼痛和夜间痛。疼痛弧试验阳性12例,撞击征阳性13例。术前13例行MR检查,5例行肩关节造影。术前常规拍摄肩关节正位和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平坦肩峰4例,弧形肩峰5例,钩状肩峰6例。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手术步骤:采用常规后入路做盂肱关节腔检查,排除或治疗肩关节内病变;用刨削打磨器清理切除肩峰下滑囊壁;用钩刀或钬激光切断或部分切除喙肩韧带;用打磨钻切除(或磨平)肩峰前外侧部分;最后探查肩锁关节,磨去骨赘。4例做肩袖修补术。术后早期行肩关节功能锻炼。结果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5个月。终末随访时的UCLA评分平均为(31.7±6.5)分,其中优8例,良4例,可2例,差1例;和术前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35,P<0.05)。结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早期即可进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关节镜肱骨大结节成形术治疗非出口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中的效果。方法将46例(46肩)非出口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分为2组,A组(26例)采用单纯肩峰下减压成形手术,B组(20例)行肩峰成形的同时附加肱骨大结节成形术,术后采用UCLA评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评分)评价2组患者肩关节疼痛及功能恢复效果。结果 46例患者术后1 a复查,B组UCLA评分(36.24±2.53)分,显著优于A组(29.82±3.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出口部位撞击综合征患者,肩峰下减压成形附加肱骨大结节成形术,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与锁骨外端切除治疗严重肩关节退行性变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研究本组收治的5例严重肩关节退行性病变患者。肩峰分型Neer分度:Ⅱ度1例,Ⅲ度4例。术前常规拍摄肩关节正位和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及MRA检查。5例均行前肩峰成形术与锁骨远端部分切除术。采用美国加州大学(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随访时间平均2年,UCLA评分术前为(15.88±4.6)分,术后为(34.91±2.4)分,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优4例,良1例。所有患者疼痛均有效缓解,对手术效果满意。但1例较年轻患者(49岁)主述干重活时上举无力。结论关节镜下肩峰成形与锁骨外端切除是治疗肩关节严重退变的有效方法,由于其切除了发生肩袖损伤的的肩峰骨刺与导致严重疼痛的肩锁关节,术后效果良好,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arthroscopic subacromial decompression,ASD)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应用ASD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32例,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31~76岁,平均51.3岁;左肩11例,右肩21例;术前常规拍摄肩关节前后位、冈上肌出口位和腋位X线片。19例行MRI检查。Ⅰ型肩峰5例,Ⅱ型肩峰12例,Ⅲ型肩峰15例。应用ASD,32例均行前肩峰成形术,17例同时行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采用UCLA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4个月。UCLA评分术前为(16.8±4.1)分,术后(32.4±1.5)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07,P0.01)。优11例,良18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90.6%。结论 ASD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能达到减压要求,效果满意,且可同时处理关节内其他病变,创伤小,恢复快,应作为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首选。  相似文献   

5.
肩峰肱骨头相对位置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肩峰肱骨头相对位置对肩峰下间隙的影响,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本科2006年10月~2007年3月就诊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3l肩(平均年龄54.3岁,男13肩,女18肩)的Graghey位片,计算肩峰指数即肩峰最外侧缘至肩关节盂平面的距离与肱骨近端最外侧缘至肩关节盂平面的距离的比值,通过肩峰指数对肩峰肱骨头相对位置进行定量评估,与正常人群40肩(平均年龄52.8岁;男18肩,女22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例组平均肩峰指数及标准差为(0.72±0.05),正常组平均肩峰指数及标准差为(0.61±0.04),2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001).[结论]肩峰指数可准确的反映肩峰与肱骨头在冠状位上的位置关系,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与较大的肩峰指数有关.在较大的肩峰指数所反映的肩峰肱骨头位置关系中,外展时三角肌对肱骨头向上的分力大,肩峰下间隙内压力高,易引发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肩关节镜下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2年1月,对20例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于肩关节镜下行肩峰成形术,术后采用Neer法进行评分。结果术后随访10-25个月,平均15个月,本组患者均未出现关节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及关节腔积血等并发症。肩关节功能术前和术后依据Neer评分系统分别为(78.5±3.0)分及(92.0±2.6)分(P〈0.01)。结论肩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能有效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  相似文献   

7.
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用前肩峰成形术治疗23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Ⅱ级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结果 随访7-18个月,20例满意;3例不满意,其中2例因实际截骨厚度不足无改善,1例因合并肩锁关节炎失败,切除锁骨外侧端后治愈。UCLA平均分从术前15.6分改善到32.4分。结论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方法简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通过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撞击征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撞击征32例。结果32例获得随访16-20个月。术前Constant评分平均38.4分,UCLA评分平均13.4分;术后Constant评分平均89.9分,UCLA评分平均33.2分。术后与术前相比,在疼痛、活动范围、屈肘、肌力及功能恢复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通过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撞击征的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应用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12例,手术切除肩峰前下部,肩峰下滑囊,取得满意效果。文中讨论了病因、诊断及其手术治疗的临床意义等。  相似文献   

10.
肩峰撞击征合并肩袖损伤的关节镜下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肩峰减压成形术及肩袖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5年初始,我院对11例肩峰撞击征并肩袖损伤行关节镜下肩峰减压成形术,部分行肩袖修复术,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21~57岁,平均40岁,8例无外伤史,3例有外伤史。患者均有肩关节疼痛、肌肉萎缩、活动受限、上举困难、疼痛反射弧阳性、撞击注射试验阳性,Neer征阳性;5例有患侧卧位痛。X线提示肱骨大结节骨赘9例和肩峰骨刺2例,A—H间隙距离变小,小于1.0cm8例、小于0.5cm3例。MRI扫描均示肩袖结构T1为强信号,如关节积液T2相强信号。关节镜检查可见肩袖大撕裂(30~50mm)4例,中撕裂(10~30mm)5例,小撕裂(小于10mm)2例。行关节镜下肩峰下减压成形术,其中8例行缝合锚钉肩袖修复术。分别在术前及最终随访时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和Constant—Murley评分进行功能评估。结果术后随访22.5个月(13~34个月)。患者手术前平均ASES评分为62.4分(47~76分),VAS评分平均为5.8分(3~8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为66.7分(42~79分),平均外展35.5°(30°~50°),平均外旋为28.4°(0°~45°);终末随访时平均ASES评分为94.6分(79~100分),其中VAS评分为0.6分(0~2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为93.6分(77~100分),肩关节外展160°(80°~180°),平均外旋30.2°(20°~55°)。8例患者冈上、下肌萎缩恢复,ASES评分优良率为81.8%,Constant—Murley评分优良率为90.9%。术后各项评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ASES:P〈0.001,t一12.324;VAS:P〈0.001,t=14.765;外展:P〈0.001,t=15.236;外旋:P〈0.01,t=7.967;Constant—Murley:P〈0.001,t=16.647)。结论a)肩峰撞击征、肩袖损伤是关节镜手术的适应证;b)对肩袖单纯修复是不够的,必须同时解决撞击因素;c)不宜将肩峰切除过多,以免发生骨折;d)尽管镜下手术技术难度较大,但镜下视野广、创伤小、术后及早进行功能锻炼,功能可以得到很好恢复,故镜下进行肩袖损伤、肩峰成形等手术应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