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疗效,固定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发生机率与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2010年8月下腰椎固定术1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1~5年,其中有症状性退变2例,均为固定近端相邻的椎间盘,而且此阶段椎间盘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变。结论退变性腰椎不稳固定治疗后出现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与腰椎固定及固定阶段多少本身无关,与固定前邻近节段椎间盘有无退变关系明显,且多发生于固定节段近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单节段固定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退变及其与临床效果的关系,分析退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09年5月采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体间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的49例L4/5退变性失稳患者,男22例,女27例,年龄28~72岁(平均53.4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骨密度检测。在X线片上测量固定节段及其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高度、椎间隙动态角度变化、椎体滑移距离以及固定节段和腰椎前凸角、腰骶关节角,并通过JOA评分及腰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效果。根据末次随访时上位相邻节段有无影像学退变,分为退变组与非退变组,比较两组间临床效果及影像学测量结果。结果:随访时间为13~52个月,平均为29.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神经损害加重症状。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22%)出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两组患者手术时的平均年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骨密度、腰椎前凸角、腰骶关节角、L4/5前凸角和椎体间滑移距离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L3/4椎体间滑移距离、L3/4椎间盘高度以及椎间隙动态成角变化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ODI和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年龄与末次随访时固定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高度、椎间隙动态成角、椎体间滑移距离变化值存在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53、0.521、0.472,余测量指标与固定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指标变化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单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与临床效果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此退变与患者年龄相关,而与骨密度和术前腰椎影像学测量指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退变性腰椎滑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的远期退变情况.方法 分析6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融合术后5~9年的影像学资料,其中单节段融合37例,多节段融合25例,根据Pfirrmann系统对融合的邻近节段椎间盘进行退变分级,对单节段和多节段融合的邻近节段、融合的近侧和远侧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及JOA评分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融合的近侧和远侧节段椎间盘退变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侧比远侧节段退变更明显;多节段和单节段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节段比单节段更严重.末次随访时,单节段融合组的JOA评分显著高于多节段融合组(P<0.05).结论 退变性腰椎滑脱融合术可引起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最好选择单节段和远侧节段融合,尽量避免多节段和近侧节段融合.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3):1184-1188
[目的]观察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配法将2010年7月~2013年7月来本院进行治疗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置换组采用颈椎间盘置换术进行治疗,融合组采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术后在不同时间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结果]置换组患者的JOA评分较术前相比平均提高了5.33分,与融合组的5.27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邻近节段颈椎间盘的退变情况分析,得出在最后一次随访时即术后24个月时,置换组有7例出现退变,退变率为17.5%,融合组有14例出现退变,退变率为35.0%,两组均无死亡患者。[结论]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在具有良好疗效的同时,降低了相邻节段的退变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腰椎不稳定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目的:探讨腰椎不稳定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100例腰腿痛病人,根据第一病人的腰椎功能位X线片和腰椎MRI图片,确定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及有无节段不稳,并分析二者间关系。结果:L3-S1共有36个节段不稳,占12%;腰椎不稳29例,占病人总数的29%,L4/5、L3/4、L5/S1的不稳定发生率分别为22%、10%和4%;腰椎不稳与病人年龄分组呈现密切正相关,腰椎不稳与单节段退变及总退变度密切正相关,结论:腰椎不稳与椎间盘退变和蔼密切相关,但并非严重退变一定会发生节段不稳。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相邻节段退变是自然过程还是融合相关的现象。方法随机选取解放军第175医院骨科2003-01—2008-01诊治的251例行腰椎单节段(L2、3、L3、4、L4、5)后路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随访104例,平均随访时间59.3个月(48-86个月)。分为A、B 2组,A组融合相邻节段,B组融合非相邻节段。并根据年龄划分〉50岁与50岁60例,相邻节段与非相邻节段共240个,39个(16.3%)节段退变;50岁与〈50岁2组节段退变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融合可能加速相邻节段的退变,但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与非相邻节段退变不具有统计学差异,自然过程对相邻节段退变的作用比融合更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腰椎后外侧融合对已经存在退变但未纳入融合范围的相邻节段的中远期影响。方法对本院2004年1月—2005年12月因腰椎退行性疾患接受后路椎板切除减压、经椎弓根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的158例患者进行随访,采用影像学方法对其相邻节段的转归进行分析,比较相邻节段术前无退变和已存在退变的椎间盘的远期进一步退变情况及相应的临床功能。结果 102例病例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65.2个月(54~71个月),其中26例(25.5%)出现了相邻节段的影像学退变。在相邻上位节段中,术前无退变和已存在退变的椎间盘随访时出现进一步退变的发生率分别为13.5%(10/74)和35.7%(1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邻下位节段中,术前没有退变和已存在退变的椎间盘随访时出现进一步退变的发生率分别为12.5%(6/48)和22.2%(4/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评价显示无论术前相邻节段有无退变,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在术后6个月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并在最终随访时得到保持,但术前相邻节段存在退变组随访时ODI明显高于无退变组(P0.05)。结论与术前无退变的相邻节段椎间盘相比,术前已存在退变的相邻椎间盘融合术后更容易出现进一步退变,而且会影响其远期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目前的治疗仍以减压固定融合为金标准。但随着病例数的增加及该项技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发现颈椎融合术后加速了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甚至产生了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疾病。近年来研究认为颈椎融合术后改变了颈椎的正常生物力学环境,使得相邻节段椎间盘应力增加从而加速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但仍有部分学者认为颈椎退变主要是自然史的因素。本文就颈椎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病因以及影响因素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退行性腰椎不稳发病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性别、年龄、相应节段椎间盘退变、小关节突骨关节炎以及椎体滑脱与退行性腰椎不稳的相关性。方法行腰椎MRI及站立位过伸过屈侧位片检查,观察L1-S15个运动节段的椎间盘退变、椎间小关节退变以及有无椎体滑脱。腰椎不稳分为前水平位移不稳.后水平位移不稳和角度不稳。椎间盘退变分四度。小关节突退变分为4级。腰椎滑脱分四度。将结果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前向水平不稳与椎间盘退变呈正相关,与椎间小关节骨关节炎呈负相关,与椎体滑脱呈正相关;后向水平不稳与年龄呈正相关,与椎间盘退变呈正相关。与椎间小关节骨关节炎呈正相关,与椎体滑脱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退行性腰椎不稳与多种因素具有显著相关性,但腰椎滑脱不一定有不稳。  相似文献   

10.
峡部裂型腰椎滑脱是脊柱外科常见病,当腰椎峡部断裂后会引起腰椎不稳定,相应节段的椎间盘将承受较大的剪切力,从而加速椎间盘退变,尤其是下方的椎间盘[1].同时,因滑脱节段失稳及剪切力的增加,相邻节段也承受更多的应力及剪切力,从而加速椎间盘的退变.笔者对82 例 L5 椎体峡部裂滑脱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其上方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及突出与患者年龄、体重指数、脊柱矢状位参数及滑脱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等的关系,为临床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