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利用兔同种异体软骨脱细胞基质支架和脂肪干细胞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探讨其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将新西兰大白兔的脂肪干细胞与软骨脱细胞基质支架复合,于软骨细胞方向诱导培养基中培养两周,构建组织工程软骨.兔24只随机分为A、B、C 3组, A组关节软骨缺损处置入经诱导的脂肪源干细胞复合软骨基质支架, B组缺损处只置入软骨基质支架, C组软骨缺损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术后第12周处死动物,修复处行大体、组织学、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和透射电镜检测.结果 A组软骨缺损处被类软骨组织填充,修复区表面光滑;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阳性;电镜下可见软骨陷窝内有细胞结构存在,且有大量均匀颗粒状细胞分泌基质成分存在,细胞周围大量胶原纤维.B组软骨缺损处为纤维组织状物填充,C组软骨缺损处无修复组织填充.结论 脂肪干细胞与软骨脱细胞基质复合并向软骨诱导后可良好地修复关节软骨缺损,具有替代正常软骨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软骨脱细胞基质(Cartilage acellular extracellular matrix,CAEM)-Ⅱ型胶原(CollagenⅡ,COLⅡ)纳米支架,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CAEM和COLⅡ按质量比1∶1混合,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组织工程纳米支架。将第二代BMSCs种植到该支架上,培养箱内静置2 h。12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细胞支架复合物植入实验组兔膝关节软骨缺损处,对照组仅行膝关节软骨缺损建模。12周后实验动物取材,大体观察修复效果,并行HE染色、Ⅱ型胶原染色观察。结果 大体观察见实验组软骨缺损修复良好,对照组软骨缺损处由肉芽样组织充填。HE染色显示,实验组关节软骨缺损处可见软骨陷窝形成,对照组关节软骨缺损处仅有纤维组织充填。实验组修复区Ⅱ型胶原染色为阳性,对照组为阴性。结论 CAEM-COLⅡ纳米支架复合BMSC,对兔关节软骨缺损具有较好的修复能力,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求用软骨腹复合移植的方法形成自体软骨的可行性。方法:将兔自体耳软骨膜包裹异体耳软骨脱细胞基质材料复合游离移植于兔背部皮下(I组),并在移植物附近皮下游离移植双层耳软骨膜(Ⅱa组)及单纯脱细胞的异体耳软骨基质(Ⅱb组)作为对照。在术后3周、6周分别取标本进行研究。结果:在3周、6周时,I组与Ⅱa组成软骨细胞的增殖变化情况差异有显性(P<0.05),I组比Ⅱa组成软骨细胞的增殖明显旺盛,有的已经向软骨细胞转化,并有少量细胞外基质分泌,基质内软骨囊出现。Ⅱb组无成软骨细胞及软骨囊出现。结论:自体耳软骨膜与异体耳软骨脱细胞后的基质材料复合移植促进自体软骨生成。提示该基质材料有促进软骨膜细胞分化和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们这项研究旨在寻求一种能够避免组织移植和人工材料的缺点,又能获得自体组织移植相同的效果的移植材料。选用10只纯种新西兰大耳白兔,异体兔耳软骨细胞外基质(ECM)。兔耳软骨缺损分别以下列四组方式修复:①兔耳软骨ECM+兔耳软骨骨膜,②兔耳软骨ECM,③兔耳软骨膜,④空白。术后6、12、24、48周分别切取修复区域标本,做HE、奥新蓝两种染色。结果显示,ECM植入体内后6周有轻度的炎症反应,术后12周炎症异物反应消失,ECM周边无包裹现象,术后12周骨膜细胞长入ECM,但细胞排列不规则。术后24周、48周ECM仍然存在,无吸收现象,软骨膜与ECM覆着处细胞长入ECM,排列较12周时规则,呈奥新蓝反应强阳性。结论:①NECM可以作为组织充填物而长期存在并有较好的组织亲和性和相容性,因此有希望成为新一代的组织替代物。②NECM可以诱导软骨膜细胞向其中生长而重建软骨,因此软骨NECM有可能是复合生长因子。③软骨膜可以作为软骨NECM复制软骨组织的细胞来源。④根据本实验观察一年的结果证明应用兔耳软骨ECM,可以复制出新的软骨。  相似文献   

5.
微粒骨膜-三维支架修复大面积关节软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微粒骨膜-三维支架修复大面积关节软骨缺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于兔股骨滑车关节面制作直径4.5 mm深达软骨下骨板的全层软骨缺损模型,缺损处随机行自体微粒骨膜-纤维蛋白混凝物、单纯纤维蛋白"浇铸"移植.分别于术后3 h、4 d及1、2、4、8、12、24周取材,行大体观察、苏木素.伊红(HE)、Masson及藏红花(safranin-0)染色组织学检查,并进行组织学评分半定量分析.结果 微粒骨膜.三维支架制备简便.微粒骨膜被均匀种植于纤维蛋白三维支架中,可随意"浇铸"充填骨软骨缺损,移植物不易脱落,手术1次完成.术后微粒骨膜在缺损空间内全方位迅速增殖、分化、分泌基质完成缺损骨软骨修复.新生软骨具有与周围正常软骨基本一致的厚度、细胞形态及排列、基质胶原及蛋白多糖染色,且与周边软骨及软骨下骨结合良好.术后4、8、12及24周,两组组织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方法能简单高效地构建工程化组织复合体,随意浇铸充填软骨缺损,完成较大面积关节软骨缺损的生物性修复.  相似文献   

6.
软骨脱细胞基质生物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软骨脱细胞基质植入机体后其局部及重要脏器的反应。方法 将兔耳软骨行脱细胞处理。将 1 2只SD大鼠分四组 ,实验组为脱细胞软骨 ;对照 1组为新鲜软骨 ;对照 2组为Vicryl;对照 3组为硅胶条。将脱细胞处理及未处理的兔耳软骨、Vicryl和硅胶条分别植入鼠背部皮下 ,饲养至术后 7,1 5 ,30天后处死取材 ,每次每组处死 1只。取材的部位包括植入物及其周边组织 ,实验组同时取心、肺、肝、肾。标本以 1 0 %中性甲醛固定 2 4h ,常规HE染色。结果 脱细胞软骨周围有少量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 ,为炎性反应Ⅲ级。新鲜软骨周围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其中可见不规则的钙化组织 ,为炎性反应Ⅳ级。硅胶和Vicryl均引发异物反应。实验组术后 4周内心、肺、肝、肾四种器官无器质性改变。结论 脱细胞软骨基质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是一种潜在软骨的替代材料及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7.
软骨脱细胞基质生物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软骨脱细胞基质植入机体后其局部及重要脏器的反应.方法将兔耳软骨行脱细胞处理.将12只SD大鼠分四组,实验组为脱细胞软骨;对照1组为新鲜软骨;对照2组为Vicryl;对照3组为硅胶条.将脱细胞处理及未处理的兔耳软骨、Vicryl和硅胶条分别植入鼠背部皮下,饲养至术后7,15,30天后处死取材,每次每组处死1只.取材的部位包括植入物及其周边组织,实验组同时取心、肺、肝、肾.标本以10%中性甲醛固定24h,常规HE染色.结果脱细胞软骨周围有少量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为炎性反应Ⅲ级.新鲜软骨周围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其中可见不规则的钙化组织,为炎性反应Ⅳ级.硅胶和Vicryl均引发异物反应.实验组术后4周内心、肺、肝、肾四种器官无器质性改变.结论脱细胞软骨基质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是一种潜在软骨的替代材料及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软骨脱细胞基质对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取兔膝关节软骨片进行脱细胞处理,并通过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扫描电子显微镜评价软骨脱细胞的程度。对兔膝关节软骨面造成直径4 mm、深3 mm骨软骨全层缺损,根据是否在缺损处加入脱细胞软骨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12周后通过HE染色、番红固绿染色来观察膝关节缺损的修复程度。结果 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验证了软骨几乎完全脱去细胞和DNA,并基本保留了糖胺聚糖(GAG)和Ⅱ型胶原的含量,为细胞的长入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手术12周后实验组缺损部位较对照组修复完整,HE染色、番红固绿染色可见骨与软骨分界明显,连接完整,且新生软骨有较高的GAG含量。结论软骨脱细胞基质对于兔膝关节软骨缺损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9.
软骨脱细胞基质生物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软骨脱细胞基质植入机体后其局部及重要脏器的反应。方法:将兔耳软骨行脱细胞处理。将12只SD大鼠分四组,实验组为脱细胞软骨;对照1组为新鲜软骨;对照2组为Vicryl;对照3组为硅胶条。将脱细胞处理及未处理的兔耳软骨、Vicryl和硅胶条分别植入鼠背部皮下,饲养至术后7,15,30天后处死取材,每次每组处死1只。取材的部位包括植入物及其周边组织,实验组同时取心、肺、肝、肾。标本以10%中性甲醛固定24h,常规HE染色。结果:脱细胞软骨周围有少量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为炎性反应Ⅲ级。新鲜软骨周围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其中可见不规则的钙化组织,为炎性反应Ⅳ级。硅胶和Vicryl均引发异物反应。实验组术后4周内心、肺、肝、肾四种器官无器质性改变。结论:脱细胞软骨基质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是一种潜在软骨的替代材料及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软骨对兔膝关节胫骨平台外侧髁浅层全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并检测其修复组织的软骨类型。方法取2周龄乳兔软骨细胞体外培养传代至第3代后,与人胎盘Ⅰ型胶原蛋白海绵复合后植入成年兔的胫骨平台外侧髁完全软骨缺损区,并设立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术后4、12、24周取材。观察修复效果。运用天狼星红染色检测Ⅰ型胶原,Ⅱ型胶原单克隆抗体检测Ⅱ型胶原的表达。结果实验组术后4周缺损表面未见明显的新生软骨形成,组织学切片上少数几个呈上皮样生长的软骨细胞,苏木素-伊红(HE)染色胞浆呈深蓝色,周围软骨基质染色成浅蓝色;12周,缺损表面有少量的新生软骨形成,组织学切片上可见软骨细胞呈边缘不规则的,小蜂窝状结构,软骨细胞周围有软骨陷窝形成;24周,缺损表面的新生软骨较4、12周的新生软骨明显,表面光滑,且与周围组织结合紧密,但仍存在部分缺损尚未修复,组织学切片上可见软骨细胞呈边缘不规则的,多层细胞的蜂窝状结构,软骨细胞周围有软骨陷窝形成,并分泌甲苯胺蓝异染的软骨基质。而对照组则均未见明显的修复;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Ⅰ型胶原的表达呈逐渐减弱的趋势,而Ⅱ型胶原的表达呈逐渐增强的趋势。结论该方法制成的组织工程软骨对兔胫骨平台外侧髁全层软骨缺损有修复作用,运用该方法不能完全修复兔胫骨平台外侧髁软骨完全缺损;形成的新生软骨为透明软骨样组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脱细胞软骨基质(acelluar cartilaginous matrix,ACM)与软骨细胞复合后植入兔体内,能否形成软骨修复甲状软骨缺损。方法 分离培养免甲状软骨细胞,与ACM体外复合培养,形成ACM-软骨细胞复合物,进行组织学分析及用于修复兔甲状软骨缺损。新西兰大白兔18只,制成两侧甲状软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对照组:只制备缺损,不作修复;ACM修复组:采用单纯ACM修复缺损;实验组:用ACM-软骨细胞复合物修复。术后8周处死动物,取出标本,进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体外培养时,软骨细胞能在ACM表面生长,未长入基质内。动物实验结果,对照组:甲状软骨缺损处被肌肉、结缔组织充填;ACM修复组:ACM内炎性细胞浸润,轻度吸收变形;实验组:复合物植人体内后8周未形成软骨,甲状软骨缺损修复不理想。结论 ACM体外培养和体内植入均未能为软骨细胞生长提供支持,作为一种天然细胞培养支架,尚有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12.
异种膀胱无细胞基质替代尿道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异种膀胱无细胞基质(ACM)管状替代尿道的可行性。方法19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分成3组:A组3只,为假手术对照组;B组10只,切除一段1.0cm尿道;C组6只,切除一段3.5~4.0cm尿道,之后应用已经事先制备好的异种膀胱ACM制成相当长度的管状替代被切除的尿道。术后1、2、4、8、16周动态观察替代尿道的尿道上皮、平滑肌和血管的再生情况。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在术后7d拔除尿管后都恢复了自主排尿,没有排斥、尿瘘、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组术后2周尿道上皮再生良好,4周完全覆盖尿道内腔,术后8周平滑肌见于近吻合口处,平滑肌生长缓慢,观察期内未能覆盖全长尿道。尿道造影未见明显尿道狭窄和憩室。结论异种膀胱ACM是一种良好的尿道修复和替代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复合消旋聚乳酸(poly-L-lacticacid,PLLA)/明胶修复兔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4~6月龄青紫兰兔36只,体重2.5~3.5kg,雌雄不拘。体外分离培养MSCs,取第2代MSCs种植于PLLA/明胶支架体外复合培养。将36只青紫兰兔制备双侧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模型,根据修复方法不同随机分为A、B、C3组(n=12)。A组,将MSCs与PLLA/明胶支架材料复合物植入兔双膝缺损处;B组,将单纯PLLA/明胶支架材料植入兔双膝缺损处;C组,缺损处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A、B组在植入时均加入25μg/L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p1,TGF-β1)0.4ml。分别于术后4、8和12周,取材行大体、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将12周大体及组织学标本按照O’driscoll等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大体观察:术后12周,A组修复组织与正常软骨结合处完整,表面光滑,界限模糊;B、C组缺损处修复组织呈纤维组织或无修复,表面不平整或呈虫蚀样改变。组织学观察:A组术后4周,细胞数较多,呈梭形、圆形或椭圆形;8周修复组织与周围软骨大部分结合,细胞呈圆形,以透明软骨样细胞为主,有软骨陷窝,表层有梭形纤维样细胞;12周修复组织细胞为透明软骨样细胞,柱状排列,与周围软骨及软骨下骨整合良好;B组,术后4~8周细胞数较少,细胞层次排列差;12周修复组织菲薄,呈纤维软骨样,基质染色接近正常;C组,术后4~8周缺损组织由薄层纤维组织覆盖;12周缺损区纤维组织进一步增厚,与周围软骨未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A组修复组织Ⅱ型胶原染色呈阳性,B组呈弱阳性,C组无表达。术后12周大体观察总评分,A、B及C组分别为2.75±0.89、4.88±1.25和7.38±1.18,A组优于B、C组,B组优于C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总评分,A、B及C组分别为3.88±1.36、8.38±1.06和13.13±1.96,A组与B、C组以及B组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软骨组织工程原理,以PLLA/明胶为支架材料复合自体MSCs移植是一种修复软骨缺损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猪CACM的制作及其力学特征的检测。方法 切取猪耳软骨 ,采取TritonX - 10 0、Tris -HCl液等 4步法制取脱细胞的猪耳CACM。采用光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等对结构进行检测 ,同时对CACM进行力学检测。结果 肉眼观察 ,CACM与软骨除颜色略白外无差别。组织学HE染色 ,细胞陷窝已无细胞结构 ,阿尔新兰染色呈淡染 ,阴性 ;透射电镜下CACM软骨陷窝内已无细胞结构 ,细胞膜、核器均已溶解 ;扫描电镜下CACM基质纤维成分与正常软骨基质的胶原纤维在形态上无差异 ;力学试验 ,最大拉伸强度 ,最大拉伸比 ,猪耳软骨与其脱细胞基质比较及其弹性模量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TritonX - 10 0为主的脱细胞处理方法可以脱去软骨的细胞成分 ,不改变软骨细胞基质的主要成分 ,不改变其原有力学性质  相似文献   

15.
"双相"组织工程软骨修复兔关节骨软骨缺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双相”异体骨基质明胶(bonematrixgelatin,BMG)作为组织工程软骨载体,与同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MSCs)结合,构建组织工程软骨修复兔关节骨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4月龄新西兰兔32只,雌雄不限,体重2~3kg。①体外实验:取5只新西兰兔,处死后取髂骨和四肢骨,制备一侧松质骨,一侧皮质骨的“双相”异体BMG载体,扫描电镜观察。另取新西兰兔18只,抽取骨髓,分离MSCs并诱导成软骨分化;将诱导而来的软骨前体细胞与“双相”BMG载体复合构建组织工程软骨,分别于1、3和5周取材行Masson、PAS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②体内实验:将抽取骨髓的18只及余下的9只新西兰兔制成双侧股骨内髁骨软骨缺损模型,将前期制备的组织工程软骨同体植入18只兔的右股骨内髁骨软骨缺损(A组),左侧缺损移植异体BMG(B组),其余9只双侧软骨缺损未予处理作为空白对照(C组),分别于术后1、3和6个月取材,行大体、组织学和Ⅱ型胶原mRNA原位杂交观察,改良Wakitani法评分,比较各组修复效果差异。结果①体外实验:“双相”BMG松质骨面孔隙大小100-800μm,细胞于其中增生,形成富含细胞的软骨层;皮质骨面孔隙大小10~40pm,细胞层状覆盖于其表面,可作为起支撑作用的软骨下骨。②体内实验:A组术后1个月即可重建关节骨软骨缺损;修复软骨在观察期内逐渐变薄,但在6个月内始终保持关节面及软骨下骨结构完整。B、C组未能修复缺损,缺损周边软骨磨损加剧。改良Wakitani评分显示A组在3个时间点的各项评分结果,除6个月软骨厚度外,其它指标均优于B、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型胶原mRNA原位杂交显示,A组缺损区修复组织中细胞阳性染色率明显高于B、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相”异体BMG可作为组织工程软骨载体材料,其结合自体MSCs诱导的软骨前体细胞制备的组织工程软骨,可修复兔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  相似文献   

16.
组织工程软骨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 探讨运用组织工程软骨植入修复兔胫骨平台外侧髁全关节软骨浅层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取2周龄乳兔软骨细胞体外培养传代至第3代后,与人胎盘I型胶原蛋白海绵复合后植入成年兔的胫骨体平台外侧髁浅层完全软骨缺损区,并设立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术后4、12和24周取材,观察修复效果。结果 实验组术后4周缺损表面未见明显的新生软骨形成;12周,缺损表面有少量的新生软骨形成,组织学切片上可见软骨细胞呈边缘不规则的,小蜂窝状结构,软骨细胞周围有软骨陷窝形成;24周,缺损表面的新生软骨较4、12周的新生软骨明显,表面光滑,且与周围组织结合紧密,但仍存在部分缺损尚未修复。组织学切片上可见软骨陷窝形成,并分泌甲苯胺蓝异染的软骨基质。面对照组则均未见明显的修复。结论 制成的组织工程软骨对兔胫骨平台软骨浅层完全缺损有修复作用,但不能完全修复缺损。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ancellous bone matrix gelatin ( BMG ) engineered with allogeneic chondrocytes in repairing articular cartilage defects in rabbits. Methods: Chondrocytes were seeded onto three-dimensional cancellous BMG and cultured in vitro for 12 days to prepare BMG-chondrocyte complexes. Under anesthesia with 2.5% pentobarbital sodium (1ml/kg body weight), articular cartilage defects were made on the right knee joints of 38 healthy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regardless of sex, aged 4-5 months and weighing 2. 5-3 kg) and the defects were then treated with 2. 5% trypsin. Then BMG-chondrocyte complex ( Group A, n = 18 ), BMG (Group B, n = 10), and nothing (Group C, n = 10) were implanted into the cartilage defects, respectively. The repairing effects were assessed by macroscopic, histologic,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ic ( TEM ) observation, immunohistochemical examination and in situ hybridization detection, respectively, at 2, 4, 8, 12 and 24 weeks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Cancellous BMG was degraded within 8 weeks after operation. In Group A, lymphocyte infiltration was observed around the graft. At 24 weeks after operation, the cartilage defects were repaired by cartilage tissues and the articular cartilage and subchondral bone were soundly healed. Proteoglycan and type II collagen were detected in the matrix of the repaired tissues by Safranin-O staining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respectively. In situ hybridization proved gene expression of type II collagen in the cytoplasm of chondrocytes in the repaired tissues. TEM observation showed that chondrocytes and cartilage matrix in repaired tissues were almost same as those in the normal articular cartilage. In Group B, the defects were repaired by cartilage-fibrous tissues. In Group C, the defects were repaired only by fibrous tissues. Conclusions: Cancellous BMG can be regarded as the natural cell scaffolds for cartilage tissue engineering. Articular cartilage defects can be repaired by cancellous BMG engineered with allogeneic chondrocytes. The nature of repaired tissues is closest to the normal cartilage. Local administration of trypsin can promote the adherence of repaired tissues to host tissues. Transplantation of allogeneic chondrocytes has immunogenicity, but the immune reaction is weak.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肋软骨的组织形态学及II型胶原蛋白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规律.方法 将2005年至2006年行耳廓再造的患者按年龄不同分为3组.5~10岁为儿奄组,11~17岁为青少年组,18~29岁为成人组,每组30例.观察不同年龄组肋软骨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定量分析,采用Motie Med6.0 A数码医学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定星测定,测量指标为平均积分光密度,对分析结果 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儿童组肋软骨膜血管最丰富,软骨基质染色均匀,软骨细胞数目最多,Ⅱ型胶原蛋白表达最活跃,平均积分光密度值最高;青少年组软骨膜内血管减少,软骨基质染色出现明显的不均质状,软骨陷窝体积变大,并呈分隔状,陷窝内软骨细胞数目减少,II型胶原蛋白表达较儿童组减弱;成人组软骨膜血管、细胞成分明显减少,软骨膜内的纤维成分明显玻璃样变,钙盐沉积较青少年组时明显增多,Ⅱ型胶原蛋白表达较青少年组减弱.经统计学分析,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肋软骨的组织形态学随年龄增长发生变化,Ⅱ型胶原蛋白含量随年龄增长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9.
BMSCs复合胶原材料三维诱导软骨细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体外培养犬BMSCs,以胶原海绵作为支架材料,体外三维复合培养后,观察向软骨细胞定向诱导的可行性. 方法 健康家犬10只,体重10~15 kg,雌雄不拘.抽取骨髓,体外培养BMSCs,传至第3代,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实验组将第3代BMSCs以1×106/mL密度接种于胶原海绵支架材料,体外培养48 h后,将细胞材料复合物以软骨细胞定向诱导培养基进行诱导,每隔2天换液;对照组将第3代BMSCs以相同密度接种于胶原海绵支架材料,每隔2天以DMEM换液.培养后14 d,将细胞材料复合物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结果 倒置相差显微镜下第3代BMSCs与第2代BMSCs形态基本一致,传代初期细胞伸出伪足,呈梭形或三角形,7 d后逐渐以梭形为主,胞体饱满,细胞传代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组织学观察实验组细胞广泛分布于支架材料孔隙内,多数细胞呈多角形或者不规则形,少数呈短梭形,细胞周围间隙可见基质成分;对照组细胞分布于支架材料孔隙内,呈梭形或圆形,核呈圆形或椭圆形,胞体较大,胞质透亮均匀,细胞核轮廓清楚,呈蓝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支架材料孔隙内的细胞胞浆可见棕黄色颗粒,细胞周围出现黄染区;对照组无表达. 结论 BMSCs接种于胶原海绵材料后,经定向软骨诱导后,可向软骨组织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应力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影响. 方法将日本大耳白兔15只制成髌骨外侧脱位动物模型,平均分成3组,每组5只:即单纯载体脱位组(对照组)、移植物正常应力组及移植物脱位组.对兔MSCs进行分离、培养,以兔MSCs为种子细胞构建自体组织工程移植物修复关节软骨缺损.6周后处死动物,观察修复组织的成分和结构. 结果术后6周,移植物正常应力组修复组织浅层为软骨组织,甲苯胺蓝染色接近正常关节软骨;深层为软骨下骨,与正常关节软骨结构相似.移植物脱位组为骨组织所修复,缺损周围的正常关节软骨变薄,软骨下血管侵入正常关节软骨内,遗留在股骨髁滑车槽内的移植物在滑车槽正常关节软骨表面形成新生类透明软骨组织.单纯载体脱位组为纤维组织修复. 结论 MSCs修复关节软骨缺损,只有在正常应力状态下修复效果最佳;提示维持负重关节正常的应力刺激,对组织工程软骨修复组织的形成和维持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