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替换95例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相似文献   

2.
心脏瓣膜病巨大左室的外科治疗经验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1987年1月至1992年3月,我们为65例心脏瓣膜病巨大左室(EDD>70mm)病人施行了瓣膜替换术。术前平均EDD78.8mm,ESD57.3mm,FS0.26。心功能III级16例,IV级49例。手术方式:MVR16例,MVR+TVP10例,AVR11例,MVR+AVR21例,MVR+AVR+TVP7例。术后早期发生心、肺、肾、肝等重要器官并发症27例,死亡9例(13.8%)。AVR组(18  相似文献   

3.
同期心脏瓣膜手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1例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目的总结同期施行心脏瓣膜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科同期施行心脏瓣膜手术/CABG 81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37例,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功能不全44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血管病变18例,双支血管病变9例,多支血管病变54例。同期施行心瓣膜置换术和CABG 55例,瓣膜成形术和CABG 26例,其中同期行室壁瘤手术4例。人均冠状动脉远端吻合3.12±1.51个。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4例,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结果2例因手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再次开胸止血3例。79例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心脏功能明显改善。手术后随访64例,失访15例,随访时间1~74个月,平均随访14.2个月,随访期间死亡5例,均为非心源性死亡。其余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同期施行心脏瓣膜手术/CABG是有效可行的,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关于危重心脏瓣膜病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97,自引:1,他引:96  
关于危重心脏瓣膜病标准的探讨朱家麟心脏瓣膜疾病尤其是风湿性心脏病的瓣膜外科手术在我国已经普及。随着手术技术、心肌保护及围手术期处理的改进,其手术死亡率已明显降低,部分医院的大组病例报告已接近或达到国外先进水平。但是,在临床实践中,确有一部分患者,其心...  相似文献   

5.
心脏瓣膜病再次手术2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eng QJ  Yi DH  Yu SQ  Chen WS  Li T  Wang HB  Cai ZJ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8):1235-1237
目的总结既往有二尖瓣闭式扩张术、瓣膜成形术、瓣周漏及生物瓣失功能等的患者再次瓣膜手术的经验。方法自1998年1月至2005年8月,实施心脏瓣膜病再次手术221例,其中急症手术8例。其中二尖瓣闭式扩张后再狭窄105例,二尖瓣或主动脉瓣成形术后复发性瓣膜病变37例,瓣周漏29例,生物瓣衰败18例,其他瓣膜再发病变11例,人工瓣膜机械功能障碍9例,Ebstein畸形矫治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7例,人工瓣膜心内膜炎5例。再次手术方式包括二尖瓣置换、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三尖瓣置换。两次手术间隔时间1~21年。结果全组术后死亡19例,占8.6%。早期死亡主要原因为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多脏器功能衰竭与肾功能衰竭,其中急症手术8例中死亡3例,术前心功能Ⅳ级者手术死亡9例,病死率为14.5%(9/62例)。结论瓣膜病再次手术危险因素包括急症手术、术前心功能差、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长等。针对这些因素积极防治,可以进一步降低这类患者手术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对45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糖尿病组)与45例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非糖尿病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总结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梗死类型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糖尿病组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和弥漫性病变较非糖尿病组明显增多E64.4%(29/45)比35.6%(16/45)和82.2%(37/45)比40.0%(18/45),P〈O.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中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较非糖尿病组多见[37.8%(17/45)比17.8%(8/4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较重,三支病变和弥漫性病变多见,梗死类型以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同期行瓣膜手术和冠脉搭桥手术患者的手术适应征、围术期处理以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方法全部病人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术后转重症监护室根据病情给予药物等治疗。结果早期死亡14例,治愈出院90例,术后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7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4例,非心源性因素肾功能衰竭6例,心跳骤停4例,出血再次开胸5例,呼吸衰竭5例,肺部感染3例,左室破裂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随访2~36(平均18.7)个月,失访2例,患者无死亡,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不同瓣膜病变伴发冠心病的发生率相仿,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术前应认真评估患者的心功能状况、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认真评估瓣膜手术后心脏前后负荷的改变对心室功能的影响,充分估计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风险,术后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并结合联合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进行处理,可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评估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的可靠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例经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确诊的CTO患者共207处病变的CCTA资料,观察CCTA与ICA显示CTO特征的一致性、差异及符合率,包括冠状动脉闭塞段头端形态(钝形/锥形),闭塞段内有无钙化、纡曲、近端分支及闭塞段长度是否≥20 mm。结果 CCTA与ICA检出冠状动脉闭塞段头端钝形(Kappa=0.50)、闭塞段内有无钙化(Kappa=0.48)、闭塞段近端有无分支(Kappa=0.56)及病变长度≥20 mm(Kappa=0.53)与否的结果具有中度一致性(P均<0.01),二者判断闭塞段是否纡曲的一致性好(Kappa=0.80,P<0.01)。CTA与ICA对冠状动脉闭塞段钙化[38.65%(80/207)vs.21.74%(45/207)]及闭塞近端分支[31.40%(65/207)vs.43.48%(90/207)]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对闭塞段头端钝形[35.75%(74/207)vs.36.71%(76/207)]、闭塞段纡曲[20.29%(42/207)vs.23.19%(48/207)]及病变长度≥20 mm[38.65%(80/207)vs.41.06%(85/207)]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CTA与ICA检出冠状动脉闭塞段头端钝形、钙化、纡曲、近端存在分支及长度≥20 mm的符合率分别为76.81%(159/207)、77.29%(160/207)、93.24%(193/207)、79.23%(164/207)及77.29%(160/207)。结论 利用CCTA能可靠评估CTO病变特征。  相似文献   

9.
2014年美国心脏瓣膜病指南重要的更新内容之一是更加重视早期干预瓣膜病.本文对该指南中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疾病的早期干预相关内容逐一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并结合中国的实践经验及自己的体会理解对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强调对心脏瓣膜病应早期干预并关注瓣膜病全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瘤样扩张(CAA)与弥漫性扩张(CAE)血管造影特征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6 778例冠状动脉造影图像。结果 211例存在冠状动脉扩张,包括132例CAA、79例CAE。CAA发病率、合并冠状动脉疾病发生率及其Gensini评分均明显高于CAE(P均0.05);CAA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平均直径小于CAE (P0.05),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均低于CAE(P均0.05)。血脂异常、吸烟及冠状动脉病家族史为CAA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CAA与CAE在血管造影特征及心血管危险因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瓣膜病变合并冠状动脉病变外科治疗及围术期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瓣膜病变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外科治疗及围术期管理经验。方法 对66例瓣膜病变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术前心功能状态、冠状动脉病变相关因素、冠脉造影情况和手术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5例,死亡率为7.6%。结论 瓣膜病变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⑴冠心病病史不常典型,必须重视术前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尤其年龄在45岁以上、来自冠心病高发区、即往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史者。⑵术中心肌保护采用持续逆灌加间断顺灌。⑶手术重点放在再血管化分布范围广及对室壁运动有重要影响的分支。⑷瓣膜病变合并冠心病病人围术期心功能调整的重要原则是较好的处理心率(心律)、前负荷和后负荷以及心肌收缩力之间的综合关系。同时,治疗中严密注意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变化,及时酌情处理。  相似文献   

12.
风湿性瓣膜病二尖瓣与主动脉瓣置换术1154例长期效果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Zhang BR  Zou LJ  Xu ZY  Mei J  Wang ZN  Sun DH  Yu WY  Wang LC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4):243-246
目的 评价风湿性联合瓣膜病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的近期与远期疗效 ,分析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81年 5月~ 2 0 0 1年 5月 2 0年间 ,115 4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双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和长期随访结果 ,其中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均为狭窄病变者 2 5 3例 ,二尖瓣狭窄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 345例 ,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主动脉瓣狭窄者 119例 ,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均为关闭不全者 437例 ;合并三尖瓣病变的占 5 4 0 0 %( 75 7例 ) ,其中器质性病变 7 2 7%( 84例 ) ,功能性关闭不全 5 8 31%( 6 73例 ) ;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者 339例 ;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与Ⅳ级者分别为 873例和 186例。应用侧倾碟瓣或双叶机械瓣施行瓣膜置换术 ,合并三尖瓣功能或器质性病变者 ,同期行瓣膜成形手术。 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住院病死率为 6 5 0 %( 75 / 115 4)。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顽固性心律失常、肾功能或呼吸功能衰竭 ,以及抗凝有关的出血等。长期生存 10 79例 ,随访时间为 8个月~ 2 0年 ,平均随访时间为 4 5 %病人·年。晚期死亡 6 6例 ( 0 39%病人·年 ) ;5、10与 1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 ( 89 46± 1 35 ) %、( 86 5 0± 1 91) %与 ( 6 7 86±6 16 ) %。生存的 92 9例患  相似文献   

13.
外科治疗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的早期疗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分析巨大左心房对二尖瓣瓣膜手术后早期心肺功能恢复的影响 ,以及左心房折叠术 (LAP)的早期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991年 1月至 2 0 0 0年 1 2月 92例收缩末期左心房内径(LAD)≥ 6 0cm或容积指数 (LAVI)≥ 30 0ml/m2 的二尖瓣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 ,并根据手术方式分为LAP组 (63例 )和对照组 (2 9例 )。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高危因素分析。结果 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早期病死率分别为 2 2 83 %和 4 35 %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但呼吸衰竭发生率LAP组(6 35 % )显著低于对照组 (2 4 1 4 % ) (P <0 0 5) ,女性、术前LAVI≥ 60 0ml/m2 、严重肺动脉高压和肺功能下降是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的独立高危因素 ;而LAP、术前EF≥ 0 50是独立的保护因素 (P <0 0 1 ) ;术后呼吸功能衰竭是早期死亡的独立高危因素 (P <0 0 1 )。术后早期LAD和LAVI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 <0 0 1 ) ,尤以LAP组减小显著 (P <0 0 1 )。结论 LAP有利于改善肺功能 ,提高术后早期疗效。对于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房者 ,尤其LAVI≥ 60 0ml/m2 的病人 ,应常规在瓣膜手术同期施行LAP。  相似文献   

14.
Open in a separate windowOBJECTIVES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Syntax scores based on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CTA) and 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ICA) and to assess whether heavy coronary calcification significantly limits the CCTA evaluation and the impact of severe calcification on heart team’s treatment decision and procedural planning in patients with three-vesse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with or without left main disease.METHODSSYNTAX III was a multicentre, international study that included patients with three-vessel CAD with or without left main disease. The heart teams were randomized to either assess coronary arteries with coronary CCTA or ICA. We stratified the patients based on the presence of at least 1 lesion with heavy calcification defined as arc of calcium >180° within the lesion using CCTA. Agreement on the anatomical SYNTAX score and treatment decision was compared betwee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heavy calcifications.RESULTSOverall, 222 patients with available CCTA and ICA were included in this trial subanalysis (104 with heavy calcification, 118 without heavy calcification). The mean difference in the anatomical SYNTAX score (CCTA derived—ICA derived) was lower in patients without heavy calcifications [mean (−1.96 SD; +1.96 SD) = 1.5 (−19.3; 22.4) vs 5.9 (−17.5; +29.3), P = 0.004]. The agreement on treatment decision did not differ between patients with (Cohen’s kappa 0.79) or without coronary calcifications (Cohen’s kappa 0.84). The agreement on the treatment planning did not differ between patients with (concordance 80.3%) or without coronary calcifications (concordance 82.8%).CONCLUSIONSAn overall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CCTA- and ICA-derived Syntax score was found. The presence of heavy coronary calcification moderately influenced the agreement between CCTA and ICA on the anatomical SYNTAX score. However, agreement on the treatment decision and planning was high and irrespective of the presence of calcified lesion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心脏不停跳下瓣膜置换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体会,并评估其疗效.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7年8月12例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心脏瓣膜病的病人进行手术.病人术前均存在心绞痛症状,心功能为Ⅱ~Ⅳ级,术前射血分数平均0.53±0.23.不停跳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及瓣膜置换术,比较术前及术后相关心功能指标.结果 病人均痊愈出院.平均移植血管(3.4±1.5)支.复查时所有病人均无症状.心功能及射血分数均显著提高(P<0.001).结论 在心脏不停跳下行瓣膜置换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行,并发症少.术后早期心功能、自主症状及生活质量均显著改善.远期疗效尚需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心内直视下射频迷宫术与介入导管消融术治疗合并心脏瓣膜病的心房颤动临床结果.方法 2004年1月到2006年3月因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行瓣膜置换时加射频迷宫术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平均(57±11)岁.瓣膜置换术后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BTO)指导下进行经皮经导管环肺静脉消融治疗66例,其中男40例,女26例;平均(55±10)岁.结果 导管消融组随访(14±10)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64%.外科射频迷宫组随访(13±9)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7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病史小于1年、左房直径<50mm的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组亦有较高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90%、82%).两组术后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射频迷宫术对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病人是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若未行迷宫术,对于病史小于1年,左房直径小于50mm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瓣膜置换术后行经皮经导管消融术亦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造影检出心肌桥91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心肌桥(MB)的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5209例冠状动脉造影中检出的91例MB病例的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特点,分析MB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心脏事件的关系。结果MB检出率1.75%,其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MB86例,对角支4例,回旋支1例,孤立性MB患者75例。91例中,31例无典型临床症状,44例表现为心绞痛等临床症状,8例MB近段有粥样硬化病变,7例MB合并其他冠脉血管的粥样硬化,1例MB合并肥厚型心肌病。结论MB有促进其近段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病变的可能;MB的狭窄程度越严重,引起心肌缺血越严重。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钙化与瓣膜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 4组诊断明确的病例 ,其中I组为瓣膜严重狭窄钙化 ,II组为轻度钙化 ,III组试验对照组 (主要为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 ) ,IV组则为空白对照组。年龄 9~ 67岁 ,平均 (37 2± 5 4)岁 ;体重 2 8~ 57kg,平均 (40 5±3 9)kg。其中男 39例 ,女 31例。无感染性心内膜炎史 ,无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降低等代谢病史。I、II、III组自手术切除标本上取瓣叶组织 ,而IV组选取手术切除的右心耳部分组织检测内皮细胞活性(台盼蓝染色法、葡萄糖代谢率、3H TdR掺入量 )、凋亡组织钙和组织湿度。结果 I、II组凋亡细胞和凋亡小体的数目即AI为 (3 4± 1 6、1 8± 1 3)明显高于III、IV两组 (0 5± 0 3、0 3± 0 2 ) (P <0 0 5) ;I组的活细胞百分率 (2 4 3 % )较其他组显著降低 (P <0 0 5) ,且I组的葡萄糖代谢率 (0 72± 0 1 3)较II、III、IV 3组 (2 75± 0 0 9、2 84± 0 1 5、2 83± 0 2 2 )明显降低 (P <0 0 5) ;3H TdR掺入量的改变与葡萄糖代谢率的结果一致。I组的组织钙含量 (1 4 2 0± 1 73)显著高于其他 3组 (P <0 0 5) ,II组的含量 (2 0 5± 0 72 )较III、IV两组 (分别为 0 44± 0 1 1、0 41± 0 0 7)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