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评价选择性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42例。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Oswestry功能评分;记录实施内固定治疗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侧凸Cobb角及腰椎前凸角。结果 42例均获随访,时间8~36个月。Oswestry功能评分:术前为39.25分±10.47分,术后3个月为13.85分±7.73分,末次随访为17.95分±6.18分,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内固定治疗患者侧凸Cobb角术前为21.05°±8.51°,术后3个月为12.13°±4.83°,末次随访时为14.03°±5.2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前凸角:术前为14.40°±14.72°,术后为26.62°±11.48°,末次随访时为24.27°±11.03°,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为目的 ,依据不同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制定个体化治定方案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症状消退的同时有助于畸形的改善,可不必...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手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估其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7年3月间我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患者69例,其中女性41例,男性28例,平均年龄13.9±4.5岁(7~34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CT及MRI检查,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影像学参数(主弯Cobb角、次弯Cobb角、主弯顶椎偏距、躯干偏移、胸椎后凸角及腰椎前凸角),分析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并评估脊柱侧凸矫形率及相关并发症[矫形率=(术前Cobb角-术后即刻Cobb角)/术前Cobb角]。结果:在69例脊髓纵裂患者中,单纯膜性纵裂50例,骨性纵裂4例,膜性合并骨性纵裂15例。合并椎板畸形38例,半椎体24例,肋骨畸形25例,37例同时存在其他椎管内畸形,椎管外畸形8例。临床表现主要有:背部毛发10例,跛行6例,腰背痛4例,截瘫2例。双下肢/双足异常8例,神经系统阳性体征20例。脊髓纵裂好发于下胸段及腰段,占72.4%(50/69),纵裂累及椎体节段平均为4.2±2.7个。所有患者中,1例在矫形前行骨嵴切除,余均未对纵裂做预防性切除,仅单纯行侧凸矫形内固定术。60例得到随访,随访率为86.9%。平均随访时间32.4±22.7个月(13~115个月)。术前主弯Cobb角平均为71.8°±29.4°,次弯Cobb角为46.4°±17.3°,胸椎后凸角为39.5°±36.1°,腰椎前凸角为50.4°±17.3°;主弯顶椎偏距为6.2±3.6cm,躯干偏移平均为2.8±3.0cm。术后即刻主弯Cobb角28.8°±21.6°,次弯Cobb角25.6°±14.5°,胸椎后凸角25.5°±19.1°,腰椎前凸角42.3°±15.4°;主弯顶椎偏距4.2±3.3cm,躯干偏移2.4±2.8cm,主弯顶椎旋转度所有患者术后即刻冠状位主弯矫形率为(59.9±22.0)%,末次随访时矫形率为(53.6±25.7)%。术后即刻与术前相比,主弯Cobb角、次弯Cobb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及主弯顶椎偏距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主弯顶椎旋转度及躯干偏移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平均为33.3°±25.9°,次弯Cobb角为27.1°±16.9°,胸椎后凸角为25.1°±16.1°,腰椎前凸角为45.6°±17.6°;主弯顶椎偏距为4.9±6.0cm,躯干偏移平均为2.1±2.0cm,末次随访与术后相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共6例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8.7%,均为不完全神经损伤,无截瘫发生。内固定相关并发症3例,包括螺钉松动2例,内固定棒断裂1例。2例螺钉松动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予以随访观察;1例内固定棒断裂患者手术翻修,未再次出现并发症。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SCM手术治疗患者纵裂好发于下胸段及腰段,椎体畸形以混合型最多见;中下胸段肋骨畸形的伴发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19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手术前后进行JOA、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影像学测量比较手术前后的Cobb角、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1~23(15.7±2.2)个月。JOA评分:术前为12.2分±1.7分,术后3个月为22.7分±3.1分,末次随访为24.0分±2.8分。VAS评分:术前为8.4分±0.5分,术后3个月为1.9分±0.8分,末次随访为1.8分±0.6分。Cobb角:术前为23.9°±4.2°,术后3个月为3.1°±1.4°,末次随访为3.3°±1.1°。LL:术前为31.6°±5.9°,术后3个月为42.5°±6.6°,末次随访为44.3°±6.0°。PT:术前为21.5°±7.3°,术后3个月为18.9°±9.4°,末次随访为18.5°±7.8°。以上各项指标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可充分减压,缓解症状,重建腰椎矢状面和冠状面的序列并维持脊柱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部分半椎体保留治疗先天性半椎体所致脊柱侧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共18例先天性半椎体合并脊柱侧凸患者纳入随访研究,平均年龄16.17岁(14~21岁),术前测量半椎体所致脊柱畸形的节段性主弯Cobb角45.39°±6.81°,头侧代偿弯Cobb角27.5°±2.71°,尾侧代偿弯Cobb角为26.44°±6.85°,顶椎偏距为4.28±0.58cm,节段性后/前凸角度为14.11°±18.07°。所有病例均采用后路一期经半椎体椎弓根截骨,双侧固定矫正侧凸畸形。随访时间为14.17±6.56个月。综合评估影像学、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2.82±0.74h,术中失血量317.22±65.15ml。术后节段性主弯Cobb角为11.33°±4.68°,矫正34.06°±7.88°,末次随访14.61°±4.96°;头侧代偿弯Cobb角为8.72°±1.44°,矫正18.78°±3.17°,末次随访18.78°±3.17°;尾侧代偿弯Cobb角为7.98°±1.82°,矫正18.47°±5.83°,末次随访18.47°±5.83°;节段性后/前凸角为-1.94°±12.35°,矫正14.94°±10.18°,末次随访-1.5°±12.67°。顶椎偏距的矫正为2.31±0.52cm,末次随访2.1±0.24cm。术中没有血管、神经损伤、骨折等重大并发症发生,术后没有发生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失代偿。结论后路半椎体经椎弓根截骨矫形能有效矫正轻、中度先天性半椎体所致脊柱侧凸畸形,缩短手术时间,创伤小,减少术中失血量,矫形效果满意,所选病例骨骼发育相对成熟者,避免矫形丢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应用双生长棒固定治疗重度早发型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估其临床应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7年1月~2015年6月我科收治的重度早发型脊柱侧凸并行双生长棒矫形术治疗的患者25例(男12例,女13例),初次术前主弯Cobb角均大于80°且Risser征≤Ⅰ级。测量初次手术前、手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冠状面主弯Cobb角、T1~S1高度、矢状面最大后凸角,分析患者的矫形效果及脊柱高度变化。同时收集患者初次术前、初次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的肺功能指标及胸部CT,测量患者初次术前、初次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肺容积,分析患者肺功能变化情况。结果:入组患者初次术前年龄7.8±1.4岁(5~9岁),随访时间40.3±13.1个月(22~54个月),撑开手术次数平均3.2次(3~7次)。冠状面主弯Cobb角初次术前为96.7°±15.5°,初次术后改善为50.7°±16.1°,至末次随访时改善为40.3°±10.9°;T1~S1高度由初次术前23.2±3.5cm增至初次术后31.1±3.8cm,而末次随访时增至36.5±4.2cm,矢状面最大后凸角初次术前为73.2°±18.9°,初次术后改善为47.7°±15.8°,末次随访时改善为41.2°±11.6°。患者末次随访时肺功能指标及胸廓容积较初次术前明显改善。入组患者共9例出现并发症,其中内固定相关并发症7例(8次),近端交界性后凸4例。结论:双生长棒应用于重度早发型脊柱侧凸患者的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有助于改善和维持患者肺功能,但仍存在一定的手术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矫形手术中使用不同内固定棒的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8月本院收治的AIS患者临床资料(n=134)。根据手术中使用的内固定棒类型将患者分为钴铬棒(cobalt chromium,Co Cr)组(n=33)和同直径的钛棒(titanium,Ti)组(n=101)。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拍摄脊柱X线片并测量冠状面主弯Cobb角、胸椎后凸角、胸腰段前凸角、腰椎前凸角,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Co Cr组患者主弯角度术后为14.72°±5.01°,末次随访为16.12°±5.48°,末次随访主弯角度丢失1.40°±3.07°;胸椎后凸角术后为22.19°±5.44°,末次随访为21.27°±5.34°。Ti组患者主弯角度术后为17.37°±12.10°,末次随访为20.25°±9.56°,末次随访主弯角度丢失2.89°±4.27°;胸椎后凸角术后为18.02°±7.98°,末次随访为16.53°±6.93°。2组术后主弯角度、末次随访主弯角度、末次随访主弯角度丢失、术后胸椎后凸角、末次随访胸椎后凸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IS矫形中,与钛棒相比,钴铬棒可在冠状面上提供更大的矫形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由于矫形引起的矢状面胸椎后凸角减少,维持较好的矢状面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半椎体切除后采用平移技术及悬梁臂技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儿24例,男11例,女13例;年龄为6~14岁,平均10.3岁.均于全麻下接受半椎体切除联合内固定矫正脊柱侧后凸畸形,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侧凸角和后凸角的矫正率及末次随访时丢失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4个月,手术时间 (148±25) min,手术出血量 (760±85) mL.11例患者置入4对椎弓根螺钉,8例患者置入5对椎弓根螺钉,5例患者置入6对椎弓根螺钉,平均置入4.75对.侧凸Cobb角术前为52.7°±6.2°,术后为9.4°±2.3°,矫正率为82.2%,末次随访时为10.2°±1.2°,矫正丢失率为8.5%.后凸Cobb角术前为30.2°±5.3°,术后为7.2°±1.4°,矫正率为76.2%,末次随访时为7.7°±1.0°,矫正丢失率为6.9%.随访期间未发生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无曲轴现象出现.结论 半椎体切除联合内固定矫形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理想方法,应用平移及悬梁臂技术可显著矫正脊柱侧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评价选择性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9月共手术治疗22例患者。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评分;记录实施内固定治疗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以及融合时间。 结果 平均随访19个月(8~36个月)。椎管减压3例;椎管减压并内固定植骨融合术19例,其中长节段固定6例。Oswestry功能评分术前为39.25±10.47,术后3个月为13.85±7.73,末次随访时为17.95±6.18。实施内固定的患者侧凸Cobb角术前为21.05°±8.51°,术后3个月为12.13°±4.83°,末次随访时为14.03°±5.25°;腰椎前凸角术前为 14.40°±14.72°,术后3个月为26.62°±11.48°,末次随访时为24.27°±11.03°;术后6个月,均达到骨性融合。上述各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为目的,依据不同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制定个体化治定方案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儿童及青少年颈胸段/上胸段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手术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4月~2018年1月于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颈胸段及上胸段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10.9±3.1岁(5~15)岁。术前所有患者均存在双肩不等高以及斜颈,2例患者存在脊髓受压及神经功能障碍(均为ASIA D级)。术前均行全脊柱CT平扫及三维重建,畸形顶点位于颈椎12例,位于胸椎33例;形成障碍型24例,分节障碍型5例,混合型16例;28例患者存在代偿性胸弯/胸腰弯;23例患者伴发其他部位的脊柱畸形。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全脊柱MRI明确椎管内病变情况。对于计划进行颈胸段(C7/T1)截骨或颈椎固定的患者,行双侧椎动脉CT造影(CTA)检查。所有患者均行三柱截骨侧后凸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其中44例患者为单纯后路手术,1例接受C6-7半椎体切除患者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截骨水平位于颈椎12例,位于胸椎33例;半椎体切除术32例,全脊椎切除术10例,经椎弓根截骨术3例。6例患者代偿弯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接受后路融合术,2例接受双生长棒手术。于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随访,此后每年进行随访。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对原发侧凸、代偿侧凸及节段性后凸Cobb角与锁骨角、斜颈角度及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进行测量。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269.1±65.3min(150~310min),术中出血量为987±157ml(500~2700ml)。45例患者均获1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2.8±0.6(1~13)年。原发侧凸Cobb角术前为51.3°±13.9°,术后10.3°±6.4°,末次随访时12.4°±7.5°;代偿侧凸术前为32.1°±23.0°,术后11.1°±21.0°,末次随访时16.3°±23.1°;节段性后凸Cobb角术前为24.2°±15.2°,术后9.2°±8.7°,末次随访时10.4°±9.4°;斜颈术前为19.3°±5.0°,术后4.6°±3.0°,末次随访时5.7°±4.1°;锁骨角术前为7.5°±3.1°,术后2.7°±1.9°,末次随访时2.1°±1.2°;SVA术前为-9.1±16.1mm,术后-12.3±11.2mm,末次随访时-7.5±15.2mm。术后的原发侧凸Cobb角、代偿性侧凸Cobb角、斜颈角度、锁骨角及节段性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的原发侧凸、代偿性侧凸及节段性后凸Cobb角与术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SVA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均在正常范围内,无统计学差异(P0.05)。2例术前存在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完全恢复正常。22例患者发生24例次并发症,其中一过性脊髓损伤伴C8神经根损伤1例,一过性神经根损伤14例,Horner综合征1例,内固定失败2例,血胸3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肺不张1例。结论:三柱截骨术治疗颈胸段及上胸段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矫形效果良好,但手术相关并发症风险较高,一过性神经根损伤较为常见,需引起外科医生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后路融合结合选择性节段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有效性.方法 2002年11月至2005年11月,共46例患者,男14例,女32例;年龄41~78岁,平均66.4岁.节段行TLIF的标准:运动节段存在僵硬的后凸畸形,椎体在任一个方向存在明显移位、节段不稳定,冠状位L3或L4椎体明显倾斜;3个节段行TLIF 3例,2个节段21例,1个节段22例.随访2~5年,平均3.6年.影像学评价包括腰椎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和节段前凸角;临床疗效评价包括腰部和下肢症状的JOA评分.结果Cobb角术前平均31.7°3±14.4°,末次随访平均10.2°±6.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6,P<0.05),术后改善率67.8%.腰椎前凸角术前平均27.5°±12.6°,末次随访平均39.3°±9.7°,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7,P<0.05),术后改善率44.4%.TLIF节段前凸角术前平均6.5°±5.1°,末次随访平均11.6°±5.9°;TLIF节段的脊柱其他畸形和椎体移位均得到明显矫正.术前JOA评分平均(14.1±4.2)分,末次随访平均(22.2±4.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5,P<0.05),根据JOA评分恢复率,优良率84.8%;术后JOA评分增加与术后腰椎前凸角增加呈正相关(r=0.61.P=0.02).结论 选择性TLIF的应用有利于进一步恢复腰椎前凸、矫正节段畸形和移位,从而提高脊柱后路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青少年脊柱侧凸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2008年4月~2012年3月本院收治的11例青少年脊柱侧凸病例临床资料,11例患者均采用后路选择性双侧交替置钉或椎板钩、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术进行手术治疗,对术前、术后脊柱侧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Cobb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侧凸Cobb角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58.36°±14.34.、23.27.±8.47°及28.82.±12.34°,侧凸Cobb角术前与术后及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胸椎后凸、腰椎前凸Cobb角术前与术后、术前与末次随访、术后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后路选择性双侧交替置钉、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安全、经济,适合于普通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后路手术方法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本院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2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患者均接受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随访6个月~6年。采用下腰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和疗效评价;通过手术前后冠状位和矢状位Cobb角度的比较,了解患者手术治疗的侧凸矫正率和腰椎前凸的恢复情况。结果患者ODI术前(52.30±13.65)%、术后(9.62±6.41)%,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改善率为81.6%。32例患者中,24例疗效为优,6例疗效为良,2例疗效为可,术后疗效评价的优良率为93.8%。患者冠状位Cobb角术前21.99°±8.97°、术后6.84°±5.32°,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凸矫正率为69.0%。患者腰椎前凸Cobb角术前13.80°±15.99°、术后24.95°±12.86°,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效果较理想,术后疗效满意。手术的关键是彻底减压、正确选择融合节段、重建退变节段椎间高度、矫正前凸减少和后凸畸形、纠正椎体侧方移位和侧凸畸形以稳定椎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分析一期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矫形治疗成人僵硬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7年5月,通过一期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矫形治疗了19例成人僵硬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前冠状面主凸Cobb角为59.2°(43°-90°),侧屈位平均矫正率为25%。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10—43个月),通过影像学检查对手术矫形效果及躯干平衡情况进行分析,末次随访时进行患者主观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外观明显改善。总体冠状面主凸平均Cobb角矫正率为45.9%。末次随访冠状面Cobb角平均丢失3.1°。冠状面平衡由术前平均2.8cm矫正为术后平均0.8cm。15例患者对手术表示满意。结论对于成人僵硬性脊柱侧凸,一期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矫形技术可以获得较高的冠状面矫正率,重建躯干平衡,患者满意度较高,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4.
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02年6月至2009年1月,收治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26例,男6例,女20例;年龄51~72岁,平均61.3岁;合并椎管狭窄症病程11个月~6年,平均36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及MRI检查,6例患者行脊髓造影检查,术前Cobb角为(22.0±10.1)°,腰椎前凸角为(21.6±10.2)°,C7铅垂线(C7PL)与S1椎体后上缘距离(SVA)为(7.6±6.4)cm,C7PL与骶正中线距离(CSVL)为(6.8±5.6)cm。采用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进行治疗,术后进行随访。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测量Cobb角、腰椎前凸角、SVA、CSVL并与术前进行比较;采用腰痛JOA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手术时间110~185min,平均140min;出血量480~850ml,平均620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5年,平均2.5年。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分别为(10.5±8.2)°、(8.8±5.2)°,腰椎前凸角分别为(25.4±14.2)°、(31.6±13.2)°,SVA分别为(0.6±3.3)cm、(-1.2±2.5)cm,CSVL分别为(2.8±1.3)cm、(1.6±1.2)cm,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JOA评分:术前(11.0±1.7)分,术后即刻(22.4±2.4)分,末次随访时(24.0±2.1)分,结果:优13例,良8例,可3例,差2例。术后1例患者发生矫正丢失,无椎间隙塌陷、神经损伤、钉棒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楼宇梁  全仁夫  李伟  费慧 《中国骨伤》2020,33(9):853-859
目的:观察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O形臂CT导航长节段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接受OLIF联合后路O形臂CT导航长节段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5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例,女12例;年龄55~73(62.2±5.3)岁。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椎弓根螺钉优良率及并发症情况;于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分别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估;同期行脊柱全长站立位X线片,术后6个月行腰椎CT检查,观察冠状位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椎间隙高度,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椎间融合等情况。结果:患者OLIF手术时间(98.7±16.8)min,术中出血量(50.2±10.7)ml。后路O形臂CT导航长节段内固定手术时间(101.5±23.4)min,术中出血量(63.1±19.7)ml。总手术时间(200.2±40.2)min,术中出血量(113.3±30.4)ml。术后1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5(16.5±5.3)个月。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及ODI分别由术前的(6.8±1.6)分、(6.2±1.1)分和(64.6±10.4)%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1.4±1.0)分、(1.0±0.5)分和(15.8±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位侧凸Cobb角和SVA分别由术前的(20.3±13.5)°、(42.3±16.5)mm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5.5±3.1)°、(25.1±10.9)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L和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25.8±8.2)°、(5.9±2.7)mm提升至末次随访时的(39.3±9.1)°、(10.9±1.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形臂CT导航置钉240枚,术中O形臂三维扫描优良率为96%(230/240)。术后6个月腰椎CT显示椎间融合器均骨性融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左大腿前内侧疼痛,2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的左侧屈髋无力,均在随后的随访中恢复。结论: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O形臂CT导航长节段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早期临床疗效满意,具有微创、导航置钉准确、骨融合率高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为退行性脊柱侧凸的微创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路矫形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患者资料31例。所有患者在全麻下行单纯后路松解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管减压和后外侧植骨,测量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Cobb角,采用腰腿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及以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12~25个月,平均14.1个月。手术时间150~265 min,平均183 min,出血量300~800 mL,平均520 mL。术后2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和腿痛VAS 评分、ODI 及 Cobb 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冠状面Cobb角矫正率(72.9±14.2)%。根据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23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0.3%。术后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植骨均融合;术中发生硬脊膜撕裂、切口坏死各1例。结论 后路矫形融合可有效缓解腰痛症状,恢复腰椎序列,椎管减压可有效解除神经压迫,减轻下肢神经症状。该手术方式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创伤及出血量,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Isobar TTL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并探讨术后融合率。方法:对2013年4月至2016年1月行Isobar TTL动态固定系统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8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9例,女41例;年龄28~69岁,平均46.4岁;单节段42例,双节段38例。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改良Macnab评价标准进行评估。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椎间活动度(rang of motion,ROM),椎间隙高度比值(intervertebral space height ratio,ISR),按照SUK等制定的标准评定动态固定节段的融合情况。结果:80例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时间17~45个月,平均31.9个月,共有30例患者完成影像学复查。80例患者术前VAS、ODI评分分别为9.15±1.55,38.65±9.60,术后2周分别为0.55±1.18,1.06±2.17,末次随访分别为0.24±0.70,0.16±0.48,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VAS、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末次随访按照改良Macnab评价标准,优65例,良14例,可1例。完成影像学复查的30例患者动态固定节段ROM值术前(6.87±2.18)°,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降低至(3.52±2.80)°,(3.14±2.60)°(P<0.05);邻近节段ROM值术前(4.36±1.28)°,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提高至(4.80±1.99)°,(6.54±4.83)°(P<0.05)。动态固定节段与邻近节段术前的ISR值分别为(36.73±6.36)%,(40.74±7.29)%,术后2周提高为(38.37±6.35)%,(41.59±7.77)%(P<0.05),末次随访降低为(36.58±9.53)%,(38.25±8.08)%,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完成影像学复查的患者,可能融合20例,不融合10例。结论:Isobar TTL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以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虽然增加了邻近节段的活动度,但短期仍可有效防止邻近节段退变,动态固定节段有融合倾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骨折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并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集10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采用经骨折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加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前、术后测量椎体前缘压缩率、椎管狭窄率、椎体Cobb角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05例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19个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压缩率分别为(36.0±12.1)%、(3.8±2.4)%、(3.8±3.0)%;椎管狭窄率分别为(35.6±9.0)%、(10.9±3.7)%、(10.7±3.4)%;Cobb角分别为33.6°±8.7°、3.1°±2.0°、3.2°±2.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各观察指标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内固定失败并发症。结论经骨折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加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对骨折椎椎体复位效果好,减少内固定失败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扩大"蛋壳"技术治疗100°以上重度脊柱侧凸畸形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0月~2007年9月,采用扩大"蛋壳"技术治疗严重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共24例,其中男10例,女14例。术前均行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片、MRI和三维CT重建等辅助检查。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为114°(102°~145°),后凸Cobb角平均为98°(78°~130°)。计算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脊柱短缩距离以及术后侧/后凸的矫正率、术后整体平衡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安全接受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4.5h(3.5~6.2h),术中脊柱平均短缩3.2cm(2.6~4.4cm),平均出血量为1800mL(1300~3950mL)。术后侧凸Cobb角平均为45°(35°~62°),矫正率为60.5%;后凸Cobb角平均为28°(20°~45°),矫正率为71%。所有患者躯干平衡良好,未发现失代偿现象。手术并发症包括一过性单侧下肢不全瘫1例、神经根性疼痛3例,未经特殊处理恢复正常。1例出现硬膜囊撕裂。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50个月,截骨部位融合良好,主弯Cobb角的矫正无明显丢失。没有发现断钉、断棒、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100°以上的特发性脊柱侧凸,单纯应用后路经椎弓根扩大"蛋壳"技术行脊椎切除并椎弓根钉内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矫治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