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6):1448-1453
[目的]探讨基于MSCT扫描跟骨骨折后后距下关节面复位质量与踝-后足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2月~2014年2月,按要求收集珠海市人民医院30例跟骨骨折治疗后随访9个月以上患者基本信息和影像资料,在跟骨侧位X线片上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在MSCT冠状切面上测量后距下关节面最大水平分离、垂直塌陷移位距离并定位骨折线分布区域,将所得数据与患者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后距下关节面水平分离与垂直塌陷移位距离与AOFAS评分呈负相关,垂直塌陷的影响作用比水平分离大(r=-0.517,-0.461);水平分离和垂直塌陷移位距离≤2 mm组的优良率均明显高于>2 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0.017)。后距下关节面骨折线分布区域与AOFAS评分无相关性,内外侧区优良率(69.27%,66.67%)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82)。[结论]跟骨后距下关节面水平分离和垂直塌陷移位距离明显影响踝-后足功能,而垂直塌陷比水平分离的影响作用更大;跟骨关节内骨折应使后距下关节面复位至2 mm内。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距下关节移位跟骨骨折患者应用手法配合外侧小切口复位植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进行治疗的距下关节移位跟骨骨折患者83例,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42例)给予手法配合外侧小切口复位植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对照组(41例)给予传统L型切口AO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跟骨高度以及跟骨宽度。结果观察组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以及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跟骨高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跟骨宽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距下关节移位跟骨骨折患者来说,应用手法配合外侧小切口复位植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可显著改善Gissane角、跟骨长度等指标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基于CT图像后处理技术的跟骨骨折术后三维形态学特征与踝-后足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2年1月,按预设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退出标准,收集来自五所医院的146例跟骨骨折术后患者的临床治疗信息及CT薄层扫描的原始数据,采用容积重建法观察跟骨距下关节面的恢复状况;采用表面重建法结合三维组合式测量模式测量跟骨形态学相关参数;将观察及测量结果与患者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男、女性组的跟骨长度、跟骨后关节面高度、跟骨后关节面长度均与AOFAS评分无相关性。男、女性组Gissane角与AOFAS评分呈负相关,B?hler角呈正相关。在距下关节面平整性观察中,关节面完全恢复平整有38例,其中AOFAS评分优良率为89.5%(34/38);关节面不平整组有108例,优良率为90.7%(98/10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跟骨骨折后的Gissane角、B?hler角对踝-后足功能恢复的影响较大;而跟骨长度、跟骨后关节面高度、跟骨后关节面长度及跟骨距下关节面的平整性与踝-后足功能恢复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跟骨截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11—2013-07诊治的21例(22足)跟骨骨折畸形愈合,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除膨出的跟骨外侧壁并松解腓骨肌腱,行跟骨截骨重建丘部距下关节融合术。比较手术前后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丘部高度、跟骨宽度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16.3(3~54)个月随访。术后4~6个月X线片显示22足融合处均骨性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丘部高度、跟骨宽度、AOFAS评分、VAS评分等指标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截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术能矫正跟骨畸形,恢复后足外形、力线及功能,缓解跟骨畸形愈合引起的症状,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7年3月至2007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35例(48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按Sanders分型标准:Ⅱ型13足,Ⅲ型25足,Ⅳ型10足。采用外侧入路重建跟骨距下关节面,术中撬拨复位恢复跟骨长度、高度和跟骨结节关节角(Bohler角)。结果术后随访9~25个月,平均12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评分)评估手术疗效,优33足,良8足,一般7足,优良率85.4%。没有病例发生切口感染及皮肤坏死。复位结果与功能有显著相关性,手术前后的Bohler角和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治疗结果与骨折类型、复位质量、手术时机和方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距下关节融合并跟骨关节外截骨矫形术治疗陈旧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5—2018-12诊治的19例(21足)陈旧性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改良跟骨外侧L形切口跟骨外侧壁切除、跟骨关节外截骨矫形、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测量并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跟骨Bohler角、跟骨Pitch角、跟骨宽度、跟骨高度、跟骨后足力线。末次随访时评估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结果 1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19(12.7±2.9)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末次随访时患足均骨性愈合,无空心钉松动、断裂发生。末次随访时跟骨Bohler角、跟骨Pitch角、跟骨宽度、跟骨高度及跟骨后足力线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为(85.0±4.9)分,较术前(39.9±7.1)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距下关节融合并跟骨关节外截骨矫形术是治疗陈旧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较好地恢复跟骨的高度、宽度、后足力线、Bohler角、Pitch角,有效地消除距下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及骨折畸形愈合带来的病理性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保留距下关节的跟骨截骨矫形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54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保留距下关节的跟骨截骨矫形术治疗。观察术后并发症,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评价末次随访时患者足部功能,记录基线期及末次随访时跟距骨影像学数据并进行比较。结果切口甲级愈合50例,乙级愈合4例。截骨植骨处愈合时间7~11周,平均(8.7±0.5)周。首次负重行走时间7~11周,平均(8.8±0.6)周。随访时间12~1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8±0.2)个月。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或畸形愈合,无皮瓣坏死、螺丝钉松动断裂、跟骨内翻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优31例、良17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9%;与基线期比较,末次随访时B?hler角、Gissane角、Peries角、距骨倾斜角及丘部高度明显增加,跟骨宽度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保留距下关节的跟骨截骨矫形术在矫正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同时,有效维护了距下关节及其后足的正常功能,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距下关节内外联合截骨矫形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9—2017-09采用距下关节内外截骨治疗的21例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跟骨Bohler角、AOFAS评分。结果 2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5(13~28)个月。截骨处愈合良好,无截骨坏死并发症,后足内外翻畸形得到明显矫正。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跟骨Bohler角、AOF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采用距下关节内外联合截骨矫形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可取得满意的疗效,可恢复患者踝关节生理解剖、运动学功能及保留距下关节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应用撬拨复位结合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波及距下关节面的舌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82例90足波及距下关节面的舌型跟骨骨折分为两组,应用接骨板内固定为观察组,应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为对照组,测量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Bohler角矫正情况、骨折愈合时间、1年后Bohler角丢失情况、关节面复位程度、随访伤口的感染率、皮肤坏死情况。结果随访1~3年,平均1.8年。观察组和对照组在骨折愈合时间、Bohler角矫正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美国足踝协会后足评分(AOFAS)进行功能评定,观察组的踝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但同时出现皮缘坏死概率也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接骨板内固定可以早期进行距下关节功能锻炼,在关节面复位,维持跟骨高度等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
李平  张挥武  张宇  徐善强  张文举  王勇 《中国骨伤》2019,32(11):1038-1043
目的 :观察采用4种手术方式行距下关节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4年3月至2017年11月,采用4种手术方式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25例(26足),年龄23~70(36.7±5.8)岁,病程3~35(9.5±5.1)个月,距下关节原位融合术2例(2足),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6例(7足),跟骨"V"形截骨距下关节融合术6例(6足),跟骨体斜行截骨联合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11例(11足)。观察患者手术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前及术后12个月距骨倾斜角、跟骨B觟hler角、Gissane角、跟距高度,术后12个月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21例(21足)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34 (20.1±3.7)个月,4例(5足)失访。术后2例手术切口裂开,1例骨折不愈合,其余病例未发生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术前与术后12个月距骨倾斜角[(5.3±2.4)°vs (11.2±4.6)°,t=7.24,P0.05],跟骨B觟hler角[(5.4±2.7)°vs (25.5±5.3)°,t=11.2,P0.05],Gissane角[(89.4±9.6)°vs (122.0±5.2)°,t=8.13,P0.05],跟距高度[(28.5±5.1) mm vs (47.1±3.7) mm,t=6.45,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VAS评分1.6±0.7,较术前5.2±1.0明显改善(t=5.12,P0.05);术后12个月AOFAS评分86.2±5.2,较术前52.4±6.4明显提高(t=6.41,P0.05);其中优14足,良4足,可2足,差1足。结论:距下关节原位融合术、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跟骨"V"形截骨距下关节融合术、跟骨体斜行截骨联合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均为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的有效手术方式,具有缓解疼痛、纠正跟骨畸形、改善足部功能等优点,严格掌握各种手术方式的适应证是保证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