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唑来膦酸与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比较。方法从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就诊的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中筛选出分别接受唑来膦酸和阿仑膦酸钠治疗至少1年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唑来膦酸治疗)和对照组(阿仑膦酸钠治疗)。收集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股骨骨密度和骨代谢标志物变化情况,进行组间比较,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和再发骨折情况。结果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术后骨密度明显升高,VAS评分、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CTX)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均0. 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CTX水平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 05),两组骨密度、PINP、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再发骨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唑来膦酸和阿仑膦酸钠用于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均安全有效。但在缓解骨折术后骨痛症状,改善骨代谢,提高患者依从性方面,唑来膦酸优于阿仑膦酸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35例57~85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分别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骨痛的缓解情况、血钙、磷、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尿DPD/Cr变化情况。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观察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全部患者骨痛症状明显改善,总优良率达100%。血钙、磷、碱性磷酸酶、骨钙素无显著变化,尿DPD/Cr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骨密度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35例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唑来膦酸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安全有效性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分析静脉滴注唑来膦酸与口服阿仑膦酸钠预防经皮椎体后凸成形(PKP)术后预防骨质疏松性再骨折的效果。方法纳入2014-01—2017-12行PKP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的9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术后进行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46例在口服碳酸钙D3片、骨化三醇胶丸基础上口服阿仑膦酸钠治疗(阿仑膦酸钠组),46例在基础治疗后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治疗(唑来膦酸组)。结果 9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12~24)个月。阿仑膦酸钠组与唑来膦酸组术后3 d疼痛VAS评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唑来膦酸组再次骨折发生率低于阿仑膦酸钠组,末次随访时骨密度高于阿仑膦酸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KP术后出现骨质疏松性再骨折的主要原因是骨质疏松症控制不佳,对于此类患者术后应重视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而唑来膦酸预防骨质疏松性再骨折的效果明显优于口服阿仑膦酸钠。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唑来膦酸与阿仑膦酸钠治疗骨质疏松(OP)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骨钙素(BG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2例O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在钙尔奇D和骨化三醇胶丸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行唑来膦酸治疗,对照组患者行阿仑膦酸钠治疗。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检测骨密度(BMD)及血清相关骨代谢标志物,包括25-(OH)D、BGP、BALP。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25%,对照组为80.4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平均腰椎正位(L2-4)及右股骨颈BMD较治疗前均增大(P0.05),但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腰椎正位(L2-4)及右股骨颈BMD的增大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平均25-(OH)D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BGP、BALP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但观察组患者BGP、BALP两指标的下降幅度要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唑来膦酸治疗OP的临床疗效较阿仑膦酸钠显著,能有效下调BALP、BGP水平,提高患者骨密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采用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166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83例,两组均给予口服钙尔奇D 600 mg,每日1次.治疗组给予唑来膦酸4 mg静脉注射,每年1次.结果 140例得到10~26个月随访,平均13.4个月,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骨痛症状评分明显下降(P<0.05);通过定量CT(QCT)检测腰椎骨密度,骨密度增加明显(P<0.05).结论 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疼痛缓解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0年8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50例,静脉滴注唑来膦酸后,观察其疼痛缓解情况,不良反应发生及缓解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疼痛情况明显缓解(92.0%),治疗后6个月内无新发骨折。用药后不良反应以发热为主要表现(46.0%),患者均可耐受。结论静脉应用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给药方便、依从性好、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5mg/100ml)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住院的骨质疏松症患者46例,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组25例及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组21例,体格检查计算体质指数(BMI),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血糖,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L2-L4)及左股骨颈BMD,所有患者均静脉给予唑来膦酸5mg治疗,观察不良反应。1年后再次复查骨密度,观察唑来膦酸治疗后骨密度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间年龄、体质指数、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无明显差异(P0.05),给予唑来膦酸治疗后,两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乏力、头痛、关节痛、恶心等反应,糖尿病组有7例出现血糖一过性升高,但3天后均症状消失、血糖回复正常。使用唑来膦酸1年后复查骨密度,原发性骨质疏松组腰椎骨密度升高4.27%,股骨颈升高4.11%,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组骨密度分别升高3.42%、3.26%。两组骨密度较用药前均有升高(P0.05),但两组间骨密度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唑来膦酸可以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阿仑膦酸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Science、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Joanna Briggs Institute Library、MEDLINE、CNKI、VIP、万方数据库中关于阿仑膦酸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和类实验性研究,同时筛选最终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2名研究者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5项研究,共1 42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阿仑膦酸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的骨密度、疼痛缓解有效率、骨钙素N端中分子(N-MID)、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骨保护素(OPG)均显著高于阿仑膦酸钠治疗组;阿仑膦酸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的疼痛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阿仑膦酸钠治疗组;两者在血磷、血钙、血清骨钙素(BGP)及糖化血红蛋白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阿仑膦酸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可以有效增加患者的骨密度,缓解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CNKI、CBM、VIP、Wan Fang、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对关于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纳入研究开展方法学质量评估,同时借助软件Stata 16.0和Review Manager 5.3进行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结果所纳入文献量合计10篇,涉及研究为16个,包括1 277例患者。结果表明唑来膦酸联合钙剂能有效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腰椎骨密度[MD=0.021,95%CI(0.009,0.033),P0.05]。并对腰椎BMD进行亚组分析,表明治疗方法亚组分析中,唑来膦酸联合钙剂的疗效最好[MD=0.037,95%CI(0.009,0.065),P=0.009];按照疗程分组,疗程小于1年的疗效相对较差[MD=0.017,95%CI(-0.034,0.069),P=0.506];按患者所在国家分组,中国[MD=0.02,95%CI (0.006,0.035),P=0.005]和印度[MD=0.03,95%CI(0.002,0.058),P=0.005]疗效好。网状Meta分析结果表明唑来膦酸联合钙剂对于提高腰椎BMD的效果最好。唑来膦酸治疗普通不良反应(流感样症状、发热、头痛、肌痛及关节痛、骨折等)较少,更极少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唑来膦酸联合钙剂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骨密度;降低血清生化标志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系统评价阿仑膦酸钠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Wanfang)、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及Embase数据库中以阿仑膦酸钠片联合阿托伐他汀为基本方案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口服阿仑膦酸钠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长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药物假期开展的必要性。方法从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就诊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筛选出接受阿仑膦酸(70 mg/周)治疗至少3年的患者5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维生素D和钙片作为基础治疗。采集所有患者基线及1、2、3、4、5、6年腰椎L1~4、股骨颈和全髋关节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血清I型原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1 N-peptide,P1NP),β-I型胶原羧基端肽(β-胶原降解产物)(β-isomerized carboxy-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等资料,将药物治疗后与基线水平进行比较。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平均年龄(75. 85±10. 67)岁,平均用药年限为(4. 83±1. 54)年,最长可达7年。腰椎BMD第5年增长12. 579%,并且与基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股骨颈BMD在第3年增长3. 516%,第6年为-4. 791%;全髋关节BMD在第3年增长最多为6. 676%,第6年为-1. 157%。P1NP、β-CTX等骨转换标志物水平随着用药年限的增加,下降的幅度减小,甚至有上升的趋势,第0. 25、0. 5、1、2、3年的P1NP与基线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4人用药期间出现脆性骨折,脆性骨折发生率为7. 54%,1人存在骨折愈合延迟。结论阿仑膦酸钠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在连续用药3~5年时间内是稳步上升或较为稳定,但在用药3~5年后会有明显下降趋势,并有可能增加罕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见对长期使用阿仑膦酸的患者开展药物假期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COPD患者骨质疏松症经唑来膦酸治疗的疗效及对肺功能影响。方法 COPD合并骨质疏松患者52例,给予唑来膦酸及基础药物治疗,疗程1年,测量治疗前后腰椎、髋部骨密度(BMD)、肺功能及血清中血钙、血磷、骨特异性碱性膦酸酶(BALP),血清骨钙素(BGP)和晨尿游离脱氧吡啶啉排泄率(Dpd/Cr)、VAS及活动能力评分。结果治疗1年后疼痛症状改善,FEV1、FEV1%有显著提高,腰椎、股骨颈BMD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FEV1、治疗后FEVl变化值△FEV1与腰椎骨密度变化值正相关。治疗后BGP值升高,ALP、Dpd/Cr值均下降,而血磷、血钙均无变化。结论唑来膦酸可以增加骨密度,改善骨代谢,同时改善通气功能,可以应用在COPD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使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是否对患者的心电产生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治疗前后的对照研究,观察9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年龄52~92岁,平均(68.3±9.7)岁,其中男性6例,女性84例。使用唑来膦酸前行血清生化学及常规心电图检查,静滴唑来膦酸(5 mg/100 mL)后再查常规心电图。比较使用唑来膦酸前后的心电参数,记录有意义心电图报告的改变。结果受试者心脏的房率、室率在使用唑来膦酸后显著增快(P0.05);QT间期使用唑来膦酸后显著缩短(P0.05);P波时限、P-R间期、QRS波时限、QRS电轴、RV5+SV1、QTc使用唑来膦酸后的改变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心律失常转变为无心律失常的良性变化病例2例(2.2%);心电图提示不良变化8例(8.8%),其中房颤1例(1.1%)。结论使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时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如房颤的概率相对较小,总体来说在心电方面的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唑来膦酸联合阿法骨化醇和钙剂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102例骨质疏松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1例,单纯钙剂治疗)和试验组(51例,唑来膦酸+阿法骨化醇+钙剂治疗),从骨密度、VAS评分、生活质量等方面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骨密度显著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联合阿法骨化醇和钙剂可有效提高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缓解疼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地仲强骨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取132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66)和对照组(n=66)。对照组给予阿仑膦酸钠治疗,治疗组给予地仲强骨胶囊治疗,为期治疗12个月。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股骨颈及腰椎的骨密度及VAS评分改变,同时测定血清骨代谢指标: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和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的水平,记录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85%,而对照组为77.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两组股骨颈及腰椎密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VAS评分都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治疗组骨密度和VAS评分变化更明显,和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血清β-CTX水平均降低,PINP水平均升高,而对照组β-CTX和PINP水平均降低,两组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均未发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地仲强骨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连续2年治疗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疗效、急性发热反应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连续2年静脉使用唑来膦酸5mg滴注治疗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共46人。年龄60~74岁,平均年龄(66.87±6.77)岁。观察每次急性期发热出现比例及每例患者前后2次药物输注后发热出现情况。比较治疗第1年、第2年骨质疏松差异及甲状旁腺激素、血清钙差异。结果46例患者中第1次输注唑来膦酸共观察到20人发热,占43.4%,次年输注唑来膦酸仅1例出现发热,发热组治疗前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显著高于无发热组( P<0.05)。第2次输注前甲状旁腺激素、血清钙较第1年输注前均无显著差异( P>0.05),第2次输注前骨密度监测腰椎及全髋T值较第1次有所改善(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连续静脉用唑来膦酸治疗对骨密度有改善,首次治疗出现急性期发热反应并不少见,但均为一过性,次年均可耐受。治疗前PTH水平可能与发热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17.
Zoledronic acid (ZOL) has shown beneficial effects on bone turnover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in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 once‐yearly i.v. infusion of ZOL with weekly oral alendronate (ALN) in men with osteoporosis. In this multicenter, double‐blind, active‐controlled, parallel‐group study, participants (n = 302) were randomized to receive either once‐yearly ZOL 5 mg i.v. or weekly oral ALN 70 mg for 24 months. Changes in BMD and bone marker levels were assessed. ZOL increased BMD at the lumbar spine, total hip, femoral neck, and trochanter and was not inferior to ALN at 24 months [least squares mean estimates of the percentage increases in lumbar spine BMD of 6.1% and 6.2%; difference approximately 0.13;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12–0.85 in the ZOL and ALN groups, respectively]. At month 12, the median change from baseline of markers for bone resorption [serum β‐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 (β‐CTx) and urine N‐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 (NTx)] and formation [serum 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 (P1NP) and serum bone‐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 (BSAP)] were comparable between ZOL and ALN groups. Most men preferred i.v. ZOL over oral AL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nd serious adverse events was similar in the treatment groups. It is concluded that a once‐yearly i.v. infusion of ZOL 5 mg increased bone density and decreased bone turnover markers similarly to once‐weekly oral ALN 70 mg in men with low bone density. © 2010 American Society for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