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成年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最高,由于其术后高复发和高转移率,预后不佳,每年因肝癌死亡人数仍高居世界恶性肿瘤致死率的第3位[1-2]。HCC预后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肿瘤侵犯门静脉并形成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PVTT),且肝癌患者PVTT形成发生率很  相似文献   

2.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以下简称"肝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已成为位列第2位的癌症杀手。文献和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以下简称"我所")资料均提示,肝癌各种疗法的5年生存率都已接近其高限,瓶颈主要是转移复发[1]。肝癌侵犯门静脉形成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并导致肝内播散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尸检和影像学及病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肝癌侵袭性及门静脉癌栓形成与ezri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细胞骨架连接蛋白ezrin在肝癌组织以及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手术切除肝细胞肝癌标本及其相应癌旁肝组织41例以及同期良性肝病肝组织9例,按照肿瘤大小、有无播散灶及远处转移、有无包膜、有无门静脉癌栓等将肿瘤分为高侵袭和低侵袭两组,分别采用RTPCR、Western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ezrin的表达。并检测MHCC97L、MHCC97H和LM3三株细胞系的ezrin表达。结果高侵袭肝细胞肝癌组织ezrin表达强度显著高于低侵袭肝细胞肝癌组织(P〈0.05),癌栓组织ezrin表达强度更高(P〈0.05)。三株细胞系均表达ezrin,其强度随侵袭性增高依次增强。结论Ezrin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增加与肿瘤侵袭及门静脉癌栓的形成相关。Ezrin在MHCC97L、MHCC97H和LM3三株细胞系均表达,其表达强度随侵袭性增强而依次增加。  相似文献   

4.
肝内播散和远处转移是肝细胞肝癌(HCC)治疗困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门静脉癌栓(PVTT)是导致肝细胞肝癌肝内播散、远处转移及术后复发的最重要因素。早期明确诊断肝细胞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并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将有利于降低HCC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率.从而提高HLC患者的总体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方法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门静脉侵犯是肝癌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临床报道门静脉癌栓(PVTT)发生率为44.0%~62.2%。PVTT是肝癌肝内播散及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根源;此外,癌栓阻塞门静脉,加剧门脉高压,继而引发食道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甚至肝功能衰竭。因此,肝癌合并PVTT患者总体预后差,中位生存期仅3~6个月。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肝癌合并PVTT的治疗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6.
非规则性肝切除及癌栓取除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非规则性肝切除及癌栓取除术治疗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价值。方法 1987年1月至1996年12月采用非规则性肝切除及癌栓取除术治疗HCC合并PVTT的病人62例。其中,40例在术后联合肝动脉化疗(HAC)和门静脉化疗(PVC)。59例随访3年以上。结果 6例在术后3个月内死于肝、肾功能衰竭,56例术后恢复良好。术后1、2、3年的复发率和生存率。在手术后应用HAC和PVC组分别为46.2%、59.0%、79.5%和69.2%、51.3%、30.8%。在未化疗组分别为80.0%、90.0%、100%和30.0%、10.0%、5.0%。结论 非规则性肝切除和癌栓取除术是HCC合并PVTT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联合HAC和PVC可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门静脉癌栓的形成机制。方法 采用Northern印迹分析法,对手术切除的28例HCC和18例门静脉癌栓标本中血小板衍化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mRN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相对定量研究。结果 PD-ECGFmRNA在门静脉癌栓、HCC和癌周肝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7.8%、67.8%6 35.7%,VEGFmRNA则分别为88.9%、75.0  相似文献   

8.
门静脉主支癌栓PDGF-mRNA和E-CD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DGF mRNA)和内皮钙粘附蛋白 (E CD)在门静脉癌栓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在肝癌肝内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 12例门静脉癌栓中PDGF mRNA基因的表达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33例门静脉癌栓中E CD蛋白和PDGF蛋白的表达 ,并与各自原发灶和癌旁组织进行对照。结果  (1)E CD蛋白的表达 :门静脉癌栓、肝癌原发灶、癌旁组织的平均吸光度分别为 0 0 15 2± 0 0 0 36 ,0 0 5 2 7± 0 0 0 71和 0 10 0 8± 0 10 6 3。 (2 )PDGF蛋白的表达 :门静脉癌栓、肝癌原发灶、癌旁组织的平均吸光度分别为 0 10 5 9± 0 0 10 4 ,0 0 5 2 1± 0 0 0 92和 0 0 10 8± 0 0 0 2 9。 (3)PDGF mRNA的表达 :门静脉癌栓、肝癌原发灶、癌旁组织的平均吸光度分别为 0 12 0 7± 0 0 16 9,0 0 6 74± 0 0 0 71和 0 0 0 89± 0 0 0 0 6。经方差分析和t检验 ,各组间和各两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门静脉癌栓中存在有促进转移和抑制转移两方面的因素 ,E CD蛋白表达减少 ,增加了门静脉癌栓中癌细胞脱落转移 ;而门静脉癌栓中PDGF mRNA表达的增加 ,则促进门静脉癌栓中结缔组织的形成 ,阻碍了癌细胞的脱落转移  相似文献   

9.
新理念、新技术、新药物正在改变肝癌的治疗模式,尤其对争议较大的中晚期肝癌病人。外科治疗门静脉癌栓(PVTT)一直备受争议,但现有证据表明外科治疗病人获益最大。当前,PVTT的外科治疗日益规范精准。肝癌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转化治疗的应用势必会提升肝癌合并PVTT的外科治疗空间,从而推动肝癌整体诊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外科处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肝细胞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外科治疗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对31例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及其大分支癌栓患者在电凝锐性解剖肝门的基础上,采用肝叶切除加癌栓清除、门静脉主干切开取栓等术式治疗,并对癌栓的临床病理学类型进行探讨。结果:与非治疗者相比,外科治疗明显延长了患者的术后生存期,疗效最好的方法是肝叶切除加取栓术,18例术后平均存活时间15个月,门静脉主干切开取栓术次之,8例平均存活8个月。所有取栓成功的患者术后均无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癌栓的病理类型以增殖型最多见,机化型罕见,但由于癌栓与门静脉壁紧密粘连,不易清除,后者不宜外科治疗。结论:外科治疗有效地防止了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严重并发症──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并延长、改善了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其受体C-Met在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中的表达,探讨HGF及C-Met的表达与门静脉癌栓形成与发展的关系。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HGFmRNA及C-MetmRNA在20例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及其癌旁组织、10例无门静脉癌栓形成的肝细胞癌和癌旁组织及10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HGF及C-Met在肝癌及癌栓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及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GF及C—Met在癌栓中及肝癌中表达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GF与C—Met在各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高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GF及C—Met在肝癌及癌栓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及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GF及C-Met在癌栓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在肝癌中表达量(P〈0.05),HGF与C-Met在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GF及C-Met参与了肝癌的形成,而肝癌患者HGF及C-Met量的升高可能是肝癌发展形成门静脉癌栓的原因之一,HGF及C—Met可作为门静脉癌栓形成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P糖蛋白与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肝癌原发灶和门静脉癌栓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36例肝癌原发灶及相应转移灶中P糖蛋白和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肝癌原发灶及其转移灶中,P糖蛋白表达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247±0.060,0.251±0.071.P糖蛋白在肝癌原发灶和转移灶之间的表达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P糖蛋白的表达同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γ=0.911,P<0.05).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与肝癌化疗耐药密切相关;P糖蛋白在肝癌原发灶和转移灶之间的表达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以通过检测门静脉癌栓中P糖蛋白的表达,预测肝癌原发灶及其他转移灶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为肝癌的个性化化疗提供较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临床病理分级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临床病理分型在外科治疗HCC合并PVTT中的意义和价值。方法 42例HCC合并PVTT病人,按门静脉主干及其一级分支受累情况、以及有无肝外淋巴结转移将PVTT分为Ⅴ级:Ⅰ级为门静脉一级分支,即门静脉左或右干(LPV、RPV)有瘤栓;Ⅱ级LPV或RPV加门静脉主干(TPV)被侵犯;Ⅲ级LPV、RPV和TPV均受累;Ⅳ级为Ⅲ级加脾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被累及;Ⅴ级为Ⅰ~Ⅳ任何级加肝外组织或淋巴结转移。外科治疗包括肝叶切除加癌栓清除(33例)、门静脉主干切开取栓(9例)等。病理上对30例癌栓行组织学分型,并对其影像学、大体解剖特征和临床经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癌栓分级Ⅰ到Ⅴ级的例数分别为14、12、11、2和3例,术后中位存活时间分别是28、17.5、7、6、6个月。30例PVTT病理分型增殖型50%、坏死型36.7%、机化型13.3%。4例机化型癌栓手术无法彻底清除,预后不良。结论 本项研究的结果提示:(1)HCC合并PVTT临床病理分型有助于判断预后,Ⅲ级以上病人预后不良,尤其是机化型PVYY。(2)合理选择外科治疗方法,Ⅰ、Ⅱ级宜外科手术,Ⅲ级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者,可行主干切开取栓术。其余应以综合治疗为主,一般不宜手术治疗。此外,机化型PVTT、在Ⅱ级以上不宜切除治疗。(3)PVTT的外科治疗要强调无瘤原则,尽量避免癌栓术中扩散。  相似文献   

14.
血栓调节蛋白与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 在肝细胞癌(HCC) 病人血浆中的水平,探讨TM 与HCC门静脉癌栓形成及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 夹心法,检测45 例HCC病人和6 例肝良性占位病人的术前和术后血浆TM 水平。结果 术前HCC组血浆TM水平(10±6)ng/ml 明显高于肝良性占位组(6.1 ±2.2)ng/ml,P< 0.05;单发肝癌结节组(12 ±6)ng/ml和无门静脉癌栓组(11±6)ng/ml 明显高于多发肝癌结节组(8 ±5)ng/ml 和门静脉癌栓组(7 ±5)ng/ml,P< 0.05;而TM 高低与肝癌大小、包膜是否完整、病理分化程度、AFP值及肝癌伴肝硬化程度无关,各组比较P>0.05。肝良性占位组术前TM(6±2)ng/ml 与切除术后(5 .9 ±1 .8)ng/ml 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 .05 ;肝癌组术前(10 ±5)ng/ml 与切除术后(8 ±4)ng/ml 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 .05。结论 HCC病人血浆中TM 水平可升高,TM 在抗HCC门静脉癌栓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伴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i,PVTT)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灌注化学药物治疗的价值。方法:本组45例伴门静脉主干或I级分支癌栓的肝癌患者,在行手术切除后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行肝动脉化疗,同时行门静脉置泵灌注化疗(治疗组),另一组行肝动脉化疗(对照组)。结果:治疗组6个月,12个月,18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86%(18例),76%(16例),48%(10例);对照组为75%(18例),58%(14例),33%(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肝癌伴PVTT手术切除术后,为防治门静脉癌栓导致肝内转移,复发,术中除应尽量取净癌栓组织外,门静脉灌注化疗是有效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6.
<正>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全球范围内常见且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由于肝脏解剖结构特点以及HCC侵袭转移能力强,癌细胞易侵犯门静脉形成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有文献指出大约44%~62.2%的HCC患者合并PVTT[1]。HCC患者一旦合并PVTT,病情迅速进展,预后极差。PVTT的分型与患者预后息息相关,针对PVTT分型标准主要是中国程氏分型和日本肝癌研究学会的分型[2,3],西方尚未形成完整的分型体系。目前,东西方对HCC合并PVTT的治疗策略有很大不同。西方指南认为,PVTT是疾病晚期的标志,治愈希望渺茫,推荐系统抗肿瘤治疗作为一线治疗方法[4-6]。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临床实践指南推荐对部分严格选择的HCC合并PVTT患者进行更积极的抗癌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疗、经动脉化疗栓塞等其他治疗[7]。本文结合国内外HCC诊疗指南及临床实践,对HCC合并PVTT东西方治疗差异做一简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实施手术切除联合术后门静脉化疗加免疫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化前瞻性临床试验方案,选取术后确诊为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及第一级分支癌栓患者随机纳入研究组和对照组,行肿瘤切除+癌栓取出术,研究组术后经门静脉途径行PIAF(5-FU、阿霉素、顺铂,α-IFN)方案化疗,对照组术后仅行常规治疗.随访观察复发或转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中位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12.5个月vs.7.0个月,P=0.0073);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方法选择(是否化疗)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研究组肿瘤中位复发时间较对照组延长(7.0个月vs.3.0个月,P=0.0089);Cox多因素分析表明仅治疗方案的不同(手术后化疗与否)和AFP值对患者的复发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 HCC合并PVTT患者,行肿瘤切除+癌栓取出术,手术后辅以经门静脉+皮下的PIAF免疫化疗是有效治疗HCC合并PVTT患者的综合疗法.  相似文献   

18.
1 临床资料例 1 :杨某某 ,女 ,45岁。因原发性肝癌 (右 ,巨块型 )伴门静脉右支癌栓行右半肝切除 +含癌栓的门静脉右支切除术。术前 AFP>30 0 0 ug/L。术中见左半肝体积代偿性增大 ,呈小结节性肝硬化。术后 2个月 AFP降至 30 ug/L。6个月 AFP回升至 2 80 ug/L,B超、MR检查提示门静脉主干扩张 ,直径 3cm,腔内充填实质性占位 ,残肝未见占位性病变。例 2 :陈某 ,男 ,46岁。因肝细胞癌 (左 ,弥漫型 )伴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癌栓行扩大的左半肝切除 +门静脉左支切除 +经左支断端取除门静脉主干及右支癌栓。术前 AFP:1 1 1 8ug/L。术中见右…  相似文献   

19.
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三十年来,肝癌病人的总体疗效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大部分中晚期病人疗效仍然很差,尤其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时,手术切除的根治率低,术后复发率高,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与预后.目前,有研究表明PVTT是肝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表现,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多种癌基因、抑癌基因、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等在癌栓及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反映PVTT的侵袭性.PVTT与肝癌肝内转移密切相关,其中涉及解剖学、血流动力学及生物学等多种机制.更明确的癌栓形成、引起复发转移的机制还待进一步阐明.近年来对肝癌合并PVTT治疗的认识趋于更积极,主张以手术为主的多模式综合治疗,外科手术方法的改进,使PVTT的手术安全简便,术后并发症减少.  相似文献   

20.
Zhang G  Zhang SJ  Zhao YF  Wu Y  Li Z  Wang JX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7):499-50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EphrinA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phrinA1的mRNA及蛋白在40例肝癌及相应的癌旁肝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40例肝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肝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中均有EphrinA1 mRNA的表达。RT-PCR分析显示EphrinA1mRNA在肝癌组织(0.5413±0.1527)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0.3895±0.0549,P〈0.05)和正常肝组织(0.3770±0.1055,P〈0.05),而在癌旁肝组织(0.3895±0.0549)和正常肝组织(0.3770±0.1055)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正常肝组织、癌旁肝组织到肝癌组织,EphrinA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2/10)、35%(14/40)和62%(25/40),呈递增趋势(x^2=14.762,P〈0.05)。EphrinA1蛋白的过表达与肝癌细胞的分化程度、门静脉癌栓的形成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有关(P〈0.05)。结论EphrinA1蛋白的过表达与肝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门静脉癌栓有密切联系,提示其可能在肝癌的恶性转化、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