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巨大腹壁切口疝(LIH)由于其治疗的复杂性使其至今仍是腹壁外科医师所必须面对的挑战。在腹部缺损关闭基础上实施腹壁加强修补是腹壁重建的基本原则,建立在组织结构分离基础上的内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ECST)为腹壁缺损的关闭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与帮助,不仅可以更小的创伤实现与开放组织结构分离技术同样的腹壁重建效果,而且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准确掌握与正确实施ECST对于LIH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应用组织结构分离技术重建腹壁巨大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描述了腹壁中间缺损采用组织分离技术修补和重建的方法.分析了组织结构分离技术的解剖基础、手术原理、适应证及操作时的注意事项,并结合临床应用体会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腹壁组织结构分离技术在国内外主要被应用于腹壁缺损的修补与腹壁重建中,特别是针对腹壁巨大缺损的修补,而联合应用腹腔镜微创技术以及人工合成补片更体现出该技术在腹壁重建中的优势.本文着重就组织结构分离技术的手术原理、适应证、优势、操作方法、并发症及相关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如何有效进行复杂腹壁缺损的修复与重建一直是困扰腹壁外科医师的一个难题,传统的组织结构分离技术虽然能够通过自体组织推进实现腹壁缺损的功能性修复,但其广泛皮瓣分离所导致的切口并发症是其重要不足。而内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由于可保护腹壁穿支血管,因此具有并发症少、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的优点。作为一种自体组织修复的重要手段,内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必将在腹壁缺损修复重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基于生物补片加强的开放组织结构分离技术与内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修复腹壁缺损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普外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9例基于生物补片加强的开放组织结构分离技术和内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修复腹壁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开放组织结构分离技术修复者11例,行内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修复者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平均随访(14.96±8.89)个月,两组患者均无缺损复发,术中平均出血量:开放组织结构分离技术组(362.18 ±517.15) mL高于内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组(255.00±148.03) mL;平均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开放组织结构分离技术组(195.00±71.93) min、(20.45±0.28)d分别低于内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组(211.75±70.79) min、(24.50±12.49)d;切口并发症发病率:开放组织结构分离技术组(18.2%)高于内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组(1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生物补片加强的开放组织结构分离技术与内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均可有效用于腹壁缺损的修复重建,内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在降低切口并发症发病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还需大样本、长期的临床随访进行证实.  相似文献   

6.
疝和腹壁外科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03,自引:1,他引:102  
疝是普通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是外科基本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长期以来受到普外各级医师的重视。 1989年 ,Lichtenstein在《美国外科杂志》上提出了无张力疝修补手术 (tension freeherniarepair)的新概念。 1993年 ,全竹富、黎介寿首先在《临床外科杂志》(原普外临床 )上较全面介绍了这个新概念及其手术方法。在这前后 ,已有一些外科医师在手术治疗老年疝、复发疝时使用了碳纤维网、涤纶片等人工合成材料。 1997年 9月 ,笔者在我国率先开展了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plugmeshhern…  相似文献   

7.
复杂腹壁缺损的修复与重建一直是困扰腹壁外科医师的一个难题,传统的直接缝合难以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已基本被放弃。应用各种补片进行腹壁缺损的修复与重建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手段,虽然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但包括感染、肠漏等在内的各种并发症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使用各种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组织结构分离技术治疗腹壁巨大切口疝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广东省人民医院普外二区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20例腹壁巨大切口疝患者行组织结构分离技术腹壁切口疝修补术行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入院时详细评估,控制基础疾病,术前呼吸功能训练,肠道准备,术后即使用腹带加压包扎,严密观察呼吸功能,协助早期下床活动,积极镇痛,详细的出院指导。结果〓本组20例患者符合腹壁巨大切口疝出院标准,术后随访5~24个月,短期内无复发。结论〓对组织结构分离技术治疗腹壁巨大切口疝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痊愈并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疝和腹壁外科的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国内外疝和腹壁外科的研究动向1997年《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TheJournalofHerniasandAbdominalWallSurgery)在法国创刊。简称《疝》(Hernia) ,是欧洲疝学会 (EuropeanHerniaSociety)和美国疝学会 (AmericanHerniaSociety)的正式刊物。“欧洲疝学会” 1979年在法国巴黎成立。 1997年在美国迈阿密成立“美国疝学会” ,同时举行第 1次年会。 1999年 2月在美国LasVegas举行第 2次年会 ,会议的主题发言[1] 有 :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入路 ;腹股沟…  相似文献   

10.
腹壁切口疝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腹壁切口疝是开腹手术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是腹内组织或器官经由手术切口的潜在问隙或薄弱区域突出于体表所形成的腹壁包块。欧洲疝学会将腹壁切口疝定义为:在临床体检或影像检查中可看到或可触及的原切口下的腹壁缺损,可伴或不伴腹壁包块。60%的切口疝病人可以没有任何症状,部分病人是由于发生了肠管嵌顿甚至绞窄才发现为切口疝并急诊手术。自1989年美国医师Lichtenstein提出“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理念后,由于使用补片材料的修补手术具有术后恢复快、疼痛轻、复发率低以及易于操作等优点,此技术在国际上得以迅速开展。  相似文献   

11.
腹壁巨大切口疝是腹部手术的常见并发症,手术是治疗切口疝的唯一有效方法.巨大切口疝围手术期应注意治疗局部病灶和预防应用抗生素,并注意评估患者疝内容物还纳后的耐受能力.疝环难以关闭是巨大切口疝修补手术中的难点之一,而用腹壁分离技术关闭疝环是可行的.关闭疝环后,应使用生物材料进行补片修补.补片修补的手术方式很多,其中三明治修补术似乎更优越.本文主要对目前腹壁巨大切口疝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腹壁疝(ventral hernias)包括腹腔内的任何疝,但目前多指发生在前腹壁的疝。腹壁疝因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腹部疝和腹股沟疝。依据部位可分为:腹壁疝、白线疝和脐疝等;后者则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和闭孔疝等。人们对腹壁疝认识的较早,但有效的治疗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没有一种方法令人十分满意,用著名疝外科学家Nyhus的名言概括即为:迄今为止,没有一种疝修补术是完美的,尚无“金标准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横肌松解术(TAR)在巨大腹壁疝修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72例巨大腹壁疝病人临床资料;男47例,女25例;中位年龄为56岁,年龄范围为29~79岁。病人选择TAR行腹壁缺损修补,同时使用聚丙烯补片行腹膜前-肌后间隙...  相似文献   

14.
腹壁切口疝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报道腹壁切口疝的诊治进展。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国内、外腹壁切口疝的病因、病理、临床流行病学资料以及诊断和治疗进展加以综述。结果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致病因素多样,治疗较为复杂。结论 腹壁切口疝重在预防,人工合成材料无张力修补是目前应用广泛、效果良好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组织结构分离技术(CST)在造口旁疝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应用腹腔镜联合CST治疗的16例造口旁疝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为70~250(152.9±60.8)min。术后发生血清肿2例,切口感染1例,疼痛2例(3~4周缓解)。经非手术治疗,病人顺利出院。随访6~15个月,16例病人恢复腹壁有效外观,正常参与呼吸和协调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达到腹壁功能重建的效果。所有病人无慢性疼痛及造口旁疝复发。 结论 腹腔镜联合CST修补造口旁疝,恢复腹壁结构连续性的同时达到腹壁的功能性重建,手术兼具腹腔镜创伤小、干扰轻、恢复快等优点,降低了疝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腹壁切口疝,特别是巨大和边缘切口疝的修补仍是一种挑战性手术,如果修补方法和材料选择不当,会导致严重术后并发症和疝的复发.因此,多年来疝学家和腹壁重建专家们一直在不断努力探索腹壁切口疝的最佳修补方法和材料,到目前为止,虽然没有完全解决腹壁切口疝修补术后的复发和并发症问题,但在治疗上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和进展.  相似文献   

17.
腹壁疝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欧洲疝学会的一些成员在2009年提出原发性腹壁疝和腹壁切口疝的分类。原发性腹壁疝主要指白线疝、脐疝、半月线疝和腰疝,这是指腹壁没有早先切口的这些部位的疝。腹壁切口疝是指由于早先腹壁切口愈合失败而导致的疝,按其位置又分为剑突下、白线、脐、脐下、耻骨上(皆在中线)和肋下、侧腹、髂和腰(皆在外侧)切口疝。因原发性腹壁疝修补后复发的疝归入腹壁切口疝的分类内,不再使用原发性切口疝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横肌松解术(transversus abdominis muscle release,TAR)在治疗腹壁巨大切口疝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集团收治的25例腹壁巨大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25例腹壁巨大切口疝患者中,其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5.0±11.4)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31.15±5.83)kg/m2。平均腹壁缺损宽度(11.40±1.36)cm。22例为中线切口疝,3例为侧方切口疝。4例为复发性切口疝。所有患者均采用TAR+后组织结构分离技术进行腹壁功能性重建,并采用肌后补片加强修补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152.0±31.6)min,术中出血量(116.8±44.1)cm3,住院时间(13.9±2.9) d。术后有2例出现浅表手术部位感染,4例Ⅲ型血清肿,1例不完全机械性肠梗阻,均经非手术治疗后治愈。无补片感染、肠瘘等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发现有复发、腹壁膨出病例。 结论腹横肌松解术+后组织结构分离术是腹壁巨大切口疝治疗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修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疝和腹壁外科材料学发展迅猛,目前全球有160余种补片材料~([1])。针对病人个体选择最合适的材料是一个难题。理想的腹壁缺损修补材料要有相当的机械张力,耐受感染,尽量减少切口疼痛、局部不适、切口感染、血清肿、肠粘连和腹壁肠漏等较难处理的后遗症发生,以免影响生活质量~([2])。疝和腹壁外科使用修补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学科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正腹部手术数量逐年增加,切口疝总数也相应增加。综合多项单中心大宗病例分析结果,腹壁切口疝的发生率为2%~11%。腹部手术切口复杂,导致切口疝发生部位不一。有传统意义上的切口疝,也包括trocar疝等新型疝~([1])。其中有报道巨大腹壁切口疝约占15%~([2])。切口疝分型方法不同导致很多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