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介绍椎间盘镜联合椎间孔镜治疗L5 S1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9月48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先行MED入路,确定通道位于L5S1椎板交界处,咬除部分椎板进行开窗,切除部分黄韧带,形成约1.0 cm的开窗后,椎间盘镜下先置软组织1、2级扩张棒于椎间盘间隙,然后放置椎间孔镜工作通道,放入椎间孔镜,即可显示椎间盘组织及内侧的神经根和硬膜囊,然后旋转套管用套管尖端将硬膜囊及神经根隔离至内侧,并松动椎间盘镜通道,使椎间孔镜随神经根的走向探查并取出间盘组织,探查神经根活动良好后,离子刀修复纤维环撕裂口。[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均未发生硬脊膜破裂及脑脊液漏,2例术后麻木症状加重,1个月后逐渐消失;1例术后疼痛加重,3 d症状消失。随访1~33个月,按Macnab标准,临床结果评定为优33例、良15例。[结论] MED联合PEL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结合两者优势,可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椎间孔入路和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49例接受经皮内窥镜手术治疗L5S1LDH的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23例采用椎板间入路(PEID组),26例采用椎间孔入路(PETD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LDH病理分型、临床症状、术前VAS疼痛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ID组与PETD组相比显著缩短手术时间[(63.53±15.85)mins vs(75.27±11.34)mins,P0.05],显著减少术中X线透视次数[(8.49±1.89)次vs(35.38±6.08)次,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定位错误、硬膜撕裂、手术切口感染、椎间盘炎等严重并发症。49例患者平均随访15.3个月。两组患者术后24h、末次随访VAS疼痛评分以及末次随访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各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PEID组4.35%,PETD组7.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期复发率PEID组4.35%,PETD组1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ID与PETD均是治疗L5S1LDH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式,且临床疗效相近。但PEID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3):1169-1175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微创治疗腋下型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2年6月,采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微创治疗腋下型L5S1椎间盘突出症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132012年6月,采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微创治疗腋下型L5S1椎间盘突出症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1353岁,平均33.5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改良MacNab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组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3岁,平均33.5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改良MacNab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组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5.5个月。平均手术时间(61.4±12.6)min。术中平均透视时间(0.5±0.3)s。32例患者术后腰腿痛、感觉肌力减退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术前,术后1 d,术后1、3、6、12个月腰痛VAS评分分别为(6.00±1.46),(3.81±0.75),(1.88±1.15),(0.81±1.05),(0.63±0.62),(0.25±0.45);腿痛VAS评分分别为:(7.88±0.81),(2.88±1.45),(2.13±1.02),(1.38±0.62),(0.88±0.62),(0.81±0.54)。术前、术后1、3、6、12个月ODI评分分别为(47.63±9.91),(38.4±10.46),(26.75±6.88),(13.81±5.95),(9.19±6.04)。术前与术后多时段腰腿痛评分及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时用改良MacNab评价疗效,优良率90.6%。[结论]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微创治疗腋下型L5S1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中透视少,暴露清楚,便于保护神经结构,减压彻底,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其近期疗效确切,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后外侧入路完成L5/S1椎间盘突出伴高髂嵴的髓核摘除术操作技巧。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4月,对148例L5/S1椎间盘突出伴高髂嵴,实施经后外侧椎间孔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采用导杆再置和偏心环锯等改良方法。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即刻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由术前(7.27±0.73)分降为(1.88±0.28)分,无感染、硬脊膜损伤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2~26个月,平均16.2月。椎间盘突出复发或下肢疼痛加重9例。术后3个月[(1.82±0.32)分]、末次随访[(1.80±0.32)分]腿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00),术后各时点腿痛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12.28±1.62)分]、末次随访[(11.88±1.50)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较术前[(31.13±2.45)分]显著降低(P0.05);末次随访改良MacNab标准优、良、可、差分别为118、16、5、9例,优良率90.5%(134/148)。结论 L5/S1椎间盘突出伴高髂嵴患者通过后外侧椎间孔入路行椎间孔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在导杆再置和偏心环锯等改良方法的基础上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俯卧位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合并高髂嵴的L_5S_1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6-07采用改良俯卧位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11例L_5S_1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高髂嵴,比较术前采用常规俯卧位时与改良俯卧位时α值,比较术前、术后1 d、3个月时疼痛VAS评分,术前、术后1、3个月ODI指数。结果 1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5(12~18)个月,未出现马尾神经、硬脊膜损伤、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术前采用改良俯卧位,髂嵴相对下移,α值较常规俯卧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采用改良俯卧位时,d所落区域3区2例,2区9例。术后1 d、3个月疼痛VAS评分及术后1、3个月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较术后1 d降低,术后3个月ODI指数较术后1个月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年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9例,良1例,可1例。结论改良俯卧位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合并高髂嵴L5S1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经椎板间隙入路内镜下L5~S1椎间盘摘除手术经验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将32例椎间盘突出患者根据L5~S1椎间盘突出物与S1神经根的位置关系分成腋型(14例)、腹型(11例)及肩型(7例)。均采用经椎板间隙内镜下摘除L5~S1椎间盘。术后第3天、3个月复查腰椎MRI评估椎间盘切除的情况,记录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SA)和功能障碍指数(ODI),记录术后12个月的腰椎Mac Nab评分,根据Roberts标准和MRI评价椎间隙高度。结果手术时间30~85(45.3±15.8)min。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42(25.8±8.4)个月。椎间隙高度分级评分:术前为(2.13±0.56)分,术后末次随访为(2.63±0.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神经损伤、感染及其他手术并发症。1例术后复发,椎间盘再次突出,通过内镜下再次椎间盘翻修术后随访17个月无复发。术后3、6、12个月腰、腿痛VAS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术后12个月时Mac Nab评分:优22例,良8例,可1例,差1例。术后随访12个月时S1神经根功能状态:神经根支配区感觉和肌力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而跟腱反射和术前相比恢复不明显(P0.05)。结论经椎板间隙内镜下手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手术安全,时间短,是治疗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内窥镜下不同入路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局麻下经皮后外斜入路与椎板间孔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3年6月至2008年10月,对57例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男32例,女25例;年龄17~79岁,平均42岁.内窥镜手术入路分别采用后外斜入路与椎板间孔入路.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对患者手术前、后腰椎功能状况进行评价,分析不同入路的治疗结果、并发症、二次开放手术等情况.结果 5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最长5年4个月,最短12个月,平均22.4个月.采用后外斜入路22例,椎板间孔入路35例,其中各有1例患者接受二次手术,各有1例术后出现感染.后外斜入路突出的部位更靠外侧.椎板间孔入路不考虑髂棘的高低,突出部位为中央型和旁中央型.后外斜入路组手术前、后平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分别为74.36,13.91(P<0.001),椎板间孔入路为77.45,12.56(P<0.001),术前和术后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照MacNab标准,末次随访时手术疗效后外斜入路优良率为86%.椎板间孔入路优良率为89%.结论 两种入路各有不同的适应证,手术过程明显不同,但只要选择恰当,均能达到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3):1175-1178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椎板间神经根肩侧入路内镜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探讨此微创技术的优越性。[方法]2013年8月~2015年3月,对收治的45例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椎板间神经根肩侧入路行微创髓核摘除术治疗。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指标。术前和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及3个月直腿抬高角度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前和术后定期随访评估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判定疗效。[结果]术后即刻及术后1、3个月的直腿抬高角度分别为(65.74±3.58)°、(69.45±4.31)°、(70.65±4.21)°,均较术前的(26.78±3.65)°显著增加(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1、3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3.27±0.69)、(2.48±0.42)、(2.15±0.26),均较术前的(7.81±1.49)显著改善(P0.05);术后3个月的ODI指数为(13.54±5.39)%,低于术前的(79.32±10.11)%(P0.05)。术后3个月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为95.5%(43/45)。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椎板间神经根肩侧入路内镜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短期内疗效确切,手术风险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L_5S_1椎间盘突出症应用椎间孔镜手术时处理S_1上关节突的临床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Choi对髂棘高度的划分标准和McCulloch对腰椎间盘突出三层楼的定位理论,对是否行S_1上关节突成形进行分析。采用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评分及MacNab评级系统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48例患者中,有34例患者突出的间盘位于第3层,需要行S_1上关节突的处理;按照Choi的髂棘高度的划分,在34例椎间盘突出位于第3层的患者中,有17例患者属于第5型或第6型,需要行S_1上关节突的处理。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VAS评分腰痛评分由术前(7.22±2.63)减少至末次随访的(1.69±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腿痛评分由术前(7.92±1.25)减少至末次随访(2.11±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由术前(67.10±18.67)减少至末次随访时(56.08±25.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L5S_1椎间盘摘除术时,如果突出的间盘位于第3层或髂棘的高度属于第5或第6型,则需要处理S_1的上关节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治疗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并发症情况及腰腿痛VAS评分,采用MacNab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术中1例发生硬膜囊破裂。术后17例腰腿痛症状消失,2例下肢疼痛未缓解,1例下肢疼痛加重。腰腿痛VAS评分术后1、6个月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 0. 05)。末次随访时按MacNab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9例,良8例,可2例,差1例。结论 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