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血管抑素对血管内皮细胞中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三组:对照组(空白组)、A组(16mg/L血管抑素组)、B组(32mg/L血管抑素组),通过MTT、RT-PCR、Western-Bolt等方法检测细胞内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随着血管抑素作用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递增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强,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管抑素通过抑制VEGF的表达以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从而抑制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E-selectin(内皮细胞选择素)和ICAM-1(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肝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中的作用:筛选有临床应用前景、能预防肝癌复发与转移的抗黏附药物。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selectin和ICAM-lmRNA在肝静脉内皮细胞ED25和脐静脉内皮TNFd刺激后细胞ECV304上的表达:应用体外粘附实验检测肝癌细胞HepG2与活化的ED25和ECV304的粘附,并检测不同药物对抗粘附作用的影响。结果E-selectin和ICAM-1可高表达于活化后的ED25和ECV304;且能介导HepG2与ED25和ECV304的粘附;地塞米松、丹参酮ⅡA有较强的抑制HepG2与ED25粘附的作用。结论E-selectin和ICAM-1可促进肝癌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地塞米松、丹参酮ⅡA可起到抗肝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重组血管抑制剂Ad-METH1对内皮细胞生物学的影响.方法 将Ad-METH1作用于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通过MTT比色实验、细胞周期分析等方法,研究Ad-METH1对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血管抑制剂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可能机制.结果 Ad-METH1对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活性,产生了明确的抑制作用.结论 Ad-METH1对内皮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是血管抑制剂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促血管生成素在机体血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血管生成素 (angiopoietins,Ang)及其受体Tie2系统是调控血管完整性的重要因子 ,并参于生理及病理性血管生成 ,Ang1促进血管成熟与稳定 ,并维持血管的完整性。在内源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作用存在时 ,Ang2可增加毛细管管径、重建基膜、促EC增生与迁移 ,刺激新生血管出芽 ,而当内源性VEGF作用受抑制时Ang2加速内皮细胞死亡及血管退行性变。推测使用Ang、VEGF联合用于治疗性血管生成可能使新生血管获得持久稳定的结构 ,达到更理想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促血管生成素在机体血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s,Ang)及其受体Tie2系统是调控血管完整性的重要因子,并参于生理及病理性血管生成,Ang1促进血管成熟与稳定,并维持血管的完整性。在内源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作用存在时,Ang2可增加毛细管管径、重建基膜、促EC增生与迁移,刺激新生血管出芽,而当内源性VEGF作用受抑制时Ang2加速内皮细胞死亡及血管退行性变。推测使用Ang、VEGF联合用于治疗性血管生成可能使新生血管获得持久稳定的结构,达到更理想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重组血管抑制剂Ad-METH1对内皮细胞生物学的影响。方法将Ad—METH1作用于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通过MTT比色实验、细胞周期分析等方法,研究Ad—METH1对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血管抑制剂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可能机制。结果Ad—METH1对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活性,产生了明确的抑制作用。结论Ad—METH1对内皮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是血管抑制剂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黄素对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损伤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的干预作用,探讨其对内皮细胞细胞骨架及通透性的影响。方法:以0.2μg/ml LPS作用于HUVECs 24 h,造成血管内皮损伤模型。Y27632( ROCK特异性抑制剂)和缬沙坦(西药对照,AngⅡ受体1拮抗剂,Rho/ROCK信号通路的间接抑制剂)作为阳性对照药物。观察了大黄素对LPS诱导的内皮损伤后的HUVECs的变化: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PI染色观察凋亡率,transwell迁移实验观察细胞迁移能力,10 mg/ml波连蛋白预包被/无包被96孔板观察细胞黏附能力,硝酸还原酶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的cNOS、iNOS和NO浓度,免疫荧光法观察细胞骨架和黏着斑蛋白的结构和分布。结果:(1)LPS成功诱导构建了HUVECs细胞骨架损伤模型。HUVECs细胞增殖减弱、凋亡增加,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皱缩、黏着斑蛋白聚集,LPS活化内皮、诱导肌球蛋白收缩,导致细胞间隙开放、内皮通透性增加、细胞迁移能力和黏附能力下降。LPS作用24 h后,cNOS减低,tNOS、iNOS、NO升高,呈现内皮损伤和炎症状态。(2)大黄素诱导HUVECs细胞凋亡、提高细胞迁移能力和黏附能力、cNOS升高、iNOS减低,对细胞骨架和黏着斑蛋白形态无明显影响。结论:LPS诱导了HUVECs细胞骨架损伤,大黄素通过调节细胞的凋亡率、调节细胞合成和利用NO的能力、改变细胞迁移和黏附能力,而调节血管内皮通透性、改善内皮屏障功能。同时大黄素促进HUVECs凋亡,抑制内皮细胞的过度增殖,对内皮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细胞稳定钙离子内流抑制剂羧基胺基咪唑(CAI) 抑制内皮细胞构建新生血管和人肝癌诱导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 应用MTT、Boyden 培养皿和人工基质,研究CAI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迁移、降解基质和构建血管能力的影响,利用LCID20 瘤株裸鼠角膜模型观察CAI对人肝癌诱导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 CAI的浓度超过10 mmol/L 时,内皮细胞的增殖明显抑制;与对照组相比,CAI组细胞的迁移、降解基质和构建血管的能力下降( P< 0.05);2 μl CAI(100μmol/L)软膏动物涂眼,每日2 次,CAI组动物角膜新生血管的数目和长度分别小于和短于对照组( P<0.05)。结论 CAI能够明显抑制内皮细胞构建新生血管和人肝癌诱导的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异丙酚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及对中性粒细胞(PMN)在内皮细胞上粘附数的影响。方法利用人脐带体外培养获得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将其随机分为空白组、异丙酚组、内毒素组、异丙酚 内毒索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上ICAM-1的表达量。利用PMN分离液从人全血中分离出PMN。在光镜下计数PMN在内皮细胞上的粘附数。结果 4 μg/ml异丙酚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上ICAM-1的表达和对PMN在内皮细胞上的粘附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40μg/ml异丙酚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上ICAM-1的表达和对PMN在内皮细胞上的粘附数均有抑制作用(P<0.01)。结论40μg/ml异丙酚对PMN与内皮细胞之间的过度粘附有抑制作用,从而可能对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曹景敏  王慧  鲁开化  郭树忠 《中国美容医学》2003,12(4):349-351,I002
目的:研究皮瓣微循环超微结构的改变及活化中性粒细胞在其中的作用,阐明地塞米松保护皮瓣的作用机理。方法:Wistar大鼠分成4组,形成岛状皮瓣后,Ⅰ组:原位缝合;Ⅱ组:阻断静脉回流6h;Ⅲ组:阻断静脉回流10h;Ⅳ组:阻断静脉回流10h,去除血管夹时腹腔注射地塞米松5mg/kg。取材进行电镜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检测。结果:Ⅰ组皮瓣微循环内皮细胞结构完整,无中性粒细胞粘附。术后MPO值一直为0。Ⅱ组内皮细胞肿胀,部分脱落,有一定数量活化中性粒细胞粘附于管壁。术后l、3天MPO值明显上升。Ⅲ组:内皮细胞坏死脱落。术后l天MPO值几乎是Ⅱ组的2倍。Ⅳ组内皮细胞结构基本完整,管壁少见活化中性粒细胞粘附。结论: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皮瓣微循环有显著的组织学改变,MPO值术后显著增加,且随阻断静脉回流时间延长而增加。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在这一组织学改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地塞米松保护皮瓣的机理与减轻了中性粒细胞的活化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中性粒细胞与急性肺损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急性肺损伤(ALI)及ARDS的发生,中性粒细胞(PMN)过度活化起着重要作用。其机制涉及PMN与肺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粘附反应、PMN的效应反应,如呼吸爆发、脱颗粒、释放炎性细胞因子、凋亡抑制、脂质介质释放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E2)和孕酮(P)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组织因子(TF)mRNA表达和蛋白合成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的HUVECs,分别给予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单独或合并10-9、10-7、10-5mol/L 17β- E2或P处理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观察TF 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双辛丁酸法测定细胞裂解液中TF蛋白浓度。结果 10-6mol/L Ang Ⅱ对HUVECs有明显的损伤作用,内皮细胞TF mRNA表达和蛋白合成均显著增加,10-9mol/L17β-E2明显抑制Ang Ⅱ对内皮细胞TF mRNA表达和蛋白合成的刺激作用,但随着雌激素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减弱;而随着P浓度的增大,增加了Ang Ⅱ刺激内皮细胞TF mRNA表达和TF蛋白合成的作用,加重了对内皮细胞的损伤。结论低剂量的雌激素对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随着雌激素浓度的增加,这种保护作用逐渐减弱;低剂量的P对内皮细胞无保护作用,高剂量P对内皮细胞有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钙调磷酸酶B同源蛋白2(CHP2)表达降低对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使用靶向CHP2的si RNA降低CHP2在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中的表达,CCK-8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CHP2表达降低对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CHP2对细胞迁移的作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HP2敲降对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入核的影响。结果 CHP2表达降低有效抑制HUVEC细胞增殖,与G0/G1细胞周期停滞相关,CHP2敲降也抑制了HUVEC细胞迁移,机制研究表明CHP2表达降低对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可能与其抑制NFAT入核相关。结论 CHP2的表达降低抑制了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这可能导致静脉血管缺损修复的抑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 ,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互粘附与炎症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CD62 L、CD11b参与了中性粒细胞沿血管内皮细胞滚动和紧密粘附 ,是中性粒细胞发挥抗感染作用必不可少的。本文探讨了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中性粒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及其与中性粒细胞CD62 L、CD11b表达的关系。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 选择 10例长期血透患者男 9例 ,女 1例 ;年龄 18岁~ 6 2岁 ,平均 (4 3.0± 14.5 )岁 ;研究前至少连续应用铜仿膜透析 2月 ,每周透析 3次 ,每次 4h ,均为碳酸氢盐透析。慢性肾衰竭的原发病均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10例正常对…  相似文献   

15.
血管形成与凋亡的关系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血管形成在个体发育、创伤愈合以及肿瘤生长等病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血管形成是一个由多种细胞因子和多种细胞成分参与的、动态的、协调的复杂过程,但其起始的中心环节是血管内皮细胞(EC)的增殖、迁移、分化及管腔形成.内皮细胞凋亡即内皮细胞的程序性死亡,抑制内皮细胞凋亡可促进血管形成,相反诱导内皮细胞凋亡则抑制血管新生导致血管退化.多种促进血管形成的生长因子不但能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粘附,而且能抑制内皮细胞的凋亡.本文主要回顾血管形成与内皮细胞凋亡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生长因子和抑制因子的作用机制.对调节内皮细胞生存和凋亡的分子机制的理解,将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组织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抑肽酶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活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Ficoll液提取高纯度的健康成人中性粒细胞(PMN)。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3 组,对照组(C组):给予等量培养液;TNF-α活化组(T组):给予TNF-α 2 ng/ml,作用时间5 h;抑肽酶 TNF-α组(A T组):给予抑肽酶250 KIU/ml,作用时间6 h,1 h后给予TNF-α2 ng/ml,作用时间5 h。用细胞培养小室测定PMN跨迁单层融合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迁移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以及细胞连接蛋白β-链蛋白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 T A T组ICAM-1表达和PMN迁移率增加,β-链蛋白表达下降(P<0.05);与T组比较,A T组 ICAM-1表达和PMN迁移率降低,β-链蛋白表达增多(P<0.05)。结论抑肽酶可抑制TNF-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活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系ECV 30 4体外共培养模型 ,研究内毒素对共培养中性粒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活化的作用。 方法 将ECV 30 4细胞接种培养 ,待细胞接近融合 ,加入 2× 10 6/ml即时分离纯化的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按不同的分组加入不同浓度的内毒素 (lipopolysaccharide ,LPS) ,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的改变 ,于 4、8、12、2 4h测定细胞上清中TNFα及IL 6水平的变化。 结果 不同浓度的LPS刺激内皮细胞TNFα产生没有明显的变化 ,而 1μg/mlLPS刺激共培养中性粒细胞 -ECV 30 4 ,在 4h其TNFα水平明显上升 ,10 μg/mlLPS刺激共培养中性粒细胞 -ECV 30 4 ,其TNFα水平逐渐上升 ,8h后比较明显 (P <0 .0 5 ) ,12、2 4h仍维持较高水平 ;对于单纯内毒素刺激ECV 30 4细胞 ,随着LPS浓度的增加 ,IL 6生成明显增加。 1μg/mlLPS刺激ECV 30 4IL 6自 4h后即明显上升 ,8、12h一直维持在高水平 ,直到 2 4h才明显回落。对于共培养的中性粒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单纯共培养中性粒细胞 -ECV 30 4IL 6无明显变化 ,而较低浓度10 0ng/mlLPS刺激共培养中性粒细胞 -ECV 30 4IL 6与 1μg/mlLPS刺激ECV 30 4相当 ,2 4h仍维持在高水平。 1μg/ml及 10 μg/ml刺激共培养中性粒细胞 -ECV 30  相似文献   

18.
肿瘤坏死因子(TNF)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的粘附以及一氧化氮(NO)对此粘附过程的影响,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材料 (1)白细胞提取:用Ficoll分离液获取人外周血白细胞,培养基DMEM(含10?S)悬浮配成浓度为105个/ml;(2)血管内皮细胞培养:24孔培养板(每孔104个细胞悬液)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待细胞生长至对数增长期,分组实验;(3)ECV-304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武汉大学动植物保藏中心提供)。鼠抗人ICAM-1单克隆抗体以及SABC-FITC试剂盒购于北京中山公司。SNAP、TNF系sigma公司产品。方法 实验分组:分5组以观察内皮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阻断IgG-FcγR结合的短肽tg19320对粒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以及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提纯活动期血管炎患者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 IgG。以多肽固相合成tg19320。分离健康人新鲜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别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健康人IgG、ANCA IgG及ANCA IgG+tg19320处理HUVEC,用细胞直接计数法检测粒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黏附率;应用Western印迹及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HUVEC ICAM-1蛋白和mRNA表达;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可溶性ICAM-1(sICAM-1)的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HUVEC磷酸化核因子κB抑制物(p-IκB)的表达。 结果 ANCA IgG显著上调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黏附率(P < 0.05),但ANCA IgG+tg19320组较ANCA IgG组黏附率显著降低(P < 0.05)。ANCA IgG组与健康人IgG组相比,HUVEC ICAM-1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 < 0.05)。tg19320分别从mRNA和蛋白水平阻断ANCA对ICAM-1的作用(P < 0.05),并显著降低ANCA IgG引起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sICAM水平增高(P < 0.05)。ANCA IgG增加HUVEC p-IκB表达,tg19320显著降低p-IκB的表达。 结论 tg19320通过抑制IκB磷酸化进而干预NF-κB活化;抑制ANCA IgG对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间黏附的促进作用,并阻断ICAM-1上调表达。短肽tg19320对原发性小血管炎具有体外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浓度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叶酸(folicacid,FA)对其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分6组,0、1、10、100μmol/L同型半胱氨酸,10μmol/L同型半胱氨酸+100μmol/L叶酸,100μmol/L叶酸,进行体外血管生成能力实验,Transwell迁移能力检测。Western-blot检查血管生成及迁移相关蛋白表达。结果同型半胱氨酸能明显抑制血管生长因子的表达,降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成血管环能力。同型半胱氨酸能明显抑制迁移相关蛋白表达,降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迁移运动能力。叶酸能改善同型半胱氨酸的抑制作用。结论同型半胱氨酸通过抑制血管生长因子、ROCKl/2的表达,从而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殖、血管环生成及迁移能力,导致内皮功能障碍,而叶酸能改善这种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