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目的探讨0.45%盐水氧气射流雾化用于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用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加庆大霉素8万U、α-糜蛋白酶5mg、地塞米松10mg进行气管内间断滴入湿化,3~5ml/次,每2小时1次;观察组用0.45%盐水氧气射流雾化,每2小时1次,每次15~20min。两组均连续湿化15d。结果观察组痰液黏稠度、痰液活菌比例、肺部感染发生率、气道湿化效果、氧合状态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0.45%盐水氧气射流雾化用于气管切开患者可更好地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适当肺通气、氧合作用,降低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后一种较为理想的雾化吸入方式,提高湿化效果。方法将40例气管切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气道间断滴药加常规氧气雾化吸入法,观察组采用气道间断滴药加改良氧气雾化吸入法,比较两组湿化效果。结果观察组气道出血、痰痂形成、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每日吸痰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痰液成分测定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气管切开氧气雾化法能将雾化药液充分吸入气道,可降低痰液的粘稠度,提高气道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减少气管切开患者术后气道干燥、痰阻、下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41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湿化方法,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的湿化气管罩进行气道湿化.结果 观察组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吸痰次数、吸痰时及吸痰后5min SpO2波动程度,观察组显著少于/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自行设计的湿化气管罩能有效减少气管切开患者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重症非人工气道患者痰液湿化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重症非人工气道患者痰液湿化的效果.方法 将128例非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予常规湿化法;观察组予生理盐水100 ml加a-糜蛋白酶2万U向口咽部滴入,其滴入量、间隔时间根据痰液的粘稠度而定.结果 两组痰液粘稠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低氧血症发生率和气管切开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口咽部滴入湿化液用于重症非人工气道患者的气道管理,能保持气道门户(口咽部)处于湿化状态,使痰液易于吸出或咳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重症非人工气道患者痰液湿化的效果。方法将128例非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予常规湿化法;观察组予生理盐水100ml加α-糜蛋白酶2万U向口咽部滴入,其滴入量、间隔时间根据痰液的粘稠度而定。结果两组痰液粘稠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低氧血症发生率和气管切开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口咽部滴入湿化液用于重症非人工气道患者的气道管理,能保持气道门户(口咽部)处于湿化状态,使痰液易于吸出或咳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气管切开患者由于失去了上呼吸道湿化作用,易发生气道阻塞、肺不张及继发性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氧气雾化吸入对改善氧合作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减少气管切开患者术后气道干燥、痰阻、下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方法将41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湿化方法,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的湿化气管罩进行气道湿化。结果观察组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发生率晕著低于对照组(P〈0.05,P〈O.01);吸痰次数、吸痰时及吸痰后5minSpO2波动程度,观察组显著少于/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自行设计的湿化气管罩能有效减少气管切开患者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一体式输氧装置预防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不同氧气湿化装置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将14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1例和干预组84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传统的氧气湿化瓶持续吸氧;干预组患者运用一体式输氧装置持续吸氧。结果干预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干预组氧气湿化液的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38.33%和5.00%,对照组的氧气湿化液与痰培养病原菌具有一致性。结论一体式输氧装置可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9.
气管切开患者由于失去了上呼吸道湿化作用,易发生气道阻塞、肺不张及继发性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氧气雾化吸入对改善氧合作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起着关键作用。但传统的雾化器很难使气雾吸入到气管或气管深处而达不到稀释痰液、平喘、抗感染的目的,同时患者卧位局限,侧卧时雾化药液易倒流。我科2007年1月对传统雾化器进行改良,并应用于30例气管切开患者,临床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进开胸术后患者氧气射流雾化吸入的方法,以增进排痰的有效性。方法将176例开胸术后患者按住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行雾化吸入,观察组改进雾化吸入方法,即于吸气的第1秒患者以中、示指并拢堵住雾化气出气口,第2~3秒中、示指松开1条缝隙,待吸气毕手指并拢仍堵住出气口并移吸嘴于口外,缩唇呼气后似前吸气。均每次15~25min。结果观察组雾化吸入462例次,对照组448例次。观察组呼吸频率、吸入障碍程度、有效咳痰率、SpO2≥0.98例次及肺部感染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改进后的雾化吸入方法可显著提高排痰效果,有利于降低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