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肿瘤坏死因子α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在异常瘢痕的发生和防治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组织培养技术 ,建立了成纤维细胞系 ,以MTT法测定细胞活力 ,流式细胞仪检测纤维粘连蛋白 (FN)表达及间接免疫荧光法等技术和方法。对来源于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的成纤维细胞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 ①高浓度的TNF α( 10 0 0U/ml ↑ )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活力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并使其FN表达减少 11 7% ;②TNF α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活力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并使其FN表达增加 5 8%。结论 TNF α对于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的成纤维细胞具有不同的生物学作用。研究TNF对增生性瘢痕的调控机制 ,有可能为防治瘢痕的异常增生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核心蛋白多糖的含量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 ,探讨核心蛋白多糖含量的变化与其合成的关系。 方法 取 10例手术剩余的正常皮肤、包皮和 2 2例手术切除的瘢痕组织作标本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核心蛋白多糖在标本组织中的含量及其分布 ,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其mRNA表达水平。 结果 正常皮肤的真皮中核心蛋白多糖含量丰富 ,mRNA呈低表达。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核心蛋白多糖含量在 6个月内 (184 0 3± 7193)极少 ,7~ 12个月 (4 2 937± 96 6 2 )逐渐增加 ,13~ 36个月 (86 2 31± 16 2 85 )持续增加 ,36个月以后 (13094 3± 174 5 8)其含量与正常皮肤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 5);其mRNA水平在 6个月内低于正常 ,7~ 12个月呈高表达 ,13~ 36个月呈持续高表达 ,36个月后逐渐下降至正常皮肤表达水平。 结论 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核心蛋白多糖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合成减少 ,核心蛋白多糖的增加与瘢痕组织稳定的时间相一致 ,提示核心蛋白多糖的延迟出现可能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锌指基因217(ZNF217)和翻译延伸因子1α(EF1α)在病理性癜痕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为瘢痕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印迹)法检测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ZNF217和EF1α的mRNA、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ZNF217的mRNA及蛋白质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46±0.397、1.45±0.265、4.49±0.999、5.47±0.808;0.276±0.0211、0.299±0.0150、0.743±0.0509、0.747±0.0377.EF1α的mRNA及蛋白质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47±0.469、1.47±0.218、5.10±1.680、5.74±1.920;0.505±0.0371、0.518±0.0153、0.780土0.0369、0.792±0.0290.病理性瘢痕组织中ZNF217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皮肤、成熟瘢痕(P<0.01);病理性瘢痕组织中EF1α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增高,与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性瘢痕组织中ZNF217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与EF1α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ZNF217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表达增高,可能通过调节EF1α等细胞周期调控因子而促进瘢痕组织中细胞的增生,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中褪黑素受体含量的差异,探讨其意义.方法 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各10例,免疫组化检测组织中褪黑素受体GPR50的表达,荧光定量PCR(SYBR Green)检测组织中褪黑素受体MT1、MT2 mRNA含量,并将PCR阳性产物基因测序.结果 免疫组化显示褪黑素受体GPR50表达于细胞膜和细胞质,正常皮肤表皮基底层细胞、毛囊和汗腺均有褪黑素受体阳性表达,增生性瘢痕组织表皮、残留的毛囊和汗腺内也存在褪黑素受体表达;同时发现增生性瘢痕真皮成纤维细胞有广泛褪黑素受体阳性表达,而正常皮肤组织中则少见表达.荧光定量PCR显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MT1、MT2 mRNA含量分别为(1.16584 4±0.21829)和(0.99550 ±0.14624)拷贝数/μl cDNA,正常皮肤中为(0.99081±0.26485)和(0.77083±0.15927)拷贝数/μl cDNA,增生性瘢痕组织中MT1、MT2 mRNA含量均高于正常皮肤(P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瘢痕疙瘩中两种小分子蛋白多糖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和双糖链蛋白多糖(biglycan) mRNA表达.方法 以含decorin/biglycan cDNA重组质粒为模板,体外转录合成decorin/biglycan cRNA探针,采用cRNA-mRNA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增生性瘢痕疙瘩、成熟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decorin和biglycan mRNA表达.结果 增生性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decorin mRNA表达水平较成熟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减少(P <0.01),成熟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增生性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biglycan mRNA水平与成熟瘢痕组织相比显著增高(P <0.01).在正常皮肤组织中,biglycan mRNA仅由表皮中分化的角朊细胞(棘细胞和颗粒细胞)表达;真皮成纤维细胞中未见表达信号.结论 小分子蛋白多糖decorin和biglycan mRNA表达在增生性瘢痕疙瘩中发生改变,提示与瘢痕疙瘩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正常皮肤和瘢痕组织中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促炎细胞因子的水平及二者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笔者医院切除的四肢瘢痕疙瘩组织标本为瘢痕疙瘩组;增生性瘢痕组织标本为增生性瘢痕组;普通瘢痕组织标本为普通瘢痕组,同期因四肢外伤切除的正常皮肤组织作为正常组。研究采用HE染色观察炎性细胞浸润情况,RT-qPCR检测病理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中HIF-1α及促炎细胞因子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瘢痕疙瘩观察组及增生性瘢痕组浸润水平明显高于普通瘢痕组及正常皮肤组(P0.05),普通瘢痕组与正常皮肤组浸润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瘢痕疙瘩组浸润水平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组(P0.05)。瘢痕疙瘩组及增生性瘢痕组中HIF-1α、IL-6、IL-8、hs-CRP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皮肤对照组(P0.05),瘢痕疙瘩组HIF-1α、IL-6、IL-8、hs-CRP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增生性瘢痕组(P0.05)。HIF-1α的表达与炎性细胞因子IL-6、IL-8、hs-CRP呈正相关(P0.05)。结论:病理性瘢痕组织中HIF-1α和促炎细胞因子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皮肤,且HIF-1α和促炎细胞因子的水平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测定糖尿病大鼠椎间盘组织中白介素 1α (IL 1α)和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 α)的含量变化 ,并对其意义进行探讨。方法 :3 6只SD大鼠随机分为 2组 ,每组 18只 ,处理组用腹腔单次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 (strep tozotocin ,STZ)造成糖尿病。分别在第 1、 3、 4个月时 ,采用免疫酶联法 (ELISA法 )测定椎间盘组织中IL 1α和TNF α。结果 :在 3个不同时期 ,糖尿病组中IL 1α和TNF α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糖尿病组中IL 1α和TNF α的含量在 3个不同时期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糖尿病时 ,椎间盘组织中IL 1α和TNF α的含量明显增加 ,并维持在较高水平 ,这可能与造成糖尿病患者椎间盘突出术后效果相对差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下游信号分子smad2,smad3和smad4在伤后不同时期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用病理学技术检测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的结构特征后,提取16例不同发生时期的增生性瘢痕(4个月~11年)和8例正常皮肤组织的总RNA后,分离mRNA,用RT-PCR方法检测这4种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TGF-β1,smad2,smad3和smad4基因在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中都有表达.TGF-β1在不同类型组织中表达水平相近似.与正常皮肤相比,smad2,smad3和smad4基因的转录本含量在增殖期的增生性瘢痕中明显升高,在成熟期的增生性瘢痕中smad2基因表达量恢复到正常皮肤水平,而smad3和smad4基因表达虽有所减弱,但两种基因的mRNA含量仍明显高于正常皮肤(P<0.05).结论:信号分子smad2,smad3和smad4基因表达增强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之一,而smad2表达降低,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减弱可能与增生性瘢痕达到相对稳定的成熟状态有关,而TGF-β1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 eIF4E)、磷酸化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p-eIF4E)和髓样细胞白血病-1(myeloid cell leukemia-1,Mcl-1)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它们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eIF4E和Mel-1的mRNA表达量.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eIF4E、p-eIF4E和Mcl-1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eIF4E的mRNA及蛋白质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380±0.450、1.230±0.230、5.400±0.450、5.460±0.460和0.597±0.060、0.590±0.040、0.694±0.066、0.697±0.022.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p-eIF4E的蛋白质表达量为0.202±0.037、0.216±0.019、0.426±0.026、0.433±0.027.Mcl-1的mRNA及蛋白质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510±0.660、1.400±0.530、6.650±0.850、7.230±1.530和0.589±0.059、0.660±0.063、0.870±0.118、0.914±0.064.病理性瘢痕组织中eIF4E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皮肤、成熟瘢痕(P<0.05);病理性瘢痕组织中Mcl-1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增高,与正常皮肤、成熟癜痕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瘢痕组织中eIF4E的磷酸化程度高于正常皮肤和成熟瘢痕(P<0.05).病理性瘢痕组织中eIF4E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与Mcl-1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eIF4E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表达增高,磷酸化程度增高,p-eIF4E可能通过调节Mcl-1等细胞周期调控因子而促进癜痕组织中细胞的增生,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中铁代谢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组织标本均来自2016年-2018年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烧伤整形外科住院患者。患者分三组:正常皮肤组、萎缩性瘢痕组、增生性瘢痕组。后两组患者分别采集瘢痕及其自身正常皮肤标本。术中采集标本,应用电感耦合质谱分析仪测定三组标本中组织铁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增生性瘢痕中铁代谢相关蛋白转铁蛋白受体1 (transferrin receptor 1,TfR1)、铁蛋白(ferritin,FTL)、二价金属离子转运蛋白1(divalent metal transporter 1,DMT1)、膜铁转运蛋白1(ferroportin 1,FPN1)等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结果:三组正常皮肤组织中组织铁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增生性瘢痕组:增生性瘢痕组织比自身正常皮肤组织中组织铁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显示增生性瘢痕组中增生性瘢痕组织及自身正常皮肤组织中均有铁代谢相关蛋白的表达,多表达于胞浆中,在表皮层表达较强。其中DMT1(±IRE)、FPN1以及FTL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表达量高于其自身正常皮肤组织(P0.05);TfR1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表达量却降低(P0.05)。结论:增生性瘢痕组患者瘢痕局部铁元素沉积过多,进而细胞内可能通过IRP/IRE系统调节铁的摄取和释放,而且推测主要依赖于TfR1以及FPN1的作用而非DMT1(±IRE)。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对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AB)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机理及其在瘢痕增生中的作用。方法 取体外培养的人正常皮肤及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用原位杂交法观察PDGF对两种细胞表达Proα1(Ⅲ)mRNA的影响。结果;PDGF-AB对两种成纤维细胞表达Pro α1(Ⅲ)mRNA均有明显促进作用,且均呈剂量依赖性关系,但作用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ast cell tryptase,MCT)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探讨MCT基因在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中是否存在差别.方法 采集未经治疗的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各20例,应用免疫荧光组化对MCT的表达进行定位,应用实时荧光相对定量PCR进行mRNA基因水平的相对定量分析.结果 MCT主要集中在瘢痕组织的胶原纤维柬之间,以瘢痕组织浅层分布较多;实时荧光PCR相对定量结果显示MCT基因在瘢痕疙瘩中表达高于增生性瘢痕和皮肤(P<0.01),瘢痕疙瘩中MCT基因表达量约为增生性瘢痕的2.5倍,皮肤的5.4倍.结论 MCT在瘢痕的形成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FasmRNA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原位杂交法检测42例增生性瘢痕和42例正常皮肤组织中FasmRNA的表达,采用逆转录PCR检测42例增生性瘢痕中FasmRNA的表达。结果:原位杂交法检出42例增生性瘢痕和42例正常皮肤组织中FasmRNA表达率分别为23%和64%,差异有显著性(P<0.01);RT-PCR法检出42例增生性瘢痕中FasmRNA阳性表达25例,阳性率为59.5%,阳性表达组中无缺失突变,结论:FasmRNA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明显减少,可能是瘢痕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又称明胶酶A)、MMP-9(又称明胶酶B)及其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因子(TIMP-1)在增生性瘢痕不同形成时期的基因表达.方法 提取16例人体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样本和8例正常皮肤样本总RNA,分离mRNA,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MMP-2、MMP-9和TIMP-1基因在不同样本中的表达.结果 在正常皮肤中MMP-2、MMP-9和TIMP-1基因转录产物的灰度比值分别为(3.8±0.7)%、(5.8±4.4)%、(30.3±3.0)%,在增殖期瘢痕中分别为(13.5±4.5)%、(18.4±4.7)%、(37.7±4.3)%,明显高于正常皮肤(P<0.05).成熟期瘢痕MMP-2和MMP-9基因表达量已恢复至正常水平,但TIMP-1基因较正常皮肤仍持续高表达(P<0.05).结论 MMP-2、MMP-9和TIMP-1基因表达增强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之一,MMP-2和MMP-9基因表达降低可能与增生性瘢痕达到相对稳定的成熟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5.
Hypertrophic scars resulting from severe burns are usually treated by continuous elastic compression. Although pressure therapy reaches success rates of 60-85% its mechanisms of action are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In this study, apoptosis induction and release of interleukin-1beta (IL-1beta)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alpha) were evaluated in normal (n = 3) and hypertrophic (=7) scars from burns after in vitro mechanical compression. In the absence of compression (basal condition) apoptotic cells, scored using terminal deoxyribonucleotidyl transferase assay, were present after 24 hours in the derma of both normal scar (23 +/- 0.4% of total cell) and hypertrophic scar (11.3 +/- 1.4%). Mechanical compression (constant pressure of 35 mmHg for 24 hours) increased apoptotic cell percentage both in normal scar (29.5 +/- 0.4%) and hypertrophic scar (29 +/- 1.7%). IL-1beta released in the medium was undetectable in normal scar under basal conditions while in hypertrophic scar the IL-1beta concentration was 3.48 +/- 0.2 ng/g. Compression in hypertrophic scar-induced secretion of IL-1beta twofold higher compared to basal condition. (7.72 +/- 0.2 ng/g). TNF-alpha basal concentration measured in normal scar medium was 8.52 +/- 4.01 ng/g and compression did not altered TNF-alpha release (12.86 +/- 7.84 ng/g). TNF-alpha basal releas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hypertrophic scar (14.74 +/- 1.42 ng/g) compared to normal scar samples and TNF-alpha secretion was diminished (3.52 +/- 0.97 ng/g) after compression. In conclusion, in our in vitro model, mechanical compression resembling the clinical use of elastocompression was able to strongly increase apoptosis in the hypertrophic scar derma as observed during granulation tissue regression in normal wound healing. Moreover, the observed modulation of IL-1beta and TNF-alpha release by mechanical loading could play a key role in hypertrophy regression induced by elastocompression.  相似文献   

16.
增生性瘢痕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受体的分布及表达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 β(TGF β)及其受体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收集临床手术切除后的正常皮肤组织 7例和增生性瘢痕组织标本 11例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TGF β及其TGF β受体 (TGFR)Ⅰ、TGFRⅡ在组织中的定位分布、蛋白和mRNA表达。 结果 在正常皮肤组织中 ,与TGF β1 、TGF β2 、TGFRⅠ比较 ,TGF β3和TGFRⅡ呈较高表达 ;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则呈现与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相反的结果。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 ,增生性瘢痕组织中TGF β1 、TGF β2 和TGFRⅠ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 ,而TGF β3和TGFRⅡ的蛋白以及mRNA表达相对减少。 结论 创面愈合过程中TGF β及其受体不同水平的表达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微丝功能对正常皮肤及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细胞培养、Northern blot分析等方法,以α-32P-dCPT标记的胶原酶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cDNA为探针,检测正常皮肤及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酶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用细胞松弛素B破坏微丝后,正常皮肤及增生性瘢痕成纤维性细胞的胶原酶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mRNA含量明显升高。结论 微丝骨架可在基因转录水平参与对成纤维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的调控。  相似文献   

18.
病理性瘢痕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目的 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分别留取正常皮肤 5例、增生性瘢痕 15例和瘢痕疙瘩 7例组织标本 ,测定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 ,通过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和图像定量分析 ,检测组织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基因表达水平。 结果 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为 (2 6 .5 2± 4 .10 )、(84 .10± 1.76 )和 (92 .38± 2 .0 4 )μg/ mg,后两者与前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 ;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m RNA指数分别为 0 .0 9± 0 .2 5、0 .78± 0 .6 3和0 .84± 0 .0 4 ,后两者与前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 结论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纤维化进程中可能起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Bcl—2和Fas基因在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凋亡基因Fas/Apo-1和抑凋亡相关基因Bcl-2在瘢痕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0例正常皮肤、10例增生性瘢痕及10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Fas/Apo-1和Bcl-2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Fas蛋白稀释为1∶50;Bcl-2蛋白稀释为1∶40,阴性对照以PBS代替一抗.随机选择五个高倍视野,计算其细胞平均阳性率.结果Bcl-2蛋白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阳性率分别为6.78%、38.6%和83.2%.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的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皮肤,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瘢痕疙瘩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P<0.01).Fas/Apo-1蛋白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阳性率分别为78.4%、80.4%和84.4%,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病理性瘢痕的形成与Bcl-2基因的过度表达有关,而对Fas基因介导的凋亡不敏感或凋亡受阻,亦是导致瘢痕过度增生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