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掌背侧不同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掌背侧不同手术入路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2000年6月-2006年12月,收治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1例,男27例,女34例;年龄22~70岁,平均55.5岁。交通伤18例,跌伤43例。均为新鲜闭合骨折。术前均摄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30例行CT检查。按AO分型,B1型25例,B2型18例,B3型7例,C1型7例,C2型4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经腕掌侧(A组,n=34)及背侧(B组,n=27)入路切开行钢板内固定术。术前测量掌倾角和尺偏角,A组分别为(-145.0±53.0)^o和(8.6±3.1)^o,B组分别为(-40.0±30.0)^o和(7.3±5.6)^o。术前A、B组桡骨短缩分别为(12.0±5.3)mm和(10.3±4.2)mm;关节面台阶A组为(4.3±2.2)min,B组为(4.1±3.3)min。结果6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7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均愈合,A组愈合时间为(8.2±1.6)周,B组为(8.1±1.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腕关节功能采用Cartland-Werley评分,术后8周A组优7例,良10例,差17例,优良率为50.0%;B组优7例,良11例,差9例,优良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周,A组优21例,良9例,差4例,优良率为88.2%;B组优18例,良5例,差4例,优良率为8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学评估采用Sarmiento评分,术后测量掌倾角和尺偏角,A组分别为(9.5±3.1)^o和(18.0±8.2)^o,B组分别为(11.0±4.7)。和(16.0±7.6)^o术后两组均未见桡骨短缩;关节面台阶两组均〈1mm;所有指标A、B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后早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远期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掌背侧不同手术入路可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提供有效复位及早期功能锻炼。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术后早期腕关节旋前功能受影响,且远期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初步使用国产TC-Dynamic人工膝关节系统的临床效果和手术经验。方法本组使用国产TC—Dynamic人工膝关节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40例60膝,术前膝关节外科学会评分(KSS)的膝评分平均为16.28分(-32~47分),功能评分平均为18.36分(-20~60分),膝关节活动度(ROM)平均为79.22°(20°~145°)。结果36例52膝术后获得平均随访时间为20.41m(1.5~40m),随访时KSS膝评分平均为84.88分(70~95分),功能评分平均为80.58分(55~90分),ROM平均为110.48°(85°~140°)。所有随访患者术后X线片均示下肢力线良好,假体位置满意,无透亮线及任何松动迹象。结论使用国产TC—Dynamic人工膝关节假体的TKA手术临床效果满意。手术操作简便,截骨量较少,如果手术配套器械的设计和制作工艺能够进一步改良和提高,则更利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后路椎体间自体髂骨融合与Cage融合治疗成人下腰椎不稳的效果。方法2003年2月-2006年10月,收治60例下腰椎不稳患者。28例采用后路椎体间自体髂骨块融合治疗(植骨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52.78±10.50)岁。病程3~16个月。退变性不稳12例,峡部裂性滑脱14例,医源性不稳2例。L3 、41例,L4,517例,L5、S1 10例。相对椎间隙高度(23.24±6.62)mm,椎间隙活动度(10.50±5.07)^o,矢状滑移距离(4.50±1.15)mm,JOA评分(18.56±2.68)分。32例采用Cage融合治疗(Cage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51.75±10.44)岁。病程3.5~14.0个月。退变性不稳16例,峡部裂性滑脱14例,医源性不稳2例。其中L4,516例,L5、S1 16例。相对椎间隙高度(24.34±7.22)mm,椎间隙活动度(11.12±5.67)^o矢状滑移距离(4.38±0.75)mm,JOA评分(19.00±4.12)分。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术后1、3、6、12个月两组患者获定期随访。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费用植骨组和Cage组分别为(2.0857±1.1451)万元和(3.3875±0.8706)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植骨组2例术后2周出现取骨区疼痛,未作处理;3例患者术后1~2d出现神经损伤症状,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Cage组2例术后1~2d出现神经损伤症状,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两组均无假关节形成、椎间隙感染及Cage移位。两组相对椎间隙高度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3、6、12个月,植骨组椎体融合分别为0、0、7、23例;Cage组分别为0、0、8、29例;术后6、12个月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植骨组JOA评分与Cage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体髂骨融合治疗下腰椎不稳在融合时间、融合率及临床症状缓解程度方面与Cage融合无显著差异。自体髂骨可作为下腰椎不稳椎间融合的植骨材料,临床疗效好,无免疫排斥,价格便宜。  相似文献   

4.
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hen H  Zhang XL  Wang Q  Shao JJ  Jiang Y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6):1083-1086
目的比较不干扰股四头肌(QS)微创全膝置换术与标准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结果。方法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采用QS微创全膝置换术完成26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QS组),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关节屈曲活动度,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膝关节协会评分(KSS)、下肢胫股角和直腿抬高时间等,并与同期33例标准髌旁内侧入路TKA比较(标准组)。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7个月(12~23个月)。平均切口长度QS组为(9.5±1.5)cm,标准组为(14.0±2.3)cm(P〈0.05)。止血带时间QS组为(83±16)min,标准组为(55±11)min(P〈0.05)。平均胫股角QS组为外翻(5.7±1.5)°,标准组为(6.0±1.4)°(P〉0.05)。VAS评分术后1、3和7dQS组明显低于标准组,术后6周VAS评分无差异。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术后1周QS组可达到(107±12)°,标准组为(95±11)°(P〈0.05),术后6周和3个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平均屈曲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腿抬高术后1周QS组为23例(88%),而标准组为21例(64%)(P〈0.05)。术后6周膝关节评分QS组为78±15,标准组为71±20(P〈0.05)。QS组1例出现有症状的深静脉血栓,标准组3例;QS组1例伤口愈合不良。所有病例未发现深部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采用QS微创全膝置换,术后疼痛轻,有利于早期伸膝功能和活动度的恢复,但手术技术要求高,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切口第一跖骨远端截骨术矫正踇外翻畸形的疗效。方法:2003年以来采用小切口第一跖骨远端截骨术治疗踇外翻畸形300例共542只足,不做内固定。对所有患者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学会(AOFAS)蹲趾-跖趾-趾间评分标准进行临床评估,并结合影像学诊断综合评价手术疗效。结果:AOFAS总平均分为89.4±10.2分。影像学评估,术后踇外翻角(HVA)为12.8°±5.8°(4°~22°),较术前34.6°±9.6°(18°~68°)改善22°±8.4°;第一二跖骨间角(IMA)为7.6°±1.8(6°~11°),较术前14.3°±3.2°(11°~21°)改善6.7°±2.4°,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542只患足,498只对术后疗效满意,满意率91.5%。结论:小切口第一跖骨远端截骨术矫正踇外翻,临床效果可靠,不需内固定,手术切口美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中重度血友病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手术特点、假体选择、术后康复及治疗费用。方法2004年4月至2006年8月,对6例(9膝)男性血友病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年龄18-50岁,平均33.83岁;随访4-28个月,平均20个月。以瑞金方案补充凝血因子,手术日血友病A的Ⅷ因子:C水平〉50%,血友病B的Ⅸ因子:C水平〉40%即可手术,以后根据出血和凝血因子水平,减少凝血因子补充量。术中基于关节结构和功能选择假体。术后进行个体化康复训练。采用Cleveland膝关节评分和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进行评估,并统计凝血因子总量和住院总费用。结果根据Cleveland膝关节评分,优6膝,一般3膝。根据KSS评分,平均膝关节评分从术前(27.6±13.0)分增加到术后(84.3±11.4)分,平均膝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27.1±33.3)分增加到术后(58.7±47.9)分。术后2例发生关节内出血,1例发生左腓总神经麻痹。平均住院费用为(141450±46501)元,西药和手术费用分别占总费用的48.2%和43.9%。结论对血友病膝关节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其治疗关键是调整术前、术中和术后凝血因子水平,合理补充凝血因子。双膝受累时一次手术可节约医疗支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关节镜下松解膝关节内、外粘连所致的屈膝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02年元月至2004年12月间膝关节手术后屈膝功能障碍的67例患者行粘连松解术,在关节镜下采用钩刀、刨刀、射频切除关节内髌上囊、内外侧间隙、髌下脂肪垫间隙、髁间窝等和关节外的股骨与股中间肌间隙、股内外侧肌间隙的粘连以及配合手法进行松解和术后康复治疗。结果67例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10.4个月),屈膝活动度增强30°~80°(平均78.26°),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术前(56.60±7.20)分,术后(84.40±11.20)分(t=2.68,P〈0.01)。结论关节镜下行关节内外粘连松解术治疗屈膝功能障碍有效、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8.
小鼠脊髓损伤标准化重物打击模型的制备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小鼠作为实验动物,采用改良垂直打击脊髓(weight dropping,WD)建立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iury,SCI)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SCI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健康雌性昆明种小鼠1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45只,采用改良WD法应用Impactor model-Ⅱ脊髓致伤仪分别以2.0×2.5g·cm(A组)、2.5×3.0g·cm(B组)、3.0×5.0g·cm(C组)致伤力致伤脊髓;对照组(D组)仅打开椎板,暴露脊髓,不造成SCI。于打击后即刻,6、12h,1、3d,1、2、4、8周对各组小鼠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检测,并行后肢运动功能(Basso mousescale,BMS)评分,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组织学观察。结果神经电生理检查示B组于伤后6h,C组于伤后12h出现N1潜伏期延长,随着时间延长,A、B、C3组潜伏期开始缩短,A组4周趋于正常为(2.40±0.12)ms,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8周逐渐趋于正常为(2.96±0.15)ms,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8周仍维持在较高水平(3.76±0.13)ms,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I伤后即刻小鼠均呈现双后肢瘫痪,BMS主评分为0分;伤后前3dBMS主评分接近0分;随后各组BMS评分逐渐上升,A组伤后1周BMS主评分(5.45±0.12)分,B组伤后2周BMS主评分为(5.45±0.15)分,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8周A组主评分(8.004±0.13)分,B组达(7.50±0.31)分;1周后各实验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低于其余各组(P〈0.01)。伤后2周A组BMS副评分为(10.12±0.76)分,伤后8周B组BMS副评分为(9.85±0.55)分,与同时间点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检查可见C组伤后12h,损伤节段灰质内大片出血灶,炎性细胞浸润,神经元细胞肿胀明显,并出现中央性尼氏小体溶解;随时间推移,神经元细胞数量减少,胶质细胞增生,尼氏小体消失;伤后2周,可见大量胶质细胞增生及空洞形成。B组神经元细胞减少程度及空洞形成均轻于C组,A组最轻,D组除早期可见轻度细胞水肿外,整个观察期内细胞数量无明显改变。结论该模型准确地反映了小鼠脊髓不同程度损伤后的病理生理特点及变化规律,重复性好;可采用重物打击法制作标准小鼠SCI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胫骨近端截骨术治疗原发性胫骨近端骨性关节炎的远期疗效以及最佳的截骨矫正角度。[方法]自1985~1997年,79例(111膝)原发性骨性关节炎患者接受了胫骨近端截骨术。其中男5例(5膝),女74例(106膝);年龄37~70岁(平均55岁)。根据术后胫股角(FTA)分为3组。Ⅰ组61膝FTA〈7°;Ⅱ组23膝FTA7°~9°;Ⅲ组27膝FTA≥10°。所有病例术前、术后按特种外科医院评分系统(HSS)评分。[结果]术后随访2年4个月~14年1个月(平均9年6个月)。术前HSS平均60分,术后1年平均94分,末次随访平均87分。采用2种方法判定手术失败:方法1为需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者,随访4年和14年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9%和85%;方法2为需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者或术后HSS评分〈60分,随访4年和14年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6.4%和75.1%。[结论]胫骨近端截骨术是治疗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但术后胫股角应矫正到外翻7°以上(范围10°~15°)。  相似文献   

10.
同种异体骨移植在移位关节内跟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移位关节内跟骨骨折(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DIACFs)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7年12月,应用经外侧小切口开放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DIACFs28例(34足)。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16~65岁,中位年龄38.5岁。根据Sanders分型,II型18足,Ⅲ型10足,Ⅳ型6足。受伤至手术时间2h~18d。结果22例(28足)获随访13~28个月,平均18.5个月。26足切口I期愈合;2足出现排斥反应,均行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并应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切口闭合冲洗,静脉应用抗生素,局部换药治疗,1足切口I期愈合,1足延期愈合。获随访的22例(28足)术前BShler角为(6.19±9.66)°,术后即刻为(34.51±5.89)°;术前Gissane角为(103.04±15.03)°,术后即刻为(112.18±10.50)°;各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例(14足)术后6~10个月取出内固定,取出内固定后BShler角为(32.81±5.10)°,Gissane角为(110.81±9.98)°,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学会的踩.后足评分标准评分:60~70分3足,70~80分10足,80~90分12足,90~100分3足。结论应用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DIACFs,可有效填充缺损区,维持复位后跟骨的高度及后侧面解剖复位,加速骨愈合,较好地恢复足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