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在肝移植高危受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高危受者肝移植后采用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的意义。方法 根据受者术前情况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免疫抑制方案 ,比较采用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的高危受者与采用常规免疫抑制方案的高危受者和普通受者肝移植术后肾功能衰竭、急性排斥反应、感染发生率 (包括细菌、真菌、巨细胞病毒感染 )以及院内死亡率。结果 采用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的高危受者肝移植术后肾功能衰竭、细菌及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以及院内死亡率均较采用常规免疫抑制方案的高危受者显著降低 (P<0 .0 5) ,与采用常规免疫抑制方案的普通受者相比 ,两个组上述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采用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较常规免疫抑制方案有更高的安全性 ,可以提高高危受者的肝移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FC/ATG)预处理方案联合环孢素延迟口服方案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行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疗效与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21年9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行单倍体HSCT治疗的106例SAA患者。对比FC/ATG与白消安+环磷酰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Bucy/ATG)预处理方案、环孢素延迟口服与正常口服方案的疗效,评价指标包括预处理相关不良反应、造血重建、供受者干细胞嵌合情况、环孢素血药浓度监测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并进行生存预后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急性与慢性GVHD累积发病率应用Gray检验进行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率,并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SAA患者HSCT后发生急性GVHD的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Bucy/ATG预处理组34例受者,FC/ATG预处理组72例受者;36例选择环孢素正常口服方案(消化道症状消失后口服),62例选择环孢素延迟口服方案(维持静脉输注到+50 d再改为口服)。两种预处理方案均获得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成功植入。Bucy/ATG组受者Ⅲ~Ⅳ度口腔溃疡和腹泻发生率(61.8%和44.1%)均高于FC/ATG组(16.7%和1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ucy/ATG组和FC/ATG组受者预处理期间分别因合并重度感染导致死亡5(14.7%)、3例(4.2%),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0、+40和+50 d不同时间段时,环孢素正常口服组受者环孢素血药浓度均低于延迟口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22、-5.751和-9.773,P均<0.05)。环孢素正常口服组受者急性GVHD累积发病率(52.8%)和中重度慢性GVHD累积发病率(55.6%)均高于环孢素延迟口服组(24.2%和2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LA配型不相合(RR=0.476,95%可信区间:0.932~1.679,P<0.05)、环孢素正常口服方案(RR=0.329,95%可信区间:1.331~1.843,P<0.05)是发生急性GVHD的危险因素。随访至2021年9月,106例受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7.6个月(11~93个月),共死亡21例。Bucy/ATG组和FC/ATG组受者HSCT后2年生存率分别为66.3%、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55,P<0.05)。 结论FC/ATG预处理联合环孢素延迟口服方案可能是单倍体HSCT治疗SAA安全、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高度致敏受者的肾移植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高度致敏肾移植受者的组织配型和抗排斥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高度致敏肾移植受者的HLA抗体、HLA配型和肾移植后抗排斥反应治疗效果。结果 肾移植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2例(4.4%),急性排斥反应9例(20.9%),经激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血浆置换等治疗后均逆转。人/肾1年存活率分别为95.6%/91.1%。结论 避开相应抗体的良好HLA配型,是高度致敏受者肾移植成功的关键。术后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短程诱导、并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治疗,能减少急性排斥的发生率,提高移植物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老年肾移植受者贫血的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68例首次肾移植的老年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筛选老年肾移植受者发生贫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168例老年首次肾移植受者,贫血的总发生率为45.2%( 76/168).40例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26例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10例为溶血性贫血.76例贫血受者中,51例为红细胞生成素(EPO)缺乏;25例为EPO抵抗.贫血受者营养不良,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贫血受者(P<0.01).环孢素、硫唑嘌呤、泼尼松方案( CsA+Aza+Pred)贫血发生率为57.1%,显著高于其他方案(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肌酐水平、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是老年肾移植受者贫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89、5.156、6.345、1.876.结论 贫血是老年肾移植受者严重并发症.男性、肌酐水平、急性排斥反应、DGF是老年肾移植受者贫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9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2844例肾移植受者中术后并发PTLD的13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受者性别、年龄、血肌酐、药物浓度、糖尿病、肾移植术后有无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急性排斥反应和免疫抑制剂方案的使用等相关资料。13例PTLD受者中,男11例,女2例,确诊时年龄为55岁(31~78岁)。结果PTLD病变位置分布在肺部1例,胃肠道8例,区域淋巴结2例,皮肤1例,颅内1例,均病理诊断为弥漫性大B淋巴细胞淋巴瘤,距肾移植手术中位时间为86个月(12~204个月)。76.9%受者病理组织EB病毒检测呈阳性。确诊后给予免疫抑制剂减量为主的综合治疗,无法耐受利妥昔单抗+CHOP(R-CHOP)方案化学药物治疗的受者切换为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R2)方案,2例受者肺部感染死亡,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1例,病情进展1例,总有效率91.6%。结论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是综合治疗的核心,根据受者耐受性选择合理的化学药物治疗方案,R2方案为无法耐受一线R-CHOP方案的受者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再次肾移植受者和移植肾存活情况及长期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接受肾移植受者临床资料。共纳入再次肾移植受者37例,首次肾移植受者5 374例。根据再次肾移植受者移植肾存活时间长短,将其分为长期存活组(19例,>5年)和短期存活组(18例,≤5年)。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长期和短期存活组供受者年龄、首次与再次肾移植间隔时间、HLA错配数和再次移植供肾冷/热缺血时间。采用卡方检验比较长期和短期存活组受者性别、再次移植供肾类型、再次移植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比例、首次移植失功移植肾切除比例、再次移植前免疫诱导比例及再次移植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比例。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再次和首次肾移植受者/移植肾1、5和10年存活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再次肾移植术后移植肾长期存活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截至2018年3月1日,37例再次肾移植受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52个月(11~323个月),2例死亡,18例发生移植肾失功,17例移植肾功能稳定。5 374例首次肾移植受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08.9个月(0.1~350.0个月),459例死亡,1 343例发生移植肾失功。再次移植组受者/移植肾1、5和10年存活率分别为86%/81%、86%/62%和82%/36%,首次移植组受者/移植肾1、5和10年存活率分别为99%/98%、93%/89%和88%/80%。再次移植组移植肾1、5和10年存活率均低于首次移植组(χ2=60.816、25.110和43.900,P均<0.05);再次移植组受者1年存活率低于首次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09,P<0.05)。长期和短期存活组受者再次移植后移植肾DGF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39和4.748,P均<0.05)。Cox回归分析结果示DGF和急性排斥反应是影响再次肾移植受者移植肾长期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4.317和4.571,P均<0.05)。 结论再次肾移植受者移植肾存活率低于首次肾移植受者,DGF和急性排斥反应是影响再次移植受者移植肾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巴利昔单抗联合常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预防心脏移植后排斥反应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04年6月至2011年1月接受心脏移植的受者共214例.所有受者均在术前1h和术后4d时各应用1次巴利昔单抗,剂量为20 mg/次,三联免疫抑制方案为环孢素A(CsA)+吗替麦考酚酯(MMF)+皮质激素.术后采用心内膜活检诊断排斥反应,并按照国际心肺移植协会(ISHLT)的分级标准评价急性排斥反应的严重程度.术后对受者随访1年,收集心内膜活检及发生排斥反应的资料,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结果 受者接受心内膜活检的时间为术后(20.1±7.3) d(1~60 d),结果显示,Ⅰa 级63例(29.4%),Ⅰb 级8例(3.7%),Ⅱ级12例(5.6%);术后1年,143例受者接受心内膜活检,结果显示,Ⅰa 级29例(20.3%),Ⅰb 级1例(0.7%)及Ⅱ级11例(7.7%).住院期间,共有5例受者死亡,死亡原因包括移植心脏功能衰竭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及猝死1例;出院后至术后1年内,有2例受者死亡,死亡原因包括严重排斥反应1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术后1个月内,发生感染7例(3.3%),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11例(5.1%),无受者发生肝功能衰竭.结论 应用巴利昔单抗联合常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是预防心脏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安全、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致敏患者经双滤过法血浆分离(DFPP)方案预处理,并联合使用抗CD25单抗诱导治疗后行肾移植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1至2012年1月45例致敏受者在肾移植前经DFPP方案预处理,并联合使用抗CD25单抗诱导治疗后接受肾移植的临床资料.所有受者预处理前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均大于20%,为(56.5±19.9)%,预处理后PRA水平降至(18.9±19.1)%.受者与供者的HLA抗原错配数为(2.1±0.7)个,术前2次供、受者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试验均为阴性.所有受者术后至少随访1年,观察术后1年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以及排斥反应和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期间,无受者死亡,有2例受者发生移植肾功能丧失,术后1年受者存活率为100%(45/45),移植肾存活率为95.6% (43/45).术中肾血管开放后1例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2%,受者在切除移植肾后恢复血液透析;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2例,发生率为26.7%(12/45),经甲泼尼龙和(或)ATG冲击治疗后,11例完全逆转,1例出现移植肾功能丧失而恢复血液透析.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为8.9%(4/45),经抗感染治疗后均好转,未发生重症肺部感染.结论 肾移植前采用DFPP 预处理,并联合使用抗CD25单抗诱导治疗安全有效,能使致敏受者获得良好的肾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诱导方案应用于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肾移植受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完成的121例DCD肾移植受者临床资料。根据免疫诱导方案的不同分为3组:巴利昔单抗组(61例)、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组(rATG组,18例)和抗人T淋巴细胞兔免疫球蛋白组(ATG-F组,42例)。观察3组受者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感染发生情况,以及受者和移植肾1年存活率。结果 121例DCD肾移植受者中,17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巴利昔单抗组10例(16.4%),rATG组2例(11.1%),ATG-F 5例(11.9%),3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P0.05)。共32例受者术后出现DGF,巴利昔单抗组16例(26.2%),ATG组6例(33.3%),ATG-F组10例(23.8%),3组DGF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P0.05)。3组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4.8%,22.2%,2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2,P0.05)。共7例出现CMV感染,rATG组3例,ATG-F组4例,3组受者CMV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5,P0.05),ATG组和ATG-F组高于巴利昔单抗组。3组受者和移植肾1年存活率分别为96.7%和95.1%、100.0%和100.0%,95.2%和9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9和0.91,P均0.05)。结论对于低免疫风险的DCD肾移植受者,ATG、ATG-F及巴利昔单抗3种免疫诱导方案有效性无明显差异,但与巴利昔单抗相比,ATG、ATG-F可能增加CMV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供受者ABO血型不合心脏移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供受者ABO血型不合心脏移植受者临床资料,男性12例,女性4例,采用免疫诱导和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结果移植后受者围手术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例(2例经产女性受者死亡),移植后2年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例,感染4例。14例长期存活。未发现慢性移植物血管病。结论供受者ABO血型相容而不合的心脏移植临床疗效良好,但应慎重选择受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