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比较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骨折与传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C形臂X线机透视导航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探讨机器人辅助手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微创化与精准化价值。方法 2018年2月—2019年6月,收治无神经症状胸腰段骨折患者52例,18例接受机器人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机器人组),15例接受C形臂X线机透视导航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透视组),19例接受传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传统组)。记录并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辐射剂量、术中出血量、置钉准确率、卧床时间、住院天数,术前、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及Cobb角,以及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机器人组和透视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天数均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视组透视时间最长、辐射剂量最大,机器人组透视时间最短、辐射剂量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置钉准确率高于透视组和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相对高度、Cobb角、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前、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相对高度、Cobb角及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与透视组术后3 d VAS评分优于传统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3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器人辅助经皮内固定术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精度高、创伤小、辐射少、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满足适应证时可作为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2.
胡太兵  黄仕光  曾广吾  董时纯 《骨科》2018,9(3):212-216
目的 评价后路有限椎板切除治疗胸椎管内髓外肿瘤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7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85例胸椎管内髓外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后入路全椎板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36例纳入全椎板切除内固定组,采用后入路有限椎板切除、无内固定的49例纳入有限椎板切除组。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费用、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估治疗分数、胸椎后凸Cobb角变化、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后随访6~36个月,全椎板切除内固定组的平均随访时间为(20.36±8.61)个月,有限椎板切除组的平均随访时间为(21.73±7.33)个月。有限椎板切除组的手术时间为(2.37±0.22) h,失血量为(313.3±32.8) ml,住院费用为(1.63±0.24)万元,均低于全椎板切除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799,t=21.620,t=24.071,P均<0.001);两组的JOA评分优良率、胸椎后凸Cobb角变化、脑脊液漏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91,t=-0.809,χ2=0.186,P均>0.05)。结论 后路有限椎板切除术治疗胸椎管内髓外肿瘤与全椎板切除内固定术相比,疗效、术后并发症、术后胸椎后凸变化情况相近,但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后者,是一种有效、经济、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加速康复外科(MDT-ERAS)模式在骨科机器人导航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行骨科机器人导航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病人42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给予MDT-ERAS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病人静息性和活动性疼痛、腰椎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时间、病人满意度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病人术后静息性和活动性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缩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骨科机器人导航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的病人采用MDT-ERAS模式,可有效降低病人术后疼痛,帮助病人安全度过围手术期,促进病人术后腰椎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腰椎后路术后ASD病人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8例采用CBT螺钉内固定技术(CBT组),32例采用传统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内固定技术(PS组)。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第1天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CPK)水平、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腰痛和下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观察两组围手术期的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末次随访螺钉松动断裂情况。结果 本组60例病人随访(12.68±2.91)个月(8~18个月)。CBT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 d的CPK水平均低于P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BT组术后1周的腰痛及下肢疼痛VAS评分低于PS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5,P=0.038);但末次随访时,两组间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ODI、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BT组术后有3例病人各有1枚螺钉穿破骨皮质,PS组有4例病人术后第1天出现中度贫血,两组病人术中均未出现硬膜囊破裂、脑脊液漏、神经损伤、伤口感染等并发症。两组病人术后末次随访X线片均未见螺钉松动断裂情况。结论 CBT内固定技术与传统PS内固定技术相比,能达到同等的治疗效果,同时还具有术区暴露范围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对治疗腰椎融合术后ASD具有一定的微创价值。  相似文献   

5.
李海晴  郑广昊  魏媛媛  王璐怡 《骨科》2024,15(2):155-158
目的 探讨高能量激光疗法(HILT)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对半月板损伤病人术后膝关节疼痛和功能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拟行关节镜半月板成形术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病人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两组病人术后康复训练2周后,对照组采用本体感觉训练,观察组采用HILT联合本体感觉训练。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简版生活质量量表(SF-12)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AKS)评分,膝关节主动活动度和下肢运动学指标(步频、步长、步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人满意度。结果 治疗10周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SF-12评分、AKS的膝关节评分和活动功能评分、膝关节屈曲和伸展角度以及下肢运动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P均<0.05);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F-12评分、膝关节评分和活动功能评分、膝关节屈曲和伸展角度以及下肢运动学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HILT联合本体感觉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半月板损伤病人术后膝关节疼痛、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并且还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肌电图对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及其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行肌电图检查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68例,男29例,女39例,年龄21~84岁。根据术前肌电图结果将患者分为:肌电图结果正常者为阴性组32例,异常者为阳性组36例,两组都行PLIF手术。比较两组术前患病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术前后的腰疼、腿疼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结果:68例获随访,时间26~39个月。在术后各时间段两组腰疼、腿疼VAS都明显小于术前。两组术后JOA评分中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评分及JOA总分都明显大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阴性组JOA中临床体征评分、JOA总评分都大于阳性组(P<0.05);术后1、3个月阴性组腿疼VAS小于阳性组(P<0.05);阴性组患者患病时间、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下床时间都短于阳性组(P<0.05)。在其他时间点,两组的腰痛VAS、腿疼VAS、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图正常较肌电图异常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患病时间短;PLIF术后,肌电图正常患者较肌电图异常患者恢复快,但肌电图的结果对PLIF手术最终预后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不同康复模式的临床疗效差异,探讨康复模式及其他因素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7月治疗的900例就诊于北京9家三级甲等医院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单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患者,其中男428例,女472例;年龄>18岁,平均(51.42±12.41)岁;根据患者主观意愿和实际居住地情况分为观察组1、观察组2及对照组共3组。观察组1给予骨科康复一体化康复模式,观察组2给予骨科康复一体化加分级康复模式,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模式。运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系统评估术后24周的临床疗效。将可能影响术后疗效的因素:年龄,年龄分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BMI分组,文化程度,就诊医院,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术前合并症,术前JOA评分,临床诊断,手术节段,手术术式,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康复模式作为自变量,以术后24周ODI评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影响因素和术后疗效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因素、康复模式与术后24周ODI评分之间的关系,找出影响术后疗效的主要原因,分析康复模式对术后疗效的影响程度。结果: 所有患者完成24周随访,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内固定稳定。(1)疗效评价:①术前3组VAS和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功能障碍均降低,术后24周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和对照组、观察组2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JOA评分术后3组功能不同程度提高。术前、术后24周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24周观察组1和观察组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和对照组、观察组2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24周疗效影响因素分析:①单因素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年龄分组、文化程度、术前合并症、临床诊断、手术节段、手术术式、术前JOA评分及康复模式与术后疗效有显著相关性(P<0.05);BMI、BMI分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就诊医院、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与术后疗效无显著相关性(P>0.05)。②多因素结果显示性别、康复模式、年龄、术前JOA评分最终进入方程,逐步多元线性方程有统计学意义(F=12.294,P=0.000)。其中康复模式中骨科康复一体化加分级康复模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绝对值最大(0.176),对术后疗效影响最大。采用常规康复模式较其他两种康复模式术后功能障碍程度更高,男性比女性术后功能障碍程度更高,年龄越大术后功能障碍程度越高,术前JOA总分越低的患者术后功能障碍程度越高。结论: 术前JOA评分、性别、年龄可不同程度预测行单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后疗效。采用不同康复模式均可提高该类患者术后疗效,骨科康复一体化康复模式和骨科康复一体化加分级康复模式对改善术后功能和缓解疼痛方面均优于常规康复模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型头颈固定支架在颈椎后路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8年8月—2019年12月接受颈椎后路手术患者40例,术中应用新型头颈固定支架固定20例(试验组),应用Mayfield头架固定20例(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指数(CCI)及术后头面部皮肤受损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试验组CCI术前为(13.58±2.82)%,术后为(18.26±3.01)%;对照组CCI术前为(13.47±3.01)%,术后为(16.31±2.75)%;2组术后CCI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且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皮肤完好18例,轻度受压2例;对照组皮肤完好17例,头皮出血1例,头皮拉伤2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头颈固定支架操作简便,固定牢靠,能更好地保护颈椎正常生理曲度及头面部皮肤,是一种适应多种颈椎后路手术的较理想的新型支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颈椎后路单侧显露通道辅助下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20年9月—2021年11月,采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64例,其中36例采用颈椎后路单侧显露通道辅助进行手术(通道组),28例采用传统后路进行手术(对照组)。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颈部和上肢疼痛程度,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状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3~16个月,平均7.8个月。术后未发生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通道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2组颈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通道组颈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上肢痛VAS评分、N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时间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与常规术式相比,颈椎后路单侧显露通道辅助下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能有效减轻铰链侧肌肉和韧带损伤,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降低术后早期轴性颈痛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沙卫平  陈国兆  王黎明 《骨科》2021,12(5):414-420
目的 比较零切迹双插片自稳型颈椎融合器(ROI-C)与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运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61例明确诊断为单节段颈椎病的病人,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采用ROI-C固定的30例纳入ROI-C组,其中C3/4退变8例,C4/5退变10例,C5/6退变12例。行常规锁定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31例纳入钛板组,其中C3/4退变7例,C4/5退变11例,C5/6退变13例。比较两组病人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和术后1、6、12个月时上肢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融合节段高度、颈椎矢状位Cobb角,并以Bazaz评分系统评估两组病人术后是否存在吞咽困难情况以及严重程度。结果 61例病人随访12~15个月,平均13.5个月。术中术后未见切口感染、食管破裂、大血管损伤、喉上神经损伤、喉返神经损伤、腺体损伤、脑脊液漏、内固定感染、内固定松动移位等并发症发生。ROI-C组、钛板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81.33±10.74) min、(93.67±11.59)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77.33±22.43) mL、(108.33±24.08) 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的VAS评分、JOA评分较术前均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I-C组和钛板组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的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颈椎融合节段高度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I-C组和钛板组术后吞咽不适的发生率分别为6.67%(2/30)、35.48%(11/3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50,P=0.005)。吞咽不适病人均未予特殊处理,术后随访过程中病人吞咽不适感逐渐消失。末次随访所有病人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ROI-C与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退变性颈椎病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应用ROI-C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吞咽不适情况发生率低且颈椎生理曲度不易丢失,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矫治脊柱后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矫治脊柱后凸中的应用及截骨方法的选择。方法 :本组 2 5例全部采用单节段截骨。椎板、小关节截骨 8例 ;三柱楔形截骨 17例。全部采用短节段的椎弓根内固定装置 ,其中RF 12例 ,CD 3例 ,STB 10例。结果 :本组 2 1例得到 3、6、12个月的随访 ,其腰背痛消失或大部分缓解 ,截骨部位获得骨性愈合 ,后凸角度由手术前平均 70° ,矫正到平均 33° ,矫正角度丢失平均 2 .5° ,矫正率为 5 2 .9%。内固定装置无松脱和断裂。结论 :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治脊柱后凸牢固可靠 ,对于年龄小、无腹腔血管钙化、后凸 <6 0°可选用椎板、小关节截骨 ,相反选用三柱楔形截骨为宜  相似文献   

12.
节段性内固定方法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腰椎峡部裂节段内固定方法的最佳选择。方法:应用记忆合金固定器法10例,均为单纯腰椎峡部裂患者;Scott钢丝捆绑技术18例,12例为合并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改良Buck螺钉法8例,均为合并椎管狭窄患者。共36例,全部病例经临床随访并评定效果。结果:36例经6个月-4年(平均18个月)随访,按李稔生的标准,优良率:记忆合金固定器组为100%,Scott钢丝捆绑组93.7%,改良Buck螺钉组87.5%。总优良率88.9%。结论:三种内固定方法可分别适合存在不同合并症的腰椎峡部裂患者。合理选择内固定方法可提高疗效,节约手术时间并减少创伤出血。  相似文献   

13.
椎体融合器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告椎体融合器 (TFC)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应用椎体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 12例。前路手术 10例 ,其中TFC横卧位 8例 ,前后卧位 2例 ;后路手术 2例。结果 术后随访 3~ 35个月 ,所有融合器均未见移位松动等并发症。术后症状消失 10例 ,明显减轻 2例。结论 本手术具有损伤小 ,术后有即刻固定作用 ,且卧床时间短 ,融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 3 2例成人腰椎滑脱症的治疗 ,探讨腰椎滑脱复位系统加椎间融合器在成人腰椎滑脱症中的治疗作用 ,阐述滑脱复位的临床意义。方法 :2 0 0 0年 3月~ 2 0 0 2年 3月 ,我们收治成人滑脱症 3 2例患者 ,其中男 15例 ,女 17例 ;年龄 40~ 67岁 ,平均 5 2岁 ;滑脱类型 ,发育不良伴峡部裂 2 3例 ,退行性 8例 ,创伤性 1例 ;滑脱程度 °~ °,滑脱角最大 10°。临床均有半年以上腰痛、跛行、神经根性症状且保守治疗无效。所有患者均行后路椎体融合术 ,使用腰椎滑脱复位系统加椎间融合器治疗。结果 :本组 3 2例病人随访 3~ 2 4个月 ,平均 12个月 ,所有患者滑脱椎体均维持复位 ,椎体融合良好 ,术后症状消失 2 9例 ,仍有部分症状 3例 ,患者术后症状满意率 90 .6%。结论 :成人腰椎滑脱使用腰椎复位系统加椎间融合器 ,行经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能充分完成后路减压 ,椎体间复位 ,并能保证可靠的融合 ,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术式  相似文献   

15.
GSS系统内固定联合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后路应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eneral seine system,GSS)复位固定、减压、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临床效果。方法对42例腰椎滑脱症行后路椎管减压,应用GSS椎弓根系统对滑脱椎体进行复位固定,椎体间和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随访6~48个月,临床优良率88.1%,6~12个月复查X线片均显示椎体间骨性融合。结论GSS椎弓根螺钉系统能有效撑开提拉滑脱椎体,复位满意,固定力强,并为彻底减压提供有效空间。采用椎体间联合后外侧植骨能有效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16.
经椎弓根张力带原位融合治疗腰椎峡部裂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介绍了单节段经椎弓根张力带和原位融合术治疗腰峡部裂的临床应用。方法共治疗36例78处病变,原位融合包括峡部裂的植骨修复和腰椎的后外侧植骨融合,范围1-2个节段,结果随访1年4月-4年11个月,平均2年7月。  相似文献   

17.
SARF内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椎体间植骨融合结合 SARF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 10月~ 1999年 10月共 5 2例行腰椎后路 SARF内固定手术的腰椎滑脱症患者。术后随访时采用 JOA评分的恢复率以评判临床疗效。结果 :经平匀 3 2个月 (2 0~ 42个月 )的随访 ,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 1年时 JOA评分恢复率为 66.7%± 2 2 .8% ,最终随访时的恢复率为 73 .7%± 2 0 .0 %。结论 :椎体间融合结合 SARF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 ,有良好的疗效 ,并具有操作简单 ,固定确实可靠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后路非融合固定在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后路非融合固定(Graf技术)应用于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分析13例非融合固定(A组)和21例融合固定(B组)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和ODI功能评价评估临床疗效,腰椎过伸和过屈、侧位X线片评估腰椎活动度和腰椎前凸角(Cobbs法),观察两组手术并发症。结果平均随访19个月(12~29个月),末次随访A、B两组VAS评分分别由术前9.4、9.1分减少到2.1、3.6分;JOA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01),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术后ODI优良率93%,B组71%,A组显著优于B组(P<0.05)。结论后路非融合固定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与融合固定相比,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和保留一定的腰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19.
腰椎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16  
目的分析使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与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对2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减压,经椎弓根植入椎弓根螺钉,用钉-棒联结结构固定棒杆,应用椎间融合器植骨(Cage)融合,或行横突间植骨。结果随访时间2~37个月,根据Macnab手术评价标准,优良率为98·20%。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使用安全,近期随访疗效满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作者参照Abdu方法设计成经椎弓根椎体间内固定器治疗腰椎滑脱症,其特点为骶骨螺钉从S_1椎弓根斜向上、内、前方穿过椎间盘,进入L_s椎体,不穿透前方皮质骨.手术技术有相当难度、本文通过尸体解剖观察,旨在研究骶骨螺钉安全的进针点、进针方向和钉道长度,作者认为骶骨螺钉的植人应以S_1后孔上缘中点进针,冠状面内倾10°,结合X线侧位透视决定矢状面角度是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