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严重膝内翻骨关节炎并胫骨Anderson骨科研究所(Anderson orthopaedic research institute,AORI)骨缺损分型Ⅱa型骨缺损的手术技巧及短期疗效。方法8例(10膝)严重膝内翻骨关节炎并胫骨AORIⅡa型骨缺损患者,男2例(3膝),女6例(7膝);年龄61~79岁,平均(68.8±6.7)岁。均采用后稳定型假体,术中应用骨赘清理、胫骨平台外移截骨、内侧软组织松解等技术矫正膝内翻畸形,所有病例均采用胫骨内侧矩形金属垫块复合胫骨托延长杆,2例(2膝)联合应用自体骨移植重建胫骨缺损,定期复查X线片,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行Lysholm评分。结果术后随访14~50个月,平均26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术前(25.16±5.04)分,术后末次随访(85.4±10.3)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X线片未见假体松动、下沉,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86.1±11.4)°显著优于术前(61.37±10.24)°。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骨赘清理、胫骨平台外移截骨、内侧软组织松解等技术,并采用金属垫块联合延长杆重建胫骨AORIⅡa型骨缺损,能矫正膝内翻畸形,为胫骨假体提供良好的初始稳定性,随访膝关节功能较前明显改善,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3):2173-2176
[目的]分析骨性关节炎患者胫骨近端截骨面各解剖参数的性别差异,为国产人工膝关节胫骨假体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对116例(男58例,女58例)汉族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CT扫描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胫骨外侧平台下10 mm、后倾7°行胫骨近端截骨,测量胫骨平台内外径(ML)、胫骨平台中部前后径(AP)、胫骨内侧平台前后径(MAP)、胫骨外侧平台前后径(LAP),计算ML/AP比值,根据AP(<48 mm,48~52 mm,>52 mm)将ML/AP分为三组,比较胫骨近端截骨面各参数的性别差异。[结果]男性胫骨近端截骨面各解剖参数均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1)。胫骨近端ML/AP与AP呈负相关,随着AP的增大ML/AP减小,并且在相同的AP值下,男性胫骨ML/AP大于女性,显示一个给定AP尺寸假体,男性胫骨ML有可能会覆盖不全,女性悬空。[结论]胫骨近端截骨面男性和女性存在尺寸和形态的差异。在设计胫骨假体时,ML/AP应该考虑作为参考设计性别差异性胫骨假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治疗膝骨关节炎膝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45膝)膝骨关节炎膝内翻畸形患者采用后稳定型人工膝关节行TKA术。术后加压包扎,应用抗生素,并加强功能锻炼。应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均获随访,平均30个月(3个月~6年),HSS评分由术前平均(38±8.24)分提高为术后平均(83±8.53)分,其中优32膝,良10膝,可3膝,优良率为93.3%,活动度由术前平均67.44°改善至术后平均93.68°,总外翻角平均6.2°(0°~10°)。结论TKA是治疗膝骨关节炎膝内翻畸形的有效方法,术中应重视膝周软组织平衡,矫正膝内翻畸形时遵循膝关节屈伸位间隙对称的原则,术后应加强功能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内翻畸形膝关节骨关节炎内、外侧胫骨平台软骨下骨中硬化蛋白表达差异,探讨其发生机制及意义。方法取2015年3月—10月20例接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内翻畸形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自愿捐赠的胫骨平台标本。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61~78岁,平均67.8岁。病程2~5年,平均3.2年。术前均摄膝关节X线片,测量内翻角为12.0~25.5°,平均17.6°;Kellgren-Lawrance分级:Ⅲ级5例、Ⅳ级15例,均以内侧间室病变为主。取内、外侧胫骨平台软骨下骨行Micro-CT检查,比较骨结构变化差异;测量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total volume,BV/TV)、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number,Tb.N)、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结构模型指数(structure model index,SMI)、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separation,Tb.Sp);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硬化蛋白以及sost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Micro-CT显示,与外侧软骨下骨相比,内侧软骨下骨骨量增加,孔隙减少;内侧软骨下骨BV/TV、Tb.N、Tb.Th较外侧显著增高,SMI、Tb.Sp较外侧显著降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内侧胫骨平台软骨下骨中sost基因表达为1.000,外侧为4.157±2.7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1,P=0.040)。内侧软骨下骨中硬化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为7.20%±0.04%,较外侧软骨下骨(52.00%±0.19%)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94,P=0.005)。结论内翻畸形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内侧胫骨平台软骨下骨成骨增加,硬化蛋白表达降低可能是促进骨重塑、加重膝内翻畸形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顺行性骨搬移术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膝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采用顺行性骨搬移术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膝内翻畸形患者11例, 均为男性, 年龄(42±16)岁。其中左侧8例、右侧3例;均为骨折术后骨缺损, 节段性骨缺损长度为(7.9±2.1) cm;10例为先天性膝内翻、1例为胫骨近段骨折畸形愈合致膝内翻。术前胫骨-股骨解剖轴外侧角为179°(178°, 180°), 股骨远端解剖轴外侧角为82°(81°, 83°), 膝关节关节线相交角为0°(0°, 1°), 胫骨近端解剖轴内侧角为83.1°±3.9°。7例应用单边外固定架、3例应用环形外固定架、1例应用混合式外固定架, 采用顺行性骨搬移术治疗骨缺损及内翻畸形。其中3例采用单边外固定架者额外通过摆动夹钳矫正内翻、1例采用环形外固定架者在胫骨近段外侧安装铰链通过延长内侧的螺纹杆矫正内翻。术后测量单边和混合式外固定架近端固定针或环形外固定架的近端环与膝关节面的夹角、下肢机械轴偏向、下肢机械轴通过胫骨平台关节面的位置、胫骨近端机械轴内侧角、畸形矫正的角度、骨愈合时间、骨愈合指数、Paley的功能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膝外摆(lateralthrust)步态对膝内翻患者股骨-胫骨角及胫股关节外侧间隙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膝内翻伴膝外摆步态患者44例,男10例,女34例;年龄31~60岁,平均41岁。分别在静态单足和双足站立位膝关节正位X线片上测量股骨-胫骨角度数和胫股关节外侧间隙宽度。双足站立位模拟步态周期中双支撑相,即膝外摆早期;单足站立位模拟步态周期中单支撑相,即膝外摆后期,两种体位X线片上的股骨-胫骨角及胫股关节外侧间隙的改变反映了膝外摆过程中胫骨和股骨对应关系的改变。结果单足较双足支撑相的股骨-胫骨角增大(角度分别为188.50°±4.48°和185.50°±4.46°),胫股关节外侧间隙增宽[距离分别为(9.92±0.86)mm和(7.70±0.78)mm]。结论膝外摆步态中股骨-胫骨角增大、胫股关节外侧间隙增宽,使膝内翻患者的膝内侧间室承重增加,膝外侧稳定结构不稳,最终可能导致膝内翻加重及发生内侧间室骨关节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采用缩小胫骨平台截骨技术矫正膝内翻畸形的效果,并与单纯内侧软组织松解矫正膝内翻技术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8—2014-02完成的95例(121膝)初次TKA,26例(35膝)术中采用缩小胫骨平台截骨技术矫正严重膝内翻畸形(观察组),69例(86膝)单纯行内侧软组织松解矫正膝内翻畸形(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膝内翻矫正度,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9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0.7(24~73)个月。观察组膝内翻矫正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例术后37个月出现假体松动、下沉,行翻修手术。结论 TKA术中采用缩小胫骨平台截骨技术向胫骨远端剥离内侧软组织不超过10 mm(约为平台假体的厚度),即可较好地矫正膝内翻畸形。  相似文献   

8.
国人胫骨平台至腓骨小头高度差距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测量胫骨平台至腓骨小头高度之间的差距,以免人工膝关节术(TKA)中伤及外侧副韧带。方法随机选取正常成人31例(39膝),其中男16例(20膝),女15例(19膝)。摄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之后在X线片上测量内、外侧胫骨平台到腓骨小头高度之间的距离。结果男性外侧胫骨平台到腓骨小头高度的平均距离为:10.96mm±3.49mm(5.13~16.76mm)。女性外侧胫骨平台到腓骨小头高度的平均距离为:9.21mm±2.26mm(6.74~11.70mm)。结论TKA术前临床医生应该常规测量胫骨平台至腓骨小头高度之间的距离。如果外侧胫骨平台至腓骨小头高度之间的距离小于8mm,进行胫骨近端截骨时需特别慎重,以避免外侧副韧带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软组织平衡在膝内翻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的效果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目的分析骨性关节炎膝内翻角度的组成及软组织平衡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矫正作用。方法对100例145个骨性关节炎膝内翻关节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准确截骨并结合软组织平衡术矫正内翻。然后测量手术前后负重位X线平片,对比截骨与软组织平衡的矫正效果。结果全部膝内翻患者术前平均内翻角度为9.2°±3.1°(5°~30°),其中软组织失衡性内翻占53.2%,胫骨骨性内翻占22.8%,胫骨平台关节面磨损及破坏占24.0%。术后测量表明,胫骨平台截骨角度平均为4.3°,占膝内翻矫正度数的27.9%;软组织平衡术矫正的平均度数为10.7°,占膝内翻矫正度数的72.1%。全部病例术前膝关节HSS评分为38分(5~57分),术后出院时评分为87分(75~90分)。结论骨性关节炎膝内翻角度的组成有两方面:(1)胫骨结构性内翻:包括胫骨近端骨性内翻和膝关节内侧关节面的磨损及胫骨平台的破坏所导致的内翻;(2)膝关节侧副韧带及软组织失衡导致的内翻。测量结果表明骨性关节炎膝内翻中软组织失衡性内翻占膝内翻角度的主要部分,对于骨性关节炎膝内翻的关节置换,除准确的截骨外,正确的韧带松解及软组织平衡是手术矫形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旋转平台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中胫骨假体自行确定的旋转中立位与胫骨结节内侧缘、胫骨结节中内1/3等解剖标志点相互位置关系的比较,探讨TKA术中胫骨假体的正确旋转放置位置。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对30例患者行初次单膝关节置换术,女21例,男9例;年龄54—77岁,平均62岁。术前诊断:骨关节炎23例,类风湿关节炎7例。所有手术均采用旋转平台膝关节假体。胫骨假体的旋转放置以胫骨前后轴为参照。假体试件安装完毕、关节复位后,全范围内屈伸膝关节数次,使旋转平台在股骨假体的导引下自行确定其伸直位时的旋转中立位。借助于试件前方的刻度标志测量胫骨平台旋转试件相对于金属托中心(胫骨结节内侧缘)的旋转角度。结果胫骨旋转平台试件的中点相对于胫骨结节内侧缘的平均旋转角度为外旋2.3°±3.4°,其中男性平均为2.2°±3.6°,女性平均为2.4°±3.4°,男、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膝内、外翻平均外旋角度分别为2.9°±3.0°和1.4°±3.9°,膝内翻外旋角度大于膝外翻。本次研究的结果显著小于国人胫骨前后轴与后十字韧带中点胫骨结节中内1/3连线的夹角。结论国人TKA术中采用固定平台膝关节假体时,以胫骨结节中内1/3为标准行胫骨假体旋转放置时,有导致胫骨假体相对于股骨假体外旋过度的可能,满意的胫骨假体旋转安放位置应位于胫骨结节内侧缘稍外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