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肱骨近端骨折占全身骨折的5%.近年来已有各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报道^[1-3],但内固定手术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一直是困扰临床的难题^[4]。自2006年1月至2008年2月,作者收治肱骨近端骨折29例,通过观察健侧肩峰与肱骨头的相对位置,指导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中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proxmial humerus plate fixation.LPHP)置放,避免术后肩峰撞击,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正>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IS)是肩袖、肱二头肌长头腱等结构在病理状态下受到摩擦、挤压、撞击,引起炎症、损伤等的一种病理改变,以慢性肩关节疼痛和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肩关节常见疾病之一,占门诊以肩关节疼痛为主诉病人的44%~65%[1]。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钩钢板钩端深度与肩峰高度的差值对术后发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IS)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113例使用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病人,根据术后是否出现SIS分为两组,SIS阳性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为(30.24±6.98)岁(19~48岁),左侧11例,右侧14例;SIS阴性组88例,男49例,女39例,年龄为(33.24±9.27)岁(21~54)岁,左侧31例,右侧57例。基于冠状面CT测量病人的肩峰高度,记录病人所用钩钢板的钩端深度,并计算两者的差值。结果 SIS阳性组与SIS阴性组的肩峰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5,P=0.587)。SIS阳性组钩钢板的钩端深度与肩峰高度的差值为(8.063±1.150) mm(5.5~10.4 mm),SIS阴性组的差值为(6.715±1.820) mm(3.68~10.1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4,P=0.001)。钩钢板钩端深度与肩峰高度的差值>6 mm的病人中SIS的发生率(29.11%)与差值≤6 mm的病人中SIS的发生率(5.8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46,P=0.006)。结论 锁骨钩钢板的钩端深度与肩峰高度的差值大于6 mm可能是锁骨钩钢板术后发生SIS的影响因素。术前测量肩峰高度可以对术中选择钩钢板的型号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躅外翻足手术前、后籽骨位置的变化,及其与跖趾关节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80只足(外翻足39只、正常足41只)作为研究对象,参考正常足籽骨位置,对足母外翻手术前、后籽骨到第2跖骨的距离、籽骨相对于第1跖骨的位置、第1跖趾关节功能的评分别行t检验.[结果]正常足、(足母)外翻足手术前、后,籽骨到第2跖骨干的距离比较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足母)外翻足手术前后,籽骨相对于第1跖骨的位置变化、第1跖趾关节功能评分比较P值均小于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籽骨相对于第1跖骨的位置和跖趾关节评分关系密切,手术前、后发生显著变化,籽骨相对于第2跖骨位置不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用前肩峰成形术治疗23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Ⅱ级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结果 随访7-18个月,20例满意;3例不满意,其中2例因实际截骨厚度不足无改善,1例因合并肩锁关节炎失败,切除锁骨外侧端后治愈。UCLA平均分从术前15.6分改善到32.4分。结论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方法简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肩部疼痛为骨科常见的疾病,肩峰下撞击是其重要的原因,临床上对于此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存在着不同的见解,本文概括了其病因学,分型,临床表现,影像改变,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进一步规范化诊疗此疾病。  相似文献   

7.
8.
【摘要】〓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肩关节部位常见疾病,该病与肩周炎等疾病病因不同、临床症状相近,治疗方式和愈后差异较大,临床上常易混淆。Neer于1972年通过尸体研究,并首次提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概念,将其从肩周炎疾病中独立出来。Neer将该病按病理学分为三期,Ⅰ期Ⅱ期大多采用保守治疗,如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局部封闭等大多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对于Ⅲ期或Ⅰ期Ⅱ期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人,多采用手术治疗,随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术方式由之前neer提出的肩峰成形术渐渐被关节镜下肩峰下间隙减压术所取代。  相似文献   

9.
健康人及肩峰撞击症患者肩峰下空间宽度的三维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健康人及肩峰撞击症患者的上臂主动和被动外展过程中的肩峰下空间宽度进行三维测定,分析肩峰撞击症患者潜在的冈上肌功能缺陷。方法 用开放MRI对 10例健康受试者和 10例肩峰撞击症患者在臂外展过程中,有或无肩部肌肉参与下进行肩部成像。在成像过程中,在肱骨远端施加一个 10N的外展力,三维图像重建后,测出最小的肩峰-肱骨距离。结果 在健康志愿者中, 外展 60°时,肌肉的参与会导致肩峰-肱骨距离减少( -32%,P<0 05),而在外展 120°时,此距离则增加 ( +44%,P<0. 05)。外展 90°时,肌肉的参与未造成肩峰-肱骨距离变化。然而在 10例肩峰撞击症患者中,肌肉的活动导致肩峰下空间宽度较正常的对侧肩减小。结论 肌肉收缩和上臂的外展位置可以造成肩峰下空间宽度的改变。然而,对于早期的肩峰撞击症患者来说,在肌肉放松时外展肌的功能不全表现得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in the 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acromion morphology.

Methods

Thirty patients (24 women, 6 men) with subacromial impingement were evaluated. The average age of patients was 53.6 ± 9.8 years (range 39–8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acromion morphology. ESWT 1500 at 0.12 am mL/mm2 violence was applied once a week for 3 weeks. Shoulder pain and disability index (SPADI) was used to assess function and pain scores of the patients. The evaluations were made prior to and 12 weeks after the ESWT.

Results

Thirteen shoulders had type 1 acromion, 11 shoulders type 2 acromion and 6 shoulders type 3 acromion. After ESWT, the SPADI pain score decreased from 16.1 ± 5.1 (7–25) to 10.4 ± 4.9 (1–20); SPADI functional score decreased from 37.3 ± 19.8 (5–70) to 26.7 ± 17.5 (1–60); SPADI total score decreased from 53.4 ± 24.5 (14–95) to 37.1 ± 21.6 (2–74) (p < 0.05; paired t test). In each group better functional outcomes were achieved after ESWT (p < 0.05; paired t test).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according to functional outcome both before and after the ESWT treatment (p > 0.05, one way ANOVA test).

Conclusion

ESWT was found to be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impingement syndrome both for pain and functional outcome in the early period regardless of acromion morphology.

Level of evidence

Level IV, Therapeutic study.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肩胛骨正侧位X线片中肩峰形态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本研究应用肩胛骨正侧位X线片对以肩部疼痛为主诉、Neer撞击试验阳性的64例75肩进行分析,其中的59例69肩同时行利多卡因试验。结果Ⅰ型肩峰10肩,占总肩数的13.3%;Ⅱ型肩峰17肩,占22.7%;Ⅲ型肩峰48肩,占64.0%。Ⅰ型肩峰中利多卡因试验4肩,阳性率为44.4%(4/9);Ⅱ型肩峰8肩,阳性率53.3%(8/15);Ⅲ型肩峰38肩,阳性率84.4%(38/45)。经卡方检验,Ⅲ型肩峰组与其他两组的利多卡因试验阳性率差异均有显著性,Ⅰ型肩峰组与Ⅱ型肩峰组的利多卡因试验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1)肩胛骨X线摄片对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具有病因学特殊意义;(2)Ⅲ型肩峰者罹患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可能性较Ⅰ型、Ⅱ型肩峰者明显增高;(3)作为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两种重要手段,X线摄片和利多卡因试验具有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对于肩峰撞击征合并肩袖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2003年6月~2005年6月收治的肩峰撞击征患者25例,术前或术中诊断合并肩袖损伤者18例。对其中12例合并肩袖完全或不完全断裂的病例在进行肩峰成形的同时将断裂的冈上肌腱做紧缩缝合或做修复缝合锚钉止点重建术。术后指导患者系统功能康复,定期复查。按照ASES评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全部患者获得平均11个月随访。术前本组患者ASES评分平均为32.5分。术后:单纯肩峰成形患者ASES评分平均为92.5分,冈上肌腱做清创缝合的患者平均评分87.1分,冈上肌腱做止点重建患者平均评分85.9分。三种术式患者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性改善(P<0.01),而三种术式患者之间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对肩峰撞击征的治疗中要注意探查有无肩袖损伤,积极的肩袖修复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38例临床症状体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判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即肩袖是否撕裂的可靠的检查方法。方法 对 1999年 2月~ 10月间, 38例诊断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检查中,阳性率较高的有 :疼痛弧 33例 (阳性率 86.8% ),大结节压痛 36例 (94.7% ),前撞击征 33例 (86.8% ),侧撞击征 36例 (94.7% ), 60°~ 90°外展抗阻试验阳性 37例 (97.4% ),牵拉试验阳性 35例 (92.1%),冈上肌试验阳性 32例 (84.2% ),封闭试验阳性 37例 (97.4% )。 30°外展抗阻试验及夜间疼痛在肩袖撕裂与未撕裂患者间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结论 侧撞击征、 60°~ 90°外展抗阻试验、牵拉试验与封闭试验、大结节压痛、前撞击征、冈上肌试验及疼痛弧等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有很高的阳性率。 30°外展抗阻试验及夜间疼痛在肩袖撕裂与未撕裂患者间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而力弱在肩袖撕裂与未撕裂患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