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射频热毁损治疗肝囊肿(附50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观察射频热毁损治疗肝脏多发性囊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B超引导下集束电极射频热治疗肝脏单发及多发性囊肿50例病人,共计96个病灶,将集束电极穿刺到囊肿中后抽出囊液后行射频治疗。结果:50例病人中47个直径<5cm的病灶治疗后1月行B超复查,病灶完全消失;36个直径5-10cm的病灶,体积缩小70%以上;13个>10cm的病灶,体积缩小60%。3月后复查,11个病灶缩小80%以上,2个病灶较1月时略增大。结论:B超引导经皮肝刺射频热毁损治疗肝囊肿,疗效确切,安全,无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腔镜加强型射频消融术治疗直径〉5 cm肝血管瘤的疗效和技术要点.方法 22例肝血管瘤(直径〉5 cm)应用最新的加强型射频消融电极[StarBurst(R) Xli-enhanced RFA]进行腹腔镜射频治疗,采用腹腔镜超声定位穿刺血管瘤主要供血区域,逐步法张开电极,改变射频电极位置,治疗范围以覆盖整个瘤体及周边0.5~1 cm正常肝组织为标准.结果 22例均安全地完成腹腔镜射频消融术,单个病灶射频消融时间为(81.9±18.5) min,手术时间为(96.5±15.4) min,出血量为(74.7±32.8) ml.术后2例出现明显血红蛋白尿,未发生腹腔出血、胃肠道损伤、膈肌损伤及肝衰竭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螺旋CT增强扫描证实,瘤体完全消融率达95.5%.术后无症状再发,复查B超见病灶明显缩小,血供完全消失,定期复查B超未见血管瘤复发.结论 腹腔镜加强型射频消融术治疗直径〉5 cm肝血管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进一步扩大射频消融术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和分析射频消融术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的24例肝血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血管瘤直径大小,将其分为5 cm组、5~10 cm组及10 cm组,比较三组术后3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射频消融术共治疗35个病灶,平均直径(5.9±2.8)cm;肿瘤直径5 cm组17个病灶,平均直径(3.6±1.0)cm;5~10 cm组16个病灶,平均直径(7.7±1.5)cm;10 cm组2个病灶,平均直径(11.9±1.2)cm。术后随访3个月,直径5 cm的17个病灶完全缓解;直径5~10 cm的16个病灶中,完全缓解9个病灶,部分缓解6个病灶,好转1个病灶;直径10 cm的2个病灶中,部分缓解1个,好转1个。总缓解率94.3%。结论对于直径大于10 cm的巨大血管瘤,射频治疗效果欠佳,直径小于10 cm的血管瘤射频消融治疗均可以达到90%以上的缓解率。  相似文献   

4.
射频消融在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中的应用(附2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报道2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射频治疗的经验。1例行肝血管瘤切除术中直视下行射频消融,手术切除标本见射频消融部位凝固性坏死。1例在B超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射频消融治疗后血管瘤组织回声增强、血流消失。作提出对有症状或生长速度较快的肝脏小的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具有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效果好、易被患接受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笔者采用微波固化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35例。常规手术探查肝脏,对瘤体较大(>10cm)或多发难以切除的35例患者,采用术中微波固化技术治疗。全组术后随访6~50个月,经B超复查瘤体缩小幅度均达85%以上。31例病灶血供完全消失,4例病灶血供大部分消失。全组腹胀及其他症状解除。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有少量出血、发热、肝功能轻度受损,均对症治疗痊愈,无手术死亡。提示术中微波固化治疗肝脏多发及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操作简单,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黄晓芬 《护理学杂志》2000,15(3):163-163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良性肿瘤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 ,目前国内外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外科手术切除 [1] 及介入性插管栓塞术 [2 ] ,但以上两种方法均有创伤大、费用高等不足。我院 1 998年5月至 1 999年 5月 ,在 B超介导下经皮肝穿刺向瘤内直接注射平阳霉素 ( PYM)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 1 8例 ,取得较好治疗效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8例中男 8例 ,女 1 0例 ,年龄 2 4~ 65岁 ,平均41 .3岁。 1 8例共有 2 2个瘤体 ,1个瘤体 1 5例 ,2个瘤体 2例 ,3个瘤体 1例。所有病例均经 B超、CT增强扫描确诊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瘤体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行经皮肝穿刺新型射频治疗的疗效,探讨新型射频在治疗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的应用。方法在B超引导下,将射频电极针经皮穿刺入肝肿瘤内,对其进行原位毁损消融。结果28例患者共34个病灶中:直径≤3cm的23个瘤体,21个完全毁损,热毁损率为91.3%;直径为3~5cm的11个瘤体中8个瘤体获得完全毁损,热毁损率为72.7%。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6、12个月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5%、53.6%;术后6、12、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00%,96.4%,92.9%。结论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术对于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疗效可靠,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肝癌术后复发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微波消融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4月院收治的70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随机分为消融组(37例,在局部麻醉B超引导下穿刺定位或全麻后腹腔镜直视下穿刺肝血管瘤微波消融治疗)和栓塞组(33例,采用超选择性肝血管瘤动脉注射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治疗),对比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消融组有9例(24.32%)血管瘤残留血供,进行第2次微波消融治疗;栓塞组有18例(54.55%)血管瘤残留血供,进行2次治疗(肝动脉栓塞治疗13例,微波消融治疗5例).术后12个月随访,消融组31例(83.78%)瘤体缩小幅度达75%以上,瘤体血供完全消失,6例(16.22%)瘤体缩小<75%,瘤体血供大部分消失;栓塞组15例(45.45%)瘤体缩小达75%以上,瘤体血供完全消失,18例(54.55%)进行2次治疗后瘤体缩小<75%,瘤体血供大部分消失,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波消融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效果可靠,且在缩小瘤体和减少病灶血供上优于肝动脉栓塞术.  相似文献   

9.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治疗(附3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指征和方法.方法对35例肝脏血管瘤的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中,单发者27例,多发者8例;肿瘤直径<5 cm者8例,5~15 cm者22例,>15 cm者5例;肝右叶22例,左叶7例,左右两叶6例.术前经彩超、CT、MRI、DSA等检查.35例均行手术,无手术死亡,并发症率22.9%(8/35).结论对于瘤体直径<5 cm不伴有临床症状且排除恶性者只须定期复查;对于瘤体直径>5 cm伴有临床症状者,肝部分切除术和血管瘤剥离术是首选治疗方法.其手术的关键是如何控制和处理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术中多极射频消融(RFA)在肝脏恶性肿瘤(特别是消化道恶性肿瘤肝脏转移肿瘤)中的作用、适应症及其安全性.方法 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我科共收治应用术中RFA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20例.术前影像学发现20例患者的肝脏共有37个病灶;对于直径≤5 cm的病灶采用“一针穿刺,多极消融”的空间布针方案,对于直径>5 cm的病灶采用“多针穿刺,盐水增强消融”的空间布针射频方案.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及RFA治疗,所有患者术后7天复查肝脏增强CT,所有消融病灶均显示为低密度液暗区,19例患者肝脏组织毁损范围超过术前病灶体积.其中直径≤5 cm的肝脏单个射频消融病灶患者13例术后随访2~7个月,肝脏未发现复发病灶.术中针道出血2例,予以缝合止血,余病例未发生腹腔内出血、胆道损伤、针道种植转移、肝功能衰竭等射频消融并发症.结论 射频消融是一种微创治疗,手术联合RF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近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适应症广.其远期疗效、与肝脏恶性肿瘤其他治疗方案疗效的比较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大鼠胰岛移植物制备与异种移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增加胰岛收获量,提高胰岛纯度一直是胰岛移植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实验经胰管注射胶原酶,胰静止消化分离成年大鼠胰岛纯度一直是胰岛葡聚糖离心纯化。纯化后胰岛收获量为610-820个/胰纯度达92%;胰岛形态结构完整,内分泌细胞超微结构保持良好,对葡萄糖刺激反应胰岛素释放量是基本分泌水平的8倍;异种移植可逆转实验性糖尿病小鼠的高血糖达一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脓毒症小鼠的治疗过程,研究抗生素和血清制剂对血中内毒素脂多糖(LPS)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脓毒症模型采用NH1小鼠,腹腔大肠杆菌。治疗分3组,先锋霉素5(CEF),新生小牛血清(NBS),生理盐水(NS)。结果NBS组的72小时生存率明显高于NS组(P<0.05)。CEF组3小时白细胞计数低于NS组(P<0.05)。NBS组的1、3小时LPS水平低于NS对照组(P<0.05),血IL1和TNF低于NS组(P<0.05)。结论抗生素对抑制白细胞升高起主导作用,对LPS和细胞因子活性无明显抑制作用。血清制剂可能同时具有抗休克和抗炎症的双重作用,对提高早期生存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脾脏肿瘤(附1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83~1995年期间,我院共收治脾脏肿瘤12例。9例原发性脾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左上腹部疼痛,其中4例脾恶性肿瘤伴有乏力、贫血、体重减轻。B超和CT检查显示脾脏均有不同程度肿大;并有单个或多个占位病灶。9例脾原发性肿瘤,采用脾切除术。5例脾血管瘤术后存活(1~13年)。2例脾恶性淋巴瘤术后合并化疗已分别存活3年和8年。2例脾血管肉瘤均在术后1年内死亡。3例脾转移性肿瘤:1例结肠脾曲癌肿侵入脾脏,行左半结肠切除、脾切除术,术后合并化疗,已存活6个月;1例贲门癌术后脾转移,行脾切除术后发现肝转移,经介入化疗后2年死亡;1例右结肠癌术后脾肝转移,单用化疗6个月死亡。  相似文献   

14.
作者分析了294例乳腺癌手术中8例粘液癌的临床病理特点。粘液癌是临床上少见的特殊组织类型,以粘液产生为特征,分单纯型和混合型,与通常型乳腺癌相比,其淋巴结转移低(25%),预后良好。分析其原因①粘液对癌浸润形成防御屏障;②癌细胞自身产生的粘液阻碍其代谢。一般对混合型以根治术为原则,单纯型可以考虑缩小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透明质酸刺激因子(HASF)对正常皮肤及瘢痕成纤维细胞活性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层析法从兔羊水及胎兔血清中提取HASF并做活性鉴定;用嗜银蛋白(AgNORs)染色法、3H脯氨酸掺入法和羟脯氨酸(HYP)测定法观察不同浓度的HASF对细胞增殖活性和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结果HASF使两类细胞的AgNORs含量减少;两类细胞实验组脯氨酸掺入率与HYP含量均较对照组低,两种胶原测定法相关性好。结论HASF对正常皮肤及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活性功能及胶原合成有抑制作用,可能影响伤口愈合中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上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美国迪卡猪为模型,进行了14次动物及3次人体上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的研究。结果表明:原位灌注、整块切除法是获取上腹部多器官的最佳方法之一;防止损伤血供或漏扎血管,良好的灌注和保存是提高移植物质量的关键。基于实验的结果,于1996年6月为1例肝癌患者施行了多器官联合移植,手术后移植物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7.
丹参对大鼠缺血后残肝有效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丹参对大鼠缺血后残肝有效血流量的影响。方法 应用SPECT测定鼠残肝有效血流量变化。结果 肝部分切除术后残肝有效血流量下降( P< 0 .001) ;缺血组残肝有效血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01),术后第7 天仍低于术前水平(P< 0.05);丹参组残肝有效血流量明显高于缺血组( P< 0.001),术后第7 天达正常水平。结论 缺血残肝有效血流量下降,丹参能增加缺血残肝有效血流量,对残肝再生产生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和验证正常大鼠骨骼肌组织是否存在有氧糖酵解的生理过程,烧伤早期和脓毒症状态下骨骼肌组织有氧糖酵解过程是否发生显著的变化。方法借助大鼠烧伤和脓毒症模型,建立伸趾长肌和比目鱼肌的充分供氧离体孵育系统,采用NADH荧光探针方法,检测骨骼肌组织细胞乳酸的产生量及其变化。结果在可靠的肌肉组织充分供氧离体孵育系统中,两种肌肉组织在烧伤后和脓毒症情况下乳酸产生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不同类型的肌肉组织有氧糖酵解的水平及其在烧伤后和脓毒症状态下有氧糖酵解过程的改变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结论在烧伤和脓毒症情况下,骨骼肌细胞存在有氧糖酵解增强的病理生理过程,即组织缺氧并非细胞乳酸产生增加的唯一原因。对烧伤及脓毒症中骨骼肌有氧糖酵解及其发生机理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探讨肝病患者超声波骨质、血清降钙素、钙、磷的变化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各型肝病181例,进行超声波骨质,血清降钙素、钙、磷检测。结果各型肝炎均有不同程度的超声波骨质、血清钙、磷降低,降钙素升高。结论肝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肝性骨营养不良,其变化值与肝病病情一致,利用超声波骨质测量仪可进行骨质代谢变化的监测  相似文献   

20.
应用胶原酶消化分离大鼠胰岛细胞,以Ficoll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同时分离大鼠肝细胞。以链脲霉素制备小鼠糖尿病模型24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小鼠预先输入供体大鼠肝细胞,6在后再经门静脉植入同供体经培养的胰2岛细胞。对照1组为空白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置,对照2组单纯植入胰岛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