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2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多个省份相继报道了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因多脏器损害而救治无效死亡。早些年曾经认为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所致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后在一些疑似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的样本中发现了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所致疾病现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我院近年来收治了6例确诊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所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为提高对该疾病临床特征的认识,现将其临床特征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人类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尼亚病毒科( bunyaviridae)是一类有包膜负链rna病毒,因首先从乌干达西部的布尼亚韦拉(bunyamwera)分离到而得名,于1975年正式命名.布尼亚病毒科是虫媒病毒中最大的一科,其成员约有350个,并不断发现新成员.该科的大多数病毒在自然界的节肢动物-脊椎动物间循环,可以使人和(或)动物致病的约60多种.由该科病毒引起的人类自然疫源性疾病中,重要的有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裂谷热(rvf)、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国内称新疆出血热,xhf)和白蛉热(sandfly fever,又名“三日热”)等[1].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对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病变特点及其治疗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7月浙江省舟山医院收治的5例重症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对该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5例重型患者典型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全身肌肉酸痛、浅表淋巴结肿大、腹痛、腹泻伴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及白细胞进行性下降.白细胞和血小板可分别降至1.0×109/l和30×109/l以下,血小板在发病的第9~19天降至最低,随后1周左右恢复至正常.病程第7~10天,患者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量急剧下降.结论 该病多发生于丘陵地区的中老年人.患者起病急,病情重,重症者易发生心、肝、肾等脏器功能损害.除蜱叮咬外,可能还有其他传播方式.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epidemiology,clinical characteristics,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treatment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 associated with the novel bunyavirus infection.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five cases of sfts from zhoushan hospital during may,2011 and july,2011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nd related literatures were also reviewed.results persistent high fever,sore muscles,enlarged superficial lymph nodes,abdominal pain,diarrhea with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progressive decrease of phtelets and white blood cells were observed.the platelets deceased to 30 × 109/l during d9 and d19 after the onset,and recovered in about one week later.the white cells deceased to 1.0 x 109/l.cd4+ t and cd8+ t lymphocytes decreased remarkably during d7 and d10 after the onset.conclusions sfts usually occurs in middle and old aged people from hilly region.it is severe and has abrupt onset.damages on heart,liver and kidney may occur.in addition to tick bite,there may be other transmission ways.  相似文献   

4.
体外循环期间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定量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 (CPB)对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影响。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对 40例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患者在 CPB下行心内修补术时的血小板膜糖蛋白 CD41 a、CD42 b、CD6 2 p和CD6 3的含量免疫荧光定量测定 ,同时与本组患者和健康供血者试管内血小板膜糖蛋白进行比较。结果 在 CPB中血小板总数明显下降 ,从术前值的 (310± 91)× 10 3/ m l降至术后值的 (181± 44 )× 10 3/ml,CD41 a无明显变化 ,CD42 b明显降低 (P<0 .0 5 ) ,CD6 2 p和 CD6 3明显增加 (P<0 .0 5 )。本组和健康供血者的试管内血小板膜糖蛋白 CD41 a、CD42 b、CD6 2 p和 CD6 3均呈平行变化。结论  CPB期间既有粘附凝集功能下降 ,也有粘附凝集功能增强的血小板膜糖蛋白 ,而凝血机制缺陷的原因可能与血小板总数下降、低温及肝素的后续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不同取代级羟乙基淀粉对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取代级羟乙基淀粉对血小板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外科小手术患者60例,ASAⅠ级,年龄25~45岁,体重51~70 kg,随机分为乳酸钠林格氏液组(LR组)、HES 200/0.5组(H组)和HES 130/0.4组(V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后,3组患者分别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HES 200/0.5和HES 130/0.4 20 ml·k-1,30-60 min内输注完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3组患者在术前(T1,基础值)、输注完毕后15 min(T2)、输注完毕后6 h(T3)各时点静脉血中静息态血小板与活化态血小板CD42b、CD61/41、CD62p的表达。结果3组患者输注前后静息态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值比较,H组和V组T1时ADP活化血小板CD42b、CD61/41、CD62p表达降低(P<0.05或0.01),H组T3时以上指标表达降低(P<0.01),V组T3时以上指标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ES 130/0.4抑制血小板凝血功能的程度较HES 200/0.5低。HES 130/0.4液体治疗有助于降低术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7.
近几年,河南、安徽等地相继出现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病例,被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2].部分sfts病例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3],但大多数却检测不到其核酸和特异性抗体.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在河南、湖北等6省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病毒,并确定为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热病毒属的一种新病毒,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 sftsv)[4].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者肺部CT影像学特征,并分析其与临床指标变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8月浙江省舟山医院和岱山医院收治经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并出现肺部影像学表现的19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者.所有患者在病程初期、极期及恢复期行肺部CT检查,动态观察患者白细胞(WBC)、血小板(PLT)、淋巴细胞(主要是CD4+T淋巴细胞)的变化,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及LSD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分析其值与肺部影像学之间的关系.结果 19例肺部影像学异常表现者中,磨玻璃影13例,结节影5例,网格状表现3例,胸膜增厚粘连5例,纵隔淋巴结肿大3例;其中16例为双侧肺部受累,3例为单侧受累;11例合并胸腔积液.15例出现明显肺部病变的患者WBC、PLT和CD4+T淋巴细胞在病程不同期间的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20.21,28.37和32.92,P值均<0.01),在病程极期数值最低,分别为(1.6±0.6)×109/L,(26.0±9.1)×109/L和(100.0 ±66.2)×106/L,经过适当治疗后,均恢复正常,且肺部CT均显示为病灶完全吸收,无后遗症.结论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者肺部CT表现与临床指标变化有一定关联,尽早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抑肽酶对血小板膜糖蛋白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期间抑肽酶对血小板保护作用的分子学机制。方法 20例健康供血者的静脉血注入含枸橼酸或肝素的试管中,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抑肽酶对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及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结果 抑肽酶在50~200U/ml时可减少ADP和凝血酶受体激活肽6激活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的表达(P〈0.05),但对P-选择素表达无影响。结论 抑肽酶减少激动剂诱导的活化血小板膜糖蛋白G  相似文献   

10.
目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围手术期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测定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32例行脾切除断流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术前2d、术后3d、10d外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TSD阳性百分比.结果: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术前CD62P、CD63、TSD阳性百分比较正常参考值为高,术后较术前升高.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手术可促进血小板进一步活化.  相似文献   

1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娟  李玲 《护理学杂志》2013,28(7):23-24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与防治措施。方法对53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进行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做好高热、营养支持、皮肤、口腔、预防出血等综合护理干预,切实做好隔离与防护措施。结果 53例中48例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症状缓解,5例放弃治疗出院,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医务人员、陪护家属及其他住院患者发生感染。结论加强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早期诊疗和隔离管理,实施及时的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自2006年安徽省首次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以来,山东、河南、湖北、黑龙江、内蒙古等省份也出现类似病例,且有死亡病例报告.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湖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启动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监测工作,经过对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中和试验等实验室检测,发现两省报告的大部分病例的样本中存在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并初步认定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与该新病毒感染有关[1].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医院2011年5-6月共发现4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新发传染病。临床表现常累及多个器官,其中以血液和免疫系统损伤较为常见。血液系统方面,患者血小板及白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也出现不同程度减少,多项凝血指标异常提示凝血功能存在损伤;免疫系统方面,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B细胞等多项细胞免疫指标异常,同时骨髓穿刺发现SFTS患者可能存在骨髓抑制及噬血细胞综合征。作为新发传染病,SFTS发病机制和早期诊断等尚存在争议,本文对SFTS患者血液和免疫系统在该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特点进行综述,为探讨SFTS病理机制和及时防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2010年以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多地类似发热伴血小板下降患者的样本中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后把该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所导致的发热疾病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2010年5月-2011年1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陆续收治了16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现将相关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合并不同程度的肝脏脂肪变患者Sirt1和SREBP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于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肝病科就诊患者共140例,其中80例丙型肝炎患者(包括20例无脂肪肝的单纯丙型肝炎患者,20例丙型肝炎合并轻度脂肪肝患者,20例丙型肝炎合并中度脂肪肝患者及20例丙型肝炎合并重度脂肪肝患者);60例单纯脂肪肝患者(包括20例单纯轻度脂肪肝患者,20例单纯中度脂肪肝患者,20例单纯重度脂肪肝患者)。选择20例健康查体者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入组患者性别、年龄及HCV RNA水平(入组丙型肝炎患者抗体均为阳性),收集患者外周血样本,通过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Sirt1和SREBP表达水平。 结果与单纯丙型肝炎患者相比,丙型肝炎合并轻度脂肪肝患者Sirt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344、P = 0.732),丙型肝炎合并中度、重度脂肪肝患者Sirt1水平下降:mRNA水平分别下调0.724倍(t = 4.265、P < 0.001)和0.540倍(t = 2.489、P = 0.013);蛋白水平分别下调0.69倍(t = 4.857、P < 0.001)和0.51倍(t = 10.523、P = 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单纯丙型肝炎患者相比,丙型肝炎合并轻度、中度、重度脂肪肝患者SREBP-1c水平上升:mRNA水平分别上调1.132倍(t =-3.924、P < 0.001)、1.424倍(t =-4.300、P < 0.001)和1.663倍(t =-3.758、P = 0.001);蛋白水平分别上调1.49倍(t = -9.323、P < 0.001)、1.65倍(t =-14.992、P < 0.001)和1.79倍(t =-15.847、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纯丙型肝炎患者、丙型肝炎合并轻度、中度、重度脂肪肝患者间SREBP-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单纯轻度脂肪肝患者比较,丙型肝炎合并轻度脂肪肝患者Sirt1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344、P = 0.732)。与单纯中、重度脂肪肝患者相比,丙型肝炎合并中、重度脂肪肝患者Sirt1表达水平显著下降:mRNA水平分别下调0.682倍(t = 2.987、P = 0.010)和0.521倍(t = 5.366、P < 0.001);蛋白水平分别下调0.800倍(t = 2.801、P = 0.016)和0.635倍(t = 7.891、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单纯轻度、中度、重度脂肪肝患者相比,丙型肝炎合并轻度、中度、重度脂肪肝患者SREBP-1c表达水平显著升高:mRNA水平分别上调1.428倍(t =-15.943、P < 0.001)、1.592倍(t =-9.135、P = 0.004)和1.521倍(t =-9.138、P < 0.001);蛋白水平分别上调1.622倍(t = -7.960、P = 0.010)、1.749倍(t = -2.196、P = 0.012)和1.803倍(t =-8.942、P = 0.0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通过抑制Sirt1及上调SREBP-1c表达而影响肝脏脂肪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时胰腺血管造影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和20例胰腺无疾患志愿者,按Seidinger法将导管插入至胃十二指肠动脉行胰腺血管造影。结果 重症急性胰腺炎时胰腺血管造影的影像学表现为:(1)主干动脉/分支动脉的直径比增大;(2)“树枝状”结构的“树枝”数目明显减少;(3)“网络状”结构模糊;(4)胰腺“轮廓”的消失,或成片状、模糊不清。结论 (1)胰腺血管造影是一种比较客观、直观地反映胰腺血供情况的影像学手段;(2)重症急性胰腺炎时,胰腺血管造影有较明显的影像学异常表现;(3)其临床意义在于: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严重度有一定的评估作用;预测区域动脉灌注治疗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改善胰腺微循环药物提供客观的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侵袭性肺曲霉病及两病并发的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结合1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并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对本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检查、影像学、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发热伴全身乏力为主要表现,可出现肝、肾、心、凝血等多脏器多功能损伤,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减少。侵袭性肺曲霉病在难以取得病理的情况下,应紧密结合其高危因素、临床症状、影像学及痰培养、G试验和GM试验等做出临床诊断,尽早治疗以降低病死率。结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并侵袭性肺曲霉病临床罕见,其发生可能由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期白细胞计数减少、免疫力低下,导致侵袭性肺曲霉病等机会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