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他莫昔芬对扩张皮瓣回缩率及纤维包膜组织结构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以灰兔为实验动物,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将软组织扩张器置入灰兔皮下扩张,B组普通饲料喂养,A组加喂他莫昔芬.分别观察扩张皮瓣即时回缩率和纤维包膜的厚度,通过HE、VG染色观察两组扩张后10 d和20 d扩张皮瓣和纤维包膜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含量.结果①A组的即时回缩率和纤维包膜厚度均小于B组(P<0.05).②A组扩张皮瓣中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在纤维包膜中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在动物体内,他莫昔芬可以有效地减少扩张皮瓣即时回缩率,明显抑制扩张皮瓣纤维包膜中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的增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联合几丁糖对兔扩张皮肤组织即时回缩率的影响。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腹股沟脂肪,利用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ADSCs并传代。取第3代细胞鉴别其表面特异性标记物;行成软骨及成表皮诱导,鉴定其多向分化能力。取40只2~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n=10),分别为空白对照组(A组)、ADSCs组(B组)、几丁糖组(C组)、ADSCs+几丁糖组(D组)。各组均建立背部皮肤扩张模型;扩张器埋置前,C、D组于扩张器表面涂抹5 m L 2%医用几丁糖,B、D组在埋置部位皮下多点注射1 m L浓度为5×10~6个/m L的第3代ADSCs细胞悬液。埋置后常规注射扩张,4周后达预期容量。原位维持1周后,取材测量扩张皮肤组织即时回缩率,HE染色测量皮肤全层和表皮以及纤维包膜厚度,Masson染色观察纤维包膜中胶原纤维情况,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皮肤组织中微血管形成情况,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细胞鉴定示分离培养细胞为ADSCs,且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各组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D组扩张皮肤组织即时回缩率显著小于其他组,B、C组小于A组,B组小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染色示A、B组成熟期成纤维细胞较多,胶原纤维粗大且排列规则;而C、D组幼稚期成纤维细胞较多,胶原纤维纤细且稀疏。B、D组皮肤全层及表皮厚度、MVD均显著高于A、C组,C、D组纤维包膜厚度显著低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SCs移植可促进兔扩张皮肤组织再生以及血管新生,但对于纤维包膜无显著影响,而几丁糖可抑制纤维包膜的生成,两者联合应用对于抑制扩张皮肤组织的即时回缩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几丁糖对扩张后皮瓣纤维包膜厚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观察几丁糖应用与否纤维包膜厚度的变化,探讨几丁糖对纤维包膜厚度的影响,为临床探索一种能减少扩张后皮瓣纤维包膜厚度,从而减轻其弹性回缩作用的可行方法.方法 制作应用几丁糖干预的埋置扩张器动物模型及自身对照模型各15例,扩张完成后取材制作HE染色切片,随机选取每组各15个视野应用显微标尺测量纤维包膜的厚度.并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全层皮瓣回缩率,了解两组之间的差异性.结果 实验组纤维包膜厚度为(516.000±128.491)μm,对照组纤维包膜厚度为(833.000±227.379)μ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回缩率为(43.371±7.312)%,对照组回缩率为(45.637±6.6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几丁糖干预纤维包膜的形成过程,可以使纤维包膜厚度变薄,从而降低其弹性回缩作用.  相似文献   

4.
扩张囊外纤维包膜的组织学结构及其意义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研究扩张囊外纤维包膜的组织结构和转归.方法用12只白色小家猪制作常规间断扩张(CITE)和持续恒压扩张(CPTE)动物模型,取纤维包膜做测量和组织学检查.结果CPTE纤维包膜的组织厚度和收缩率明显小于CITE组(P<0.05).纤维包膜有4层结构,其中含大量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另含有发育良好的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皮瓣移植后,皮瓣侧纤维包膜大部退化,弹力纤维层和纤维板层仍存.创基侧的纤维包膜则基本完全退化.结论纤维包膜具有收缩和供血能力.去纤维包膜可减轻皮瓣回缩,但制作较大的扩张皮瓣最好保留纤维包膜.扩张器底部的纤维包膜可不处理.  相似文献   

5.
几丁糖对扩张后皮瓣纤维包膜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旨在阐明几丁糖干预纤维包膜形成的作用机制,为应用几丁糖解决临床上因纤维包膜挛缩,而导致组织扩张术后皮瓣利用率降低这一难题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制作应用几丁糖干预的埋植扩张器动物模型及其常规对照模型各15个,取材计算带纤维包膜皮瓣回缩率后,分别制作HE染色、Masson染色、CD34免疫组化染色切片进行相关观察;并随机选取每组各15个视野应用显微标尺测量纤维包膜厚度,了解两组之间的差异性;同时将标本固定后送电镜观察. 结果 几丁糖干预组纤维包膜厚度516.000±128.491 μm,对照组83μ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毛细血管数量平均每视野8.200±2.150个,对照组平均每视野7.900±1.729个,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成纤维细胞内粗面内质网扩张成池状,数量明显减少,脱颗粒现象明显,线粒体部分或大部分嵴融合或消失,偶见正常高尔基氏体,未见或偶见微丝结构,游离核糖体数量减少;对照组:成纤维细胞内可见扩张的粗面内质网,少见脱颗粒现象,线粒体嵴基本完整,可见许多明显的微丝结构,核糖体数量未见明显减少. 结论 几丁糖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延迟成纤维细胞分化为纤维细胞过程、抑制成纤维细胞向成肌纤维细胞转化等作用,有效地减轻了扩张后皮瓣的收缩率;同时由于其不影响随扩张皮瓣面积增大而出现的毛细血管增生和扩张,所以不影响纤维包膜增加扩张后皮瓣血运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几丁糖对皮肤软组织扩张的影响.方法 选择具有面部扩张器埋置适应证的患者25例,同体对照法随机选择每例患者的一侧面部为实验组,另一侧为对照组.2组面部均置入1个容量为100 ml的扩张器,实验组在皮下软组织与扩张器之间预置一根细硅胶管.术后5~7 d,待引流管被拔除,实验组经预置硅胶管注入2 ml医用几丁糖,对照组不做处理.次日2组同时开始注水,于2次注水间歇每日指压2组扩张器中央表面皮肤比较皮肤弹性及松弛度,记录2组2次注水间隔时间、注水2周和3周后总注水量以及扩张至100 ml时所用时间.待2组扩张器均注水完毕并维持2周后,Ⅱ期术中,取出扩张器,切取扩张皮瓣中央1 cm×1 cm纤维包膜,制作病理切片,比较2组纤维包膜厚度、胶原纤维平均灰度及毛细血管数量.并对比观察400倍视野光镜下成纤维细胞(FB)、胶原纤维及毛细血管的形态,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相同时间内实验组扩张器注水量多于对照组,注水期缩短,组织扩张速度明显加快;几丁糖使纤维包膜中成纤维细胞减少,向成熟期转变受到抑制,胶原纤维减少,纤维包膜变薄,但不影响纤维包膜内的毛细血管.结论 几丁糖能通过抑制FB增殖及胶原产生,加速组织扩张且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硫糖铝加速组织扩张的可行性和机理.方法用猪作为实验动物,制作持续恒压扩张模型,实验Ⅰ组在扩张器与组织之间注入bFGF和硫糖铝,实验Ⅱ组注入bFGF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2次/日,持续用药7天;扩张完成后3天行组织学检查,皮肤即时回缩率的测量,制作皮瓣.结果实验Ⅰ组扩张器内注液量为(143±15.22)ml,实验Ⅱ组为(122±18.7)ml,对照组(121±20.09)ml,统计分析发现实验Ⅰ组与实验Ⅱ组、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别(P<0.05).实验Ⅰ组扩张器表面组织表皮层增厚,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密度显著增高,实验Ⅱ组、对照组变化较弱.扩张后皮肤组织即时回缩率实验Ⅰ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Ⅱ组稍小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瓣形成术后4周实验Ⅰ组皮瓣伸展程度较对照组高,基本恢复正常(P<0.05),8周实验Ⅰ组皮瓣有增宽趋势;实验Ⅱ组与对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FGF和硫糖铝局部应用与持续恒压扩张术结合可以促进扩张组织增生,加速扩张,该动物实验方法简单,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几丁糖干预扩张后皮瓣纤维包膜的形成过程,观察应用前后纤维包膜厚度,为临床探索一种能减少扩张后皮瓣纤维薄膜厚度,从而减轻其弹性回缩作用的可行方法.方法:2006年以来,每个患者同时应用二个扩张器修复病变,共对24例患者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每个患者均在病变周围两侧(选取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时,同一区域适于同时应用二个100ml扩张器修复病变的患者24例),两侧各埋植100ml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一枚;均将其中一侧设为治疗组,另一侧设为对照组(并做标记),制作HE染色,并随机选取每组各15个视野应用显微标足测量纤维包膜厚度,了解两组之间的差异性.结果:治疗组纤维包膜厚度532.500±112.033μm,对照组897.000±206.023μm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几丁糖干预纤维包膜的形成过程,可以使纤维包膜厚度变薄.从而降低其弹性回缩作用.  相似文献   

9.
bFGF和硫糖铝在组织扩张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索碱性居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硫糖铝在扩张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皮肤瘢痕及鼻尖缺损患者共12例,经病变外边缘垂直切口埋置扩张器23个,持续恒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术后1-3d即可开始持续扩张,平均扩张时间为8.9d;第一、二期手术间隔平均13.5d,平均住院时间为28.4d。扩张后皮肤软组织即时回缩率平均25.7%,皮瓣全部皮活。组织学、PCNA检测显示表皮层明显增厚、细胞层数增加,胶原纤维排列较密,弹力纤维、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密度增高;增生期基底细胞增多,分布广泛。结论:采用此法扩张速度快,能明显缩知疗程,提高皮瓣质量,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持续扩张后任意皮瓣的活力及回缩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持续扩张后皮瓣的活力及近期修复效果。方法 用小家猪和恒压灌注仪制作持续扩张动物模型 ,A组动物用 180ml扩张器 ,B组动物用 2 10ml扩张器。完成扩张后 3d制作扩张区皮瓣和正常区任意皮瓣 (对照组 )。结果 A组和B组皮瓣的存活长度比正常任意皮瓣分别增加 92 60 %和 91 96% ,A、B两组差别不明显 (P >0 0 5 )。术后早期扩张后皮瓣有明显回缩 ,术后两个月皮瓣的宽度恢复到正常任意皮瓣水平 (P >0 0 5 )。结论 持续快速扩张后皮瓣的存活能力和修复效果可靠 ,可在临床使用。利用大容量扩张器不能进一步增加皮瓣的存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维持扩张期对扩张皮肤张力和即时回缩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维持扩张期对扩张皮肤在体张力和即时回缩率的影响,并以此指导临床。方法:以狗为动物模型,在6只成年大狗的背侧,对称设计6个区域。实验分为注水2周组、6周组、实验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分析比较各组的在体张力和即时回缩率(包括有包膜和去包膜)。结果:皮肤在体张力和即时回缩率随着维持期的延长逐渐缩小,而注水期的长短对其影响不大;去除包膜后皮肤的在体张力和即时回缩率明显降低。在此基础上,临床应用16例23个扩张器的效果较好。结论: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中,可以通过缩短注水期(2周左右)、适当延长维持期(4周)以及去包膜的方法,可以达到减少扩张皮肤的在体张力和即时回缩率,增加扩张皮肤面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外用罂粟碱霜加速组织扩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探讨外用罂粟碱霜对组织扩张效率及对扩张组织质量的影响。方法 以小型猪为实验动物 ,将罂粟碱霜用于组织扩张过程 ,分别与罂粟碱全身给药和囊内导入两种方式以及常规扩张进行对照 ,观察在扩张效率、组织微循环、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变化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外用组完成扩张历时 (2 8 9± 4 5 )d ,导入组 (34 0± 2 6 )d ,肌注组 (37 6± 4 8)d ,常规扩张组 (38 5± 3 5 )d ,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外用组扩张皮瓣成活长度平均为 (13 6 7± 1 2 8)cm ,导入组为 (11 0 7± 0 88)cm ,肌注组为 (10 79± 0 4 9)cm ,常规扩张组为 (9 4 9± 0 77)cm ,各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各组在扩张率、回缩率、皮肤各层厚度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电镜显示外用组包膜中的肌成纤维细胞功能不活跃 ,常规扩张组肌成纤维细胞功能活跃 ,其它组介于两者之间 ;外用组扩张包膜内罂粟碱的浓度为 (3 5± 1 2 ) μg g ,其它各组包膜内及各组血液中均未检测到罂粟碱。结论 外用罂粟碱霜剂能够在组织内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 ,抑制扩张包膜中肌成纤维细胞的功能 ,从而增加平均注水量 ,缩短扩张时间 ,提高扩张效率 ,增加扩张皮瓣的成活长度。其作用连续而持久 ,不增加创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A型肉毒毒素对兔植皮术后皮片收缩的相关因素影响。方法于兔背部沿脊柱两侧对称地制备两排共4个2cm×2cm正方形供皮区,切取全厚皮片,共形成20个创面。每只兔背部随机选取2个创面皮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5U,此为A组,共10个创面;其余未注射A型肉毒毒素的创面为B组。术后12d,大体观察切口愈合及植皮成活情况。观察组织的HE染色标本中炎症细胞、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的变化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本中α-SMA表达;测量每张图片α-SMA的积分光密度值。结果大体观察A组与B组切口愈合及皮片成活无明显差异。光镜下,观察A组较B组真皮中炎症细胞减少,胶原纤维相对细小、致密度下降,排列较规则,大体走向一致;成纤维细胞数量减少,较分散。A组与B组α-SMA的积分光密度值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A组α-SMA的表达较B组明显减少。结论A型肉毒毒素的注射不影响植皮的正常成活及切口愈合。可通过减少收缩过程中的成纤维细胞的数量、胶原的合成与沉积及炎症细胞的生成,以减少肌成纤维细胞中α-SMA的表达,达到抑制皮片收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响,以期发现A型肉毒毒素抑制瘢痕的最佳时间。方法自2018年9月到2019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选取健康的新西兰大耳兔18只,兔耳健全,雌雄不限,体质量2~3 kg,制作瘢痕模型。根据A型肉毒毒素注射时间分为即刻组(A组)、10 d组(B组)、3周组(C组)共3组,每组均根据有无注射A型肉毒毒素分为注射组(A1组、B1组、C1组)和对照组(A2组、B2组、C2组),并于注射30 d后取材,每组注射前取材作为注射前对照组(A0组、B0组、C0组)。共造模18只兔,36只耳,每耳4个瘢痕模型,共计模型144个,每小组模型16个(2只兔)。注射时于各创面3点及9点位注射A型肉毒毒素(40 U/ml),每点2 U。观察创面瘢痕的生长情况并记录,标本取材固定后行HE染色,镜下测量各组瘢痕的厚度、计算成纤维细胞数量以及血管数量,并行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的分布与排列。结果A1、B1、C1组瘢痕厚度增长量较A2、B2、C2组低,注射组与对照组之间瘢痕厚度差值A、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486,P<0.05)。成纤维细胞增长量A1组B2组,注射组与对照组之间成纤维细胞数量差值B组最大,A组次之,C组最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535,P<0.05)。血管数量增长量A1组C2组,注射组与对照组之间血管数量差值A组>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889,P<0.05)。A1、B1、C1组分别较A2、B2、C2组胶原纤维增生少,纤维束排列相对有序。结论创伤后即刻、10 d、3周注射A型肉毒毒素均可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其中创伤后即刻注射最佳。A型肉毒毒素可减少瘢痕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数量及胶原纤维增生。血管数量减少可能是A型肉毒毒素抑制瘢痕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和硫糖铝对扩张皮肤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 白色小猪 9只 ,自身对照。在猪两侧侧胸埋置皮肤扩张器。持续恒压扩张同时实验 组注入 b FGF和硫糖铝 ,实验 组注入b FGF和生理盐水 ,实验 组注入硫糖铝 ,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共 7天。各组完成扩张后第 3天及取出扩张器后 6周取材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实验 组皮肤表皮层增厚更明显 ,颗粒和棘细胞层次更多 ,基底细胞数目增多 ,细胞核肥大 ,染色质变浓 ,排列密集 ,表皮钉突增多 ,呈粗长发育成巨大钉突 ;真皮层厚度变化较轻 ,胶原纤维束粗而密 ,平行于皮面排列 ,弹力纤维明显增加 ;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密度更高 (P<0 .0 5 )。对照组表皮层和真皮层有相应的变化均弱于实验 组 ,术后 3天、6周胶原纤维可见断裂。实验 、 组表皮层和真皮层组织改变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各组纤维包膜厚度近似。结论 在持续恒压扩张同时扩张囊周围注入外源性 b FGF和硫糖铝 ,能更有效地刺激皮肤生物性生长 ,促进扩张速率 ,缩短扩张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几丁糖干预扩张后皮瓣纤维包膜的形成过程,观察应用前后纤维包膜中胶原含量及扩张后皮瓣回缩率的变化规律,从而分析几丁糖对纤维包膜中胶原含量的影响。方法:2006年以来,对每位患者同时应用二个扩张器修复病变部位,共对24例患者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每个患者均在病变周围两侧(选取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时,同一区域适于同时应用二个100lm扩张器修复病变的患者24例),两侧各埋置100ml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一枚;均将其中一侧设为治疗组,另一侧设为对照组(并做标记),取材进行Masson染色后,随机选取光镜100倍Masson染色切片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5个视野,应用捷达病理图像彩色分析系统测量平均灰度。对两组间平均灰度进行比较。了解两组之间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24例,全部取材成功。治疗组纤维包膜组织平均灰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169.935±16.015,156.945±13.546,P〈0.05。结论:应用几丁糖干预扩张器置入后纤维薄膜形成的过程中,几丁糖可以使扩张后皮瓣纤维包膜中的胶原纤维含量降低,从而降低扩张后皮瓣的收缩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Ⅲ度烧伤后肉芽切除断层皮下组织创面,采用自体皮移植修复的机制,并评价其疗效.方法采用肉眼、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电镜和流式细胞术,动态观察成年Ⅲ系小型猪Ⅲ度烧伤后肉芽切除断层皮下组织创面自体植皮术(A组)后,移植皮片活性与结构,移植床肉芽组织、胶原纤维、微血管、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蛋白表达和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并与Ⅲ度烧伤后传统的肉芽刮除纤维板创面自体植皮术(B组)进行比较,另设对照组,皮肤仅剃毛(C组). 结果术后3天,移植皮片成活,A组较B组皮片损伤轻、皮肤细胞增殖指数高、移植床血管内皮细胞及肉芽组织增生,bFGF表达明显.5天,两组血管内皮细胞及肉芽组织增殖旺盛,成纤维细胞呈蛋白合成旺盛和功能活跃象,新生胶原纤维出现,但B组增殖更加明显.7~14天,A组表皮结构及真皮毛细血管密度逐渐恢复正常,移植床肉芽组织逐渐成熟为纤维结缔组织,而B组则延后2天左右.21天后,A组愈合创面病理改变轻于B组.30~60天,A组创面收缩及改容程度明显轻于B组,且触之较软、移动度尚可. 结论Ⅲ度烧伤后肉芽切除断层皮下组织创面自体皮移植术的疗效优于传统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与无细胞异种真皮基质构成的复合皮移植于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后的效果,寻找一种新的创面覆盖物。方法:54只SD大鼠作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后分为A、B、C三组,分别以A型复合皮(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无细胞异种真皮基质)、B型复合皮(角质形成细胞+无细胞异种真皮基质)和普通敷料进行移植,术后定期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进行创面收缩率的计算,同时切取创面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测。结果:三组中,A组的创面愈合及外观情况最好;A组创面收缩率明显低于B、C两组(P(0.05);组织学检测提示A组复合皮上皮分化充分,胶原增生有序,表皮一真皮连接结构重建明显,未见明显的急性期免疫排斥反应。结论: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与无细胞异种真皮基质构成的复合皮移植后能改善创面愈合质量,是一种较理想的、可探索的皮肤替代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