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一种具有严重并发症和较高死亡率的疾病.它在病因、临床表现和病程上差异较大,同时在抗生素治疗、手术指征和时机等临床实践方面存在较多争议.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讨论了IE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相关研究内容,总结了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外科治疗经验,以提高诊断、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3例CHD合并IE患者行瓣膜手术的临床资料,对30例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另3例行Ross手术。在IE累及二尖瓣21例患者中,行二尖瓣成形术5例,二尖瓣置换术16例;10例主动脉瓣、二尖瓣IE行双瓣膜置换术;对6例肺动脉瓣IE患者行单瓣法做肺动脉瓣成形术2例,肺动脉瓣置换术4例,其中1例同期行主动脉弓置换;3例三尖瓣IE均行三尖瓣置换术。结果主动脉瓣感染33例(45.2%),二尖瓣感染21例(28.8%),肺动脉瓣感染6例(8.2%),双瓣膜感染10例(13.7%),三尖瓣感染3例(4.1%)。血培养及赘生物培养总阳性率为23.3%,其中链球菌8例(47.1%),葡萄球菌3例(17.6%)。本组无手术死亡,除1例二尖瓣置换术后1年再次发生IE,拒绝手术治疗外,其余72例患者随访1年均治愈。结论CHD应尽早行根治性手术,以避免远期并发IE,损坏心脏瓣膜。对CHD合并IE出现瓣膜关闭不全者应尽快手术,如IE累及二尖瓣、三尖瓣且无瓣膜结构的严重损毁者,施行瓣膜成形术是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治疗策略.方法:2002年3月至2010年10月,外科手术治疗3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21~53岁,平均(38.6±13.6)岁.合并原有风湿性心脏疾病22例,先天性心脏病14例.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风心病人中行二尖瓣置换术(MVR)8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MVR+AVR)14例;先天性心脏病病人除予以动脉导管未闭(PDA)缝合,房、室间隔缺损(A,VSD)修补外,同期行二尖瓣置换4例,二尖瓣成形(MVP)3例.结果:本组术后早期死亡1例,术前心功能IV级,全身状况极差,感染难以控制并伴有消瘦及恶病质,术后死于严重低心排综合症及呼吸功能衰竭.术后随访18例,随访时间6个月~48个月,随访期内无复发,心功能恢复至1级9例,Ⅱ级5例,Ⅲ级4例.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早期诊断、正确选择手术时机、术中彻底清除病灶、合理矫治原有病变及良好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手术时机选择及围术期处理。 方法 回顾分析 2 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病因为原发性心内膜炎 2 4例 ,人工心脏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 4例。施行主动脉瓣置换术 2 0例 ,同期施行右冠状窦破裂自体心包修补和经主肺动脉缝闭未闭动脉导管各 2例 ;二尖瓣置换术 7例 ,其中4例行再次二尖瓣置换术 ;肺动脉瓣置换术 1例。 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 2例 ,随访 2 6例 ,随访时间 3个月至 12年 ,1例术前合并肺部感染 ,术后 6个月因心内膜炎复发死亡 ,1例再次二尖瓣置换术后 2年出现瓣周漏。其余患者疗效良好。 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早期诊断、正确选择手术时机、术中彻底清除病灶、合理矫正病变及良好的围术期处理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索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以提高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0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4例、女40例,平均年龄40.8岁,血培养阳性47例(45.2%)。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90例(86.5%)心脏瓣膜或流出道有赘生物,赘生物位于主动脉瓣36例,二尖瓣32例,三尖瓣11例,右心室流出道3例,多个瓣膜6例。据血培养结果行药物或外科手术治疗,术前及术后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结果全组33例行内科药物治疗,病死率为33.3%(11/33);72例行外科手术清除赘生物及进行心脏基础病变治疗,病死率为4.1%(3/72)。死亡原因1例为低心排血量,1例感染,1例脑梗塞。赘生物培养均为阴性。体外循环时间(117.5±63.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2.7±44.8)min。总的中位住院时间30.9d,术后住院时间13(6~41)d。术后有3例感染再发,2例因为瓣周漏引起感染再发,1例行瓣膜成形术后感染再发。结论基础心脏病仍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病因。早期、有效、规律的抗生素治疗仍是治疗基础,及时的外科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时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手术治疗时机,以提高IE的治疗效果。方法 IE合并基础心脏病23例患者中,手术治疗13例,药物治疗10例;无基础心脏病15例患者(IE后引起心瓣膜损害13例,无心瓣膜损害2例),手术治疗9例,药物治疗6例。结果 原有心脏病变基础上发生IE者,手术13例,全部治愈;药物保守治疗10例,死亡2例。IE后引起心瓣膜损害患者手术9例,治愈7例,好转2例;4例药物保守治疗好转2例,近期死亡2例,其中1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手术患者中有栓塞史12例,发现赘生物21例,血培养阳性8例。所有手术患者均康复出院。随访3天一6个月,近期无感染复发,2例瓣膜成形的患者需再手术治疗,无死亡。3例急症手术患者治愈。药物治愈2例。结论 原有心脏病变基础上发生IE患者或IE引起心瓣膜损害患者,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应尽早手术,否则可增加病死率;对感染、心力衰竭难以控制、赘生物增大有脱落趋势或有多次栓塞史患者应急症手术。  相似文献   

7.
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经验,以期掌握好手术时机及指征,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28例儿童心内膜炎病人,7例因急性心力衰竭、栓塞或严重败血症急诊手术;21例经抗生素治疗体温正常后择期手术。彻底清除赘生物后,同时行主动脉瓣瓣膜置换5例,主动脉根部拓宽、主动脉瓣瓣膜置换2例,室间隔缺损(室缺)修补5例,室缺修补、右室流出道疏通2例,室缺和佛氏窦瘤修补2例,室缺修补、主动脉瓣瓣膜置换2例,动脉导管缝扎3例,动脉导管缝扎、主动脉瓣瓣膜置换1例,二尖瓣瓣膜置换3例,二尖瓣瓣膜置换、左冠前降支取栓并搭桥1例,法洛四联症矫正、Rastelli手术和1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6例、肺动脉瓣成形7例。结果:手术死亡1例(3.6%),死亡原因为术后霉菌性感染不能控制、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平均随访2.6年,心内膜炎复发2例,无远期死亡。结论: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治疗的远期效果满意,其手术时机及指征的掌握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复杂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Wang ZN  Zhang BR  Xu ZY  Hao JH  Zou LJ  Mei J  Xu JB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1):657-660
目的评价瓣周脓肿、心肌脓肿以及瓣膜严重毁损等复杂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治疗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12月至2002年6月手术治疗的复杂性心内膜炎患者57例临床资料,均为原发性心内膜炎,其中感染侵犯主动脉瓣25例、二尖瓣16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16例.术中发现瓣叶严重毁损32例、主动脉瓣周脓肿19例、主动脉根部环形脓肿导致左心室-主动脉连接破坏4例、二尖瓣后瓣环脓肿11例、心肌脓肿6例、瓣膜赘生物形成55例.脓肿清除后遗留残腔采用间断褥式缝合6例、自体心包片修补19例、牛心包片修补6例、聚四氟乙烯膨体补片修补4例;施行以带瓣管道作升主动脉根部替换和左、右冠状动脉移植术4例,主动脉瓣替换术21例,二尖瓣替换术16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瓣替换术16例.结果早期死亡6例(11%),死亡主要原因为低心输出量综合征、人造心脏瓣膜性心内膜炎和多脏器功能衰竭.随访4个月至14年,平均(5.93±0.20)年.晚期死亡5例,晚期主要并发症为人造瓣膜性心内膜炎.术后1年心功能恢复NYHA分组Ⅰ~Ⅱ级占96%(44/46);5年再手术免除率为(84±3)%,5年实际生存率为(61±9)%.结论复杂性心内膜炎局部组织破坏较多,应限期手术或急症手术,清创后残腔的处理是影响手术本身能否成功以及术后近、远期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及围术期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2010年10月接受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治疗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术前经超声心电图检查证实心内赘生物形成者15例。所有患者均经外科手术清除感染病灶及赘生物,并纠治瓣膜病变和心脏畸形,术前术后应用大剂量敏感抗生素。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6.7%),术后随访时间3~48月,随访14例(93.3%),均无心内膜炎复发,心功能恢复I级12例,Ⅱ级2例。结论外科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正确掌握手术时机,彻底清除感染病灶,恢复瓣膜功能以及围手术期应用有效抗生素是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治愈率的生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6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6年8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9~58岁,平均年龄34.3岁。术前血培养60例,阳性25例(41.7%),其中链球菌12例,葡萄球菌6例,其他细菌7例。超声心动图提示有心内膜赘生物或瓣膜穿孔42例,其中累及二尖瓣9例,主动脉瓣26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同时受累6例,三尖瓣1例。合并原发心脏疾病28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16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二尖瓣脱垂3例。对60例患者全程采用大剂量敏感抗生素治疗。择期手术55例,急诊手术5例。手术中清除所有感染灶,同期矫治心内畸形16例,行心瓣膜置换术41例,三尖瓣修复成形术1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随访51例(89.5%),随访时间5~71个月,无心内膜炎复发,心功能恢复至级38例,级13例。结论早期诊断,掌握适当的手术时机,联合内科治疗和外科手术,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回顾分析1991~1995年间2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IE)治疗经验。本组均使用过多种抗生素,IE未能控制。其中8例于感染活动期行手术治疗;13例于感染未完全获得控制时行手术治疗;2例心脏直视手术后发生霉菌性心内膜炎,经抗霉菌药物治疗无效,改用大蒜素治疗,效果满意。本组21例施行手术治疗者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无复发病例。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即使血培养阳性,亦应在大剂量有效抗生素保护下尽早手术。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控制感染、降低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感染性心内膜炎导致栓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导致栓塞发生的规律及其危险因素,以利于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法利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计算机病案管理系统检索1996年7月至2006年6月期间住院治疗的IE病例,按改良的Duke标准纳入研究对象381例。回顾性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栓塞的时间、部位以及与赘生物部位之间的关系;并根据是否发生栓塞将IE患者分为栓塞组和未栓塞组,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栓塞的危险因素。结果IE栓塞发生率为15.5%(59/381),栓塞最常见的部位是脑动脉和脾动脉,分别占45.8%(27/59)和18.6%(11/59);栓塞发生于入院前后2周的比率高达71.2%(42/59);内科治疗中栓塞发生率为9.2%(16/174),明显高于手术后栓塞发生率1.8%(3/167,P<0.05);入院前栓塞发生率67.8%(40/59),入院后内外科治疗中栓塞发生率32.2%(19/59)。大赘生物(≥10mm)、赘生物培养阳性和高热等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栓塞的危险因素(P<0.05,0.01)。结论栓塞易发生于感染活跃期。大赘生物(≥10mm)、赘生物培养阳性和高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栓塞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损害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告2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损害的手术治疗。在体外循环下行机械瓣置换术16例19个瓣膜,行瓣膜成形术7例8个瓣膜,同时矫治先天性心脏病10例。结果:死亡3例,随访中死亡1例。结论:在心内膜炎致瓣膜损害后手术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术中应尽量修补保存自身瓣膜,术后必须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方法自2002年3月至2012年1月共有3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二尖瓣成形术,其中男23例、女10例,年龄10~67(35.7±17.8)岁。13例有心脏基础解剖病变。术前二尖瓣轻度反流5例,中度反流15例,重度反流13例。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5例,Ⅱ级23,Ⅲ级4例,Ⅳ级1例。所有患者均行二尖瓣成形术,活动期手术14例。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6例,三尖瓣成形术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左心房粘液瘤切除术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术1例。成形方法包括心包修补穿孔5例,瓣叶切除缝合17例,双孔法成形3例,腱索转移及人工腱索5例,15例使用人工成形环。结果围术期死亡1例,于术后7 d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32例存活患者均康复出院。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房内径分别为(48.9±7.6)mm及(31.7±7.4)mm,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00)。32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时间6~125(73.0±38.6)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无心内膜炎复发及出血栓塞等并发症。1例术后3年因二尖瓣狭窄而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25例,Ⅱ级5例,Ⅲ级2例。二尖瓣有少量反流4例,中量反流1例,无反流26例;舒张期二尖瓣流速偏快(1.7 m/s)1例,主动脉瓣中量反流1例。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及左心房内径与术后早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射血分数较术后早期改善(60.9%±6.6%vs.57.5%±6.7%;P=0.043)。结论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关闭不全疗效可靠,左心房、左心室内径显著减小,心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自身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2000年1月至200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49例,男27例,女22例;年龄14~74岁,平均年龄44.2岁。基础疾病:先天性心脏病12例,包括室间隔缺损、右心室流出道狭窄、主动脉窦瘤和动脉导管未闭等;后天性心瓣膜病34例,包括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主动脉瓣病变和老年性心瓣膜退行性变等。不合并基础心脏疾病3例。所有患者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和心瓣膜置换术;术中尽可能清除赘生物,对受侵犯的组织采用碘伏溶液多次擦洗,再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4~6周。结果围术期死亡2例(4.08%),1例因心力衰竭死亡,另1例因严重肺部感染死亡。术后2例患者持续发热,继续给予抗生素治疗2周后,体温渐趋平稳。随访35例(71.43%),随访时间4个月至6年,失访12例。1例室间隔缺损、三尖瓣赘生物患者手术后1个月再次发热,再次入院接受抗生素治疗后治愈。3例发生抗凝治疗并发症,出现牙龈或结膜出血、皮肤瘀斑、血尿、消化道出血,暂停抗凝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未见感染性心内膜炎复发。结论早期诊断、正确把握手术时机,药物与手术相结合是成功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瓣膜替换术做心脏瓣膜病变确切可行的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术后并发症也随之而来,我院1990年1月到1994年8月共为123例病人行人工机械瓣膜替换,术后晚期(指术后二个月以后)发生感染心内膜炎5例,发生率为4.07%,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严重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行主动脉根部置换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探讨其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法,以期提高外科治疗效果。方法1995年9月~2008年6月间手术治疗11例严重主动脉瓣或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其中活动期6例,静止期5例;术前动脉血细菌培养阳性6例。术前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均有不同程度的主动脉瓣反流或瓣周漏,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6.0±0.7cm,其中≥5.5cm 7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7.8%±11.2%,其中≤509/8例。手术均在彻底清创后应用人工带瓣管道(9例)或同种带瓣管道(2例)行主动脉根部置换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例,二尖瓣环缩术3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结果术后心脏骤停死亡1例。发生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后期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术后随访10例,随访时间3个月~13.2年,术后32d因感染性心内膜炎复发死亡1例;其余患者均无感染复发和晚期死亡。结论当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主动脉根部或窦部瘤、感染累及主动脉窦壁或冠状动脉开口处、瓣环严重毁损或彻底清创后瓣环缺损广泛时,宜置换主动脉根部。手术的关键是彻底清创和防止根部出血。尽管手术较复杂,但局部清创彻底,有利于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静脉注射毒品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5例静脉注射毒品患者,均有心脏瓣膜赘生物,其中三尖瓣赘生物并关闭不全14例,二尖瓣赘生物并关闭不全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术前血培养阳性8例。行三尖瓣置换术6例,三尖瓣成形术8例,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结果均手术治愈,心功能明显改善,2例有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术后均获随访,平均时间(46.8±22.3)月。随访期间抗凝不当致大咯血1例,予维生素K1治疗后痊愈,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1例,予强心利尿等内科处理维持。结论外科手术修复受累瓣膜或置换瓣膜是治疗静脉注射毒品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