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后外侧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olatera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安全性和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9月我科行PELIF治疗的22例轻度腰椎滑脱症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13例;年龄为36~77岁,平均55.1±11.3岁。单节段滑脱21例,双节段滑脱1例。Ⅰ度滑脱19个节段,Ⅱ度滑脱4个节段。手术时间170.7±23.4min,术后随访12~29个月,平均20.3±3.0个月。手术前、术后2周、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临床疗效。术前、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时拍摄腰椎X线片并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手术节段前凸角、腰椎滑脱率,术后12个月通过CT评估融合率。同时记录随访期间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前患者腰痛VAS为7.14±0.83分,术后2周为3.23±0.69分,术后6个月为2.91±0.53分,末次随访为2.32±0.57分;术前腿痛VAS为6.82±0.80分,术后2周为2.91±0.61分,术后6个月为2.60±0.50分,末次随访为2.28±0.63分;术前ODI为(65.60±10.28)%,术后2周为(19.59±6.54)%,术后6个月为(15.95±5.27)%,末次随访为(13.45±3.63)%;术后2周、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腰痛、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前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为9.23±2.11mm,术后2周为11.77±2.07mm,末次随访为11.04±1.6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前凸角术前、术后2周、末次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前凸角术前为12.39°±8.42°,术后2周为15.17°±8.90°,末次随访为15.09°±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滑脱率术前为(39.70±6.01)%,末次访为(14.50±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例滑脱复位率为59.9%。术后12个月时,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1例神经根袖损伤,另有一过性腰大肌无力1例,经保守治疗均获得痊愈;无感染、血肿、内固定失败等其他并发症。结论:PELIF治疗腰椎滑脱症安全可靠,短期临床疗效满意,但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远期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5年7月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资料完整并获得未次随访的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62例,随访5~9年(平均6.4年).融合方式有后外侧融合(PLF)、自体髂骨椎问融合(PLIF)、椎间Cage植入融合(PLJF+Cage).评价JOA评分改善率、优良率、满意度、融合及临近节段退变情况等,对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滑脱率、椎问高度、椎间盘角、节段侧凸角等影像学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JOA评分改善率(67.7±19.4)%,优良率85.5%,满意度87.1%,融合率95.2%,临近节段退变或原有退变加重26例(41.9%),各融合方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滑脱率、椎间高度、椎间盘角及节段侧凸角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滑脱复位、椎间高度、椎间盘角有所丢失,椎间Cage植入融合丢失最少.[结论]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远期疗效满意,椎间Cage植入融合的放射学表现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02-2009-02收治的96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男44例,女52例,年龄36~65岁,平均50.5岁。其中,椎弓根峡部裂性滑脱43例,退变性腰椎滑脱49例,医源性滑脱4例。根据Meyerding方法确定滑脱程度:Ⅰ度滑脱71例,Ⅱ度21例,Ⅲ度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减压、复位、短节段固定、经后外侧椎体间打压植骨、单枚融合器融合等方法施行手术治疗。通过JOA评分、滑脱复位率、融合率及并发症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随访平均为54.6个月(15-98个月),获得完整随访资料86例。术后6个月JOA评分(24.37±2.46)分,与术前(11.52±2.97)分相比,差异显著(P<0.05)。术后疗效:优30例、良48例、可8例,优良率为90.7%(78/86)。滑脱复位率达87.23%;融合率达100%;未发生固定器械断裂、融合器移位等并发症。结论后路减压、复位、短节段固定及后外侧椎间融合是治疗腰椎滑脱的良好术式。  相似文献   

4.
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总结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适应证、疗效及并发症。方法:1999年3月~2002年5月间对31例腰椎滑脱患者行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系统复位固定、后外侧融合手术治疗,观察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Taillard指数、Boxall指数、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指数的变化;同时观察临床疗效及融合率。结果:31例平均随访19个月(6~36个月),术前与术后的Taillard指数、Boxall指数、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与随访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优良率为93.55%,融合率为100%。并发症有硬膜损伤致脑积液漏1例,cage位置不佳1例,L5神经根损伤1例,无断钉和断棒现象。结论: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系统复位固定、后外侧融合手术治疗腰椎滑脱近期疗效满意,能克服单纯使用cage治疗腰椎滑脱所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行腰椎退变性滑脱手术复位的回顾性研究,并与70岁以下的患者进行比较,以此评估老年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提拉复位加椎间融合术的疗效。[方法]对103例腰椎退变性滑脱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年龄分为2组,A组年龄≥70岁,B组年龄﹤70岁。其中A组33例(32.0%),平均年龄74.3岁,B组70例(68.0%),平均年龄57.6岁。临床结果采用VAS和JOA进行评估。手术节段滑移百分比和局部腰椎前凸角的测量值术前术后进行比较。[结果]本组患者随访时间平均为34.6个月(24~48个月)。各种术前合并症在A组的28例(84.8%)患者中存在,明显多于B组。在相同的随访时间点上两组的VAS、JOA和JOA的恢复率评分没有显著差异。A组滑脱程度显著下降,由术前18.8%降至术后2.1%(P<0.001)同时局部腰椎前凸角由术前12.1°增加到16.4°(P<0.01)。在最后的随访中未发现影像上不愈合的迹象。术后并发症:A组11例(33.3%),明显高于B组。但在最后的随访中发现并发症并未影响术后临床结果。[结论]对老年腰椎退变性滑脱椎弓根螺钉提拉复位加椎间融合技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对腰椎生理前凸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BAK融合手术治疗低度(Ⅰ~Ⅱ度)腰椎滑脱症的临床与放射学结果的变化。方法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融合器BAK融合者共26例。峡部不连性18例,退变性8例。L4滑脱14例、L5滑脱12例。测量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最后一次随访的站立位侧位X线片,测量项目包括腰椎曲线指数(irldex of lumbar spinal curvaturc,LCI)、L4、5、L5S1节段前凸角、全腰椎前凸角。结果排除1例未融合数据,术后融合节段的节段前凸角明显改善,且经随访后无明显丢失。术前、术后、随访时全腰椎前凸角与LCI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BAK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可以有效改善并维持腰椎的正常生理曲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椎弓根提拉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自2011-03-2012-09收治的43例腰椎退变性滑脱采取后路减压椎弓根提拉螺钉复位内固定结合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随访(9.5±3.2)个月,测量随访时VAS、JOA值,患者随访3个月、半年时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P〈0.05);患者术后滑脱程度由19.3%下降到3.5%(P〈0.05);局部腰椎前凸角由术前11.5°增加到16.1°(P〈0.05)。结论 对腰椎退变性滑脱采用椎弓根提拉螺钉提拉复位内固定结合椎间植骨融合术可有效复位腰椎解剖结构,获得稳定的下腰椎力学重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延长固定节段结合短节段融合在中重度峡部裂型腰椎滑脱治疗中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对36例中重度峡部裂型腰椎滑脱患者行后路减压复位、椎间植骨融合,并包括滑脱椎近端相邻椎的延长节段钉棒系统固定术。通过影像学资料评估复位及植骨融合情况;采用JOA及VA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6~39个月。滑脱复位率91.8%~95.2%;椎间隙高度由术前4.7 mm±2.1 mm恢复至术后10.5 mm±2.4 mm;植骨融合率100%;JOA评分:术前7.9分±2.1分,术后3个月17.3分±3.9分,末次随访时24.5分±2.0分;VAS评分:术前7.5分±2.0分,术后3个月3.1分±1.4分,末次随访时1.8分±0.9分。参照JOA和VAS评分评价疗效,优20例,良1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1.7%。随访期间滑脱复位率及椎间隙高度无明显丢失。均无滑脱畸形加重,内固定松动,断钉断棒,感染及神经损害加重等现象。结论延长节段固定结合短节段融合治疗中重度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可以达到理想的复位固定效果和可靠的骨性融合,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峡部裂伴腰椎滑脱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自1999年3月~2004年12月收治的多节段腰椎峡部裂10例。全部为L4、L5双节段峡部裂,4例伴L5椎体滑脱,6例伴L4椎体滑脱。3例术前没有发现滑脱邻近节段峡部裂。6例行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和双椎间融合手术,另4例行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滑脱节段椎间融合及邻近节段峡部与后外侧植骨手术。结果随访10~52个月。按Macnab评分标准,优2例,良6例,可2例。放射学检查显示10例腰椎滑脱复位良好,平均椎间高度由术前8.10mm恢复至术后13.11mm。本组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无融合器塌陷,无滑脱复发现象。结论多节段腰椎峡部裂临床少见,术前漏诊率较高。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要综合考虑脊柱节段稳定性、椎间盘退变程度或突出情况等,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后路椎间融合或后外侧融合手术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L4/L5单节段后路椎间融合器置入椎弓根内固定术对患者腰椎前凸角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随访分析43例L4/L5单节段后路椎间融合器置入配合使用椎弓根内固定术的患者,对患者术前、术后总腰椎前凸角度、L4/L5节段前凸角、骶骨倾斜角进行比较。结果 L4/L5单节段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患者总腰椎前凸角度与术前对比平均增加8.4°(P〈0.01);L4/L5节段前凸角与术前对比平均增加3.5°(P〈0.05);骶骨倾斜角与术前对比平均增加4.2°(P〈0.05)。结论 L4/L5单节段后路椎间融合器置入椎弓根内固定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腰椎前凸角度,对于改善腰椎序列和缓解患者术后腰痛症状以及延缓邻近节段退变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