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前路颈椎桥形锁定融合器(ROI-C)置入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颈椎间盘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9月~2013年9月采用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椎管减压、ROI-C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颈椎间盘疾病55例(71个节段),其中脊髓型颈椎病3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4例;单节段45例,双节段10例。评估术前及术后第3、6、12个月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放射学检查。记录假体沉降、融合器位置、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情况和椎间稳定性以及并发症等。[结果]55例患者中,48例(64个节段)获得最少12个月随访(平均18.1个月)。术前平均椎间隙高度为5.24 mm,术后3 d为7.86 mm,术后12个月为7.64 mm。术后3、6、12个月VAS评分、JOA评分、融合节段Cobb角及椎间隙高度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VAS评估标准,术后12个月时优32例,良12例,可4例,优良率92%(44/48);按JOA评分标准,术后12个月时优30例,良14例,可4例,优良率92%(44/48)。随访过程中4例发生融合器沉降,1例发生融合器嵌片退出。术后12个月根据颈椎过屈过伸位X线片判断椎间稳定率100%,融合率100%。术后均未发现吞咽困难、伤口血肿、呼吸困难、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ROI-C椎间融合器具有良好的力学稳定性,可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隙高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使用颈椎桥形固定嵌片融合器(ROI-C)进行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ROI-C进行颈椎前路手术治疗44例颈椎病患者(56个节段)。记录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对手术前后患者颈椎曲度、病变椎间隙高度、病变节段融合、邻近节段退变情况进行评价,应用JOA评分及VAS评分评估手术前后神经恢复情况及颈部局部症状改善情况,并记录手术并发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手术时间60~150(85.4±10.4)min,出血量20~150(60.0±11.7)ml。颈椎曲度和病变椎间隙高度:术后3d、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及VAS评分:术后7 d、1个月及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42例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达95.5%。未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术后2例(4.5%)出现轻度吞咽困难,1例(2.3%)出现声音嘶哑,2例(4.5%)出现不同程度轴性症状,经对症治疗后均治愈。结论应用ROI-C进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组织损伤少,能有效恢复并长时间维持病变椎体间隙高度及颈椎曲度,提供早期椎体间稳定,椎体融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6月—2019年6月,采用ACDF治疗CSR患者43例,患者病程为8~28个月,病变位于C4,5节段12例、C5,6节段14例、C6,7节段11例、C7~T1节段6例。评估并比较术前及术后3、6个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颈部和上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测量并比较术前及术后3、6个月颈椎曲度(C2-7 Cobb角)、椎间高度和颈椎活动度(ROM),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颈椎曲度、NDI、颈部和上肢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椎间高度、颈椎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发生脑脊液漏2例,术后血肿及感染2例。结论 ACDF治疗CSR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其可改善颈椎曲度,恢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和分析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3-01-2011-09共收治经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反复发作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64例,均行ACDF术治疗。采用JOA17分法和交感神经症状20分法评估脊髓神经功能和交感神经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5~58月,平均35.3月。末次随访、术后1周JOA评分和交感神经症状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神经功能和交感神经症状改善的优良率分别为89.1%和84.4%。结论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反复发作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是治疗颈椎病的经典术式,疗效明确,但因责任节段融合引起相邻节段椎间盘压力及未融合节段活动范围增加,导致术后手术关节活动度(ROM)欠缺、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加速等。针对融合术式存在的弊端,非融合技术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TDR)应运而生,应用于颈椎病的治疗,疗效可靠,可在完成神经减压后保留手术节段ROM,恢复椎间盘高度,降低邻近节段ASD的发生率,克服了ACDF的固有局限[1-3]。CTDR有明确的适应证和禁忌证[4],而ACDF的禁忌证较少,2种术式的优劣目前尚无定论。自2005年开始,多个研究中心围绕CTDR和ACDF的疗效优良率、关节ROM、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等方面展开分析比较,得出2种术式的临床疗效相似的结论[5-9],甚至有部分研究认为CTDR疗效优于ACDF[10-12]。但因随访时间短,对于CTDR的疗效和预后仍存在争议[10,13]。近年来,诸多研究[14-19]在比较CTDR与ACDF预后的同时,还围绕2种术式的医疗支出、恢复周期、运动功能等展开讨论,为术式的个性化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零切迹融合器(Zero-P VA)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0年8月期间在我科行ACDF治疗的55例MCS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Zero-P VA治疗27例(Zero-P组),应用传统融合器+钛板固定治疗28例(钛板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椎间高度和颈椎Cobb角。采用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Bazaz吞咽困难评分及植骨融合率进行临床疗效对比分析。结果:5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4~35个月,平均23.17±4.75个月。与术前相比较,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NDI指数和JOA评分均有明显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Zero-P组手术时间3节段为95.47±5.24min,4节段为115.12±7.53min,较钛板组手术时间(3节段130.85±6.97min和4节段155.69±9.28min)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ero-P组颈椎Cobb角在术后3个月时为16.71°±1.28°,末次随访时为15.69°±0.26°,均优于术前(10.53°±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钛板组颈椎Cobb角术后3个月时为16.95°±2.64°,末次随访时为16.01°±1.71°,优于术前(10.67°±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之间各时间点颈椎Cobb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Zero-P组术后1例(3.70%)发生椎前异物感,术后1个月完全消失,无吞咽困难发生,未见相邻节段退变加速。钛板组术后4例(14.29%)发生椎前异物感,于术后2~4个月逐渐消失;术后3例(10.71%)发生吞咽困难,其中轻度1例(3.57%),中度2例(7.14%),3例患者在术后3~6个月逐渐好转,1例(3.57%)出现声音嘶哑,于术后2年取出钛板,患者声音嘶哑无明显改善;2例(7.14%)患者出现相邻节段(C2/3)退变加速,均未出现临床症状,予以保守观察。两组的吞咽困难发生率及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时,Zero-P组植骨融合率为88.89%,钛板组植骨融合率为92.86%,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达到有效植骨融合,但两组间植骨融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无硬脊膜损伤、食管损伤、神经根损伤、椎前血肿、伤口感染、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结论:在ACD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使用零切迹融合器能够达到与传统融合器+钛板固定一致的临床疗效,和重塑颈椎曲度并恢复颈椎间隙高度的作用,并且手术时间短,术后患者吞咽困难、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颈前路经椎间隙扩大减压融合术(anterior trans-intervertebral space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TIDF)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我科接受ATIDF手术治疗的65例退变性颈椎后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7例,女性28例;年龄63.4±11.2岁(35~85岁),病程18.2±8.4个月(4~28个月)。接受两节段ATIDF患者16例(C3~C5 7例、C4~C6 9例),三节段ATIDF患者38例(C3~C6 18例、C4~C7 20例),四节段ATIDF(C3~C7)患者11例。纳入患者中僵硬型后凸患者35例(53.85%),柔韧性后凸患者30例(46.15%);僵硬型后凸患者在减压时均采用了部分钩椎关节切除。分别于术前、术后第2天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疼痛情况进行评估;拍摄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评价颈椎曲度(C2~C7 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C2~C7矢状位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并计算后凸的矫正率。采用颈椎MRI平扫和CT评估患者神经减压情况和植骨融合情况。记录纳入患者随访期间相关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纳入患者随访时间为33.5±5.4个月(24~50个月)。手术时间为158.2±31.4min(105~215min),术中出血量为117.6±36.3ml(65~200ml)。纳入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神经功能改善,术后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N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所有纳入患者术后颈椎后凸角度均取得一定程度的改善,后凸矫正率为147.43%。术后第2天和末次随访时C2~C7 Cobb角、手术节段局部Cobb角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SVA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手术节段的平均椎间隙高度从术前的2.14±1.53mm增加至术后第2天的5.94±3.11m(P=0.001),末次随访时为5.36±2.47mm(P=0.001)。随访期间有8例(12.31%)患者出现颈部轴性症状,术后第2天有33例(50.77%)患者主诉吞咽困难,3例(4.62%)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经对症处理后均改善。结论:ATIDF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和后凸矫正,对于存在严重椎间隙狭窄、钩椎关节增生的僵硬型颈椎后凸具有良好的矫形和减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ORLON颈前路锁定型钢板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颈椎病或颈椎损伤的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并用ORLON钢板固定。结果:48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的18个月。所有病例植骨均完全愈合,无一例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ORLON钢板操作简单,安全,应用于颈前路手术可以提高植骨愈合率,维持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ORION颈前路锁定型钢板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8例颈椎病或颈椎损伤的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并用ORION钢板固定。结果 48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所有病例植骨均完全愈合,无一例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ORION钢板操作简单,安全,应用于颈前路手术可以提高植骨愈合率,维持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椎间融合器(SOLIS)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单纯外伤性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按相同的标准完成颈椎前路减压术,植入带自体松质骨的SOLIS。以手术前后x线片观察骨融合情况、稳定性和椎间隙高度变化,并以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0例随访2-4年,平均3年,所有节段均于术后3月~9月骨性融合。SOLIS位置良好,病变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正常并无丢失发生。术前JOA评分平均(9.4±2.2)分,术后平均(14.8±2.0)分,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OLIS用于单纯外伤性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融合率高,融合后稳定性好,神经功能改善优良率高,椎间高度丢失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